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義》:整天忙碌卻覺空虛,你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2020-12-19 小築文心

「20世紀的一個奇蹟"

活出生命的意義》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十大圖書之一,此書作者是著名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

弗蘭克爾於1905年出生,1997年去世,他的一生幾乎涵蓋整個20世紀。同時因為他的特殊經歷,弗蘭克爾被稱為20世紀的一個奇蹟。

維克多·弗蘭克爾

雖然弗蘭克爾只花了9天時間寫完《活出生命的意義》,但這本書的來歷卻十分坎坷和艱難,因為它見證了弗蘭克爾一段煉獄般的經歷。

除去心理學家和大學教授,·弗蘭克爾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猶太人

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他和家人都被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於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倖存下來。

然而,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集中營殘酷的非人折磨,更將自己的囚徒經歷與學術結合,開創了聞名世界的意義療法,成為繼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之後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派,並通過寫作《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

雖然在集中營裡度過了噩夢般的日子,但弗蘭克爾依然對生命充滿極大的熱情,出獄之後的人生仍然活得非常精彩,在心理學上取得了不俗成就,成為一位長壽老人,67歲開始學習駕駛飛機,並在幾個月後拿到駕照,80歲還登上阿爾卑斯山,他的一生堪稱傳奇。

《活出生命的意義》是一本講述生存問題的書,在書中,弗蘭克爾很少談及自己在集中營裡,忍受的常人無法想像的艱辛,苦難和摧殘,而是更多地談論那些讓人堅強活下去的勇氣和決心,向我們傳遞著這樣一種觀點:即使是在最為惡劣的情況下,生命都有其意義。

今天,通過弗蘭克爾在書中講述的牢獄生活,我們來分享3點對人生具有極大啟發意義的人生感悟,重新思考我們究竟為什麼而活。

01 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在集中營時,有個獄友告訴弗蘭克爾他做了一個很奇怪的夢,夢中有個聲音告訴他,戰爭將在1945年3月30日結束,於是他滿懷希望,對此深信不疑,堅信夢會成真。但是,隨著日子的臨近,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戰爭會在那天結束。到了2月29號那天,這個獄友突發高燒,死在了他以為戰爭會結束的3月30日那一天。從外表的症狀看,他是死於傷寒,然而真正導致死亡的是他信念的崩塌

一個人內心是否充滿勇氣與希望,會影響他的情緒和自身免疫力。當內心的希望突然消失,剩下的就只有絕望,進而影響身體抵抗力,導致生命的終結。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集中營裡,死亡率最高的時刻出在聖誕節期間。

那時囚徒們都以為聖誕節時戰爭即將結束,期盼的自由不久就會來臨,但是聖誕節過去,期待的戰爭勝利並沒有如約而至,希望卻越來越渺茫。沮喪、失落的情緒不斷蔓延,讓他們的身體越來越差,直到希望完全破滅,直接導致集中營裡80%的囚犯死去。

從表面上看,這些囚徒死於食物短缺,氣候寒冷,或是獄中出現的流行病,然而真正的原因是他們內心失去了信念,看不到任何希望,更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

幾乎每個在集中營的囚徒都有過自殺的念頭,這種念頭源於絕望的處境,源於時時刻刻籠罩的死亡威脅。然而,在集中營的第一個夜晚,弗蘭克爾就發誓不去觸碰帶電的鐵絲網自殺,因為對他而言,自殺沒有任何意義。

尼採說:「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弗蘭克爾一直把這句話視為座右銘。

他之所以能夠活下來,有兩種力量始終支撐著他,一種是弗蘭克爾在進入集中營時被沒收的關於「意義療法」的未竟手稿,他要把它全部寫完。 另一種是對家人的無限牽掛,尤其是對新婚妻子的愛。

只要心中有信念,有牽掛的人和事,看到未來的某個目標,即使在最惡劣的環境下,都有活下去的精神動力,生命都有存在的意義。

相比弗蘭克爾在殘酷環境下的信念,如今有著舒適生活條件的我們,反而找不到為何而活的目標和意義。弗蘭克爾指出,這是存在之虛無的普遍現象,主要表現就是厭倦。

心理學上有一種流行病叫「星期日神經官能症」,指的是人們在忙碌了一周之後終於可以休息,卻突然覺得生活沒有意義,內心的空虛感撲面而來,做任何事都提不起精神。

於是,我們會質疑生命的意義到底在哪裡,活著有何用處,難道就是日復一日地重複循環?

