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業觀察|臺灣試行圖書公共出借權,愛書人書寫香港書店十年

2020-12-03 澎湃新聞

「我要借一本《蔡康永的情商課》!」2020年伊始,如果有讀者在臺灣圖書館或臺灣資訊圖書館借閱這本去年臺灣地區最暢銷的書,可能會被告知:每借一本/次,作者蔡康永會拿到2.1元新臺幣(下同),出版社則會得到0.9元。儘管相對於該書在各大通路普遍七九折後277元的售價,這3元補貼顯得微不足道,但如果乘以一年內的借閱次數,相信也頗為可觀。臺灣圖書館每年2月會公布前一年最受歡迎圖書榜等數據,三大圖書銷售通路(博客來、誠品、金石堂)則在每年年底發布年度暢銷書排行榜,兩者不盡相同。以2018年為例:圖書館借出最多的書是英國作家羅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圖書,而書店暢銷榜上名列前茅的則是美國作家丹·布朗的《起源》及中國大陸作者Susan Kuang的《斜槓青年》。如果有臺灣讀者現在仍然要在上述兩個圖書館借閱這三本書,它們的作者、譯者及出版社並不會得到補貼。這是怎麼回事呢?

2018年臺灣圖書館最受歡迎圖書排行榜前20名

原來,去年最後一天,臺灣地區的教育、文化部門聯合推出公共圖書館圖書公共出借權制度。這一制度最早於1941年由丹麥提出,2019年全球共有33個國家實施(包括29個歐洲國家及加拿大、以色列、澳洲和紐西蘭)。臺灣業界醞釀、討論數年,現在宣布從2020年元旦起在上述兩家圖書館試辦三年。具體內容是:以館藏書的版權頁為依據,只要是有臺灣戶籍的創作者在臺灣出版的、具有ISBN的紙本圖書,每借出一本/次,創作者與出版社共可獲政府補貼3元(以7:3分帳)。這裡的創作者包括:作(著)者、繪本之繪者、編著者、改編(寫)者、口述者、撰稿者、採訪者、記錄者這八類。

臺灣地區推出公共出借權頗為謹慎:不是立即推廣,而是試辦三年;不是全面實施,而是先從兩間圖書館做起。這項制度的初衷,和其他已實施者估計差不多:保護本土創作者和出版社。因為據說同一種書,從圖書館借的人多,從書店買的人就會少;而圖書館憑藉其龐大的團購數量,在議價上比書店零售更有優惠。不過,正如前面提到的,圖書館借出最多的,往往是名家名作,他們本身已在書店這個市場佔盡了優勢,而對於剛出道的創作者來說,默默無名的處女作多半會被讀者忽視,收益自然難以保障,進而影響再創作。從邏輯上看,如此兩極分化恐怕會更嚴重。再以2018年為例,臺灣圖書館最受歡迎圖書榜前十名,除了《哈利波特》系列和日本勵志書《被討厭的勇氣》外,其餘全是黃易及金庸的武俠小說,沒有一本新人作品。當然,圖書館最受歡迎的書,與書店暢銷書之間還是有時間差的:上述十本書,都是幾年甚至幾十年前的老書(只不過換個版本而已),而且都不是臺灣本土書,這意味著它們都不會拿到補貼。如果把最受歡迎榜擴大到前20名就會發現,排除15名非臺灣創作者後,還是有5本書有接受補貼的資格。根據2018年《臺灣閱讀風貌及全民閱讀力年度報告》,臺灣讀者該年借閱圖書逾7791萬冊,另據《中國時報》引用相關人士的說法,上述試辦的兩家圖書館佔總借閱量的4%,從今年起開始統計年度數據並公布合資格的書目,明年2月由相關創作者及出版社網上登記申請,5月起發放由教育部門另編預算(不佔購書資金)的補貼,「若照之前的數字預估,可能會需要一千多萬的預算」,實際情況如何,只能拭目以待了。

而在圖書出版、銷售方面,臺灣openbook閱讀志網站發布的《2019年各大書店通路與暢銷榜觀察》(下稱《2019年觀察》)則指出,去年的統計數據雖然還沒有全部出來,但是已知前十個月出版總額為155.2億元,同比微增2%,其中紙本書漲1.8%,電子書增10.3%;零售總額同比微降0.25%,書店數同比減少38家,新書出版量依據ISBN申請量預估全年為3.5萬種,相比近幾年的平均4萬種減少約5000種,《2019年觀察》認為這樣「適度的調節絕對是有益無害的」。這樣在我看來,近幾年臺灣書業規模沒有大起大落,尚算平穩。

