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閱讀碎片化時代的破與立

2020-12-04 科學網

 

■本報實習生 霍悅 記者 李芸

張頤武 全國政協委員、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語錄

讀書,要讀兩頭。一頭是讀經典,對於人文社會科學而言,經典著作價值重大,經得住時間的考驗,能夠提升你的思維水平;另一頭是讀新書,讀現代人所寫的書,進行與時俱進的思考,與不同觀點碰撞。

張頤武書單

 


 

①最近在讀《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


 

②科學文化書關注美國著名生物學家、生物地理學家賈雷德·戴蒙德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③對張頤武影響最大的書是錢鍾書先生的著作《管錐編》。

 


 

④給年輕人推薦會選擇《唐詩三百首》和《語文影及其他》。

 


 

⑤《安第斯山脈的生與死》是一本精彩的非虛構寫作書。

全國政協委員張頤武,是北京大學從教30餘年的文化學者,是當代文學批評理論的領軍先鋒,也是一位認真的讀書人。

《中國科學報》:你最近在讀什麼書?

張頤武:我最近在讀的是《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它由德國人海因裡希·蓋瑟爾伯格所著,集合了15位享譽世界的思想家,比如斯拉沃熱·齊澤克、齊格門特·鮑曼等。該書主要分析了2017年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之後,世界格局以及西方國家內部發生的變化,包括民粹主義的興起、反全球化等內容。我認為這本書深入淺出且有一定的預見性,對當今世界的一些熱門話題作了很好的討論和闡釋。

《中國科學報》:你的閱讀習慣如何?閱讀時間是如何分配的?

張頤武:我也沒有特別的時間規律,有空就會讀。一般來說,我的閱讀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必須要讀的書,即課題研究的參考書,這對於日常工作有一定的幫助;另一部分是自己感興趣的書,或與研究領域沾邊,或純屬個人愛好。比如,雖然我的專業研究是中國當代文學與大眾文化,但我對中國古典文學,有濃厚的興趣,年輕時甚至一度考慮從事該方面的研究,因此我也沒丟下興趣,一直在讀相關書籍。

《中國科學報》:近些年國家高度重視科普工作,圖書市場上科普書、科學文化書十分繁榮,作為一位人文學者,你會關注這類書籍嗎?你如何看待非職業閱讀?

張頤武:很關注,我比較感興趣的是科學與人文、社會結合的部分。例如,美國著名生物學家、生物地理學家賈雷德·戴蒙德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從基因科學、人類歷史的角度出發,通過科學的分析,講述了現代世界形成的原因,並指出環境對人類歷史的重大影響。

至於非職業閱讀,我覺得很有必要。非職業閱讀能夠開闊你的視野和思路,激發靈感,對社會有更全面的認知,這對我而言也是興趣所在。剛剛談到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通過科學知識來解釋世界變化,能在讀起來津津有味的同時給予你啟發,加深對人類歷史的認識。同時,也看得出這本書對後來的著作如《人類簡史》的影響。

《中國科學報》:今年是英國物理學家、小說家查爾斯·珀西·斯諾提出「兩種文化」60年,當年他的演講直指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割裂,60年過去了,你覺得這兩種文化是有了融通,還是彼此之間隔閡更大了呢?

張頤武:我覺得這兩種趨勢走向都存在。一方面,自然科學文化與人文社會文化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多,自然科學中的研究方法對人文社會科學很有啟示,產生了重要影響,在這個層面上互滲互融互通更多。另一方面,一些研究人文文化的學者,對自然科學的警覺性越來越高,在研究中強調其獨到的方法,遠離自然科學的願望依然強烈,一些自然科學研究者對於人文社會科學也有看法。這就產生了一些複雜的情況。

《中國科學報》:對你影響最大的書是什麼?如果給年輕人作推薦,你會選擇哪些書?

