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我回老家看望老爹,老爹和鄰居幾個老人坐在門口聊天,我聽他們幾個老人在講究冬至節吃什麼。東鄰居嫂子說,現在吃什麼也不香了,也沒有什麼想吃的東西。過去天天都巴望著過節,過節才能吃頓飽飯。冬至能吃兩頓好飯,中午吃包子,晚上吃餃子。嫂子還說,我們這裡中午包包子有個講究,就是不能敞著門蒸包子,而是要關門蒸包子。我很好奇,問嫂子,為啥要關著門蒸包子?怕別人去吃嗎?
我們膠東農村管冬至叫做過冬,過冬這天,再窮的家庭中午也要吃包子,哪怕買不起肉,也會想辦法包素餡包子吃。因為農村人的房子都保暖不好,女人們大清早就要開始發麵,然後把面放進鍋裡,鍋底燒幾把火。鍋熱了,到快晌天的時候面也開了,女人們就趕緊包包子。如果在平常,包子放進鍋裡以後,隨意的敞著門燒火就可以,直到包子熟了。可冬至這天不行,農民們講究關著門蒸包子,名曰「蒸冬」
為什麼要蒸冬?老人們說蒸冬是為了來年的農活做打算。過去的年代,沒有現在的機械化,一切都要靠兩隻手。我們這裡有一樣農活叫做「揚場」,揚場其實就是將帶有葉子或者秸稈的農作物揚乾淨。舉個例子說,比如秋天收回家的花生,肯定會有葉子和秸稈跟花生果混在一起,那就需要把亂七八糟的雜物跟花生分開,這樣就得揚場。所謂的揚場,就是用木鍁或者鐵鍁,一下一下鏟起來,再揚向半空。藉助風力,雜物就會跟花生果子自然而然的分開,這樣花生就乾淨了。夏收的小麥同樣也是如此,靠著雙手把小麥揚乾淨。
揚場需要藉助風力,按照我們當地老人們的說法,就是只有關門蒸冬,等到來年夏收秋收揚場的時候,才能有風,才能夠借著風力,把農作物都揚乾淨。否則,需要揚場的時候,如果沒有風,那就只能幹著急,等到什麼時間颳風了,什麼時間才開始揚場。這樣有時候就會耽誤了農活,不能及時揚場,也有可能導致一些農作物黴爛。
說實話,對於老人們的說辭,我很不以為然,總覺得是否關門蒸包子,跟第二年夏收秋收的時候,能不能正好有風沒有任何關係。但我們當地在過去就是這麼個習俗,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這句關門蒸冬,揚場有風。冬至的另一規矩就是,結了婚的閨女不能回娘家過節,理由是過冬這天晚上,祖先們要回家過節,已婚女子是不能回家跟祖先們一起過節的,只有兒子可以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