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的一個奇蹟"
《活出生命的意義》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十大圖書之一,此書作者是著名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
弗蘭克爾於1905年出生,1997年去世,他的一生幾乎涵蓋整個20世紀。同時因為他的特殊經歷,弗蘭克爾被稱為20世紀的一個奇蹟。
雖然弗蘭克爾只花了9天時間寫完《活出生命的意義》,但這本書的來歷卻十分坎坷和艱難,因為它見證了弗蘭克爾一段煉獄般的經歷。
除去心理學家和大學教授,·弗蘭克爾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猶太人。
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他和家人都被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於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倖存下來。
然而,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集中營殘酷的非人折磨,更將自己的囚徒經歷與學術結合,開創了聞名世界的意義療法,成為繼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之後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派,並通過寫作《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
雖然在集中營裡度過了噩夢般的日子,但弗蘭克爾依然對生命充滿極大的熱情,出獄之後的人生仍然活得非常精彩,在心理學上取得了不俗成就,成為一位長壽老人,67歲開始學習駕駛飛機,並在幾個月後拿到駕照,80歲還登上阿爾卑斯山,他的一生堪稱傳奇。
《活出生命的意義》是一本講述生存問題的書,在書中,弗蘭克爾很少談及自己在集中營裡,忍受的常人無法想像的艱辛,苦難和摧殘,而是更多地談論那些讓人堅強活下去的勇氣和決心,向我們傳遞著這樣一種觀點:即使是在最為惡劣的情況下,生命都有其意義。
今天,通過弗蘭克爾在書中講述的牢獄生活,我們來分享3點對人生具有極大啟發意義的人生感悟,重新思考我們究竟為什麼而活。
01 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在集中營時,有個獄友告訴弗蘭克爾他做了一個很奇怪的夢,夢中有個聲音告訴他,戰爭將在1945年3月30日結束,於是他滿懷希望,對此深信不疑,堅信夢會成真。但是,隨著日子的臨近,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戰爭會在那天結束。到了2月29號那天,這個獄友突發高燒,死在了他以為戰爭會結束的3月30日那一天。從外表的症狀看,他是死於傷寒,然而真正導致死亡的是他信念的崩塌。
一個人內心是否充滿勇氣與希望,會影響他的情緒和自身免疫力。當內心的希望突然消失,剩下的就只有絕望,進而影響身體抵抗力,導致生命的終結。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集中營裡,死亡率最高的時刻出在聖誕節期間。
那時囚徒們都以為聖誕節時戰爭即將結束,期盼的自由不久就會來臨,但是聖誕節過去,期待的戰爭勝利並沒有如約而至,希望卻越來越渺茫。沮喪、失落的情緒不斷蔓延,讓他們的身體越來越差,直到希望完全破滅,直接導致集中營裡80%的囚犯死去。
從表面上看,這些囚徒死於食物短缺,氣候寒冷,或是獄中出現的流行病,然而真正的原因是他們內心失去了信念,看不到任何希望,更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
幾乎每個在集中營的囚徒都有過自殺的念頭,這種念頭源於絕望的處境,源於時時刻刻籠罩的死亡威脅。然而,在集中營的第一個夜晚,弗蘭克爾就發誓不去觸碰帶電的鐵絲網自殺,因為對他而言,自殺沒有任何意義。
尼採說:「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弗蘭克爾一直把這句話視為座右銘。
他之所以能夠活下來,有兩種力量始終支撐著他,一種是弗蘭克爾在進入集中營時被沒收的關於「意義療法」的未竟手稿,他要把它全部寫完。 另一種是對家人的無限牽掛,尤其是對新婚妻子的愛。
只要心中有信念,有牽掛的人和事,看到未來的某個目標,即使在最惡劣的環境下,都有活下去的精神動力,生命都有存在的意義。
相比弗蘭克爾在殘酷環境下的信念,如今有著舒適生活條件的我們,反而找不到為何而活的目標和意義。弗蘭克爾指出,這是存在之虛無的普遍現象,主要表現就是厭倦。
心理學上有一種流行病叫「星期日神經官能症」,指的是人們在忙碌了一周之後終於可以休息,卻突然覺得生活沒有意義,內心的空虛感撲面而來,做任何事都提不起精神。
於是,我們會質疑生命的意義到底在哪裡,活著有何用處,難道就是日復一日地重複循環?
