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鄉土靈魂的文化傳播者

2020-12-16 環球網

本報記者何紅衛樂明凱

農業大市鍾祥,盛產糧棉油,也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2000多年前,屈原、宋玉在這裡開一代文風,現存遺蹟莫愁湖、蘭臺聲名遠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湖北鍾祥市鄉土作家群初步形成,他們一方面紮根鄉土在農村生產生活,一方面又堅持文學創作寫農村寫農民。進入新世紀後,鍾祥市鄉土作家群以豐富的成果名揚荊楚,鍾祥市文化品牌多次獲湖北省委宣傳部「一縣一品」基層文化品牌創建獎。

鍾祥鄉土作家不是一兩個人,而是一群人。據成立31年的鐘祥作家協會統計,目前,該協會共有會員420餘人,其中50多人是省級及以上作協會員,農民作家佔會員總數2/3以上,累計出版文學專著390多部,在國家、省部級報刊發表各類文學作品兩萬多篇,特別是近些年來,總有幾位鍾祥籍鄉土作家在全國紅極一時。

鍾祥的鄉土作家們以土為本,是一支守望鄉土靈魂的文化傳播隊伍,他們延續了鍾祥幾千年的文脈,為人民而歌,繁榮了大眾文學,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鍾祥市委書記林長洲表示,「十三五」期間,鍾祥要繼續積極打造文化精品品牌,要致力於全市文藝事業建設走在全省前列,繼續扶持鍾祥鄉土作家群發展。

傳承了一塊鄉土文學的品牌

鄉土作家是指生長在特定領域、立足於本土,以反映本地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為宗旨,從事業餘或專業創作的作家。可見,每一位鄉土作家的誕生都離不開本地沃土滋養,農業、農村、農民是鄉土作家們創作的源頭活水。

創作了2000多首詩歌的農民詩人餘秀華40年來生活在鍾祥市石牌鎮橫店村,她創作的詩歌主題多關於愛情、親情和生活感悟,鄉村融入到她的詩裡,充滿了江漢平原的泥土氣息。她寫的詩歌作品廣泛傳播,2014年《詩刊》9月號以《在打穀場上趕雞》為主標題,重點推出了她的9首詩歌作品。2015年2月,餘秀華獲得第二屆「感動鍾祥·最美鍾祥人」特別獎,有句頒獎詞這樣評價她:「一棵稗子開出不可阻擋的花朵,一戶農家小院搖晃了中國的詩壇!」

鍾祥大柴湖是全國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區,這裡居住了近10萬來自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丹江口水庫的河南淅川縣移民。67歲的鐘祥柴湖鎮移民作家全淅林,以自己移民生活的親身經歷,又通過大量走訪調研查閱史料,用多年心血寫出報告文學《移民大柴湖》,全景展現了移民可歌可泣的故事,2005年初版後,2014年再版,成為水庫移民的教科書。

知名領袖傳記作家楊道金,從鍾祥舊口鎮農村的民風民俗寫到北京,從平民寫到領袖;多次獲得「當代文學獎」等文學大獎的知名作家王世春,通過作品把他在鍾祥胡集鎮五裡牌村當村黨支部書記的感受經歷以文學形式再現;還有「農民寫百萬字巨著」的鐘祥國營羅漢寺種畜場陳軍,筆名苦鄉,他選擇回到家鄉務農自由隨意寫作,而不願在城市裡盲從,他說寫作不為賺錢,葉落還要歸根……

「由於現代文明對農村的衝擊,使得大多數人只能從文學作品中去尋找遠去的故土,鄉土文學由鄉土作家創作,寫的是農民,說的是發生在農民身邊的事,廣大農民愛讀愛看,喜聞樂見。」鍾祥市作家協會主席蔡章田說。鍾祥市鄉土作家群現已成為鍾祥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也是享譽荊楚的文化品牌,其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搭建了一個培養作家的平臺

作家協會是黨聯繫廣大作家的橋梁和紐帶,隨著鄉土作家數量的不斷增多,鍾祥作協按地域和文學隊伍分布情況,在全市先後成立了6個作協分會,形成了覆蓋全市鄉土作家隊伍的網絡。其中,位於舊口鎮羅集街1996年成立的郢南分會就是鍾祥鄉土作家最集中、創作成果最多的分會。

年過古稀的郢南分會會長楊書義是位鄉村退休教師,他在各類報刊發表的作品剪貼有幾大本。但了解老楊的人都知道,讓他驕傲的不是自己發表了多少作品,而是他參與創建的郢南作協分會,培養了很多文學新人。

談起會員創作情況,楊書義如數家珍:舊口鎮曙光村放牛老漢鄧玉平創作了長篇小說《月缺月圓》;柴湖鎮凌樓村以收廢品為生的老人凌貴德發表了小戲曲《夢圓》;殘疾青年黃顯銘自強不息曾經一年稿費收入過萬元……