而在同樣以繁體中文為主出版圖書的香港,在2014年就有公共圖書館圖書借閱權大聯盟收集了梁文道等445位香港作家的聯署支持,致函香港特區政府要求實行「授借權」制度,他們提出的要求與上述臺灣試行的公共出借權制度設計基本一致,唯涵蓋書籍範圍更廣——只要由香港出版商印製有isbn的出版物即可,並不限制作者的地域和語言。不過,這些要求迄今未成事。

香港對圖書出版業的統計也較粗略,香港公共圖書館每年按季度出版《香港印刷書刊目錄》,以2018年為例,全年共出版12870種印刷書刊,如果剔除其中無isbn的上市公司報告、贈送的非賣品書刊等,全年約出書一萬種,考慮到香港人口只有臺灣全省的1/4,這個數量也約等於臺灣出書量的1/4,倒也相宜。另外,同樣是2018年,香港公共圖書館公布的年度成人中文借閱圖書(小說+非小說)排行榜前20名,旅遊書佔去一半,餘下則由金庸及亦舒小說包攬,可以說這也是香港作家呼籲推行圖書授借權的重要誘因,甚至比臺灣地區作者更為強烈,因為他們比引進書的作者對香港人更有吸引力。

2018年香港圖書館最受歡迎圖書(成人中文非小說類)

2018年香港圖書館最受歡迎圖書(成人中文小說類)

而在圖書銷售市場,香港自回歸以來特別是2003年向內地遊客開放自由行後,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個人經營的樓上書店,近幾年來則新開了不少主要服務香港本地居民和附近社區的書店。要了解這些書店,除了去香港實地探訪外,還可以先來一趟紙上之旅,因為這十餘年來坊間出了十多本為香港書店寫書的書。

最新一本是今年1月出版的《漫讀香港書店十年:我城閱讀風景》,其實該書去年12月中旬已上市,也可以算作2019年的書;上溯到2018年,則有《書店現場:香港個性書店訪談札記》、《書山有路:香港出版人口述歷史》面市;2017年是《香港舊書店地圖》和《十年一隅:序言書室十年記念集》;2016年為《七千零七夜 戀戀書》;2015年有《書店日常:香港獨立書店在地行旅》;2014年是《香港尋書》及《江海濤濤:香港書業的昨天 今天 明天》;再上溯到2009年則有《活在書堆下:我們懷念羅志華》及2004年的《半世紀風云:專訪香港書業翹楚》。這11本書僅是我手頭搜羅到的,肯定還有遺漏,但基本書寫了香港書業概況特別是近十年軌跡。

《漫讀香港書店十年:我城閱讀風景》,2020年出版

這11本書寫香港書店之書,粗可劃為群像與個像兩類,細則可一分為三:《書山有路》、《江海濤濤》及《半世紀風雲》側重於回顧現代香港書業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尤其是大書店如聯合出版集團、大眾書局、葉一堂(page one)等連鎖書店的發展,著名出版人的經驗之談等,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香港統計年刊》等官方刊物對出版業的疏忽,保存了一些史料,也有對香港出版作為產業發展的建言。《書山有路》是香港出版學會籌劃數年的成果,後兩本則是世界出版社組織編委會釆寫,它們體例頗嚴謹,主要在香港出版業界內部流傳,我的這本《半世紀風雲》還是2014年在香港書展買《江海濤濤》附送的。

《江海濤濤:香港書業的昨天 今天 明天》,2014年出版

第二類書則是對香港某一具體書店的追憶,可以視作專門的書店史:《活在書堆下:我們懷念羅志華》正如其名,是一班香港文化人如馬家輝等悼念青文書屋老闆羅志華的文集,羅先生2006年在倉庫獨自整理書籍時不幸被埋在書堆中去世,至今令人唏噓不已。《七千零七夜 戀戀書》是身兼導演及作家的趙良駿與北角森記書店近二十年的交往寫下的深情告白,雖然森記以貓書店聞名於「貓奴」圈,但書中更多的是人與人的故事。《十年一隅:序言書室十年記念集》是序言書室組稿、編輯、出版的,但它並不限於談論這家旺角的七樓書店,可以講自己在書店的愛情故事、店員遇到的始料不及的客人怪問題,也可以發些諸如「獨立書店無前途?」、「出版的失敗經驗 點解(為何)香港書業搞成咁(這樣)」的大哉問。