弗蘭克爾認為,我們不應該詢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而必須承認是生命向我們提出了問題。
換言之,就是生命對我們每個人提出了問題,我們必須通過對自己生命的理解來回答這個提問,而理解的途徑就是我們勇敢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在集中營的那段艱難歲月,正是生命向弗蘭克爾提出的一個人生難題,而弗蘭克爾並沒有逃避或埋怨,他主動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未完成的書稿和掛念著的親人,都需要他自己來完成這個生命課題。他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給出了他的答案。
那麼我們也需要問下自己,生命向我們提出了什麼問題,而我們又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生任務,他人無法代替我們完成。這就好比你問一個棋手,世上是否有最佳的下棋招法,棋手會說:離開特定的棋局,根本不存在最佳的招法,人的存在也是這樣。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任務都是特定的,唯有負起對自身生命的責任,我們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意義,不再覺得空虛厭倦,也就知道自己真正為何而活。
02 在任何環境中,人都有選擇的自由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布魯德斯·華生提出過一個理論:環境決定論,該理論主張一個人的心理發展是環境影響或塑造的結果,有什麼樣的環境就有什麼樣的心理和行為。華生認為,在刺激和反應之間有著固定的聯繫,如果給人一個固定的刺激,就會引起人相同的行為。
人類無法避免受制於環境,在集中營這個獨特結構的惡劣生活環境中,會迫使囚犯適應特定的行為模式,他們冷漠自私,自甘沉淪,消極處世的行為是囚犯對外部環境刺激的統一反應,因為沒有選擇,所以只能被動接受。
他們從「為什麼」的憤怒和恐懼,逐漸變成「這就是命」的消極接受,最終精神徹底崩潰,死在集中營裡,成為集中營惡劣條件下的犧牲品。
然而囚犯對集中營這一封閉世界的反應,是否真的表明人無法逃脫他所在環境的影響,這些囚徒,真的沒有任何選擇嗎?
作為囚犯之一的弗蘭克爾當然也很痛苦,在死亡面前,似乎已經沒有選擇。
但是,弗蘭克爾卻看到,有些囚徒居然每天用玻璃片把鬍子刮乾淨,高貴地面對苦難,或是走過一個個屋子主動安慰別人,把自己的最後一塊麵包贈予他人。
而弗蘭克爾自己也主動「選擇」用積極的態度面對集中營裡的生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囚徒做心理疏導,讓他們在苦難中找到生命的意義,尋回自尊。
在集中營裡,每時每刻都需要作出決定,要麼屈從於致命的暴力,要麼保持自我內在的自由,這會決定每個囚徒是否成為環境的玩物,拋棄自由和尊嚴而成為標準的囚徒。
其實,在外部刺激和囚徒的反應之間存在一個空間,在這個空間裡,每個囚徒都有選擇反應的自由和能力,他們內心的成長全在面對外界刺激的反應裡。
如果囚徒無視這個空間的存在,就等於放棄了選擇的自由,並且推卸自己的責任。
在可怕的外部條件下,包括弗蘭克爾在內的一小部分囚徒,選擇克服人性的冷漠和暴躁,始終保持一定的精神自由和獨立意識,積極面對集中營的非人生活。外界的惡劣環境非但沒有擊垮他們,反而讓他們更為堅強和互助,最終堅持到了出獄的那一天。
在這些囚犯眼中,最終成為什麼樣的人,取決於他們內心自己的決定,而非集中營生活的影響。
古羅馬著名的斯多葛學派哲學家愛比克泰德曾寫到:
傷害我們的並非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事情本身不會傷害或阻礙我們,他人也不會。真正使我們恐懼和驚慌的,並非外在事件本身,而是我們思考它的方式。使我們不安的並非事物,而是我們對其意義的詮釋。
世間萬物不是為迎合我們的期望而出現的,它們該怎麼發生就怎麼發生,一切不在我們自身的東西都無需緊張,我們該怎麼行動就怎麼行動,是消極處置,還是積極面對,選擇的自由始終在我們手中,我們依然有選擇自己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
而選擇積極主動,就意味著我們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個人行為取決於自身的抉擇,而不是外在的環境,從外界「環境決定論」的手中奪回了我們自己的「選擇權」。
表面看上去命運、基因、環境決定了我們當下的現狀,讓我們沒得選擇,只能被動等待。但是怨天尤人消極處世,把苦難的責任推卸給外部環境,尋找心理宣洩,對現實沒有任何幫助。我們對於遭遇的積極回應,才能讓我們成為掌控自己生命的主人。
03 敢於面對苦難,從而賦予生命意義
在集中營裡,生存下來的概率不超過二十八分之一。大多數囚犯經常會問:我能從集中營活著回家嗎?如果不能,所有這些苦難就都沒有意義。
然而,弗蘭克爾思考的問題卻是:所有這些苦難、死亡到底有沒有意義,如果沒有,那麼就壓根就不該忍受,也不值得活下去。
換言之,如果我們無法勇敢面對生命中的苦難,這份苦難就毫無意義,當我們勇敢面對苦難的那一刻,生命就有了意義。
一個患有嚴重抑鬱症的患者來尋求弗蘭克爾的幫助,他深愛的妻子不幸離世,他始終無法接受這個事實,覺得生命失去了所有的意義,所以患上了抑鬱症。
弗蘭克爾問他:如果先離開的那個人是你,你的妻子會怎樣?