20年來,楊書義和作協分會的老夥伴們騎著自行車,訪遍了鍾祥郢南地區的各個村組,為文學愛好者鼓勁宣傳。有不少會員是在外地打工,每到節假日都會和他們聯繫,為他們提供創作信息。過年回來,他們往往會比一比誰寫的書稿多。

「協會就是會員的家,每個會員都有故事,都有一個文學夢。」靠自學和引路人走上文學之路的鐘祥文聯秘書長龔銀娥認為,「如果每個地方都能把文學搞好,整個國家文學就會繁榮。」

「鍾祥獨特的鄉土作家群現象的形成離不開文學前輩的付出。」鍾祥市市長郭志泉說。上世紀80年代,由已故市作協原主席馮道信等人主持創辦的《莫愁湖》《作家之路》《江漢大觀園》等報刊,搭建起鍾祥文學青年放飛夢想的平臺。馮道信去世後,家屬遵其遺囑捐資設立「馮道信鄉土文學獎」,每兩年頒獎一次,市財政給予相應支持,對鍾祥優秀鄉土作家進行表彰。

辦文學期刊難,在縣一級區域想要辦好靠市場運作的純文學月刊更不容易。《莫愁湖》雜誌總編輯周樺說,25年來,在這個平臺上已發表本地鄉土作家的原創作品、創作體會、評論文章數萬篇,並兩次獲得全省優秀文學期刊獎。

營造了一種激勵創作的氛圍

今年18歲的鐘祥學生少年劉博文沒有參加全國統一高考,由於有寫作特長,他已被保送進大學。劉博文是鍾祥鄉土作家劉正權的兒子,談起培養兒子的經驗,以專業寫作、圖書策劃為職業的劉正權認為,鄉土文學的氛圍影響力不小。

劉正權是一個初中沒畢業的農民,後來卻把文章《五個南瓜窩子》寫進了湖北語文2011屆高三大聯考現代文閱讀試題,2012年還在臺灣出版過小小說作品集。

如今,劉正權每周還是要到鄉下老家住幾天尋找靈感,他1/3的時間用來發現新人、指導新人,積極參加各種有利於營造文學創作氛圍的活動,只要看見好的文章,就會推薦給相關出版社編輯,在他策劃並主編的圖書裡,都可以找到鍾祥鄉土作家的作品。

「鍾祥的鄉土作家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鍾祥女作家饒秀珍說,在鍾祥,有各種各樣的文學交流會、聯誼會、採風活動,每年作協都要召開重點作家座談會,讓每位作家談打算,置身濃鬱的文學創作氛圍之中,都不好意思不多寫。

進入新世紀以來,在鍾祥歷任書記周松青、田文彪、馬朝暉等領導的關懷下,通過財政撥款、政策扶持和組織社會資助等形式,設立「鄉土文學獎勵基金」,創辦「蘭臺」文藝獎等,對重點作品的創作、出版予以資助,幫助鄉土作家解決了創作和生活上的燃眉之急。

「先後有39名優秀鍾祥鄉土作家被推選為市鎮兩級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勞動模範,市裡把優秀的鄉土作家作為拔尖人才培養。」鍾祥市文聯主席胡工介紹,市直各單位和各鄉鎮黨委,在入黨、提幹、評先表模、晉級提薪等方面,都對鄉土作家給予優先考慮,優化了文學生態環境,形成了老作家耕耘不輟、中青年作家銳意進取、文學新人不斷湧現的局面。

30年來,鍾祥文學事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形成了具有鍾祥地域特色和品牌價值的農村文化現象。鍾祥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李定建表示,將進一步重視和支持鄉土作家群的建設和發展,擦亮「鍾祥市鄉土作家群」的品牌。

