王立群 | 知識碎片化時代,我們如何讀詩

2021-01-10 澎湃新聞

長按二維碼訂閱《中華讀書報》

毫無疑問,「碎片化」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典型的特徵之一。

從前的日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莊子·讓王》);再後來,我們失去了那份逍遙,沒有了那種自得,時間左右了我們,於是我們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的一去不返,感嘆時光的匆匆,時間的悄無聲息讓我們焦慮不安,「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裡,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裡,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朱自清《匆匆》》);而當下,在這個「網際網路還要加」的時代,我們深切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時間的匆匆,還有時間的「碎碎」。新媒介不失時機、不分時段的「轟炸」,移動終端各種APP的強硬推送,徹底顛覆了我們的生活和生存方式,我們的時間被頻繁的信息撕得粉碎。

由此而來,原本持續而專注的閱讀過程常常被分割得支離破碎,一分鐘看完一部書、三分鐘讀完一個朝代,成為一種閱讀時尚。零星時間的閱讀與淺層次的思考與之相伴而生,我們接收的知識、信息是零碎、散亂的。在亟需提取知識的時候,要麼面臨「鬥大的饅頭——無處下口」的窘境,要麼面臨「大海撈針」一般的長時間搜索過程,結果往往像賈寶玉見到林黛玉時的處境,「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卻怎麼也想不起來究竟在哪裡。不少學者對此深表擔憂,認為時間碎片化、空間碎片化造成的知識的碎片化,日益使人們陷入缺乏深層閱讀、深度思考的困境。

這些擔憂不無道理,但也沒有必要談「碎」色變。

一個人認識世界、獲取知識的過程,難道不是從利用零星的時間、獲取碎片的知識開始的嗎!東漢末年的董遇,就是提倡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那個學者,他是如何讀書的呢?利用「三餘」時間。冬天,沒有多少農活,這是一年裡的空閒時間,讀書;夜間,不便下地耕作,這是一天裡的空閒時間,讀書;雨天,沒有辦法出門幹活,這也天氣變化帶來的一種空閒時間,讀書。這些時段,或長或短,獲取的知識肯定也是零碎的,但不妨礙他成為漢獻帝的老師,成為時人眼中的「儒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他說自己平生文章大多是「三上」之上思考出來的,「三上」指的是馬上、廁上、枕上。由此可見,碎片化的時空、碎片化的知識,不是影響我們取得成就的決定因素,而且還是必須的步驟之一。

關鍵問題在於,我們如何處理這些碎片化的知識?

如果一味聽之任之,僅止於此,不管碎片的知識如何琳琅滿目,終究還是碎片,那有些學者的擔憂極有可能會成為現實。正如我們平時用的電腦,用了一段時間之後,我們需要對散亂的文件進行整理,剔除那些無用的垃圾,按照分區、文件夾讓它們各就各位,以便我們在需要的時候,順利地找到它們;有的時候,還需要我們對磁碟碎片進行深度清理,把散亂的碎片整合成為有機聯繫的存在,這算是一種深度的知識整合,以便我們「老馬識途」,在深度的思考中快速獲得知識資源。

我們當下的時代,知識的碎片化是一個必然存在,所以我們對此不必過多糾結,應該關注的是,如何發現高質量的碎片、剔除無用的碎片,尤為重要的是如何處理這些碎片。既然是因為知識的碎片化影響了我們的深度思考,那我們為什麼不把這些碎屑凝練起來,讓它們不再那麼「碎」嗎?這就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對碎片的知識進行整合,以此彌補知識碎片化的弊端,實現從碎片到整體的跨越。這也就是知識整體化的過程。

古典詩詞的閱讀亦然。

在對古代詩詞的接受過程中,幾乎每一個人的經歷都是這樣的:背誦一首名詩,背誦幾首名詩,再到背誦一些名詩,我們對有些詩歌的接受甚至是從其中的名言名句開始的,名句——名詩——一些名詩,大致就是這樣的一個接受過程。有的人詩歌儲備量可能多一些,有的或許少一點,不管哪一種,本質上還是碎片,如果沒有一個一以貫之的東西將它們整合起來,它們依然是一個個散落的存在,最好的狀況算是一個個散落的群體。這也是「中國詩詞大會」中,為什麼一些參與者背誦了大量詩歌,卻常常止步在給出一個或幾個關鍵字的「飛花令」「超級飛花令」階段上。

「飛花令」就是一種整合,是按照某種主題將大量零散詩句的整合,本身更像一種詩詞的競技文字遊戲,還不能將足夠多的詩句、整首的詩詞聚合為較大的整體,因為中國古典詩詞數量龐大,詩詞內容本身更是豐富多彩的。那麼,有沒有一種更加便利、易於操作的聚合方式呢?