《活在書堆下:我們懷念羅志華》,2009年出版

第三類書則是在近五年幾乎蔚然成風的個人訪書記:《香港尋書》是這些書中僅有的內地圖書,作者是因公去香港培訓的內地法官,公務之餘順便滿足了自己作為愛書人的嗜書癖。《書店日常》和《書店現場》是本職為教師的香港作者周家盈的連續作品,設計非常臺式文青風,《書店日常》得過2017年香港出版雙年獎「出版獎」,重印過幾版,算是書店書中的「非常之作」了,我在臺灣地區甚至廣州的書店和圖書館也見過。《香港舊書店地圖》作者黃曉南是擅長釆訪財經新聞的記者,本身也是書蟲的他發掘了15家二手書店的經營之道,在整個書市特別是新書市場不景氣甚至國際連鎖書店如page one也敗走市場撤出香港的情況下,這些二手書店中居然有13家盈利或至少收支平衡,有些更是幾十年老店,實在是奇蹟!2014年開的二手書店「我的書房」,打理者不過一家三口人,現在已從一家店擴展為三家店,真可謂逆風飛翔。另外像近兩年北角Booska古本屋、老總書房、銅鑼灣寫樂屋二手日文書店、旺角九龍舊書店、油麻地貳叄書房這些由在職人員、退休人士、大學生開的書店,也都是二手書店,我前些天就實地探訪了後面三家。不過,這本書印數不多,2017年夏天在香港書展首發後不久即絕版。

《香港尋書》,2014年出版

剛出版的《漫讀香港書店十年》曾有部分篇章在網上發表,作者趙浩柏以一人之力十年間走遍九龍、新界、香港島及離島近110家獨立書店,其中專闢一節書寫的就有近60家,是目前最全的香港書店指南。雖然每節篇幅不長,但筆鋒常帶感情,因他不只是打卡式的參觀,而是經常訪書購書,與不少書店不只是主顧關係,有些已是不時聚會聊天的朋友;而且,每家書店都有作者自己拍的照片——這令我頗為羨慕,像我上周走訪中環樂文英文珍本書店,就被店員告知不可拍照。當然,這些書店有的已關門,有的暫停營業,還有的店主病故。現在由一人出版社將它們從數碼化為印刷的鉛字紀錄,說不定留存得更久遠呢。雖然,這本書印數也少。1月11日,我和作者約在上環見山書店——就是本書封面左上角那家見面,後來他又引我去拜訪了「今朝風日好」這家面積不足兩個報刊亭大小的書房。見山書店新書、二手書皆有,今朝風日好則只售賣數十年前品相較好的文史藝術類書,兩家不時會閃出個別絕版書,不過與絕大多數二手書商一樣只收現金。而之前去樂文珍本書店幫上海一位朋友買一本初版英文小說,身上現金不夠,雖然可以刷卡,但也只接受visa等國際信用卡,還好有帶卡。