相關焦點

  • 鄉村記憶:挖掘鄉土文化守望時代鄉愁
    可以說,鄉土一直是很多文學作家和詩人產生好作品的土壤。不僅是因為中國農村的遼闊與壯美,還有文化人骨子裡喜聞泥土的那種芳香。這不是鄉土應該呈現出來的原樣,恰恰反映出對鄉土的更多留戀。因此,經歷了這次疫情的整體影響,應該說,文化的時空裡,很多人,更加喜歡鄉土的熱情與溫暖,寧靜與安然。或者說,經過了城市的繁華,更多的鄉村變化,迎來了一種整體亟需注視的焦點,呼應時代需求,順應鄉土發展新的期待。
  • 章方松:守望鄉間文化_文化_科教文體_溫州網
    他們長年守望在鄉間文化沃土上,以開掘記錄地方文化為己任,實為可敬。  章方松就是其中的一位。  我認識章方松多年,他給我的印象確實像位舊時私塾的老夫子,戴著一副眼鏡,斯斯文文的,任勞任怨為鄉間的文化雅事奔走忙碌著。他個子不高,小小的臉型,連眼睛也是小小的。他的書法儘管有點拘謹,卻富有文氣,頗能體現字如其人的個性。
  • 靈魂的守望
    清風徐來歲月香2021-01-07 09:53:12佛光照大千靈魂的守望文/佛光照大千遠去,那些守望靈魂的淨土,已被開著寶馬的和尚碾破寂靜;那久遠的晨鐘再也敲不醒渾渾噩噩的塵世;那如是雨霖的梵音再也洗不清歲月的陳霜;那梆梆的木魚聲再也喚不回漸行漸遠、迷失了方向的人群。
  • 圖文:鍾祥鄉土作家群:田埂上的文學守望
    圖為:鍾祥市鄉土作家們的部分文稿。圖為:聚在餘秀華(右二)的小院裡,探討文學創作。圖為:鄉土作家們經常自發組織集體採風活動。圖為:鍾祥市作協郢南分會,已陪伴鄉土作家們20個寒暑。圖為:年過花甲的楊書義、羅賢能翻看在外打工的會員作品,商量著推薦給出版社。
  • 品讀|「驚蟄」與沉默鄉土的靈魂躁動——讀解杜陽林長篇小說《驚蟄》
    當很多早已離開故土而長居都市的鄉土作家深情回望鄉土時,都不可避免的要作詩意化的渲染,要作人情人性的美化,而杜陽林獨能冷眼凝視鄉土,不僅沒有淡化鄉土的貧窮落後,而更以帶血帶淚的筆觸,掏出那些本已不幸卻又變本加厲加劇了別人不幸的黯淡靈魂。
  • ...了就好了 #戲曲傳承傳播者 #青年戲曲傳播者 #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
    咋聽不習慣,聽習慣了就好了 #戲曲傳承傳播者 #青年戲曲傳播者 #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 原標題:咋聽不習慣,聽習慣了就好了
  • 甘耀明 鄉土是我的靈魂,文學是它的加工品
    小說用魔幻手法,講述了天生奇異的主人公帕吉魯的故事,故事所通往的是臺灣厚重的鄉土與歷史,而這也是其新作《邦查女孩》到達的地方。作為一個「鄉下孩子」,作為「新鄉土小說」作家,甘耀明的作品離不開土地,他說:「山林與河流是我呼吸的空氣,缺少這些資產累積,我不會是作者。鄉土是我的靈魂,文學是它的加工品。」山林與河流,自然之物,也許也是與人關係最複雜之物。
  • 天台山文化的傳播者
    是書法愛好者,還是書法家,或者是書法藝術的傳播者。其實,對眾多喜歡書法的人來說,對自己的定位是比較模糊的。在每個行業、每個領域都在時時刻刻發生改變的時候,當書法家的心也開始變得飄忽不定起來。三味齋主孫新龍先生是土生土長的天台人,擔任當地書法家協會主席,還是一名人民警察。
  • 召喚靈魂畫師!守望先鋒萬聖節主題繪畫作品展
    一切盡在守望先鋒萬聖節主題繪畫活動!讓我們一起看看各位靈魂畫師的作品吧~萬聖節,一名智械cosplay成麥克雷還記得Jimmy Kimmel發起的一年一度惡作劇「孩兒啊我吃了你辛辛苦苦討來的萬聖節糖果」嗎~這裡是守望先鋒版(圖中反應均來自真實小朋友~)小惡魔天使=v=「心不在焉」靈魂畫師解說:dva的機艙變成南瓜頭,兩邊兩條機械腿變成骷髏扛著南瓜頭,自動機槍變成骷髏夾著倆幽靈
  • 周建邦:鄉土中國漸行漸遠,我們的靈魂何處安頓
    原標題:周建邦:鄉土中國漸行漸遠,我們的靈魂何處安頓從鄉土中國走向漂泊中國,我們的靈魂何處安頓,確實會讓人心有所動,甚至會讓人感到焦慮不安。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大的傳統節日,在春節的諸多傳統習俗中,闔家團圓,走親訪友,是最能體現春節文化的核心部分。
  • 鄉土文化何以復興
    何為鄉土文化  對我們這些寄生於城市、又在為寄生的城市出謀劃策的知識分子,鄉土與我們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呢?我們還是鄉土裡生鄉土裡長的那些窮孩子嗎?我們還理解生我們育我們的大地嗎?  鄉土到底是什麼?僅僅只是家鄉的那片風景?還是那座小院子或在那裡生活的父母?抑或是浩蕩無垠的田野?鄉土文化又是什麼?