以人為綱,這恐怕是最容易操作,也是最有效的整合方式了。

詩詞是由人創作的,一個人一生可能創作很多詩詞,如果按照時間的順序,將一個詩人一生創作的著名詩詞串聯起來,這就是「詩傳」。

利用「詩傳」的方式對個人記憶中散亂的詩歌進行聚合,這是一種整體化,不但能實現對碎片化的超越,更是極為有效的詩歌閱讀方式。

要真正讀懂一首詩詞,至少有六個方面是必須的:誰寫的,什麼時候寫的,在哪裡寫的,為什麼寫,寫的什麼,怎麼寫的。前四個方面,都直接涉及作者,這沒有疑問。後兩個方面,對詩詞「寫的什麼」「怎麼寫的」,儘管有的時候,單純從詩歌文本中就能獲得大部分的信息,但要真正深入、更加通透地讀懂文本,還必須了解作者。如朱熹那首著名的詩歌《春日》:「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單純從文本來看,這是一首遊春的詩,寫春天到來的美好及生機,但如果了解朱熹及其他的思想,知道朱熹一生從未踏足泗水,就會明白這首詩不是純粹的遊春詩,而是一首哲理事,通篇用比的手法,寫自己學習儒學的心得,只有進了孔聖之門,才能領略無邊的生機。所以說,閱讀詩詞,不但要讀懂文本本身,還要追究言外之意,前提是了解作者,只有全面了解,才能真正理解,不至於一知半解,甚至誤解。

孟子曾對弟子萬章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萬章下》)吟誦古人的詩詞,閱讀他們的著作,卻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什麼人,這怎麼能行呢?所以要研究他們的時代與經歷,這就是和古人交朋友。這是中國傳統文學批評中「知人論世」傳統的由來。只有「知人」,才能了解作者的身世、經歷、思想狀況、寫作動機等;惟有「論世」,才能根據作者所處的社會時代準確理解文本的內容。

通過「詩傳」的方式,能夠實現知人論世,能夠將散亂的一句句、一首首詩詞整體化為一個便於把握的系列。除此之外,這些詩人,本身亦並非一個個單獨的存在,他們之間尚存在師友、親朋、同僚等各種社會關係,他們通過詩詞唱和交往,甚至鬥爭,由此可以構建一個更為宏大系統的整體,這不但能準確、深透地理解古人,讀懂他們的詩詞,而且,在我們嘴邊「呼之欲出」的時候,詩詞能夠隨時「脫口而出」,而不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甚至「千呼萬呼不出來」。這也正是我們編寫《唐十家詩傳》這套書的動機。

因為中國古代一向有「左圖右史」的傳統,而且我們這個時代不僅是知識碎片化的時代,還是一個讀圖的時代,所以最初的設想是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呈現一個個詩人的重要經歷以及著名詩詞,文字的介入儘量精減,但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圖片與文字一一配合的形式未能全面實現,當然這是一個遺憾,算是給讀者的閱讀留下了更多想像的空間吧。

《唐十家詩傳》(2冊) ,王立群著,大象出版社2020年10月第一版,50.00元

這套書是以作者的生平為綱,以名作名篇為緯,努力做到綱舉目張,中小學語文課本中的詩文儘量全部涉及,這給讀者的順利閱讀提供了基礎。另外,一些廣為流傳的詩篇、一些著名選本選錄的詩作以及一些包含名言警句的詩文,也儘可能選錄,這算是給讀者的原有視野提供了拓展的可能。總之,這既能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讀者的閱讀經驗期待視野,也能部分突破讀者的期待視野,儘量使之能讀、可讀、讓人願意讀。

