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在廣西桂林開幕。全國各地也圍繞今年「文物賦彩全面小康」主題,結合防疫抗疫,開展了各類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號召大家一起傳承文化、守護遺產,賦能添彩全面小康社會建成。
北京:全球2.5億網民雲賞中軸線之美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市委網信辦、市文旅局、市文物局,創新開展了環球雲賞北京中軸之美——北京中軸線雙百新媒體中英雙語全球大直播活動。11時至17時6個小時內,多位文化學者和文物專家擔任主播,分別在中軸線沿線的鐘鼓樓、萬寧橋、景山公園、故宮、天壇、永定門6個代表性點位開展接力直播。據不完全統計,本次海內外播出覆蓋量已超2.5億人次。
北京中軸線是中國文化的代表符號之一,它長7.8公裡,是北京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來城市東西對稱布局建築物的對稱軸。這是世界城市建設歷史上的傑出城市設計範例之一,北京擁有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0餘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餘處中的三分之一以上都圍繞在中軸線周圍。伴隨著直播進行,新華社臉書、推特等海外社交平臺帳號上,世界各地網民積極評論留言:「北京的歷史文化保護得很好,北京給力。」
當日,由北京市海澱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海澱區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宣傳活動在貝家花園舉辦。本次活動的主題是「文物賦彩全面小康——少年TALK-文化遺產我的故事」,活動以線上+線下的方式配合開展。
活動當天,學生代表圍繞「文化遺產我的生活」「文化遺產我的創作」「疫情下的文化遺產守護者」進行了主題演講,以學生的視角展現文物對自身生活的意義、傳承文物的價值。
海澱區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大運河文化帶的交匯地,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有「神皋佳麗」「地下寶地」的美譽。通過此次活動,公眾可以感受到文化遺產的迷人魅力,營造文化遺產保護的良好社會氛圍。(李 洋 海 文)
河北:集中在線開展系列特色活動河北省文物局積極組織全省各市縣及省直文博單位,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藉助網站、微信平臺、手機客戶端等多種媒介形式,謀劃系列特色活動,集中在線上開展。
在河北新聞網等線上平臺播出「一城」「一村」線上直播活動。「一城」是指正定古城。直播中對多年來正定文物保護工作進行盤點,講好河北故事、正定故事,宣傳文物保護成果。「一村」是指蔚縣小飲馬泉村。直播實地探訪,了解該村脫貧攻堅工作情況,記錄村民生活和村容村貌變化,挖掘河北省「文物賦彩全面小康」的生動事跡。
搭建「雲看展」服務平臺。河北省文物局組織河北新聞網等網絡媒體,選擇河北博物院、承德博物館、定州博物館、蔚縣博物館、磁州窯博物館等幾家有代表性的博物館,製作專題、開闢欄目,集中展示各博物館的相關視頻及VR展館,讓廣大市民通過虛擬互動、三維展示,足不出戶欣賞文物魅力,聆聽燕趙故事。(劉 潔)
浙江:呈現文物和非遺數字精品6月13日上午,浙江省文物局會同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紹興市人民政府開展了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浙江主場城市(紹興)系列活動。本次主場城市活動以線上方式進行,是一次運用新媒體新手段高質量舉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的有益嘗試。活動以「賡續浙江文脈,共建美好生活」為主題,由文物和非遺兩大板塊組成,為公眾提供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文化遺產數字精品和特色活動。
文物板塊的活動主要包含重要獎項公布展示和「賞·文博故事會」系列欄目。其中,「賞·文博故事會」包括鑑賞趣談、博覽文創、古越之謎、數覽瑰寶四個欄目。鑑賞趣談由浙江省文物鑑定站首席專家為觀眾講解文物鑑定的要點,傳授文物鑑定的基本方法;博覽文創推介展示浙江省博物館、浙江自然博物院、中國絲綢博物館的文創產品及有關創意活動,讓觀眾品味領略博物館文創的魅力;古越之謎推出紹興考古成果數字展,帶領觀眾了解古越歷史文化;數覽瑰寶系統展示浙江省各地文博單位推送的精彩視頻,為公眾提供涵蓋重要展覽、革命故事、文物歷史的視覺大餐。(浙 文)
安徽:展示抗疫文物 開展惠民活動6月11日,由安徽省文化和旅遊廳、馬鞍山市人民政府主辦,安徽省文物局、馬鞍山市文化和旅遊局、含山縣人民政府承辦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安徽省主場活動在馬鞍山市含山縣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舉行。
安徽主場活動包括非遺項目展示,遺址公園圖片展,參觀凌家灘文明探源館、考古工作站、紅燒土塊遺蹟考古發掘現場、墓葬祭祀區和防洪工程等。此外,還有文物修復和考古知識宣傳講座等系列活動。線上活動包括考古及非遺科普、含山縣省市級非遺產品直播帶貨等。
活動當天,安徽省首次舉辦的「2018-2019年安徽十大考古新發現」進行了頒獎,同時對「2019年安徽省最美基層文物保護員」進行了表彰。 此次表彰的10名文保員,在平凡的崗位上為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了突出貢獻,是全省630多名基層文保員的優秀代表。