  • 拾起一座城市的靈魂
    在這本散文集中,作者把自己每一次重要的生命際遇都用文學記錄下來:鄧小平銅像的凜然雄姿,吳淞江口燦爛的秋色,明蘭園魚塘裡富有生命情趣的精靈,升鍾湖引人心曠神怡的綠島碧波,雨中周子古鎮悠悠的歷史神韻、別具風採的民俗文化和飲食絕技,長白山上的天池奇觀與沉思遐想,西域大漠的精神曠放和靈魂震撼……。
  • 「童謠」傳承和創新亟需「鄉音傳播者」
    被譽為「鄉音傳播者」他感慨萬千:「探尋一口鄉音,找回一份鄉愁,會童謠的人越來越少了。普通話能夠讓你走得更遠,方言則讓你記住你從哪裡出發。」(7月8日《湖南日報》)如今的世界變化太快,作為人們鄉愁載體的古老建築、名勝古蹟、方言和民間文化等逐漸消失。為了保護這一份美麗的鄉愁,不少有識之士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鄉音傳播者」 曾曉虎就是其中之一。
  • 一房山:壽山石文化的傳播者
    產自於福建的壽山石,長久以來,一直屬於地域性較強的收藏門類。而來自於壽山石產地的福建——翰墨金石藝術館,在此背景下,懷著對壽山石文化的濃鬱熱情,從福建來到北京,落戶於北海公園「一房山」之內,(『一房山』的名字乃由乾隆皇帝所賜)。也是京城首家,以壽山石為主題的藝術館。 「一房山」乃乾隆皇帝提名。《養吉齋叢錄》卷十八載:「瓊華島有蟠青室,皆假山也。」一房山內堆砌著許多太湖石,形狀如山,人們稱這些太湖石為「一房石」。
  • 通訊:七旬臺灣出版人守望民間文化
    中新社北京1月16日電 題:七旬臺灣出版人守望民間文化  中新社記者 鄭巧  「年過古稀的農民還在土地上耕種,我也可以繼續做田野調查。」臺灣《漢聲》雜誌創辦人黃永松已經70歲,卻仍放不下中國鄉土文化遺產搶救工作。  藍印花布、大紅剪紙、草扇……黃永松在北京的辦公室像個小型手工藝品展覽館。
  • 向秋:辭公職續「田緣」圓鄉土文化夢
    (11月12日《成都商報》)伍茂源因為扶貧幫扶與蒲江箭塔村結緣,被箭塔村深厚的文化底蘊深深吸引。他毅然放棄公務員「飯碗」,再回農村續「田緣」,絕非心血來潮,而是深思熟慮的抉擇,聽從內心的召喚,圓振興鄉土文化之夢。鄉土文化充滿迷人的魅力。箭塔村地處南絲綢之路節點,流傳著諸葛亮「一箭退蠻王」的傳說,至今還保留著一座箭塔。對於酷愛文學和歷史的伍茂源來說,這片土地很有「魔力」。
  • 2021年江蘇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鄉土文化
    同時,只有重視鄉土文化、挖掘和利用好鄉土文化,不斷推動鄉土文化繁榮發展,才能使其成為鄉村振興的不絕源泉、為鄉村振興提供持續的精神動力。然而,由於在城鎮化的推進中,重視經濟發展而忽視文化傳承,農村鄉親弱化,鄰裡淡漠、鄉土文化消逝殆盡,逐漸由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過渡。而鄉土文化是民族生息繁衍的土壤,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因此,復興鄉土文化,留住鄉土記憶方能讓農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復興鄉土文化有利於促進經濟發展。
  • 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
    原標題: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   「楹聯
  • 深入挖掘鄉土文化精髓,打造正興特色鄉土產業綜合體
    2020年10月30日下午,四川省鄉土文化藝術促進會秘書長潘輝、總策劃石谷、專家顧問遊世偉、常務副秘書長鄭垚等受成都天府新區正興街道辦之邀,參加了「正興鄉土文化挖掘和發展」和「社區文華廣場升級為文化文創綜合體」、「非遺和傳統文化傳承餘發展(蘇碼頭)示範基地」兩個項目落地的座談會。
  • 「鄉土」與現代
    (沈從文《長河・題記》)換言之,大概由於中國一直是鄉土中國的緣故,中國的現代作家,已經形成了關注鄉土,並且借其表達自己的中國社會的認知、表達自己的價值指向的寫作傳統。這樣的寫作傳統,在新時期以來也一直得到延續。新時期影響較大的小說思潮如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尋根文學等等,都可見到鄉土文學的影子。鄉土文學在某種程度上亦可看作對於當時中國政治、文化狀況的一種敏銳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