弗蘭克爾認為,我們不應該詢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而必須承認是生命向我們提出了問題。

換言之,就是生命對我們每個人提出了問題,我們必須通過對自己生命的理解來回答這個提問,而理解的途徑就是我們勇敢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在集中營的那段艱難歲月,正是生命向弗蘭克爾提出的一個人生難題,而弗蘭克爾並沒有逃避或埋怨,他主動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未完成的書稿和掛念著的親人,都需要他自己來完成這個生命課題。他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給出了他的答案。

那麼我們也需要問下自己,生命向我們提出了什麼問題,而我們又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生任務,他人無法代替我們完成。這就好比你問一個棋手,世上是否有最佳的下棋招法,棋手會說:離開特定的棋局,根本不存在最佳的招法,人的存在也是這樣。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任務都是特定的,唯有負起對自身生命的責任,我們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意義,不再覺得空虛厭倦,也就知道自己真正為何而活。

02 在任何環境中,人都有選擇的自由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布魯德斯·華生提出過一個理論:環境決定論,該理論主張一個人的心理發展是環境影響或塑造的結果,有什麼樣的環境就有什麼樣的心理和行為。華生認為,在刺激和反應之間有著固定的聯繫,如果給人一個固定的刺激,就會引起人相同的行為。

人類無法避免受制於環境,在集中營這個獨特結構的惡劣生活環境中,會迫使囚犯適應特定的行為模式,他們冷漠自私,自甘沉淪,消極處世的行為是囚犯對外部環境刺激的統一反應,因為沒有選擇,所以只能被動接受。

他們從「為什麼」的憤怒和恐懼,逐漸變成「這就是命」的消極接受,最終精神徹底崩潰,死在集中營裡,成為集中營惡劣條件下的犧牲品。

然而囚犯對集中營這一封閉世界的反應,是否真的表明人無法逃脫他所在環境的影響,這些囚徒,真的沒有任何選擇嗎?

作為囚犯之一的弗蘭克爾當然也很痛苦,在死亡面前,似乎已經沒有選擇。

但是,弗蘭克爾卻看到,有些囚徒居然每天用玻璃片把鬍子刮乾淨,高貴地面對苦難,或是走過一個個屋子主動安慰別人,把自己的最後一塊麵包贈予他人。

而弗蘭克爾自己也主動「選擇」用積極的態度面對集中營裡的生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囚徒做心理疏導,讓他們在苦難中找到生命的意義,尋回自尊。

在集中營裡,每時每刻都需要作出決定,要麼屈從於致命的暴力,要麼保持自我內在的自由,這會決定每個囚徒是否成為環境的玩物,拋棄自由和尊嚴而成為標準的囚徒。

其實,在外部刺激和囚徒的反應之間存在一個空間在這個空間裡,每個囚徒都有選擇反應的自由和能力,他們內心的成長全在面對外界刺激的反應裡。

如果囚徒無視這個空間的存在,就等於放棄了選擇的自由,並且推卸自己的責任。

在可怕的外部條件下,包括弗蘭克爾在內的一小部分囚徒,選擇克服人性的冷漠和暴躁,始終保持一定的精神自由和獨立意識,積極面對集中營的非人生活。外界的惡劣環境非但沒有擊垮他們,反而讓他們更為堅強和互助,最終堅持到了出獄的那一天。

在這些囚犯眼中,最終成為什麼樣的人,取決於他們內心自己的決定,而非集中營生活的影響。

古羅馬著名的斯多葛學派哲學家愛比克泰德曾寫到:

