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了「探春遠嫁」的心酸,那些遠嫁他鄉的女兒們,不正是探春嗎

2020-08-14 大靖盤影片

今天講一講《紅樓夢》中的經典橋段——探春遠嫁

在紅樓夢中,賈母為什麼會選中探春去和親遠嫁?

因為南安王戰敗,需要嫁女兒和親,南安王妃知道嫁過去註定是悲劇,所以想在賈府挑一個女子為義女,來代替自己的女兒遠嫁,而探春相比迎春和惜春,在才能和魄力上高出了又何止是一籌,是最佳的人選。

探春是悲哀的,也是無奈的,在那個封建大家庭中,她沒有選擇權,只能答應和親遠嫁他鄉。

這可真是越優秀的人越倒黴,探春能被選中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探春的姿色並不差,削肩細腰,長挑身材,鴨蛋臉面,俊眼修眉,顧盼神飛。這要是放在現代,又這麼有才華,妥妥的高管、白領。

第二,探春的見識、謀略和管理手段很厲害,可以說是不輸王熙鳳。在協理大觀園的時候,她把這個家管理的是井井有條,連王熙鳳都是讚不絕口。

第三,她爽利要強,她的性格和擔當,更加適合掌控大的局面、操更大的盤子。因為這次和親的責任重大,要維繫雙方盟友的利益鏈條,而探春則具備這個能力。

第四,探春是趙姨娘所生,屬於庶出,身後又沒有牢固的靠山,使得她沒有辦法站出來反抗,只是可惜了這樣一個好強的女孩,犧牲了自己的一生,換來的卻是大廈將傾。

當探春要起行時,一向可惡的趙姨娘來送,母女娘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探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喊了一聲「娘」,不管以前探春有多麼討厭趙姨娘,此刻母女的天性,是嚴苛的封建嫡庶制度也無法抹殺的。

到了江邊,探春回頭望向親人,趙姨娘悲痛欲絕,她想上前叮囑幾句,卻因為封建禮數而不能夠。

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拋閃。恐哭損殘年,告爹娘。休把兒懸念,自古窮通皆有定,離合豈無緣。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牽連。

回過頭看今天,那些遠嫁的女兒們,不正是探春嗎?曾經的家是娘家,嫁人後的的家是婆家,跟丈夫吵架了無處可去,父母生病了無人可依。唯一支撐下的信念便是愛情,可是愛情又能支撐多呢?

我們終於讀懂了探春的心酸與不舍,而此時我們已遠嫁作他人婦。相顧無言,唯別而已。

您是探春嗎?