張頤武:讀書,要讀兩頭。一頭是讀經典,對於人文社會科學而言,經典著作價值重大,經得住時間的考驗,能夠提升你的思維水平;另一頭是讀新書,讀現代人所寫的書,進行與時俱進的思考與不同觀點的碰撞。

對我影響最大的書,莫過於錢鍾書先生的著作《管錐編》。儘管書中引用了大量西方語言,看似艱澀難懂、枯燥乏味,但是打通了時間、空間、語言、文化和學科的壁障,對於理解人性之複雜,有很生動的分析。其實也不難懂,和人類生活的常態息息相通,讓人受到啟發。

若給年輕人推薦,我會選擇《唐詩三百首》和《語文影及其他》。《唐詩三百首》作為中國古典文化的代表,值得我們認真閱讀。很多人對於唐詩的了解止於課堂,其實它還有大量不為人知的詩詞。誦讀唐詩,是體驗中國詩意之美、了解中國古典文化的路徑。而朱自清先生的《語文影及其他》,則運用語言哲學,談論了日常用語運用的複雜和微妙。先生用流暢風趣的文筆,勾勒出平凡生活語言方式現象所體現出的普通百姓的思維習慣和行為,好讀又很有價值。

《中國科學報》:「全民閱讀」已數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你感覺近些年閱讀的氛圍如何?

張頤武:近些年的閱讀氛圍,可謂越來越濃鬱,中國人整體的閱讀水平和能力也在快速提升。在今天,無論是國外出版的理論著作、流行書目,還是國內我們自己的出版物,都大量的出版且迅速傳播。此外,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讓我們的閱讀形式和內容更為多樣。手機、平板等網際網路形式的閱讀更加普遍,內容也涉及新聞、專欄文章、小說等。當然閱讀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我們的一些好書還難被人們所知,還需要更多的推介。這就需要有更好的書評和介紹,讓人們能夠更好地找到好書。

《中國科學報》:如你所言,電子閱讀特別是手機閱讀被越來越多的人使用,那麼,如何看待當下的碎片化閱讀?

張頤武:開卷有益。不管是小說、網文等消遣性的閱讀,還是期刊、著作等專業化的閱讀,只要是有價值和有意思的,在我看來,都是有益的。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更重要的是養成了閱讀習慣,而這恰恰對於一個人充實自我和個性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碎片化時代不利於系統閱讀」,是不少人存在的一個認知誤區,因為他們忽略了一個重要前提:很多人之前可能連閱讀習慣都不具有,更何談系統化呢?況且,曾經有系統閱讀習慣的人,也不一定會被碎片化所影響。電子閱讀時代,拉近了我們與書籍知識之間的距離,我們可以輕鬆便捷地獲得閱讀感和體驗感,能夠選擇性地閱讀內容提要,了解大意。

不可否認,碎片化閱讀的確存在使「閱讀」這件事變得膚淺、浮躁的問題,不利於仔細品味經典著作,這也值得關注,但是,就目前市面上的一部分書而言,僅通過摘要了解其大致內容即可。偶爾遇到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選擇繼續深入系統閱讀。我自己有很多這種經歷,不久前意外地在手機上看到了《安第斯山脈的生與死》中的一段節選,與阿維馬埃爾·古茲曼創立秘魯的「光輝道路」有關。看完之後,我沉醉於其中關於拉丁美洲人文歷史文化的細緻描寫。面對這樣一本精彩的非虛構寫作書,我隨即在當當網下單,把全書買回來仔細閱讀。總之,你會發現,正是碎片化時代提供的大量信息和多元途徑,給了你接觸知識的更多機會。

《中國科學報》 (2019-03-08 第6版 讀書)