一個作品,只有經過讀者的閱讀,才叫文本;一部著作,只有經過讀者閱讀,才稱之為圖書。至於圖書的實際樣貌與我們的意圖之間可能存在的罅隙,就懇請讀者的批評了。

本文為中華讀書報原創作品,如需轉載請留言。歡迎轉發到您的朋友圈。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知識碎片化時代,我們如何讀詩
    知識碎片化時代 我們如何讀詩——《唐十家詩傳》序王立群毫無疑問,「碎片化」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典型的特徵之一。這些時段,或長或短,獲取的知識肯定也是零碎的,但不妨礙他成為漢獻帝的老師,成為時人眼中的「儒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他說自己平生文章大多是「三上」之上思考出來的,「三上」指的是馬上、廁上、枕上。由此可見,碎片化的時空、碎片化的知識,不是影響我們取得成就的決定因素,而且還是必須的步驟之一。關鍵問題在於,我們如何處理這些碎片化的知識?
  • 碎片化時代,如何進行深度閱讀?
    也正因如此,在這個時代,閱讀出現了三個明顯的特徵,那就是「多」、「快」、「淺」。「多」,是因為知識爆炸現象的出現,讓我們每天都撲面迎來大量的信息。各種知識流派、思潮爆炸性地增長,這是前所未有的。「快」,是因為我們害怕跟不上時代的腳步。
  • 信息越多越茫然,在知識碎片化時代應該如何讀書
    朋友圈、公眾號、微博、豆瓣……永遠刷不完的信息,永遠充斥著我們生活的新的資訊。我們進入到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閱讀變得越來越零碎和表淺,碎片化時代,我們究竟該怎樣閱讀?5月28日下午,作家格非、李洱、張天翼跟讀者一同分享各自在碎片化時代的閱讀體會。
  • 信息越多越茫然,在碎片化時代如何讀書
    信息越多越茫然,在碎片化時代如何讀書 澎湃新聞記者 高丹 實習生 竹君 2017-05-31 09:48 來源:澎湃新聞
  • 「信息大爆炸」時代,我們應如何應對「碎片化信息」?
    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就是所說的「信息大爆炸」時代: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信息量也越來越大。碎片化信息作為一種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這個時代應運而生。碎片化是相對於系統化而言的,它是零散的、瑣碎的,不會給人一個統一的結構和認知系統。
  • 王立群在抖音上講文學:詠嘆烏江自刎最好的詩是《夏日絕句》
    但是你是否了解,鴻門宴中劉邦是如何死裡逃生?為何項羽寧願自刎也不過烏江?詠嘆烏江自刎寫得最好的詩是哪首?來著名文化學者王立群的抖音,你可以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王立群,1945年出生於安徽省霍山縣,現為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是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2006年其登上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被觀眾譽為「百家講壇最佳學術主講人「,是十年來連續在《百家講堂》擔任主講人的學者。
  • 讀書心得︱在碎片化時代,我們如何持續閱讀?
    然而,「沒時間,沒精力」的背後卻是海量的信息通過手機這一媒介,充斥著我們生活中分分秒秒。人人都變成了「低頭族」,每天都有看不完的網頁、刷不完的微博、抖音。我們不再像小時候,為從圖書館裡借到一本好書、一張珍貴的唱片而興高採烈,取而代之的信息爆炸時代下的知識焦慮。
  • 唐浩明:碎片化時代,更需要對經典、好書一讀再讀
    " 這是個碎片化閱讀的時代,你要完全不要 ' 碎片化 ' 是不可能的。"" 讀書可以獲取知識、明白事理、增進智慧、提升境界、滋潤心靈。"" 對於經典、好書更需要一讀再讀。"…… 說起讀書,72 歲的著名作家唐浩明 " 金句 " 頻頻。
  • 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深度學習,將碎片化的知識整合運用?
    自從步入網際網路時代,我們的信息從匱乏變為泉湧式的噴發。雖然如此,卻並沒有讓我們對知識和信息理解得更加通透和深入,反而大量的選擇,讓我們頭腦混沌,膚淺暴躁。當獲取信息的途徑變得更多和更加透明時,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我們無法更好的獲取信息?
  • 《王立群讀史記》王立群有哪些經歷?
