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教育部公布了新的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14門學科課程標準,大缸君第一時間把新方案、新標準的乾貨搬到了缸裡和大家分享。隨著教育部相關負責人的深入解讀,更多的重要內容也得以展現。大缸君再次整理,以供各位高中學生、家長和老師參考。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此次課標修訂的一大重點。其中語文課標最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內容貫穿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的各部分,具體體現在內容更全,在「課內外讀物建議」部分,除保留原有《論語》、《孟子》、《莊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記》等文化經典著作,要求學生廣泛閱讀各類古詩文,覆蓋先秦到清末各個時期。
同時分量更多,明確規定「課內閱讀」篇目中,中國古代優秀作品應佔二分之一。此外要求更高,新課標將原標準「誦讀篇目的建議」改為「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推薦篇目數量也從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
昨天教育部公布了推薦背誦的72篇古詩文和推薦課外閱讀的篇目。大缸君整理了出來。童鞋們,你們可以先準備起來啦。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王湛昨天表示,針對長期以來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新修訂的課程方案強調普通高中教育不只是為升大學做準備,還要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和職業發展做準備,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因此,課程方案進一步優化了課程結構。一是保留原有學習科目,在英語、日語、俄語的基礎上,增加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二是將課程類別調整為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為不同發展方向的學生提供有選擇的課程,與高考綜合改革相銜接,「必修課程全修全考,選擇性必修課程選修選考。選修課程,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修習,可以學而不考或者學而備考,為學生就業和高校自主招生錄取提供參考。」王湛說。
大缸君還了解到,新課程方案與大學專業、現實生活、職業教育的關聯顯著增加,與高考綜合改革統籌設計科學合理。比如在數學學科設置了「預備知識」主題,與義務教育階段銜接,同時設計了5類選修課程,有的課程與大學專業對接,滿足學生在理工、經濟、人文、藝術等方面繼續深造的需要;在通用技術學科「技術與職業」的課程內容也打破了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藩籬,體現了「普職融通」的技術教育理念。
回應:新課程方案容量穩定、負擔適中
王湛表示,這次修訂的課程方案規定普通高中學制三年,每年52周,其中教學時間40周,每周是35個課時,18個課時形成一個學分,高中三年,學生必須修滿的是144個學分。課程容量的大小跟2003年的方案保持了穩定。「就我們的課程標準,包括高中課程標準和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標準來看,我們也做過國際比較,我們的負擔算是適中的。」王湛說。
教育部教材局巡視員申繼亮認為,如果對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有價值有貢獻,就不能簡單認為是負擔,這種負擔不應該減,應該減少那些機械訓練、死記硬背的負擔。古詩文學習,就得背誦名篇佳作,那些詞句就得記下來,因為要用。但是有些學科不能死記硬背,比如說物理、化學、通用技術,更多的不是去背,是去動手做。
他表示,對於語文來講,過去推薦背誦14篇,現在變成了72篇,是在評估學生的學習能力基礎上,對加強傳統文化的具體落實。另外比如歷史課程中文化方面的學習,要求也提高了,高中要在初中的基礎上,站在世界文化發展的角度看中華文化的貢獻,角度都不一樣了,要求都不一樣了,所以要求有提高。
文章來源:教學大缸
編輯:tf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