喜歡請點讚,加關注,更多故事,關注,感謝閱讀。

相關焦點

  • 探春遠嫁是嫁去了哪裡?
    探春是否遠嫁,這應該是不爭的事實。探春判詞中 「千裡東風一夢遙.」和「一帆風雨路三千」都點名了探春是遠嫁。是否為王妃,六十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探春抽了一支籤,眾人看上面是一枝杏花,那紅字寫著「瑤池仙品」四字,詩云:日邊紅杏倚雲栽。注云:得此籤者必得貴婿。
  • 《紅樓夢》:探春遠嫁,不止是流浪
    脂粉英雄探春的悲劇,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遠嫁後她縱然在異國遊刃有餘,也不過是夙願遙遙,除了保住自己的平安,其餘在她眼中,不過都是虛幻。探春的判詞裡有一片大海、一隻大船,清明一帆風雨路三千,說明探春嫁到了海外某島國。
  • 探春遠嫁何處?
    至於她的結局,也可以說是紅學研究上,無論主流還是非主流學者,基本達成共識——遠嫁。此前本人並未留意到主流紅學,尤其是曹學派,有沒有找到曹家哪個女子有對應遠嫁,而且是與「王妃」關聯的人物。總之,想對應曹家事的人,一定會想出辦法吧。通行本後四十回中,探春雖然遠嫁,但她不是與「王妃」關聯,而是嫁予鎮海總制周瓊之子。
  • 探春傳奇11:她為何遠嫁,遠嫁到了哪裡?80回後探春結局猜想
    通行本(高鶚續書)說,探春遠嫁鎮海統制之子,在最後一回還有機會回娘家勸慰因為寶玉出家而傷感的王夫人。在「壽怡紅群芳開夜宴」中,探春抽到的是杏花,寫著「瑤池仙品」和「日邊紅杏倚雲栽」,並特別註明,得此籤者,必得貴婿。姐妹們都說:「我們家已有個王妃,難道你也是王妃不曾?大喜大喜。」
  • 探春遠嫁後,為何就沒有回過家
    《紅樓夢》中的探春,雖然是庶出之女,卻是才情出眾的姑娘,她有理想有志氣,卻偏偏是個女子。探春曾經說過,但凡是個男子一定走出去闖蕩一番,到時候自有道理。可惜一個有雄心壯志的姑娘,生了女兒身,最後的結局也只是遠嫁。
  • 《紅樓夢》別人遠嫁受欺負,探春遠嫁肯定會幸福,這是為什麼?
    遠嫁的姑娘,那些懂事兒的,也會堅持報喜不報憂,免得父母擔心。探春的「籠絡人心」不像薛寶釵那樣,是為了達到目的,她是懂得換位思考。還記得司棋大鬧廚房那一回,她是想吃蒸雞蛋羹,然後柳嫂子抱怨了一番。柳嫂子說,探春他們想吃的菜,還給了她500錢。這一通抱怨就是柳嫂子在說自己的難處。都是姑娘小姐們,今天你要吃這個,明天她要吃那個,這樣點菜下去,柳嫂子廚房可能出現虧空,這就給她造成了困擾。
  • 紅樓夢裡的一個稱呼,透露探春遠嫁真相!
    按照探春判詞和曲詞,她的遠嫁是必然結果,是早已註定的命運,從其曲詞「一番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等文字可知,那麼探春為什麼會遠嫁呢?即便她是庶出,畢竟也是賈府最尊貴的小姐,是貴妃元春同父異母的妹妹,在那個講究門當戶對的古代,探春最終的歸宿,應該是某個王侯之家,不太可能遠嫁。
  • 紅樓夢裡,賈探春為什麼會遠嫁他鄉?原來是南安太妃有意為之
    也正是因為探春的表現一直都比較可以,就連向來眼高的王熙鳳也對她另眼相看,還感嘆探春沒福氣託生在太太肚子裡,說她這個庶出的比正出的強百倍呢。只可惜,像這樣的姑娘,其結局也免不了進入「薄命司」,最終落得個遠嫁的下場。
  • 《紅樓夢》探春遠嫁到底嫁到哪裡去了?
    探春遠嫁這個結局在前八十回就已經透露了,只不過具體嫁到哪裡這個情節並沒有在前八十回呈現。高鶚的續書中寫探春嫁給了鎮海總制周瓊之子,是不符合原著的。探春的結局早就在她的判詞和曲子裡就暗示了。探春判詞: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
  • 紅樓夢裡探春遠嫁去了哪裡?賈母一句話透露真相!
    這裡一樣暗示了探春結局,聯繫探春遠嫁的暗示可知,她最後應是做了王妃的,也許正是與朝廷和親的某一小國。如果說以上這些還不夠明確,還有不少不明朗的地方,那麼到了賈母生日這一回,探春的婚事已經呼之欲出了。原文第七十一回,賈母過八十大壽,王公貴族都來祝壽,這其中就來了兩個貴婦人,一個南安太妃,一個北靜王妃。
  • 那個性情謙和的男人,才是紅樓夢裡探春被迫遠嫁的真正原因
