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義》人活著是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而非幸福感

2021-01-09 清沫

最近在閱讀《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是一本非常經典的書。本書一經出版,常年暢銷不衰。在美國,就被五次評委美國高校「年度最佳圖書」,而且被大多數美國高校列入必讀書目。英文版本前後被印刷了100多版,而且還被翻印成了21種其他的語言,銷量達千萬冊。可見其影響力之大。而作者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幾乎是一揮而就,只用了9天時間便完成。

再說說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爾,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活出生命意義的範本。弗蘭克爾是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出生於1905年,在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全家被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部死於毒氣室,只有他和妹妹倖存。重要的是,他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相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替人們找到了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中最光彩的見證。弗蘭克爾一生對生命的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67歲仍然開始學習駕駛飛機,並在幾個月之後,拿到了飛機駕駛執照,到了80歲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最後一直活到92歲高齡。

本書的內容並不多,200頁,10W字左右,可讀性強。全書一共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是講作者在集中營的經歷,後半部分是結合前面的經歷,介紹意義療法。意義療法,聽起來很學術,其實很好理解,就是幫助別人找尋生命的意義。他不僅是心理諮詢理論的一個流派,更是普通人一生中需秉承的一種態度和普世哲學。

關於本書,有如下的思考。

一、人活著是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而不是追求幸福感

假如人活著是為了追求幸福感,那麼有很多現象其實是沒有辦法解釋。比如很多年輕人,都到北上廣深。我們知道,外來的年輕人在這樣的大城市,吃、住、行的條件都是很惡劣的,和待在老家的生活簡直沒法比,而且工作壓力又大,經常加班熬夜,生活不規律。雖然如此,但是願意來北上廣深的人卻越來越多。這些人,有著各自不同的目的,有人是為了賺更多的錢,有人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有人覺得家裡的生活太無聊,這些都是他們賦予自己生活的目的。

那些創業者們,他們需要承受一般人無法承受的痛苦和壓力,在經歷九死一生之後,還義無反顧,最後大概率失敗。這過程幾乎沒有幸福感可言,他們要的是獲得生命的意義,在這個世界上留下點什麼,可能是金錢,可能是社會價值,可能只是為了證明自己……

二、內心豐富的人對於苦難和磨難的感受性會明顯增強,我們要不斷建設並豐富自己的內心

弗蘭克爾之所以能存活下來,除去運氣成分之外,還因為他比其他囚徒有更豐富的內心:樂觀,幽默,對未來的希望,把研究成果寫下來……所以他在面對集中營艱難的環境時能一次次的熬過來。

書中一處描寫人們對於宗教信仰的虔誠,讓我印象深刻。「宗教信仰的深度和活力令初到者驚奇和感動。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棚屋角落,或在從遙遠的工地拉囚徒回集中營的黑暗封閉的牛車上,隨處可見臨時湊在一起祈禱的情景。這些又累又餓,衣衫襤褸的人蜷縮在一團,口中念念有詞。」

另外,還有一段描寫的是人們本來堅信戰爭到了1944年的聖誕節就會結束,但是到了那天並沒有結束,人們前後的變化。這樣的好消息傳播開來,那段時間,人們的精神狀態都非常好,也沒有了跟納粹的對抗,很多人就像變了個人。結果聖誕節一丁點兒動靜也沒有,希望破滅。有人馬上說,不是聖誕節而是元旦,我們就會被解放,這是一個善意的謊言,也是可怕的謊言,因為直到那一天還是什麼動靜也沒有。這一下子,集中營很多人的抵抗力都下降,死了。其實再多挺過5個多月,他們就真的被解放了。

《肖申克的救贖》是世界電影史上一部偉大的作品,我個人非常喜歡。主角Andy,在肖申克這個監獄裡面能完成一個又一個常人無法想像與無法完成的壯舉。如幫助獄警避稅、幫監獄長洗錢;堅持幾年每周不斷寫信申請,最終在監獄建立圖書館;幫助文盲湯米自考大學;冒著被處分的風險給所有囚犯們播放嚮往自由的音樂;花了二十年時間挖了一條通往外界的牆洞並順利逃出獲得自我救贖;給瑞德希望並幫助他開啟了新生命。可以說,Andy的出現,就是給肖申克幾乎所有人來了一場徹頭徹尾的救贖。

安迪之所以能做出這麼多的壯舉,原因在於他的內心有著自己所執著的東西——希望。正如電影裡的經典臺詞所說:「你知道,有些鳥兒是註定不會被關在牢籠裡的,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