相關焦點

  • 碎片化閱讀時代的特稿價值
    微博時代的到來,140字的閱讀效率,令碎片化閱讀時代正式來臨。  往日街頭叫賣都市類報紙的情景不在,而報刊亭裡,報紙的擺放位置和數量,早從往日最為矚目的位置讓位於雜誌,寥寥幾份報紙被報販放在最不起眼的角落,蒙灰已久。
  • 碎片化時代,如何進行深度閱讀?
    也正因如此,在這個時代,閱讀出現了三個明顯的特徵,那就是「多」、「快」、「淺」。「多」,是因為知識爆炸現象的出現,讓我們每天都撲面迎來大量的信息。各種知識流派、思潮爆炸性地增長,這是前所未有的。「快」,是因為我們害怕跟不上時代的腳步。
  • 碎片化知識時代閱讀深度的思考。
    知識碎片化網絡時代,也有一個好處,獲取知識點容易。所以欲要有大的深刻超世的作品,其實只需一個目標,系統的規劃,最重要的是閱讀時的持之以恆,一個方向努力,久而久之,我想一個人對作品的體悟會欲加彌深,修養亦深,即便自己創作一作品,對於世風之影響,也會漸趨深沉,不趨浮躁,易安易治。可能有人看了我的文章要說了,你算那棵蔥,鹹吃蘿蔔淡操心,有麼水平?
  • 碎片化閱讀時代,百花文學獎緣何長青?
    張道正 攝中新網天津11月17日電 題:碎片化閱讀時代,百花文學獎緣何長青?中新網記者 張道正隨著移動網際網路興起的碎片化閱讀,文學不再是唯一精神的產品,有評論家認為,文學作為社會文化中心的時代已經過去。
  • 讓碎片化閱讀成為經典導讀的有效途徑
    三、讓碎片化閱讀成為經典導讀的有效途徑 當下在碎片化閱讀盛行之際,也有人因其對經典支離破碎的閱讀表示不滿。其實不然,恰恰因碎片化閱讀往往使經典的影響力得以廣泛普及與提升,甚至成為經典導讀的有效途徑。更為關鍵的是,碎片化閱讀這種區別於傳統紙質媒介的生動、形象、通俗的可視化手法,使大眾喜聞樂見,特別是微信朋友圈的信息經過多次過濾、篩選與轉發,乃至同一信息的反覆分享,也會激發和刺激圈中好友對相近選題的多重討論,且在各自觀點的交鋒和碰撞中,相關知識點被進一步深入挖掘,碎片化閱讀導讀的功能顯而易見。
  • 一點資訊李亞:人工智慧在碎片化時代提供價值閱讀之道
    (原標題:一點資訊李亞:人工智慧在碎片化時代提供價值閱讀之道) 11
  • 碎片化閱讀殺死了大創意-虎嗅網
    原因是我懷疑微博的碎片化閱讀對我的大腦有所損傷,很擔憂再也不能讀書和做深度閱讀了。不寫微博了我還是我,但不能讀書的話我什麼都不是。同時,微博讓人易怒、易挑釁、易輕信,無法專注,我覺得還是面壁一段時間比較好。和菜頭隨後在博客寫下《碎片化生存》一文,此文震驚全網,一時間,關於微博導致碎片化的反思一浪接著一浪。
  • 善解「碎片化閱讀」之困
    同時,組織開展「三個一」讀書活動,即「周評閱讀一星、月讀經典一書、季辦沙龍一次」。起初,眾人不以為然,熱情不高。不久,有人慢慢改掉陋習,參與到讀書活動中。現在,連隊讀書學習的氛圍越來越濃厚。官兵笑言,指導員雙管齊下的「神操作」,硬是把大家從手機中解脫了出來。 與其說是從手機中解脫,倒不如說是把官兵從碎片化閱讀的困局中解脫出來。何為碎片化閱讀?
  • 碎片化閱讀要具備「三種意識」
    原標題:碎片化閱讀要具備「三種意識」   碎片化閱讀是伴隨著電子
  • 「碎片化閱讀」時代崛起的小小說
    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許多上班族要在地鐵、公交車上花費兩三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沒有時間讀大部頭的作品,靠手機等媒介吸收信息,這就是所謂的「碎片化閱讀」。小小說短小、耐讀的特點,很符合當下都市人快速生活的需求。海南省作協主席孔見認為,當下長篇小說泛濫,小說「越寫越長」。事實上,小說往長裡寫容易,往短裡寫難。篇幅短,對文字的質量要求就更高。
  • 碎片化閱讀,對人的成長進步,有什麼危害
    碎片化閱讀,對人的成長進步,有什麼危害文/@成長新視點信息化時代,對人們最大的好處是,獲取信息的來源更為廣泛,選擇度更高,獲取速度更快,獲取渠道更加多元化,而信息的本是也是多元的,不統一的,不再一個維度的。這種情況,給人們帶來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閱讀感覺,通俗地稱之為碎片化閱讀。
  • 信息越多越茫然,在碎片化時代如何讀書
    我們進入到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閱讀變得越來越零碎和表淺,碎片化時代,我們究竟該怎樣閱讀?5月28日下午,作家格非、李洱、張天翼跟讀者一同分享各自在碎片化時代的閱讀體會。就因為他書讀太多了,尤其是今天網絡的碎片化閱讀,某種價值認同會來勾引你,讀得越多自我流失越快。」李洱借用昆德拉的話評論了碎片化時代的閱讀:「網絡或者大眾媒體,都要求給所有問題一個及時的回答,但是所有文學問題、精神問題,所有認真的寫作其實都是長長的疑問。昆德拉認為這『長長的疑問』就是所謂的歐洲精神,這和大眾媒體的及時回答之間是衝突的。