香港立法會特別財委會文件顯示,2018年公共圖書館的書本總借閱量為4620萬次,比2017年的4830萬次下跌逾200萬次。儘管如此,香港出版學會《全民閱讀調查報告2019》發現,若一本書同時有電子本和印刷本,近六成受訪者仍然選擇印刷本,選擇電子書的只有約三成,這說明香港網上閱讀/電子書未成主流——近幾年每年逾百萬人次拖箱帶包逛香港書展便是一大有力證明。而且,有這100多家以香港本地讀者為主要服務對象的獨立書店,香港書業的前途或許並不悲觀。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書業觀察|德國書業協會何以起訴網店打折促銷:圖書定價制度
    在國內網購過書的人,應該已經對各大平臺的買贈、打折、包郵活動習以為常。但買書可以打折,並不是在哪裡都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2020年1月,德國書業協會就一紙訴狀將eBay告上法庭,控告其在2019年的聖誕季打折銷售定價圖書。對書的打折促銷和低價競爭,這在德國違反了一條已經有百年多歷史的規則——圖書定價制度。
  • 書業觀察|疫情中的俄羅斯圖書館和實體書店
    在此幾天前,我無意間聽到值班圖書管理員和同事的攀談,後者說,因為疫情,不日圖書館會閉館一段時間,改為遠程服務。我上前向管理員確認,她語帶輕鬆地說:「您說季馬說的消息嗎?他總愛嚇唬我,不會閉館的,您就放心看書吧」。看來,這次不是季馬的「危言聳聽」。3月,隨同國家圖書館一起關門的還有各大、小實體書店。圖書館閉館、書店關門,疫情期間在俄羅斯該如何閱讀?
  • 書店寫作計劃28 | 書業:未來是我們要創造的地方
    我依照其設想,設定的話題不限於此書與書店,而是涉及書業上下遊諸多方面。當年張遠先生對此文亦有貢獻。其後研討會因故未開,那些文字自然也被打入冷宮。近日翻檢文檔,無意中發現七年前的此文,感覺許多內容並不過時。其中提出了幾個問題,不同崗位的從業者或因各異的閱歷,給出並不統一的答案,而這或許就是它在今天的意義與價值。因此略作刪減,以應「書店寫作計劃」之約,並與業內同好分享。
  • 臺灣誠品書店香港開張 主售臺版和英文版圖書
    和臺灣誠品一樣,誠品香港店除卻書店功能外,內含誠品設計店、文具店、餐廳以及一眾生活休閒品牌,還開闢出展示區,目前展出大陸藝術家徐冰的「天書」、《香港作家十人展》。據誠品工作人員介紹,誠品書店計劃在3至5年內在香港再開3-5間書店,具體計劃尚未透露,而首家大陸分店確定2014年落戶蘇州。
  • 民營書店——中國民族書業的重要方面軍
    代表新聞出版署聲音的機關報《中國新聞出版報》以《二渠道大聲吆喝「賣書嘍」》為題報導了民營書店與200餘家國家正規圖書、期刊、音像出版單位「和平競爭」的景象。顯然,在世紀之初,民營書店正式亮出了它的大旗,不爭的事實已經向人們昭示了,民營書店已經成為中國民族書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 書業觀察 | 美國大眾出版:紙書終於回暖,但供應鏈跟不上
    2019年,美國傳統出版業的主旋律是紙書回暖。根據圖書數據公司NPD,美國電子書銷售在2013年達到頂峰,然後逐年下降,到2018年底,電子書銷售比2013年下降了近30%。同期,紙質書銷售穩定恢復,同期增長了10%。
  • 書業觀察|美國大眾出版:紙書終於回暖,但供應鏈跟不上
    2019年,美國傳統出版業的主旋律是紙書回暖。根據圖書數據公司NPD,美國電子書銷售在2013年達到頂峰,然後逐年下降,到2018年底,電子書銷售比2013年下降了近30%。同期,紙質書銷售穩定恢復,同期增長了10%。
  • 臺灣書業瞄準上海 實體書店謀求進一步轉型
    臺灣書業瞄準上海 實體書店謀求進一步轉型 2016-01-13 17:35:4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一些事 一些情 一些書——半年香港圖書市場回顧
    租金上漲和港元疲軟,令書店經營雪上加霜,被迫搬遷和縮小賣場;出版社在紙張、油墨、印刷、運輸等成本飛漲下,只能將新書定價稍微提高,不敢全部轉嫁給讀者;而經營27年的老牌出版社博益更是黯然告別書業。儘管面臨種種困難,但當5·12大地震發生後,香港書業界卻豪不猶豫地投入了捐款、義賣的賑災活動。
  • 民營書業能打敗新華書店嗎?
    民營書業能打敗新華書店嗎?  4月20日的人民大會堂只有一個主題:國家新聞出版署為志鴻教育集團旗下的世紀天鴻書業有限公司獨家頒發「出版物國內總發行權和全國連鎖經營權」證書。會上,該公司董事長任志鴻對眾多媒體宣布:「兩權獲得後,我們有信心在3年內發展連鎖店500家,銷售額達18個億。」曾幾何時,國營新華書店以壟斷的發行權,主導著全國書業近百個億的利潤空間。
  • 琉璃廠書業煙雲錄