生活不易,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艱難困苦。因此,我們需要不斷豐富自己的內心,要有自己的原則、信仰和理想,不一定要多高尚,但是一定要有。只有這樣,在面對諸多困難挑戰的時候,才有勇氣面對,走出一條屬於我們自己的人生大道,實現自己的理想。要不然,苦難只是無窮無盡的痛苦,永遠也無法轉化成滋養你的寶貴財富。

三、上帝的規則和魔鬼的規則,你要選哪一個

上帝的規則,是先給痛苦,然後給出路,而魔鬼的規則,是製造麻煩,然後將麻煩合理化。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這個世界有兩種規則,一個是上帝規則,另一個是魔鬼規則。上帝規則是,為你關上一扇門並為你打開一扇窗,給你出了個難題你想辦法解決它。魔鬼的規則是,給你出個難題你自己找理由去適應,但沒有給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這兩種規則,其實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思維方式。採用上帝規則的人,當面對問題的時候,他們從來不會怨天尤人,不會一直抱怨,而是積極的想辦法去解決問題,這也叫進取型人格。同時也有一些人,當遇到問題的時候,會去抱怨世界的不公或自己命運的悲慘,這叫迴避型人格。其實當你受傷的時候,並不代表別人有意要傷害你。弗蘭克爾和《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主角Andy無疑是上帝規則運用純熟的典範。

你喜歡上帝規則還是魔鬼規則呢?

四、尋找人生的意義不難,難在當原來的意義不復存在,如何尋找到新的意義

普通的人生意義,都是自發形成的,往往並不需要我們刻意的尋找。但是當我們面對無妄之災的時候,原先的意義中斷,你是否能捨棄原來的意義,從新開始,找到一個新的人生意義呢?這才是本書存在的意義。

比如,你原本深愛的人,突然離你而去,你該怎麼找到繼續生活下去的理由?你工作多年的行業在走下坡路,公司就要倒閉了,原本的滿腔熱血變成了一眼到頭的絕望感,你該如何尋找新的工作意義?你非常堅定的認為,讀書能改變命運,當有一天你發現,自己已經讀到碩士博士之後,命運依然沒有改變,而此時你已經快三十歲了,該怎麼辦?

書本中還有很多話,非常經典,摘錄如下:

苦難本身毫無意義,但我們可以通過自身對苦難的反應賦予其意義。對於那些苦難的經歷,除非你能戰勝它將其轉化為內在的勝利,否則就是忽視那些挑戰,像絕大多數犯人一樣,無聲無息的枯萎下去。你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生什麼,但是你可以控制面對這些事情時自己的情緒和行動。幽默是靈魂保存自我的另一件武器。眼淚是無用的,但是也不必忌諱眼淚,因為眼淚見證了人們承受痛苦的巨大勇氣。我們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發現生命的意義: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某種事業;通過體驗某種事情獲面對某個人;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某種態度。愛是直達另一個人內心深處唯一的途徑。再極限的苦難,一旦找到意義,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作為痛苦的激情,一旦我們對他有了清晰而明確的認識,就不再感到痛苦了。著名作家米蘭昆德拉說:人並不是突然死去的,而是慢慢死的,因為我們活在自己的記憶中,而當這些記憶消失,我們就一點點死亡。但記憶是不可靠的,如果你不記錄你的生活,你就在一點點死去。

