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中西融合跨學科,全方位人才培養!

2020-12-12 中國校園在線

中國人民大學的歷史學科源自1937年成立的陝北公學,辦學歷史悠久,力量雄厚。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由歷史系、考古文博系、清史研究所和民國史研究院組成,學科門類齊全,學術成就顯著,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歷史學院致力於培養具有深厚的中國人文底蘊,世界視野和紮實專業基礎的史學專門人才,注重通識教育,理論聯繫實際,鼓勵學生個性發展。

學院特色

1、「世界一流學科」

歷史學院是久負盛名的史學重鎮,擁有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3個一級學科本碩博學位授予權;中國古代史和中國近現代史兩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現有歷史學、世界史、考古學3個本科專業,9個碩士學科點,8個博士學科點,4個博士後流動工作站。中國史學科2017年入選教育部「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

2、「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

教育部2019年頒布首批國家級本科一流專業建設名單中,歷史學院歷史學專業名列其中。

3、「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百所重點研究基地」

清史研究所在1978年被教育部批准成立,並於2000年被批准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百所重點研究基地」。該所現為國家清史纂修工程主要依託單位,戴逸先生擔任工程首席專家。

4、全方位教學培養體系

近年來,歷史學院高度重視本科教學的綜合改革,打通中國史、世界史和考古學三個一級學科,充分利用我校人文學科優勢,建立起課堂教學、歷史現場教學和課外指導有機結合的全方位人才培養體系,致力於培養通專結合、中西融合的跨學科高水平人才。本科生每學期安排歷史現場教學,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還要參加正規的田野考古實習,同時構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全員導師制」,形成新生研討課、原典讀書筆記、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的遞進培養機制,有效促進了同學們專業能力的提升。重視國際交流,設立專項資金,資助學生赴海外高校開展交換學習和學術交流,取得了顯著成效。

5、名師雲集,教學相長

歷史學院現有教授37人,副教授28人,講師21人,其中外籍教師3人。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擁有「長江學者特聘教授」3人,「青年長江學者」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國家級人選」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8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學者21人。現職教師中,既有前中國史學會會長、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戴逸,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西部史學會主席唐納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這樣傑出的史學大家,更有一批年富力強、思想活躍,並在學界卓有影響的中青年學人,他們辛勤探索,努力追尋,在各自領域裡取得了顯著成績,贏得了良好聲譽。

專業介紹

1、歷史學專業

本專業旨在培養具有宏闊學術視野、厚重人文素養、系統歷史知識、出色實踐能力的綜合型專業人才。

學院共同基礎課程:中國古代史通論、中國近現代史通論、世界史通論、考古學導論、中國歷史文選、西方新史學、史學理論、中國歷史地理學、田野考古學。

專業核心課程:中國歷史文獻學、中國考古學、學術訓練與學術規範、史學論文閱讀與寫作、先秦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宋遼金元史、明清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中國當代史、中國史學史、中國邊疆民族史、中國思想文化史、中國經濟史等。

2、世界史專業

本專業旨在培養擁有紮實的世界史知識、優秀的外語應用能力和開闊的國際視野的綜合型專業人才。

學院共同基礎課程:中國古代史通論、中國近現代史通論、世界史通論、考古學導論、中國歷史文選、西方新史學、史學理論、中國歷史地理學、田野考古學。

專業核心課程:外國歷史文選、西方史學史、史學論文閱讀與寫作、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世界當代史、比較史學的理論與方法等。

3、考古學專業

本專業旨在培養熟練掌握考古學理論和方法,具備突出的實踐能力,了解本學科發展動態,基礎知識牢固、專業技能熟練、學術視野寬廣的綜合型考古文博和文化遺產專業人才。

學院共同基礎課程:中國古代史通論、中國近現代史通論、世界史通論、考古學導論、中國歷史文選、西方新史學、史學理論、中國歷史地理學、田野考古學。

專業核心課程:考古學思想史、西方文明的起源、考古繪圖、考古測量、石器時代考古、夏商周考古、秦漢考古、魏晉-宋元考古、田野考古實習等。

畢業去向

歷史學院已經培養了數以千計的本科畢業生,一部分同學在本科畢業後進入國內外名校繼續攻讀本專業或跨專業碩博士研究生,畢業後進入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文博機構從事學術研究工作;一部分同學在本科或碩博士畢業後,進入黨政軍政府機關、工商企業、金融機構、新聞媒體以及其他新興行業,成長為中堅力量。

