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總是存在各種驚人的巧合,就拿人類交流的語言來說,人類文明已經有了數千年歷史,在還未全球化之前,各自文化都有著非常大的差異,然而全世界對於父母親的發音,基本上都是「papa」和「mama」。中國雖然過去以「父」和「母」來代替,或者是直接稱呼作為娘,但是在漢朝末年三國時代,我國最早的百科詞典《廣雅》就記載:「爸者,父親之轉。」「媽,母也」,說明古人並未普及,但是卻已經有了這樣的叫法,而到了清末,受到西方的影響,我們也普遍使用「爸爸媽媽」這樣聽上去更為親暱的詞語起來。
這主要是因為,嬰兒開口說話,「ba」和「ma」是他們最容易,往往也是最早說出的詞彙,因此廣泛用其形容父母了。
而中國也有一個字,堪稱是最為奇特的字了,從周朝以來,3000年從來都是一個讀音,恐怕你的讀法也錯了,這是「街」字,2018年曾經有一首說唱歌曲《買條街》火遍全中國,歌手用川渝地區的方言唱這首歌,「只要你乖給你買條街」中街就被讀成了「gai」的讀音。
畢竟各地方言和普通話都有差別,因此倒也不足為奇,然而這首歌能夠引起很多人的共鳴,很多地區方言,包括客家話、湖南的湘語、雲貴川西南的官話,竟然都是在用「gai」的讀音,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情呢?
事實上,從古人的詩詞當中,就可以看出,「gai」的讀音由來已久,宋代的程珌《戊子正旦賀壽慈宮二首其一》裡面寫到「曙色浮丹栱,春風暖禁街。 策瀾迷秀石,纖草蔭新槐。」只有街發「gai」的聲音,才能和「槐」押韻,古人寫詩,一般講究平水韻「平聲九佳」,按照這種韻律,「街」和「懷」、「齋」、「乖」、「排」等文字都應該發作普通話裡面的「ai」韻調,比如南北朝庾信的詩《示封中錄詩一》中:「貴館居金谷。關扃隔藁街。冀君見果顧。郊間光景佳。」「街」就與「佳」押韻。
最早可以追尋到周朝傳承下來的八大官話,《呂氏春秋》裡面的「公孫枝徙,自敷於街」,這裡也是讀作「gai」,那麼街字是什麼時候轉變為「jie」的讀音的呢?這主要起源於北京話,在十八世紀以前,北京話可是一直念作「giai」,不過隨著文化交流,後來收到了晉語的影響,不分尖團變為「jiai」,這樣讀不太方別,後面直接縮減成為了「jie」。「街」原本是一個團音,在以北方方言為主的普通話裡面,有著比較嚴重的尖團合流現象,這也就導致了「jie」這種不怎麼符合語言自身規律的音節出現。
不過隨著長時間的交流,相信大家也習慣了「街」的讀音,無論是說普通話還是方言,人們兩者之間的並沒有太多轉變的困難。那麼觀眾又是怎麼讀這個字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