相關焦點

  • 《活出生命的意義》:生命,除了活著本身,還要活出意義
    郭某此舉,讓人義憤填膺。不管是無知還是有意為之,終會受到懲罰。在他接下來的人生,除了在遭到億萬民眾的唾罵和制裁,生命還剩下什麼意義?這讓我想到了生命。人的生命,除了活著,更還有其意義。人活著,就應擔起生命的職責,不是為了彪炳史冊,而是為了活出意義。
  • 《活出生命的意義》:我生命的意義,在於幫助他人找到生命的意義
    對於這個問題,有一個人是這樣回答的:「我生命的意義,在於幫助他人找到他們生命的意義。」這個人就是《活出生命的意義》的作者維克多E.弗蘭克爾,這句話也是他對自己一生的總結。《活出生命的意義》是弗蘭克爾的代表作,曾經感動千千萬萬的人,被評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十大圖書」之一。迄今為止,這本書銷售已達1200萬冊,被翻譯成24種語言。
  • 活出生命的意義
    儘管一些人對於過去的談論,你聽到了,面對這一切可能變的越來越冷漠,只是當做一個故事看待,而對於那些經歷過慘烈的,甚至一提起來就是噩夢的人來說,這一切都想將它們隱藏在內心深處。說句實話,對於一些事來說,我們沒有評價的權利,因為很多事我們沒有經歷過,我們就無法真實的了解那個人的感受,同樣ta也不會理解我們現在的想法和對待事物的感覺。
  • 《活出生命的意義》:尋找到生命意義的三個途徑
    ——弗蘭克《活出生命的意義》2、尋找到生命意義的三個途徑:工作(做有意義的事)、愛(關愛他人)以及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苦難本身毫無意義,但我們可以通過自身對苦難的反應賦予其意義。——維克多 弗蘭克爾《活出生命的意義》3、陀思妥耶夫斯基說過:「我只害怕一樣————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
  • 苦難、自由和生命的意義|《活出生命的意義》讀書筆記
    你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生什麼,但你可以控制面對這些事情時自己的情緒和行動。——弗蘭克爾《活出生命的意義》— 01簡介 —這本書講什麼?這是一本講述生存問題的書。再詳細點,是講關於苦難、自由和生命意義等,我們無法逃避的東西。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爾是維也納著名的精神科醫生。二戰時期,作為猶太人,他也沒能躲過納粹種族滅絕運動。
  • 《活出生命的意義》:整天忙碌卻覺空虛,你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活出生命的意義》是一本講述生存問題的書,在書中,弗蘭克爾很少談及自己在集中營裡,忍受的常人無法想像的艱辛,苦難和摧殘,而是更多地談論那些讓人堅強活下去的勇氣和決心,向我們傳遞著這樣一種觀點:即使是在最為惡劣的情況下,生命都有其意義。
  • 《活出生命的意義》復盤隨筆
    他一生都在渴望找到一個真正愛他的人,可他最終帶著對愛的絕望,孤獨地死去。他的名字留給後人無上的榮耀,然而他墓碑上只有簡單的幾個字——阿爾弗雷德·伯納德·諾貝爾。 突然覺得這個故事與《活出生命的意義》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在困境中創造屬於自己人生,從而被後人尊敬、敬仰!
  • 《活出生命的意義》:沒有為死而活著的人,只有為生而努力的人
    導語:《活出生命的意義》是由著名的心理學家弗蘭克爾所著。曾被評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十大圖書之一 。迄今銷售1200萬冊,被翻譯成24種語言。作者弗蘭克爾的一生跌宕起伏,但也極具傳奇色彩。面對生命,有人悲觀厭世,自尋短見;有人卻能向死而生,絕處逢生。就像《活出生命的意義》中的佛蘭克爾,在遭受磨難後依然對生命充滿激情,不僅能著書立作,還在67歲學會開飛機,80歲登上了阿爾卑斯山。人間地獄--集中營提到集中營,讓人想到的就是人間地獄。
  • 讀《活出生命的意義》有感
    #生命#活出生命的意義今年以來,我看了一些書,有《易中天中華史》系列,錢佳楠的《有些未來我不想去》,《活出生命的意義》……甚至閱讀了關於經濟學方面的《貧窮的本質》,這只是粗淺的涉獵。其中著名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所著的《活出生命的意義》,讓我感觸頗深。我第一次知道這個人和這本書是在一檔綜藝節目《奇葩說》第六季裡,節目中作為導師李誕推薦了這本書。讀後我才知道這的確是一本佳作,值得每個人去閱讀,去思考生命的意義。書的前半部分,作者通過論述自己在集中營裡的恐怖遭遇,在地獄般苦難與困境中,在幾乎毫無生還希望的絕境裡,依然堅信生命的意義,並保有活著的希望。
  • 如何才能活出生命的意義?
    這本心理學名著《活出生命的意義》談的正是這個問題。作者弗蘭克爾為著名心理學家,維也納醫科大學神經與精神病學教授,猶太人,曾在奧斯威辛集中營和其他集中營度過三年煉獄般的生活。他創立的「意義療法」及「存在主義分析」,被稱之為繼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之後的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派。
  • 《活出生命的意義》: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才能更好地活著
    尼採曾說:「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這句話可以作為所有心理治療師的座右銘。對於在危難中生存的人們更是如此,如果看不到活著的任何意義和目標,他們很快就會被自己擊垮,即使活著也如行屍走肉一般,喪失了對生活的熱情。