近年來,畢業生就業率一直居於全校前列,近三年中既有畢業生赴美國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等海外名校繼續深造,也有畢業生被中國石油集團、中國移動通信集團、中糧集團、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國家菸草專賣局等重要單位聘用。

精英校友

數十年來,歷史學院培養了一大批堪為「國民表率、社會棟梁」的優秀畢業生,在各行各業都創造了不凡的業績,有的成長為「長江學者」,有的在黨和政府部門擔任重要職務,有的成為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物,有的成為商界精英。如:

楊念群,81級本科,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姚眉平,82級本科,求是雜誌社政治編輯部主任,「萬人計劃」領軍人才,中共十九大代表。

黃志堅,83級本科,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黨組副書記。

劉明波,84級本科,安徽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洪大用,85級本科,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萬人計劃」領軍人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金以林,86級本科,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副所長,「萬人計劃」領軍人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歡迎你的加入!

來源: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 排版美編:劉怡辰、楊周嫻

相關焦點

  • 蘭州大學管理學院成功舉辦「蘭州大學一流會計人才培養論壇」
    【MBA中國網訊】2019年12月21日下午,「蘭州大學一流會計人才培養論壇」在蘭州大學城關校區(西區)齊雲樓1212會議室順利召開。巨強先生在發言中肯定了舉辦此次論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為管理學院應圍繞「一流大學建設」這個中心,運用「定義準、方向明、措施實和規劃清」四個舉措推動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工作,將管理學院建設成一流人才的搖籃。
  • 黃永彬出席中國人民大學首屆區塊鏈學科建設國際會議
    此次會議由中國人民大學區塊鏈前沿學科交叉融合培育平臺、中國人民大學區塊鏈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數學學院、未來法治研究院、物理系、商學院、金融計算與數字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辦,中國人民大學區塊鏈研究院執行院長楊東擔任會議主持,中國市場信息調查業協會區塊鏈委員會秘書長黃永彬受邀出席。
  •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應用型大學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
    原標題: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應用型大學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如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是應用型大學必須深入思考並認真做好的課題。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聚力打好「思想引領」「內涵發展」「校企合作」「特色發展」組合拳,積極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之路。
  • 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牛力:人才培養突出「國際化」等四...
    日前,中國人民大學本科招辦主任苗苗協同人大信息資源管理學院院長助理、博士生導師牛力副教授做客新華網。訪談中,牛力老師著重介紹了今年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的招生政策。  隨著我國信息化建設的推進,為了順應信息社會發展的潮流,緊貼大數據時代,滿足社會對信息資源管理人才的需求,中國人民大學於1952年,創建了信息資源管理學院。
  • 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實施首例跨學科聯合培養
    隨著國際潮流趨勢發展和我國對創新科技的重視,培養綜合性人才已經成為國家的教育戰略。從2016年開始,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依託長江工業設計中心以「產品設計與創新戰略」藝術碩士學科為試點,正式招生。
  • 中國人民大學或將增設目錄外二級學科「數字人文」
    6月18日,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官網發布消息稱,該院已在近期對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下自設數字人文二級學科展開研討與論證,並計劃於2020年秋季進入招生目錄。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在檔案學、信息分析、信息資源管理、圖書情報等學科內具備一定優勢,形成跨學科數字人文學術團隊,長期致力於數字人文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於2019年成立了數字人文研究中心,率先在本科層次開設數字人文榮譽輔修學位,並創辦專業學術期刊《數字人文研究》,具備率先設立數字人文二級學科的條件。
  •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國際問題和政治學人才培養基地!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學院特色1、學術重鎮,學科實力名列前茅國際關係學院是中國國際問題和政治學學科的教學、科研重鎮,在教育部學位中心組織的第二輪、第三輪一級學科排名中均並列第一,第四輪評估為A。是中國知名的國際問題和政治學人才培養基地,一直是立志於從事外交外事和政治學研究及實務的優秀考生的首要選擇。2017年我院政治學一級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的一流學科名單。2019年,我院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國際政治專業入選北京市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 文學與經濟跨學科研究 「以文化人」培養複合型人才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黨委副書記文君表示,人文素質的培養是塑造新時代青年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人文學科在高校人文素質教育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需要人文學科發揮「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培養「通經致用」的創新複合型人才。