傷害我們的並非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事情本身不會傷害或阻礙我們,他人也不會。真正使我們恐懼和驚慌的,並非外在事件本身,而是我們思考它的方式。使我們不安的並非事物,而是我們對其意義的詮釋。

世間萬物不是為迎合我們的期望而出現的,它們該怎麼發生就怎麼發生,一切不在我們自身的東西都無需緊張,我們該怎麼行動就怎麼行動,是消極處置,還是積極面對,選擇的自由始終在我們手中,我們依然有選擇自己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

而選擇積極主動,就意味著我們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個人行為取決於自身的抉擇,而不是外在的環境,從外界「環境決定論」的手中奪回了我們自己的「選擇權」

表面看上去命運、基因、環境決定了我們當下的現狀,讓我們沒得選擇,只能被動等待。但是怨天尤人消極處世,把苦難的責任推卸給外部環境,尋找心理宣洩,對現實沒有任何幫助。我們對於遭遇的積極回應,才能讓我們成為掌控自己生命的主人

03 敢於面對苦難,從而賦予生命意義

在集中營裡,生存下來的概率不超過二十八分之一。大多數囚犯經常會問:我能從集中營活著回家嗎?如果不能,所有這些苦難就都沒有意義。

然而,弗蘭克爾思考的問題卻是:所有這些苦難、死亡到底有沒有意義,如果沒有,那麼就壓根就不該忍受,也不值得活下去。

換言之,如果我們無法勇敢面對生命中的苦難,這份苦難就毫無意義,當我們勇敢面對苦難的那一刻,生命就有了意義。

一個患有嚴重抑鬱症的患者來尋求弗蘭克爾的幫助,他深愛的妻子不幸離世,他始終無法接受這個事實,覺得生命失去了所有的意義,所以患上了抑鬱症。

弗蘭克爾問他:如果先離開的那個人是你,你的妻子會怎樣?

「她怎麼能受得了這樣的苦呢!」患者痛苦地回答。

弗蘭克爾說:「你看,她免除了這樣的痛苦,因為你替代了她的痛苦,當然,代價是你現在還活著,並且陷入了深深的痛之中。」

患者聽後立馬釋然很多,逐漸找到了自己痛苦的意義,他的痛苦也就不再是痛苦,最終選擇勇敢地活下去。

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快樂和悲傷的時候,就好比一塊硬幣的兩面,儘管我們都希望自己只有快樂的經歷,但是痛苦無法避免,我們不應當關注如何獲得快樂或避免痛苦,而是在面對不可避免的苦難時勇敢面對,從而看到自己生命的意義

集中營的經歷讓弗蘭克爾更加深信苦難對於生命的意義,如果沒有苦難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

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中,弗蘭克爾這樣寫到:

在任何情況下,人的生命都不會沒有意義,而且生命的無限意義就包含著苦難、剝奪和死亡。

即使在最困難的環境下,我們仍可以做一個勇敢無私的人,在這種情況下,苦難提供了一個使人道德完善的機會,有人充分利用它,有人則會放棄它,這樣決定了我們是否配得上自己所遭受的苦難。

關於苦難,著名學者周國平認為:一個人通過承受苦難而獲得的精神財富是一筆特殊的財富,因為它來之不易,所以絕不會輕易喪失,他的創造和體驗都會有一種更加深刻的底蘊。

對於尼克·胡哲來說,就是如此。從他出生的那天開始,就是人生苦難的開端,因為他是天生沒有四肢的「海豹人」,只有軀幹和頭,像一尊殘破的雕像,這樣的軀體根本就稱不上一個完整的「人」,不能走路,也不能拿東西,還要忍受被圍觀的恥辱。曾經一度,尼克非常消沉,以至於想要在浴缸裡淹死自己。

但是,在自殺的最後一刻,他最終選擇好好活下去。雖然尼克沒有健全的四肢,但他有一幅好口才和一個聰明的大腦。事實上,尼克做到了絕大多數普通人無法做到的事,用自己的經歷去激勵他人,成了一名全球知名的勵志演說家。