    1977年恢復高考時,王立群已經32歲。按當時的規定,超過30歲的考生必須是1966、1967、1968三屆的高中生,因為這三屆沒有參加過高考。王立群是1965年畢業的高中生,參加過高考,不符合報考條件,錯失了高考機會。1978恢復招收研究生,王立群當即下了考研的決心,並決定就近報考河南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專業。
  • 碎片化知識時代閱讀深度的思考。
    中國古文化(主要指文學)是極具縱深橫闊底蘊的,發展到今天,回頭一望,卻發現,自《詩》《易》以來,中國文學的傳承卻始終逞現一種波瀾之狀,卻又因這波瀾之狀,滌蕩積澱,兩極而分,或去或留,去者令人惜,留者味彌深。文章篇幅也愈髮長而俱深度。『詩』『易』言簡哲思深自不必說,可先秦諸子,雜說一起,直至漢賦,文章篇幅愈發深細悠長。
  • 詩詞大會蒙曼找王立群的茬,王立群甘拜下風,康震的總結逗樂觀眾
    很多人認為《中國詩詞大會》,只是一個背詩的節目,這一點咱們確實無法否認,畢竟現場嘉賓和選手們,基本不自己寫詩詞。但這樣的節目,卻照樣收視很高,甚至在近幾年颳起了一股詩詞潮流。原因是什麼? 首先肯定是因為我國古典詩詞,確實是太秀了,只是聽著它們、讀著它們、背著它們,就已經給人以美的享受了。
  • 科學網—閱讀碎片化時代的破與立
    《中國科學報》:你的閱讀習慣如何?閱讀時間是如何分配的? 張頤武:我也沒有特別的時間規律,有空就會讀。一般來說,我的閱讀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必須要讀的書,即課題研究的參考書,這對於日常工作有一定的幫助;另一部分是自己感興趣的書,或與研究領域沾邊,或純屬個人愛好。
  • 碎片化閱讀的時代,書要怎麼讀?達到三種層次,才把書讀通透了
    讀書大致有三種層次,第一層是讀書裡的人,第二層是讀寫書的人,第三層是讀讀書的人。這個道理怎麼理解呢?第一層次的閱讀是讀懂書,就是讀書讀字,讀懂書裡的故事和人物。被書中的故事所感動,理解人物的情感,對人生的體驗加深,拓寬知識面,通過讀書增長知識和才幹,擴充自己的閱歷。
  • 《詩詞大會》總決賽,王立群帶來的兩聯詩,是歷代文人的不懈追求
    比如王立群老師在總決賽的開場白和結束語,餘音繞梁,就讓我久久不能忘懷。和以往一樣,嘉賓們總是會獻上開場詩,總決賽中五位嘉賓老師悉數到場,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立群老師是首先發言的。他送上的一聯詩是:「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 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裡,如何合理利用碎片化時間?
    一天24小時被分割成N個小塊,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裡,總感覺時間不夠用,越來越多人關注碎片化時間,如何合理利用碎片化時間問題,也日益加強。日常生活裡,等公交、擠地鐵、食堂排隊打飯、開車等紅綠燈等,這些易受幹擾碎片化時間,頻繁在各種未知幹擾中,反覆來回切換,讓我們無法專心做事。那麼,我們該如何合理利用碎片化時間呢?
  • 王立群:我們只能儘量貼近歷史
    《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下),王立群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定價:29.00元《部長與國家》為國慶獻禮 隨著4月《王立群讀史記》在央視百家講壇欄目播出,《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下)也於近日正式與讀者見面。
  • 對話王立群:經典還是要讀原文 解讀如同嚼過的饃
    對話王立群:經典還是要讀原文 解讀如同嚼過的饃 2017-08-31  —— 經典還是要讀原文 別人的解讀,就如同嚼過的饃  本報訊 8月29日晚,國家圖書館原館長詹福瑞攜新書《俯仰流年》來到鄭州,與河南大學教授王立群做客松社書店談鄉愁。
  • 碎片化學習的真相是什麼?高手都是如何駕馭碎片化時間的?
    不一定,你還需要做一個主題性的閱讀,把課程裡你不懂的地方,涉及到的可以做展開性閱讀的地方,再進行一下主題閱讀,這樣你對這門課程的把握就比較全面了,同時也要學習如何應用到你的生活工作和具體場景中去。學習其他的東西也是一樣,碎片化學習並不是說你把知識也碎片化了,相反,知識還應該是成體系的。
  • 《王立群讀宋史》系列
    □見習記者 梁寧 實習生 邵凱慧    本報訊 9月8日上午,河南大學教授、「百家講壇」主講人王立群,攜新作《王立群讀宋史之〈宋太祖〉》來到鄭州中原圖書大廈舉行新書籤售。籤售會現場,數千名讀者排隊等候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