  • 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培養融匯中西、通專結合的新型現代外語人才
    歷史名人知名學者梁實秋、洪深、趙太侔、孫大雨、趙少侯、凌達揚、袁振英、梁希彥、羅念生、黃嘉德、吳富恆、張健、金詩伯、陸凡、金中、劉蘭華等百餘位教授先後在此執教,為學院創造了一個高水平的起點,鑄就了特色鮮明的辦學模式和優秀的治學傳統,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外語人才。
  • 中國人民大學2020年或將增設目錄外二級學科數字人文
    6月18日,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官網發布消息稱,該院已在近期對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下自設數字人文二級學科展開研討與論證,並計劃於2020年秋季進入招生目錄。  消息稱,出席數字人文學科專家論證會的專家組成員一致同意中國人民大學在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下增設數字人文二級學科。
  • 中國人民大學召開國際組織人才培養工作會議
    10月15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國際組織人才培養工作會議召開。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國際組織學院院長杜鵬出席會議,教務處、研究生院、財務處、發展規劃處等部門負責人,學校29個學院主管院領導及外事秘書參加會議。會議由國際交流處處長、國際組織學院執行院長時延安主持。
  • 圍繞立德樹人開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自建校以來,蘇州大學在傳承與創新中砥礪前行,始終將立德樹人融入教育教學全方位,把育人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不僅向社會輸送了50多萬名各類優秀專業人才,也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只有培養出一流的人才,才能夠成為一流的大學。」
  • 中國人民大學數學學院揭牌成立
    他指出,中國人民大學自建校以來就始終高度重視數學在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經過多年發展,數學學科的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也對學校各相關學科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支撐和助推作用。今天成立數學學院,既是支持數學學科發展的關鍵舉措,更是學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戰略選擇。
  • 快訊:中國人民大學成立明德書院、明理書院!
    7月6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明德書院、明理書院成立揭牌。此次成立的書院在中國人民大學歷史上尚屬首次。學校書院制的提出與付諸實施,是從育人理念、培養體系、內部治理機制、學生指導與發展等制度方面協調推進、全面深化的人才培養改革的通盤考慮出發,是學校十餘年持續推進的通識教育、大類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等改革探索基礎上,做出的組織、制度和機制選擇。
  • 中國人民大學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探索與實踐_高等教育_中國教育...
    中國人民大學(以下簡稱人民大學)率先在全國高校中成立了孔子研究院和國學院,並開展學術研究、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文化傳承與創新等相關工作與活動。北京大學在原國學研究中心的基礎上成立國學院,清華大學也在原歷史基礎上成立國學研究院,作為清華校屬、跨院系的研究機構。各高校也在形式各異地舉辦各種傳統文化校園教育活動、國內外學術會議、成立國學研究機構、增設傳統文化類課程等。
  • 一流大學要培養一流創新人才(憑欄處)
    原標題:一流大學要培養一流創新人才(憑欄處)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於人。高校是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面向未來,如何加強創新人才教育培養」已成為中國高校的必答題。培養具有強烈家國情懷的創新人才。
  • 中國人民大學與敦煌市共建敦煌文化學院
    7月22日下午,敦煌文化學院籤約、揭牌儀式在敦煌市舉行。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校長劉偉,副校長劉元春;甘肅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張世珍,副秘書長王曉陽,教育廳總督學陳繼宗,酒泉市委書記吳仰東,酒泉市委常委、敦煌市委書記陳炎人出席活動。
  • 觀點| 寧琦:區域與國別研究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以北京大學為例
    由此,科學、系統地培養區域與國別研究人才顯得尤為迫切。從中國立場出發,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區域與國別研究路徑和範式,建立完善的學科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已經成為我國高校相關學科的重要任務。本文以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人才培養的思考與實踐為例,探討分層分類培養跨學科國際化區域與國別研究人才的可行性。
  • [北京日報]以人文社科為主的中國人民大學,今天成立了數學學院
    作為一所以人文社科為主的大學,在復校40周年之際,中國人民大學今天正式成立數學學院,將籌資成立數學發展基金,用於人才培養、國際交流合作等,這是中國人民大學推進學科建設特別是「雙一流」建設的重大舉措之一。人大校長劉偉表示,數學不僅是一門高度抽象、邏輯縝密的基礎學科,也是應用廣泛,對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有決定性影響的應用學科。
  • 人民慕課與人民郵電出版社聯合策劃人才培養教材
    、共建團隊、整體策劃、書課一體」的全新模式,傾心打造國內第一套助力我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建設和新媒體人才培養的系列化教材,通過校、企、社的強強聯合,發揮各自優勢,創新高層次的教材出版模式,更好地服務全國院校的新媒體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為新媒體行業人才培養做貢獻,助力國家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戰略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