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的一百單八位梁山好漢這一群體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但即便是對於資深水滸迷來說,讓你道出每位好漢的江湖事跡恐怕你也說不全,甚至連他們的名字也記不全,不過絕大多數人反倒是對他們外號倒背如流,在《水滸傳》中不論是行走江湖的綠林好漢還是官軍亦或是賊人都會給自己取一個響亮的外號,通常情況下這外號會有一些自誇甚至是吹噓的成分,但多半還是解釋得通的,也就是說多多少少要和自己有些關聯,可原著中有這麼幾位梁山好漢卻有些名不副實,比如武松,他為何叫行者?

首先咱們得先聊聊「行者」是什麼意思,行者二字本是佛教用語,指的是那些行腳乞食修苦行的頭陀僧人,通常情況下來說這類人又與一般的和尚有區別,因為他們不需要剃度,那麼武松以此為外號合適嗎?事實上是不合適的,這外號顯然是一個以「結果論」得出的評價,在故事的結局武松雖然是在六合寺出家了,但故事的前期他和佛門毫無淵源。
不過仔細讀過原著的人可能要解釋了,他之所以自稱「行者」乃是因為他在十字坡從張青夫婦那兒弄來了那套頭陀的行頭,也就是兩把鑌鐵雪花刀、頭上的戒圈以及脖子上的人骨數珠,但很明顯,他只是借了那頭陀的裝束,而他行事的作風全然不像是個行者,那麼武松為何要以這虛有其表的裝束為外號?歸根結底其實很簡單,因為梁山上有兩位好漢搶走了武松的外號,很明顯那兩個外號更適合武松。

武松是個怎樣的人,其實並不能單純的用「嫉惡如仇」來概括他的性格,嚴格來說,武松算不上是個善人,你可能只看到他替施恩懲奸除惡,替兄長怒殺嫂嫂,這些橋段的確大快人心,但你要說他是純粹的善人,那憑他的性格遇上張青夫婦這等惡人還能留著他們?他不但沒殺張青夫婦,反而與他們結拜,已是不分黑白,再說他在蜈蚣嶺上以「試刀」為由殺了被飛天蜈蚣拐去的小道童,這也非善人所為,武松這人只能算是「我行我素」罷了,而他的形象更是令人膽寒,說到這裡,更適合他的外號已經很明顯了,即是那「活閻羅」。
原著中活閻羅的外號是給了阮小七,但事實上阮小七的行事作風遠不如武松令人害怕,阮小七更像是個玩世不恭的頑童,而武松才是那個無人可擋的活閻羅,原著中阮小七不具備武松那種威懾力,他用活閻羅之名顯然有些自誇過頭了。

而提到第二位搶了武松外號的好漢其實就更明顯了,原著中武松打過虎,李逵殺過虎,除此之外似乎也沒哪位好漢與虎有關了,可李忠不服,他偏要給自己取了個「打虎將」的外號,他憑啥?就連魯智深也看不起他,覺得他不是個爽利人,但摳歸摳,李忠這人最大的原罪乃是菜,武藝一般卻自吹打過虎,「打虎將」三個字很明顯是該屬於武松的。

所以武松無論是叫打虎將還是活閻羅都會比行者更合適,只可惜《水滸傳》的世界中欺世盜名的狂妄之徒太多,武松選擇以更為低調的「行者」為外號可能也是想與這些妄人劃清界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