活動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加強抗疫文物展示宣傳,開展文物惠民活動,宣傳傳播文物工作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全面小康社會方面的成績。蕪湖、池州和阜陽等市推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圖片展」和剪紙展,用圖片記錄當地抗疫的不平凡歷程。安慶市通過5G技術最新攝製的線上展覽視頻《黃梅戲發展歷程》、銅陵市館藏銅文物精品三維數字展等,亳州市「全民參與保護、資源你我共享」系列活動,專門製作了《圖說文物保護法——學習文物小常識》宣傳畫冊⋯⋯這些活動立足地方資源,展示優秀傳統文化。此外,安徽博物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推出——「3600年前的『家』來了」線上展出,讓公眾對於肥西三官廟遺址有更深了解。滁州市舉辦「保護文物,你我有責」活動,有社區聯動、專題宣傳和「博樂園」宣教活動加手工等多種形式。(黃 會)
河南:展出文物系統助力脫貧攻堅成果圍繞「文物賦彩全面小康」主題,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文物局與洛陽市人民政府在洛陽共同舉辦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場活動。
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活動現場,圍繞黃河文化保護研究利用,舉行了黃河文化重大考古項目啟動儀式,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江凌為黃河文化重大考古項目頒發《考古發掘證照》,併到考古發掘工地調研。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宋麗萍宣讀了《文化和旅遊部關於同意設立河洛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批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洛陽市人民政府合作組建的「早期中國研究中心」揭牌。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局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黃河文化考古研究等工作。
圍繞遺產日活動主題,洛陽博物館舉辦了河南省文物系統助力脫貧攻堅成果展等,在洛邑故城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展示,展示河南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取得的成績。突出疫情防控主題,舉辦「眾志成城——抗擊疫情專題展」。加大線上傳播力度,聯繫絲路沿線重要博物館舉辦「遺產點亮絲路」直播接力活動。
據不完全統計,遺產日期間河南各地組織開展特色主題活動200餘項, 其中文物抗疫宣傳展示活動和小康主題宣傳展示活動30餘項,文物惠民服務項目60餘項,線上特色宣傳活動50餘項。(豫 文)
湖北:追尋英雄之城的歷史足跡為組織好湖北省武漢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活動,圍繞「文物賦彩全面小康」這一主題,讓英雄的武漢人民進一步了解武漢這座英雄城市的根與魂,武漢市文化和旅遊局與武漢廣播電視臺合作,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推出了系列宣傳活動。
6月13日上午9時,「追尋與發現·感受文物建築的溫度」主題網絡直播活動按時推出,在漢口沿江大道「黎黃陂路——江漢關」這段歷史建築林立的百年老街上,通過主持人+專家對話的方式,漫步漢口江灘,帶領廣大觀眾開啟了一段英雄之城的尋根鑄魂之旅。
在文物保護專家帶領下,通過講述漢口滙豐銀行大樓、漢口花旗銀行大樓舊址、亞細亞火油公司漢口分公司舊址等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背後的故事,帶領廣大觀眾感受了百年歷史建築的藝術魅力,傳播了文物保護的相關知識,進一步增強了「保護文物,人人有責」的社會意識。據了解,截至2019年底,武漢市共有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275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增至33處。
除了主題網絡直播活動以外,武漢全市各博物館、紀念館還策劃推出了「荊楚祝福滿江城」——全國文博界文物抗「疫」海報特展、「艦證·戰疫情」線上圖文展等14項文物展覽展示和社會教育活動,通過網絡展覽、線上講解、文博雲課堂等多種形式,珍藏文物記憶,見證抗疫歷程。(顧雲鵬)
四川:保護石窟達成《樂山共識》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四川主會場活動在樂山大佛博物館廣場舉行。
活動當天,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四川省文物局、樂山市人民政府籤署《共建樂山大佛石窟研究院戰略合作協議》,力爭用3-5年時間,將樂山大佛石窟研究院建設成為世界知名、國內一流的集科研、保護、展示於一體的中國南方地區石質文物保護科研基地。樂山大佛石窟研究院揭牌儀式和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南方石質文物保護(樂山)基地授牌儀式也在當天舉行。
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四川省文物局)、樂山市人民政府共同籤署《峨眉山—樂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發展戰略合作協議》。三方將全面實施峨眉山—樂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展示提升工程,提升峨眉山—樂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研究和展示水平,推進峨眉山—樂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管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活動還發布了《中國石窟(南方)保護學術研討會》重要成果——《樂山共識》。