    87版紅樓夢在處理這一段內容的時候,參考紅學家的意見和曹雪芹留下的判詞,特意為探春創作了一場悲情的遠嫁場景。按照87版紅樓夢中的說法,探春被迫遠嫁的真正原因,不是因為賈府的政治地位不穩,也不是因為賈政想要利用女兒的婚姻攀附權貴,而是代替南安太妃的女兒遠嫁和親,換回南安太妃的兒子南安郡王。
  • 探春遠嫁:一曲分骨肉,天涯何處是我家
    這曲子和判詞是寫賈探春的,翻譯成白話文大致意思是:我乘上那艘船在風雨顛簸中駛向千裡之外,骨肉親人拋下了,故鄉家園撇下了。爹娘啊,傷心哭泣恐怕有損壽年,敬告你們不要把女兒惦念!自古以來貧窮顯達都有定數,分離會合難道就沒有前世的因緣嗎?從今往後我和你們分隔兩地,只有各自保平安。
  • 南安太妃為何選擇探春遠嫁,而不選擇美麗的黛玉,答案是這樣的
    在《紅樓夢》中,有一段是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人都走到自己命運的盡頭。其中探春的命運就像是王昭君一樣,遠嫁他鄉,南安王妃認探春作為義女。但是我們在這裡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南安王妃會選擇探春作為義女呢?畢竟在賈府裡最不缺的就是女人。
  • 脂硯齋是賈探春的原型?曹雪芹巧妙的通過探春遠嫁做出提示
    賈探春遠嫁的結局是紅樓夢最沒有異議的共識。作為賈家的三姑娘,賈探春自身果敢堅毅,智謀決斷都為大觀園翹楚。她儘管詩才不如薛林二人,可生存之道,治家之道卻有勝出。這樣一個姑娘,恨不生為男子,否則賈家何至於樹倒猢猻散。即便為女子,脂硯齋也認為,賈家抄家時,若探春在,絕不會令賈家人分崩離析,必然會將所有人團結起來共抗難關!關於探春的結局,資料並不多,需要一點點梳理!
  • 紅樓夢:探春遠嫁之謎,搖身一變就是王妃,嫁得越遠越好
    賈探春,作為賈府的三小姐,雖然是庶出的小姐,卻也活成了有尊嚴的玫瑰花一般。趙姨娘雖是她的親生母親,探春卻一點也不像趙姨娘,探春是個精明能幹,才華橫溢的姑娘。探春的判詞裡,兩個人在放風箏,一片大海,一隻大船,船中有一位女子,掩面涕泣之狀。
  • 探春的三大疑案:為何遠嫁,正冊排名,抽籤王妃?
    第一個為何最後會遠嫁: 大家是否注意到,在王熙鳳生病後的那段日子,賈府上下讓探春幫忙打理,探春那個時候就已經顯現出了高超的管理技能,而後在賈探春改革的同時,江南甄家太太奉旨帶了三姑娘進宮請安,伏賈探春奉旨成婚,後文不時提到「有官媒婆來求說探春」,「有廣東的官兒來拜」。
  • 《紅樓夢》中探春為何在清明遠嫁?因為清明還融合了古代情人節
    《紅樓夢》中許多重要的判詞隱語都是以探春作為節點的,如「勘破三春景不長」及「三春去後諸芳盡」,而在前八十回中也有多處暗示了探春的結局,即在清明遠嫁他鄉。相信很多讀者心中都會有一個疑問,堂堂賈家三小姐、大觀園裡的三姑娘,為何要選在清明節出嫁?
  • 新紅樓裡探春遠嫁,親媽趙姨娘笑得幸災樂禍。
    趙姨娘這個粗鄙不堪的女人,最大的貢獻就是生了探春這個女兒,她胸中的抱負見識,不輸男子,她有遠見有擔憂,經歷「抄撿大觀園」她痛心疾首,發出了「外人不來殺,我們先在裡面自殺自滅起來女兒遠嫁,極有可能這輩子回不來了,還不能去看她,此時的生離無異於死別。哪個當娘的都會傷心欲絕。
  • 紅樓夢中,探春被封為王妃,她遠嫁去了哪裡?
    雖然曹公一直在模糊時間流走的痕跡,可是在大觀園中的女孩子們還是慢慢長大了,到了一定年紀她們都需要談婚論嫁了。寶玉最害怕女孩們長大出嫁,因為她們的青春從這裡就算結束了。>探春的婚事其實有一條很明顯的脈絡,其中從56回開始,江南甄家就帶著她家的三姑娘到宮中請安,只是帶著他家的女兒入宮,如果不是入宮為妃,那麼就是奉旨成婚。
  • 遠嫁海外的賈探春,在異國大放異彩,結局比貴妃賈元春還高貴
    古代女人出嫁,有句俗語叫「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一旦出嫁就屬於婆家的人,對娘家要次一等對待。女子出嫁後,最幸運的是離著近,還能「常回家看看」。那些遠嫁的女子要回娘家,基本是奢望。賈母至死沒見過女兒,林黛玉也七八歲前沒去過外祖母家。李紈從金陵嫁到賈家後,也是不能回娘家,她父母不方便來探視,李嬸娘就經常借進京的機會探看李紈。另外像王夫人、王熙鳳也是如此。好在她們各有兄弟在京城。那個年代,出嫁的女兒孤零零身在異地,都算是薄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