「她怎麼能受得了這樣的苦呢!」患者痛苦地回答。
弗蘭克爾說:「你看,她免除了這樣的痛苦,因為你替代了她的痛苦,當然,代價是你現在還活著,並且陷入了深深的痛之中。」
患者聽後立馬釋然很多,逐漸找到了自己痛苦的意義,他的痛苦也就不再是痛苦,最終選擇勇敢地活下去。
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快樂和悲傷的時候,就好比一塊硬幣的兩面,儘管我們都希望自己只有快樂的經歷,但是痛苦無法避免,我們不應當關注如何獲得快樂或避免痛苦,而是在面對不可避免的苦難時勇敢面對,從而看到自己生命的意義。
集中營的經歷讓弗蘭克爾更加深信苦難對於生命的意義,如果沒有苦難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
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中,弗蘭克爾這樣寫到:
在任何情況下,人的生命都不會沒有意義,而且生命的無限意義就包含著苦難、剝奪和死亡。
即使在最困難的環境下,我們仍可以做一個勇敢無私的人,在這種情況下,苦難提供了一個使人道德完善的機會,有人充分利用它,有人則會放棄它,這樣決定了我們是否配得上自己所遭受的苦難。
關於苦難,著名學者周國平認為:一個人通過承受苦難而獲得的精神財富是一筆特殊的財富,因為它來之不易,所以絕不會輕易喪失,他的創造和體驗都會有一種更加深刻的底蘊。
對於尼克·胡哲來說,就是如此。從他出生的那天開始,就是人生苦難的開端,因為他是天生沒有四肢的「海豹人」,只有軀幹和頭,像一尊殘破的雕像,這樣的軀體根本就稱不上一個完整的「人」,不能走路,也不能拿東西,還要忍受被圍觀的恥辱。曾經一度,尼克非常消沉,以至於想要在浴缸裡淹死自己。
但是,在自殺的最後一刻,他最終選擇好好活下去。雖然尼克沒有健全的四肢,但他有一幅好口才和一個聰明的大腦。事實上,尼克做到了絕大多數普通人無法做到的事,用自己的經歷去激勵他人,成了一名全球知名的勵志演說家。
羅曼·羅蘭說:「痛苦就像一把犁,它一面犁破了你的心,一面掘開了生命的新起源。」
在尼克·胡哲看來,所有的苦難為他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生命歷程,他把痛苦轉化為對自己內在力量的考驗,雖然身體殘缺,但精神和心靈卻更為完整和強大,他把個人的災難轉化為勝利,從而賦予生命非比尋常的意義。
雖然日常生活中,我們未必會遇到像尼克·胡哲這樣的極端例子,但沒有誰的生活是一帆風順的,日常生活中總會遇到各種大大小小的不幸,比如失業,失戀,失去親人,這些痛苦無法避免,於是我們就發出為什麼是我遇到這些痛苦的天問。
然而,這些抱怨毫無意義,因為根本無法改變造成痛苦的處境。既然如此,那麼我們就應選擇勇敢面對,不讓厄運摧垮自己,不把責任推給命運或者他人,而是選擇提煉苦難的精神價值,這就是苦難的意義,正如尼採所言:殺不死我的,只會讓我更強大。
結語
《活出生命的意義》告訴我們,生活是充滿意義的,我們要摒棄環境的侵擾,學會追尋人生的意義。無論發生什麼,我們始終有自由去選擇如何應對苦難,這不僅是一個選擇,更是擔當自己生活重負的責任。
每個人的生命不可能重來一次,即使面對無法改變的厄運,仍能超越自我,努力做好自己,活出精彩的人生,活出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