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想過為什麼要讀詩詞嗎?我想你也許和我一樣,是因為它能夠將很多莫名的情緒表達得非常貼切而動人。譬如,兩情相悅的歡愉是「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苦無知音的寂寞是「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經歷坎坷後的釋然是「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諸如此類的詩詞有很多很多,我相信總有一首能觸摸到你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如何用詩詞表達對一個人的思念?我想對於這個問題,在詩詞中應該能找到不少答案。但李清照的經典詞作《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或許最為合適。據李清照自己的《金石錄後序》所說,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李清照嫁給了有共同興趣愛好的趙明誠,婚後伉儷之情甚篤。然而婚後不久,其父李格非在黨爭中蒙冤,李清照受到株連,不得已與丈夫時有別離。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李清照將自己對丈夫的思念之情,化為了一首首動人的詞篇,這首《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便是其中的代表作。「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我想對一個人的思念,就是這種感覺吧。正如明代李廷機《草堂詩餘評林》所說:「此詞頗盡離別之情,語意超逸,令人醒目」。那麼李清照這首詞是如何具體表現她對丈夫的思念之情的呢?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首先,詞的開篇「紅藕香殘玉簟秋」,即已經到了秋天,粉紅色的荷花已經凋謝只剩下殘留的幽香,睡在竹蓆上,也已有了一些涼意。乍一看,這句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其實它領起全篇,「紅藕香殘」寫室外之景,「玉簟秋」寫室內之景。荷花的盛開與凋謝是自然界不變的規律,是人類悲歡離合的象徵,也是詞人對於丈夫離別的表露。竹蓆生涼,是詞人的觸覺感受,也是內心的孤獨感受。
然後,接下來的五句則是李清照對自己從早到晚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的描寫。「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即輕輕地提著絲裙,獨自登上那精緻的小船,這是所做之事,其目的自然是為了排遣心中的孤獨之感。而「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則是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它的意思是說,李清照在舟中仰望天空,看到了白雲悠悠,於是便想是誰寄來了書信呢?當雁群飛回來時,月光已經灑滿了西樓。
從它的意思來看,李清照根本沒有見到雁足傳書,這一切都是她對丈夫的思念和遐想。那是不分晝夜,不分地點,無論是在舟中,還是在西樓上,都始終縈繞心頭的啊。由此可見,這裡表達了李清照刻骨的相思。過片一句「花自飄零水自流」,則是承上啟下,它既與開篇的「紅藕香殘」相呼應,是寫景,又暗中表露出詞人的孤獨之感,為下文抒情做鋪墊。
不論是落花獨自地飄零,還是流水獨自地流淌,都是為了烘託李清照獨自一人的孤獨之感。為什麼孤獨?也就是「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因為她與丈夫分別了。這裡比較高妙的是詞人並沒有簡單的只是說自己的相思之苦、閒愁之深,而是想到了對方,也必然和自己一樣,這是一種心心相印。但正是因為兩人有著深厚的情感基礎,所以一旦離別,思念之情便格外的深切。
所以李清照才會在最後說「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即這思念的愁苦實在是無法排遣啊,剛剛離開了微蹙的眉梢,卻又隱隱地湧上了心頭。詞到這裡便結束了,但李清照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正如「花自飄零水自流」中的流水一樣綿綿不絕。總的來說,如何用詩詞表達對一個人的思念?李清照這首千古名作堪稱經典。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