羅曼·羅蘭說:「痛苦就像一把犁,它一面犁破了你的心,一面掘開了生命的新起源。」

在尼克·胡哲看來,所有的苦難為他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生命歷程,他把痛苦轉化為對自己內在力量的考驗,雖然身體殘缺,但精神和心靈卻更為完整和強大,他把個人的災難轉化為勝利,從而賦予生命非比尋常的意義

尼克·胡zhe

雖然日常生活中,我們未必會遇到像尼克·胡哲這樣的極端例子,但沒有誰的生活是一帆風順的,日常生活中總會遇到各種大大小小的不幸,比如失業,失戀,失去親人,這些痛苦無法避免,於是我們就發出為什麼是我遇到這些痛苦的天問。

然而,這些抱怨毫無意義,因為根本無法改變造成痛苦的處境。既然如此,那麼我們就應選擇勇敢面對,不讓厄運摧垮自己,不把責任推給命運或者他人,而是選擇提煉苦難的精神價值,這就是苦難的意義,正如尼採所言:殺不死我的,只會讓我更強大。

結語

《活出生命的意義》告訴我們,生活是充滿意義的,我們要摒棄環境的侵擾,學會追尋人生的意義。無論發生什麼,我們始終有自由去選擇如何應對苦難,這不僅是一個選擇,更是擔當自己生活重負的責任。

