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何紅衛樂明凱
農業大市鍾祥,盛產糧棉油,也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2000多年前,屈原、宋玉在這裡開一代文風,現存遺蹟莫愁湖、蘭臺聲名遠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湖北鍾祥市鄉土作家群初步形成,他們一方面紮根鄉土在農村生產生活,一方面又堅持文學創作寫農村寫農民。進入新世紀後,鍾祥市鄉土作家群以豐富的成果名揚荊楚,鍾祥市文化品牌多次獲湖北省委宣傳部「一縣一品」基層文化品牌創建獎。
鍾祥鄉土作家不是一兩個人,而是一群人。據成立31年的鐘祥作家協會統計,目前,該協會共有會員420餘人,其中50多人是省級及以上作協會員,農民作家佔會員總數2/3以上,累計出版文學專著390多部,在國家、省部級報刊發表各類文學作品兩萬多篇,特別是近些年來,總有幾位鍾祥籍鄉土作家在全國紅極一時。
鍾祥的鄉土作家們以土為本,是一支守望鄉土靈魂的文化傳播隊伍,他們延續了鍾祥幾千年的文脈,為人民而歌,繁榮了大眾文學,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鍾祥市委書記林長洲表示,「十三五」期間,鍾祥要繼續積極打造文化精品品牌,要致力於全市文藝事業建設走在全省前列,繼續扶持鍾祥鄉土作家群發展。
傳承了一塊鄉土文學的品牌
鄉土作家是指生長在特定領域、立足於本土,以反映本地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為宗旨,從事業餘或專業創作的作家。可見,每一位鄉土作家的誕生都離不開本地沃土滋養,農業、農村、農民是鄉土作家們創作的源頭活水。
創作了2000多首詩歌的農民詩人餘秀華40年來生活在鍾祥市石牌鎮橫店村,她創作的詩歌主題多關於愛情、親情和生活感悟,鄉村融入到她的詩裡,充滿了江漢平原的泥土氣息。她寫的詩歌作品廣泛傳播,2014年《詩刊》9月號以《在打穀場上趕雞》為主標題,重點推出了她的9首詩歌作品。2015年2月,餘秀華獲得第二屆「感動鍾祥·最美鍾祥人」特別獎,有句頒獎詞這樣評價她:「一棵稗子開出不可阻擋的花朵,一戶農家小院搖晃了中國的詩壇!」
鍾祥大柴湖是全國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區,這裡居住了近10萬來自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丹江口水庫的河南淅川縣移民。67歲的鐘祥柴湖鎮移民作家全淅林,以自己移民生活的親身經歷,又通過大量走訪調研查閱史料,用多年心血寫出報告文學《移民大柴湖》,全景展現了移民可歌可泣的故事,2005年初版後,2014年再版,成為水庫移民的教科書。
知名領袖傳記作家楊道金,從鍾祥舊口鎮農村的民風民俗寫到北京,從平民寫到領袖;多次獲得「當代文學獎」等文學大獎的知名作家王世春,通過作品把他在鍾祥胡集鎮五裡牌村當村黨支部書記的感受經歷以文學形式再現;還有「農民寫百萬字巨著」的鐘祥國營羅漢寺種畜場陳軍,筆名苦鄉,他選擇回到家鄉務農自由隨意寫作,而不願在城市裡盲從,他說寫作不為賺錢,葉落還要歸根……
「由於現代文明對農村的衝擊,使得大多數人只能從文學作品中去尋找遠去的故土,鄉土文學由鄉土作家創作,寫的是農民,說的是發生在農民身邊的事,廣大農民愛讀愛看,喜聞樂見。」鍾祥市作家協會主席蔡章田說。鍾祥市鄉土作家群現已成為鍾祥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也是享譽荊楚的文化品牌,其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搭建了一個培養作家的平臺
