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恐哭損殘年,告爹娘休把兒懸念。自古窮通皆有定,離合豈無緣?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牽連。
畫:兩個人放風箏。一片大海,一隻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狀。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清明涕送江邊望,千裡東風一夢遙。
這曲子和判詞是寫賈探春的,翻譯成白話文大致意思是:我乘上那艘船在風雨顛簸中駛向千裡之外,骨肉親人拋下了,故鄉家園撇下了。爹娘啊,傷心哭泣恐怕有損壽年,敬告你們不要把女兒惦念!自古以來貧窮顯達都有定數,分離會合難道就沒有前世的因緣嗎?從今往後我和你們分隔兩地,只有各自保平安。我去了,萬望爹娘親人們不要牽掛和惦念!探春判詞。畫面暗指探春遠嫁海隅,猶如斷線的風箏,一去不返。&34;,枉有補天才,空懷鬚眉志。命運偏偏愈來愈不濟。
下面我們來看看大觀園中最耀眼的人物——賈探春
一,鋒芒外露,個性鮮明。從以下幾個方面可以看出這個特點:
1,探春想到外邊去&34;,她從來沒有寄希望於愛情和家庭能夠給自己帶來多大的幸福,而是更渴望自己能做自己的主人,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34;從這裡可以看出探春的內心世界,她認為男人能做到的事情,女也可以做到,還有可能比男人做得會更好。這與賈迎春&34;的消極悲觀思想完全不同,可以說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名符其實的&34;。
2,內心脫俗,工於心計,手段過人。志不在閨閣之間。她曾說過&34;(第五十五回),再來看看作者對她的閨房的精緻描述:&34;(第四十回)操春的房間毫無閨閣的庸俗與纖弱,相反卻有一股高雅俊朗之風,這正符合她非凡的胸襟和情懷。
再來看看寶黛二人對探春的評價。黛玉便說道:&34;寶玉道:&34;(第六十二回)可謂一語道破天機———探春是個非常工於心計之人。
3,刻意強調的尊嚴和暗藏內心深處的自卑構成探春鮮明的兩面人格。
雖然探春不像迎春那樣怯弱無能,逆來順受。但&34;的標籤是她永遠抹不去的印記。因而她自尊又自卑,雙重人格交相出現。一方面,她是賈府的主子姑娘,享有封建貴族的一切特權;同時另一方面,她又是封建社會最讓人看不起的姨娘所生的,為世俗所不齒。鳳姐兒就曾嘆道:&34;(第五十五回)在男尊女卑,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裡,鳳姐的話其實是替探春說出了她內心深處最深切的無奈與悲哀。
探春沒聽完,已氣的臉白氣噎,抽抽咽咽的一面哭,一面問道:&34; (第五十五回)這是趙姨娘因趙國基之死問探春討要爭論撫恤金後,探春說的一番話。可以看出在處處刻意維護自尊的同時,其實是恰恰暴露出了內心的自卑。
4,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在家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以自己微薄之力做著力所能及的工作。想通過自己的政治改革&34;,理家持政來撐住豪門破敗的危局。探春杜撰了一部政治學著作《姬子》作為思想武器。其名言曰:&34;(第五十六回)開宗明義道出了功利主義的政治思想和主張。依託大觀園得天獨厚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發展生產,創造財富,盤活市場,物質進步,推進經濟建設。&34;,可見探春改革為緩解賈府經濟危機還是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的。
例如抄檢大觀園時她厲聲痛斥道:&39;百足之蟲,死而不僵&34;將探春對家族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可謂是展現得淋漓盡致。
二,精明強幹,自有補天之才
&34;是作者對探春的定義。在《紅樓夢》第五十六回&34;裡,曹雪芹非常突出的描寫了她的這一特點,使得她的才情和幹練均顯露無遺。她一登上&34;,幾件事一過手,賈府的管事娘子們便感到這三姑娘&34;。而鳳姐兒在通過平兒的匯報,得知探春理家的情境後,也是連連誇道:&34;能夠讓精明過人的鳳姐一連說出三個&34;字來而且還不是違心的。就充分說明了探春持家理政的能力很強。
另外還有兩件事也值得一提:一件是把每個姑娘每月重支的頭油脂粉費二兩銀子蠲免了,因為姑娘們每月已有了二兩月銀,丫鬟們又另有月銀,這又和學裡的八兩一樣重重疊疊;另一件事,便是探春看了她家的奴才賴大家的花園的管理方法,感到大觀園裡所生產的稻米、竹筍、蓮藕、花果、魚蝦完全糟蹋了,便提出了一個新的管理方案:她委託幾個園中服役的婆子媳婦分別承包,把大觀園分包給她們,把一個消費性的大觀園改造成了生產性的種植園,為賈府的經濟找到了一個新的增長點。面對賈府大廈將傾的危局。她想用這些微小的改革來挽回這個封建大家庭的頹勢。但這只能是心勞日拙,無濟於事了。
不過從這些倒是都可以看出探春的強大的管理能力!