  • 碎片化時代,大學生如何閱讀經典
    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成長史;一個民族的閱讀水平,決定著這個民族的精神境界。 對於大學生來說,閱讀經典是成長中的大事,然而調查發現,當下大學生的閱讀正趨向碎片化、實用化和娛樂化。 而在上海師範大學校園裡,閱讀經典卻蔚然成風。
  • 知識碎片化時代,我們如何讀詩
    知識碎片化時代 我們如何讀詩——《唐十家詩傳》序王立群毫無疑問,「碎片化」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典型的特徵之一。不少學者對此深表擔憂,認為時間碎片化、空間碎片化造成的知識的碎片化,日益使人們陷入缺乏深層閱讀、深度思考的困境。這些擔憂不無道理,但也沒有必要談「碎」色變。一個人認識世界、獲取知識的過程,難道不是從利用零星的時間、獲取碎片的知識開始的嗎!東漢末年的董遇,就是提倡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那個學者,他是如何讀書的呢?
  • 讀書心得︱在碎片化時代,我們如何持續閱讀?
    那麼,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應該如何重拾閱讀的「饑渴感」,讓自己回歸以前有規律的、充實的閱讀呢?「這是最好的時代,這也是最壞的時代。」隨著信息的火爆發展,我們獲取資訊的渠道變得更加豐富,而我們獲取資訊的方式也更加便捷。只要一部手機,或是一臺電腦,我們就可以在知識的海洋裡遨遊。
  • 數位化閱讀,不都是碎片化淺閱讀
    數位化閱讀,不都是碎片化淺閱讀 從最早一家社區型讀書網站建立至今已經過去10年,今天我們分析數位化的閱讀數據,不難發現其碎片化、淺閱讀、純粹消遣的固有印象正在悄然改變。在一家讀書網站評出的熱門書籍的榜單上,既有《看見》這樣的暢銷書,也有《百年孤獨》、《霍亂時期的愛情》等長銷經典;網絡書評也不簡單的只是一個「贊」或是一個「彈」,上萬用戶寫出書評和讀書筆記,有的甚至長達數千字。
  • 高中語文學習中的「碎片化閱讀」和「經典閱讀」
    #閱讀#現代手機的廣泛使用使得學生閱讀中手機閱讀的比例在增加。其實在這種趨勢下我們的閱讀習慣也在發生變化,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碎片化閱讀」的興起。傳統的閱讀主要是「經典閱讀」。傳統閱讀主要是閱讀紙質的經典名著,這些名著有古代的,也有現當代的,包括詩歌、散文、小說等。
  • 王立群 | 知識碎片化時代,我們如何讀詩
    長按二維碼訂閱《中華讀書報》毫無疑問,「碎片化」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典型的特徵之一。不少學者對此深表擔憂,認為時間碎片化、空間碎片化造成的知識的碎片化,日益使人們陷入缺乏深層閱讀、深度思考的困境。這些擔憂不無道理,但也沒有必要談「碎」色變。一個人認識世界、獲取知識的過程,難道不是從利用零星的時間、獲取碎片的知識開始的嗎!東漢末年的董遇,就是提倡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那個學者,他是如何讀書的呢?利用「三餘」時間。
  • 更新閱讀場景:只有碎片化的時間,不存在碎片化的閱讀
    如果閱讀不再是一個人的私事,你每翻一頁書就「掉」進一群人熱熱鬧鬧的社區,你甚至還能間接參與到作家的後續創作中……這樣的「共讀時代」,你能接受嗎?  「閱讀天然是帶有情緒的,讀者們有分享和討論的衝動,以前我們看紙質書的時候也有,只是紙質書無法提供這樣一個環境,而現在的網際網路產品能夠提供。」閱文集團原創內容部高級總監楊沾對本報記者說。
  • 信息越多越茫然,在知識碎片化時代應該如何讀書
    快餐式的閱讀,不會帶來疑問,反而會造成各種各樣的信息盲點。朋友圈、公眾號、微博、豆瓣……永遠刷不完的信息,永遠充斥著我們生活的新的資訊。我們進入到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閱讀變得越來越零碎和表淺,碎片化時代,我們究竟該怎樣閱讀?5月28日下午,作家格非、李洱、張天翼跟讀者一同分享各自在碎片化時代的閱讀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