每個人的生命不可能重來一次,即使面對無法改變的厄運,仍能超越自我,努力做好自己,活出精彩的人生,活出生命的意義。

相關焦點

  • 《活出生命的意義》:生命,除了活著本身,還要活出意義
    在他接下來的人生,除了在遭到億萬民眾的唾罵和制裁,生命還剩下什麼意義?這讓我想到了生命。人的生命,除了活著,更還有其意義。人活著,就應擔起生命的職責,不是為了彪炳史冊,而是為了活出意義。1.在集中營,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治療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便是維克多·弗蘭克爾以自身經歷向人們講述了那些集中營不為人知的痛苦遭遇,並且加入了很多心理學分析,讓人們更能領悟活著的意義。
  • 如何才能活出生命的意義?
    「為了生活,人們四處奔波」,忙碌的你是否也會和我一樣,時常會有生命的無意義感襲上心頭?是否也會如刷爆朋友圈的90後女孩劉可樂那樣追問: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這本心理學名著《活出生命的意義》談的正是這個問題。作者弗蘭克爾為著名心理學家,維也納醫科大學神經與精神病學教授,猶太人,曾在奧斯威辛集中營和其他集中營度過三年煉獄般的生活。他創立的「意義療法」及「存在主義分析」,被稱之為繼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之後的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派。
  • 普通人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活出生命的意義》讀書小結
    那麼人活下去的意義即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呢?像書中所講,每個人生活的意義都有所不同。而且每個人在人生的每個階段生活的意義都是不同的。你若發奮振作起來,決心去尋求生命的意義,那麼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義,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義,生命無窮,生命的意義也無窮。就像我自己,已經是走向生命黃昏的年齡了。剛上班的時候,懵懂無知,覺得每個人都那麼友善,一切都那麼美好,可是在該升級調工資的時候,我們同一批,同一天上班的同事順利升級漲了工資,而自己被排除在外。究其原因,同事是當地人、父親是某部門的領導。你能說人家升級漲工資不合理嗎?
  • 《活出生命的意義》人活著是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而非幸福感
    最近在閱讀《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是一本非常經典的書。本書一經出版,常年暢銷不衰。在美國,就被五次評委美國高校「年度最佳圖書」,而且被大多數美國高校列入必讀書目。英文版本前後被印刷了100多版,而且還被翻印成了21種其他的語言,銷量達千萬冊。可見其影響力之大。而作者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幾乎是一揮而就,只用了9天時間便完成。
  • 《活出生命的意義》:我生命的意義,在於幫助他人找到生命的意義
    2020年的新型冠狀病毒,讓我們的生活按下了暫停鍵,也讓我們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家財萬貫?服務他人?還是得過且過?對於這個問題,有一個人是這樣回答的:「我生命的意義,在於幫助他人找到他們生命的意義。」這個人就是《活出生命的意義》的作者維克多E.弗蘭克爾,這句話也是他對自己一生的總結。
  • 活出生命的意義
    人生在世,總需要給自己找尋一絲的快樂和幸福,無論在這個世上我們遭受到什麼,我們都需要懷著一顆堅強的心去對待。隨著時間流逝,我們知道這個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面對陌生人我們在也不喜歡談論我們的過去,無論這件事你有沒有經歷過同樣的情形。
  • 《活出生命的意義》:找到自己獨特的使命,消滅生活的空虛感
    關於生命的意義,古今中外很多名人都有不同的見解。叔本華認為生命本來是沒有意義的,尼採則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成為你自己。對於普通大眾來說,也許很多人也曾追問過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但對於經歷過集中營生活的弗蘭克爾而言,這個問題已經不再是理論上的追尋,而是無數個痛苦的夜裡,支撐他咬牙活下去的精神動力。因此,在迎來重生後,他才會創立意義療法,並結合自己的經歷,寫下了這本《活出生命的意義》。
  • 苦難、自由和生命的意義|《活出生命的意義》讀書筆記
    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會拿走你很多東西,但它唯一不可剝奪的是,你自主選擇如何應對不同處境的自由。你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生什麼,但你可以控制面對這些事情時自己的情緒和行動。——弗蘭克爾《活出生命的意義》— 01簡介 —這本書講什麼?這是一本講述生存問題的書。再詳細點,是講關於苦難、自由和生命意義等,我們無法逃避的東西。
  • 活著的意義何在?為你的人生尋找一個意義
    在現在的生活中,絕大多數人們所需要的,是賦予生命意義。  很多人都生活在極度的不安全,甚至焦慮之中,於是總有這樣的疑問:「活著,是為了什麼?」  其實,任何事物,如果我們對它能夠了解,便有意義,否則便無意義。  了解越多,越有意義,了解得少,便沒有多大的意義。  總而言之,所謂人生的意義,全憑我們對於人生的了解。
  • 讀《活出生命的意義》有感