活動現場公布了由四川省古蹟遺址保護協會和四川省博物館學會評選的「2019年度十佳遺產守護者」「2019年度十佳遺產志願者」,四川省旅遊學會、四川省古蹟遺址保護協會評選的10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活化利用最佳案例」,以及四川省古蹟遺址保護協會評選的遺產衛士——「5·1特大盜掘倒賣文物案專案組」。
此外,由四川省文物局、重慶市文物局、樂山市人民政府主辦的「雕飾山河——巴蜀地區石窟與摩崖造像藝術展」開展。該展覽於6月13日至20日在樂山大佛博物館舉辦,從三個角度展現巴蜀地區石窟與摩崖造像藝術的傑出成就。(川 文)
陝西:見證文物助力脫貧攻堅成果6月13日,由陝西省文物局、省自然資源廳、安康市政府共同主辦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陝西省主場活動在漢陰鳳堰古梯田移民生態博物館舉辦。
陝西省文物局局長羅文利指出,主場活動選在鳳堰古梯田移民生態博物館,是讓大家感受陳列在廣闊大地上文化遺產「活起來」的無窮魅力,見證文物助力脫貧攻堅成果。
安康市市長趙俊民表示,鳳堰古梯田是秦巴兒女長期與貧困作鬥爭的輝煌戰果,是先民們用智慧和汗水寫在大地上的英雄史詩。安康將以舉辦這次活動為契機,以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未來負責的態度,切實加大對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護利用。
遺產日期間陝西省主場活動包括陝西新時代文物保護利用培訓和傳統文化研學教育觀摩活動,觀看「三沈故裡,人文漢陰」詩音畫劇,開展「文物保護我代言」線上短視頻徵集、「文物保護我先行」線下志願服務、「沈尹默誕辰137周年」紀念、「文物惠民我先行」宣傳、「致敬最美逆行者」展覽等系列活動,向文博單位和相關機構贈送《走進博物館》叢書;舉辦安康土特產網絡直播帶貨和「陝西文物惠民、助力脫貧圖片展」,參觀漢陰鳳堰古梯田移民生態博物館等。
據了解,今年除主場活動外陝西各地、省級文博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等共安排活動153項,其中小康主題宣傳展示活動30項、文物惠民服務活動50項、文物抗疫宣傳展示活動26項、其他47項,安排線上活動65項、線下活動106項。(龐 博)
甘肅:弘揚「莫高精神」展現防疫成效6月13日,甘肅省文物局在蘭州舉辦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甘肅文博主會場活動。
根據今年「文物賦彩全面小康」的主題, 甘肅省委宣傳部、省文旅廳和省文物局主辦了「飛天神韻·莫高精神——敦煌石窟文化藝術展」,通過「展覽+講座」的形式,宣傳「時代楷模」——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利用群體先進事跡,弘揚「莫高精神」。展覽在甘肅省博物館首展2個月,之後將在金昌、平涼等市州博物館巡展。甘肅省文旅廳、省衛健委、省文物局主辦了「疫去春歸——甘肅省新冠肺炎防控特展」,全面展示甘肅省委、省政府構建嚴密疫情防控體系,帶領全省人民全力打好打贏疫情防控戰取得的決定性成效,展期3個月。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作了題為《莫高窟人與莫高精神》的專題講座,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陳國科作了《尋找玉石之路——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新之敦煌旱峽玉礦遺址》線上講座。
此外,敦煌研究院舉辦了「一眼千年雲遊莫高」網絡直播節目,並連線國家文物局主場城市活動暨《文物賦彩全面小康——文物潮我看》大型融媒體活動在央視頻播出。活動當日,甘肅全省130多家文博單位同步推出了200多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遺產日主題活動。(範國平)
青海:線上+線下 非遺傳承健康生活6月13日,由青海省文化和旅遊廳、西寧市人民政府主辦,青海省文物局、青海省文化和旅遊廳非遺處、西寧市文化旅遊廣電局承辦,多家單位協辦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暨「非遺購物節」青海主會場活動在西寧開啟。今年活動緊扣「非遺傳承健康生活 文物賦彩全面小康」的主題,立足青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實際,突出宣傳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凝聚文物保護共識。主會場進行了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精彩文藝演出、非遺展演、「傳播文物價值展現中華風採」倡議、數字博物館線上瀏覽、青海省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圖片展覽、文物創意產品和非遺產品展示、免費鑑定和文物法律法規知識諮詢、繪製彩陶紋飾、布貼畫製作體驗、發放文物保護利用的相關宣傳資料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遺產日期間,青海省內各市州分會場也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青海省博物館開展了多場不同主題的「流動博物館進校園」社教活動;湟中縣博物館延長開放時間,開展免費鑑賞、免費講解等惠民活動;全省多家博物館通過微信公眾平臺,推出網上文物精品展覽及講解,「線上+線下」「非遺展示+文創產示」活動。通過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加大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力度,提高了全社會對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了解,發揮文物事業引導社會、服務經濟、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重要作用,全社會對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得以持續提高。(小 茉)
文章來源:《中國文物報》2020年6月16日2版
編輯: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