  • 普通人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活出生命的意義》讀書小結
    那麼人活下去的意義即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呢?像書中所講,每個人生活的意義都有所不同。而且每個人在人生的每個階段生活的意義都是不同的。你若發奮振作起來,決心去尋求生命的意義,那麼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義,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義,生命無窮,生命的意義也無窮。就像我自己,已經是走向生命黃昏的年齡了。剛上班的時候,懵懂無知,覺得每個人都那麼友善,一切都那麼美好,可是在該升級調工資的時候,我們同一批,同一天上班的同事順利升級漲了工資,而自己被排除在外。究其原因,同事是當地人、父親是某部門的領導。你能說人家升級漲工資不合理嗎?
  • 人活著就要熬出自己的精彩,活出生命的意義!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是需要經歷很多不成功的人沒有經歷過的苦和難,沒有誰是能夠一夜成功的。生活是苦是甜,每一個人心裡都很清楚;活著到底難不難,又有誰敢說不難。生活確實是很不容易,但是人生更不容易呀,所有光鮮亮麗的背後,都有別人看不見的辛酸付出。默默地做自己該做的事情,為了自己想要的就應該好好地去努力,去奮鬥。
  • 對生命負責,用愛去活出生命的意義
    今天,我們要一起讀的書是《活出生命的意義》。「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這句話出自尼採,卻被維克多·弗蘭克爾奉為人生信條,幫助他度過了3年的集中營生活。《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便是維克多·弗蘭克爾以自身經歷向人們講述了那些集中營不為人知的痛苦遭遇,並且加入了很多心理學分析,讓人們更能領悟活著的意義。目前,這本書已用英文印刷了100多版,還以其他21種語言出版。其中,僅英文版銷量已突破300萬冊。這本書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爾是一位醫學博士和心理學家,他是納粹集中營為數不多的倖存者。
  • 讀書:活出生命的意義
    弗蘭克爾超越了這段煉獄般的痛苦,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弗蘭克爾一生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67歲才開始學習駕駛飛機,並在幾個月後拿到駕照。80歲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他寫的這本書《活出生命的意義》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評選為最具影響力的十本書之一,到今天,已被翻譯成24種語言,影響了無數的人。
  • 《活出生命的意義》:珍惜生命,在逆境中學會生存
    而這本書就是維克多·弗蘭克爾在納粹時期,被關進奧斯維辛集中營,經歷了煉獄般痛苦之後,而寫的《活出生命的意義》。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爾是醫學博士,維也納醫科大學神經與精神病學教授,他擁有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達拉斯大學和匹茲堡大學教授職位。書中,作者很少談及自己在集中營裡忍受的常人無法想像的艱辛、苦難與摧殘,而是更多地談論那些讓人堅強地活下去的勇氣。
  • 《活著》:無需賦予生命特別的意義,因為活著本身便是最大的意義
    但很多人就是執拗的想要尋找出一個答案,以此賦予自己的人生特別的意義。曾經我覺得生活,一定要過得有意義才行。卻從來沒有思考過,究竟怎樣的生活才算是有意義。直到讀了餘華的《活著》,我才意識到當初的自己是多麼淺薄無知,非要用一個定義把生活框住。活著本就是一個很寬泛的命題,容得下不同的註解與體悟,若是非要賦予它一種解釋,那是過於狹隘的做法。
  • 《活出生命的意義》:活著是一種饋贈,活著便擁有無限可能
    當你覺得生活失去方向、沒有目標、喪失意義的時候,抱怨、喝酒、旅行都未必能夠解決你的問題。這時候你最需要的是看看這本書,然後思考一下你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本書的前半部分的,寫得打動人心,深入靈魂。後半部分,從作者經歷的非人遭遇中,提煉出了寶貴的人生智慧--苦難本身毫無意義,但我們可以通過自身對苦難的反應賦予其意義。
  • 人生感悟:如何尋找生命的意義
    人到了某個年紀,自然就會想知道人活著究竟為了什麼,尤其在人遇到困難或者挫折的時候?人生在世幾十年,即便是能夠活到100歲,仍然要死,從這個角度上說,人活著與蟲子沒有區別,儘管蟲子活得時間要短的多,但結果還是一樣的,死則死矣。
  • 《活出生命的意義》:讓人活下去的不是希望,而是意義
    他的父母、妻子、弟弟都在集中營喪生,但是他憑藉著堅強的信念和對意義的追尋,奇蹟般活了下來,並且把他的體會寫成了這本書——《活出生命的意義》。弗蘭克爾一生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67歲仍開始學習駕駛飛機,並在幾個月後領到駕照。80歲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他一生致力於意義療法研究,而他生命的意義就是幫助他人找到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