    黃丕烈回到南方後,書肆店主還據其所好,寄去宋本《王右丞文集》、明版《韓山人詩集》等書。瞿蛻園《丈北遊錄話》述及京朝學士大夫潘祖蔭、翁同蘇、李文田、吳大澂、王懿榮諸人搜求善本、古玩之事,道:「彼輩所任瀚林清閒差使,家中富有,無生計之累,終日便在廠肆消歲月,展轉吸引,便成一種風氣,大家無事,即以書店為公共圖書館。
  • 誠品書店與臺灣書業三十年
    1983年,金石堂書店出現,窗明几淨的碩大空間很快吸引了都會中產階級。金石堂成為臺灣首家大型連鎖書店,創立排行榜,主導了臺灣出版文化。       過去各地書店是各自獨立,每家店或許還是主打容易暢銷的書,但到了金石堂時代,由於分店眾多,所以有能力決定什麼書得以成為暢銷書。
  • 生存「大不易」 兩岸三地獨立書店各有各的苦衷
    早報見習記者 羅昕 圖  昨日,第二十五屆香港書展閉幕,本屆書展共吸引逾101萬人,刷新了觀展人數的紀錄。今年,臺灣專區首次迎來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的參展,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理事長、臺北唐山書店的店主陳隆昊得以和不少香港獨立書店人探討書店生存之道。他在接受早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我們(大陸、香港、臺灣三地的獨立書店)面對的困境其實不同。」
  • 書業的下一個十年,會發生什麼變化?
    曾鋒 北京開卷南昌拾得書屋的楊兆在2010年選定做庫存書店的方向,此前他在青苑書店負責進貨。楊兆寫道:「書來來去去,人走走停停,時間逝去,像水一樣平淡。」十年前的書店業發生了什麼,我們還有印象嗎?
  • 生存「大不易」 兩岸三地獨立書店各有苦衷
    早報見習記者 羅昕 圖  昨日,第二十五屆香港書展閉幕,本屆書展共吸引逾101萬人,刷新了觀展人數的紀錄。今年,臺灣專區首次迎來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的參展,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理事長、臺北唐山書店的店主陳隆昊得以和不少香港獨立書店人探討書店生存之道。他在接受早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我們(大陸、香港、臺灣三地的獨立書店)面對的困境其實不同。」
  • 臺灣誠品書店8月進駐香港 將成香港最大書店
    中新網7月23日電 據臺灣《旺報》報導,座落香港銅鑼灣的希慎廣場,雖然尚未完工,現場仍是封鎖的工地,但下個月中旬,臺灣誠品書店將正式進駐,這將是誠品書店首家臺灣境外分店,也是誠品經驗移植他鄉的試金石,對於誠品的到來,港人拭目以待。
  • 探訪香港「二樓書店」:樓上的那縷書香
    「書店不必大,太大了,堆的只是垃圾。大陸一年出版的新書為20多萬種,臺灣一年出版的新書為七八萬種,香港一年出版的新書為四五萬種,其實任何書店都不可能做到品類齊全,一網打盡所有出版過的書。」  另闢蹊徑,另一重要原因是香港的閱讀氛圍讓鄭廣文感到並不樂觀。「在地鐵觀察閱讀的人有多少,閱讀的類型如何,即可了解當地的文化素質。
  • 愛貓愛書者的天堂:香港森記圖書
    香港森記圖書地址:(北角)英皇道191號英皇中心地庫19號  在北角英皇道193號的老書店「森記圖書」是個有喵有書的書店,被網上旅遊網列為到香港必遊的景點,媲美星光大道。  香港被稱為「文化沙漠」,這不是假的,在香港,喜愛閱讀的人與日俱減,不是因為電子書的出現,也不是因為其他客觀原因,只是因為,對,香港人不愛閱讀。這些年來,老的餐廳食肆一家一家地結業了,獨立書店也一家一家的消失了。  在讀森記的故事之前,我們先聽聽這個故事。
  • 深圳實體書業領跑全國 彰顯「愛閱之城」文化追求
    繼首屆大獲成功、譽滿業界之後,再次展示了深圳實體書業領跑全國的實力與韌勁,彰顯出這座「愛閱之城」永不止息的讀書熱情與文化追求。本屆書展將蓮花山腳下超過5000平方米的樂園廣場搭建成書香瀰漫的露天盛會,邀請68家兼具口碑與市場的優質出版發行機構「出攤」展銷近20萬冊精品圖書,輔以琳琅滿目的文創精品、趣味十足的互動遊戲、讀書品茗的休閒區域,以及音樂會、電影放映、名家分享等精彩紛呈的公共活動,營建出全新的、開放的美好生活方式體驗空間,成為親子家庭周末出行的熱門目的地,進一步提升了城市文化形象。
  • 臺灣獵食覓書購物
    臺灣的書店大多集中於臺北,因此臺北在眾多知識分子心目中擁有神聖的地位。中文書,香港版、臺灣版齊備全面,外語版,全世界各大語種的書,在此都能覓得蹤跡。誠品、金石堂等大型綜合書店自不待言,最受讀書人青睞的還是臺北的小書店、舊書店,它們星羅棋布,隱現在各個角落,讓人在無意中收穫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