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龍泉劍的名氣太大,而且據說歐冶子是在河南舞鋼市(古時稱柏子國)鑄成此劍。早在漢代,它就被尊稱為「寶劍」,成為封建王朝皇帝賜給愛臣的「尚方寶劍」。大臣執此「尚方寶劍」,可以「先斬後奏」。它也是王公貴族用來進貢、賞賜、饋贈的珍貴禮品,用以炫耀自己地位和權勢的標誌。
春秋戰國
制劍術以吳越地區最著。古人言:「吳粵(越)之劍,遷乎其地弗能為良,地氣使然。」龍泉產銅、鐵,以制劍名師歐冶子為始祖的龍泉寶劍乃鐵劍之魁。
秦漢
龍泉的鑄劍業專為皇室鑄造寶劍。
漢
適用於砍劈的環柄刀逐漸代替了劍。龍泉寶劍從此淡出戰爭喧囂,承載起劍文化的內涵。
魏晉
龍泉鑄劍業受到人口驟增與文化重心南移的推動,鑄劍業比較發達,頗具一定規模。
唐
凡制名劍,必稱「龍泉」,龍泉已成了寶劍的代名詞。
宋
鹹平初年,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楊億在《金沙塔院記》中稱:「縉雲西鄙之邑曰龍泉,實歐冶鑄劍之地。」南宋嘉定三年(1210),何澹撰《龍泉縣誌》載:「近境有劍池湖。湖,世傳歐冶子於此鑄劍,其一號龍淵,以此鄉名。」北宋時任宰相的龍泉人何執中(1044—1118),極力提倡鑄劍,龍泉古城的鑄劍業盛極一時,劍鋪林立,比比皆是,成了歐冶子時代之後的又一個鼎盛時期。
元
至正十七年(1358)十月,宋濂《龍淵義塾碑》稱:「龍淵即龍泉,避唐諱,更以念今名。相傳其地乃歐冶子鑄劍處,至今有水號劍溪焉。」明萬曆《橋蒼匯紀?地理》記龍泉縣「山南為秦溪,劍池湖在其陰,周圍數十畝。湖水清冽,時有瑞蓮挺出。旁有七星井,為歐冶子鑄劍之所,今為官田,井尚在,夏日飲其水,寒流侵齒骨。」今古井猶存一口,旁有歐冶子將軍廟及劍閣(閣在「文化大革命」初被毀,現已重建)。歷代劍匠因敬仰歐冶子,每年端午節皆往劍池湖(井)挑水淬劍。每鋪於當日精製劍兩把。
清
19世紀晚期,槍炮代替刀劍,寶劍成為武術器具、道教法器、舞臺道具及觀賞工藝品。由於龍泉劍形、質兼優,廣為武術愛好者和藝術鑑賞家青睞,龍泉鑄劍業代有名匠,久傳不衰。清乾隆十三年(1748),鐵匠鄭義生於城鎮東街開設劍鋪,招徒授藝,運用中國傳統的熔化生鐵灌注熟鐵的「灌鋼」冶煉法製作刀劍。所煉刀劍不易生鏽,劍刃鋒利。清道光年間(1830年前後),龍泉廖太和劍鋪精於鏤刻工藝,繼承戰國時期裝飾風格,各噪一時。清鹹豐八年(1858),太平軍駐紮龍泉旬日,需補充大量刀劍武器,劍匠鄭義生第四代孫鄭三古劍鋪,劍質上乘,應接不暇。光緒初,有周國華(乳名六兒)、周國榮(乳名五兒)、周國貴(乳名老九)拜千字號劍鋪鄭文軒(鄭三古之子)為師。滿師後,周國華單獨開設萬字號劍鋪。
2014年,武當山發現清代七星龍泉劍,劍上鑲嵌北鬥七星圖。該劍長1.26米,重約1.75公斤,劍身和劍柄都比普通寶劍長,木質大漆劍鞘,油漆鮮豔,依稀可照見人影,有龜裂紋路。雖然時隔200多年,劍身依然鋒利,鏨花刻有青龍、白虎、玄武、朱雀黃道四象,鑲嵌北鬥七星圖,銅飾鏨刻道教圖案「暗八仙」。[5]
清末民初
在這一時期,龍泉的鑄劍匠人在寶劍的質量、包裝和文化內涵上下了很大功夫,使龍泉寶劍的獨特工藝得到進一步發揚光大,廣為武術愛好者和藝術鑑賞家所青睞。
清末民國初期,縣城沿溪北岸一條街,從天妃宮(今新華電影院)至官倉巷口,劍鋪相連叮噹之聲,晝夜不絕。民國19年秋,全國國術館在南京舉行國術比賽,30把龍泉劍被評為最佳劍,列為獎品,贈給武術表演優勝者。龍泉寶劍獨步東南,名聲大震,產品行銷全國。為民國時期制劍業的鼎盛期。抗日戰爭開始後,滬杭等地商賈和省級機構內遷龍泉,手杖劍(時稱「司的克」)成為士紳官賈時髦的必攜品。抗戰勝利後至解放前夕,經濟蕭條,寶劍產銷大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