作家協會是黨聯繫廣大作家的橋梁和紐帶,隨著鄉土作家數量的不斷增多,鍾祥作協按地域和文學隊伍分布情況,在全市先後成立了6個作協分會,形成了覆蓋全市鄉土作家隊伍的網絡。其中,位於舊口鎮羅集街1996年成立的郢南分會就是鍾祥鄉土作家最集中、創作成果最多的分會。
年過古稀的郢南分會會長楊書義是位鄉村退休教師,他在各類報刊發表的作品剪貼有幾大本。但了解老楊的人都知道,讓他驕傲的不是自己發表了多少作品,而是他參與創建的郢南作協分會,培養了很多文學新人。
談起會員創作情況,楊書義如數家珍:舊口鎮曙光村放牛老漢鄧玉平創作了長篇小說《月缺月圓》;柴湖鎮凌樓村以收廢品為生的老人凌貴德發表了小戲曲《夢圓》;殘疾青年黃顯銘自強不息曾經一年稿費收入過萬元……
20年來,楊書義和作協分會的老夥伴們騎著自行車,訪遍了鍾祥郢南地區的各個村組,為文學愛好者鼓勁宣傳。有不少會員是在外地打工,每到節假日都會和他們聯繫,為他們提供創作信息。過年回來,他們往往會比一比誰寫的書稿多。
「協會就是會員的家,每個會員都有故事,都有一個文學夢。」靠自學和引路人走上文學之路的鐘祥文聯秘書長龔銀娥認為,「如果每個地方都能把文學搞好,整個國家文學就會繁榮。」
「鍾祥獨特的鄉土作家群現象的形成離不開文學前輩的付出。」鍾祥市市長郭志泉說。上世紀80年代,由已故市作協原主席馮道信等人主持創辦的《莫愁湖》《作家之路》《江漢大觀園》等報刊,搭建起鍾祥文學青年放飛夢想的平臺。馮道信去世後,家屬遵其遺囑捐資設立「馮道信鄉土文學獎」,每兩年頒獎一次,市財政給予相應支持,對鍾祥優秀鄉土作家進行表彰。
辦文學期刊難,在縣一級區域想要辦好靠市場運作的純文學月刊更不容易。《莫愁湖》雜誌總編輯周樺說,25年來,在這個平臺上已發表本地鄉土作家的原創作品、創作體會、評論文章數萬篇,並兩次獲得全省優秀文學期刊獎。
營造了一種激勵創作的氛圍
今年18歲的鐘祥學生少年劉博文沒有參加全國統一高考,由於有寫作特長,他已被保送進大學。劉博文是鍾祥鄉土作家劉正權的兒子,談起培養兒子的經驗,以專業寫作、圖書策劃為職業的劉正權認為,鄉土文學的氛圍影響力不小。
劉正權是一個初中沒畢業的農民,後來卻把文章《五個南瓜窩子》寫進了湖北語文2011屆高三大聯考現代文閱讀試題,2012年還在臺灣出版過小小說作品集。
如今,劉正權每周還是要到鄉下老家住幾天尋找靈感,他1/3的時間用來發現新人、指導新人,積極參加各種有利於營造文學創作氛圍的活動,只要看見好的文章,就會推薦給相關出版社編輯,在他策劃並主編的圖書裡,都可以找到鍾祥鄉土作家的作品。
「鍾祥的鄉土作家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鍾祥女作家饒秀珍說,在鍾祥,有各種各樣的文學交流會、聯誼會、採風活動,每年作協都要召開重點作家座談會,讓每位作家談打算,置身濃鬱的文學創作氛圍之中,都不好意思不多寫。
進入新世紀以來,在鍾祥歷任書記周松青、田文彪、馬朝暉等領導的關懷下,通過財政撥款、政策扶持和組織社會資助等形式,設立「鄉土文學獎勵基金」,創辦「蘭臺」文藝獎等,對重點作品的創作、出版予以資助,幫助鄉土作家解決了創作和生活上的燃眉之急。
「先後有39名優秀鍾祥鄉土作家被推選為市鎮兩級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勞動模範,市裡把優秀的鄉土作家作為拔尖人才培養。」鍾祥市文聯主席胡工介紹,市直各單位和各鄉鎮黨委,在入黨、提幹、評先表模、晉級提薪等方面,都對鄉土作家給予優先考慮,優化了文學生態環境,形成了老作家耕耘不輟、中青年作家銳意進取、文學新人不斷湧現的局面。
30年來,鍾祥文學事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形成了具有鍾祥地域特色和品牌價值的農村文化現象。鍾祥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李定建表示,將進一步重視和支持鄉土作家群的建設和發展,擦亮「鍾祥市鄉土作家群」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