    活出生命的意義今年以來,我看了一些書,有《易中天中華史》系列,錢佳楠的《有些未來我不想去》,《活出生命的意義》……甚至閱讀了關於經濟學方面的《貧窮的本質》,這只是粗淺的涉獵。其中著名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所著的《活出生命的意義》,讓我感觸頗深。我第一次知道這個人和這本書是在一檔綜藝節目《奇葩說》第六季裡,節目中作為導師李誕推薦了這本書。讀後我才知道這的確是一本佳作,值得每個人去閱讀,去思考生命的意義。書的前半部分,作者通過論述自己在集中營裡的恐怖遭遇,在地獄般苦難與困境中,在幾乎毫無生還希望的絕境裡,依然堅信生命的意義,並保有活著的希望。
  • 打開心結 活出意義——釋宏滿
    「活著真好!」一個煤礦工人在遇難幾天後被救出時,說出了這樣的話。當我在報刊上看到這則新聞時,心裡也感慨萬千。人也許只有經歷過死裡逃生,才可能體悟到生命的寶貴。有一本叫做《活出意義來》的書中寫到「活著便是受苦,要活下去,任何人只要活著,就有理由去懷抱希望,不論經歷了什麼困境,便要由痛苦中找出意義。」這就是關於人活著、關於人生命的意義。
  • 《活出生命的意義》復盤隨筆
    突然覺得這個故事與《活出生命的意義》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在困境中創造屬於自己人生,從而被後人尊敬、敬仰! 生命的意義究竟幾何?人對意義的追求,會讓人的內心產生一股精神動力。精神動力是人們生活最好的支撐。
  • 《活出生命的意義》:活著是一種饋贈,活著便擁有無限可能
    當你覺得生活失去方向、沒有目標、喪失意義的時候,抱怨、喝酒、旅行都未必能夠解決你的問題。這時候你最需要的是看看這本書,然後思考一下你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本書的前半部分的,寫得打動人心,深入靈魂。後半部分,從作者經歷的非人遭遇中,提煉出了寶貴的人生智慧--苦難本身毫無意義,但我們可以通過自身對苦難的反應賦予其意義。
  • 《活出生命的意義》: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才能更好地活著
    尼採曾說:「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這句話可以作為所有心理治療師的座右銘。對於在危難中生存的人們更是如此,如果看不到活著的任何意義和目標,他們很快就會被自己擊垮,即使活著也如行屍走肉一般,喪失了對生活的熱情。
  • 既然人都會死,那為什麼還要活著?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知乎上有個話題引起很多人的關注:既然所有的生命都要死亡,那麼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今天我要分享給大家的書是《活出生命的意義》,會給你答案。這本書是「意義療法與存在主義分析」的創辦人維克多·弗蘭克爾寫的。你或許要問,他是誰?他憑什麼能來給我們的生命意義下結論?
  • 《活出生命的意義》:沒有為死而活著的人,只有為生而努力的人
    導語:《活出生命的意義》是由著名的心理學家弗蘭克爾所著。曾被評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十大圖書之一 。迄今銷售1200萬冊,被翻譯成24種語言。作者弗蘭克爾的一生跌宕起伏,但也極具傳奇色彩。災難疫情前,人的生命何其脆弱,幾個月前一家人還其樂融融,轉眼又有多少人陰陽相隔。生命的無常,讓人感慨唏噓:活著比什麼都好。前兩天看到新聞,有兩名中學生跳樓自殺。花樣年華,就這麼草草的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不只是中學生,也有很多成年人,壓力難負時選擇輕生。
  • 人為了什麼活著,為什麼而活,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其實人為了什麼而過活,其實就是做人,一個人的未來會怎麼樣,其實跟一個人智商沒有關係,跟情商關係也不大,其實做人跟什麼關係都不多,其實人夠不夠大氣。如果遇到一點挫折就打退堂鼓,這樣不會成功的。不能為別人一些的話而失去自我,如果不能釋懷,所以每個人要知道人要胸懷,請記住越努力越幸運,人世間所有事除生死,其它都是小事,不管遇到什麼難處,一定記得你活著為自己,千萬不能失去對生活的希望,因為明天是嶄新的,其實每天努力去活著,面對生活的困難,要學會有目標,沒有目標的人是流浪的,知道自己活著的意義就要有目標
  • 讀書:活出生命的意義
    弗蘭克爾超越了這段煉獄般的痛苦,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弗蘭克爾一生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67歲才開始學習駕駛飛機,並在幾個月後拿到駕照。80歲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他寫的這本書《活出生命的意義》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評選為最具影響力的十本書之一,到今天,已被翻譯成24種語言,影響了無數的人。
  • 《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如果有人問我,年輕時候讀什麼書會對人影響深遠。我的回答一定有《活著》。不同於一些風花雪月無病呻吟的作品,這本書讓讀者在浩大的苦難中看到生命的力量。大人沒能保住,孩子活了下來,喚作「苦根」。鳳霞死後,悲痛的家珍不久也撒手人寰。二喜是搬運工,工作時突發事故,被兩排水泥板夾死,死前只喊出一聲兒子的名字:「苦根。」外孫苦根隨福貴回到鄉下,過著貧窮艱難的生活。苦根生病,福貴煮豆子給苦根吃,不料苦根卻因吃太多而撐死。不過匆匆半生,福貴身旁的人來又去,再無歸。
  • 人活著就要熬出自己的精彩,活出生命的意義!
    熬,不是逆來順受的活著;熬,不是對生命的妥協;熬,是為了活成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熬,是為了要對得起自己在心底默默許下的誓言!如果你還沒有成功,你也願意選擇「熬」,那麼就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質的精髓。在風雨中的人生路上,沒有人能夠替你成長,都還得靠自己;想要更好地為人處世,也沒有人會替你掂量掂量,都要靠自己慢慢摸索;不管什麼時候,都只有靠著自己的努力奮鬥,才能夠遇見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