一,為何遠嫁?嫁到了哪裡?又嫁給了誰?
1,探春被有著強大勢力的南安太妃認為自己的乾女兒,判詞決定了她的命運:皇帝賜婚,被和親。&34;說的就是家人清明節在江邊涕淚香相送探春出海遠嫁的情形。
2,&34;曲中的第一句就暗示了。探春遠嫁之地遠離京城,有三千裡之遙,三千並非一定是實指。因此遠嫁之地可能更遠。
3,第六十回中,廚娘柳嫂子從寶玉那裡得了一些玫瑰露,要送些給她得了熱病的娘家侄子吃,臨走前,她的嫂子又拿了一些茯苓霜給她,並告訴她這茯苓霜的來歷:只有昨兒有粵東的官兒來拜,送了上頭兩小簍子茯苓霜。這看似與探春毫無關係的一句話,應該恰恰是暗示了探春即將遠嫁之地為粵東。即今天的廣東、海南一帶,證實了遠嫁之遠,歷代朝庭和親,基本上都是朝廷與夷狄羌戎之間,而在明清時期,廣東、海南一帶還是沒有全開化的蠻夷之地,很有可能這個粵東來的官兒,是以和親手段向天朝稱臣的邊遠小國國主。或者是駐守邊疆的朝廷大員。
4,再來看接下來的第六十三回,寶玉的生日聚會上,大觀園內眾人到來抽花籤一回,所抽之籤其實都暗示了各自的命運,探春抽的籤是這樣的:眾人看上面是一枝杏花,那紅字寫著&34;四字,詩云:日邊紅杏倚雲栽。注云:&34;接著大家齊說說:我們家已有了個王妃,難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將這段話和探春遠嫁的暗示聯繫在一起,即可看出探春應該是王妃,這就說明了與朝庭和親的正是某一個邊遠小國。
5,第七十一回賈母八十大壽時,王熙鳳說是&34;賈母道:&34;當時玻璃製品是非常稀有的,從賈母的重視程度可以看出這件禮物的貴重。雖然是第一次提到這個粵海將軍鄔家,但由於前文茯苓霜一節已經提到有粵東的官員送上頭的禮物,再聯繫這一回,可推斷出這個粵海將軍鄔家正是前文提到的粵東官員,也極有可能就是探春未來婆家。另有一說,說她嫁到海外的周家去了,嫁給了鎮海總制周瓊的兒子,
二,對於探春這樣的人,作者是有階級偏愛和階級同情的,但是作者沒有違反歷史和人物的客觀真實性。仍然十分深刻地描繪了這個形象。如實的寫出了她&34;的必然結局。曲中&34;也是她一去不歸的明證。也是封建家族沒落的先兆。再加上秦可卿託夢王熙鳳提到的&34;,暗示了探春出嫁後不久,賈府敗落的結局。賈母說:&34;,很明顯的就是暗示著:你出嫁之後,我們家就散了。而從最後的結局看,果然是這樣的!
再有能力的人,沒有好的環境和土壤,也只有「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慶幸我們活在當下,好好珍惜眼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