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規劃》出臺 多處涉及洛陽

2020-09-29 河南日報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雪娜 郭歌 通訊員 劉秋傑

9月29日,記者從洛陽市文物局獲悉,近日,國家文物局、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印發《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專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原則、工作目標和工作任務。其中,多處內容涉及洛陽。

《規劃》將大運河沿線與其歷史文化價值存在直接關聯的超過1200處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列為規劃對象。包括序言、9個章節、4個專欄和2個附件,涉及北京、天津、河南等八個省(市),實施期限為2020-2035年,展望到2050年。作為大運河的中心和樞紐城市,《規劃》在布局上突出了洛陽的核心地位。

《規劃》頂層設計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重大項目。其中回洛倉遺址、含嘉倉遺址、洛陽新潭及南關碼頭遺址、漕渠遺址、洛河故道古沉船、天津橋遺址、洛陽澗西蘇式建築群等項目列入「大運河重要文物系統性保護項目」;隋唐大運河倉窖考古遺址公園(含回洛倉遺址、含嘉倉遺址、黎陽倉遺址)、隋唐大運河博物館、倉窖博物館等項目列入「大運河展示闡釋體系建設提升項目」;回洛倉遺址、洛陽漢唐漕運水系遺址等項目列入「大運河重要遺址考古研究項目」。

同時,《規劃》還提出要圍繞大運河文化遺產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的北京、揚州、洛陽等城市探索推進大運河重要點段國家遺產線路建設。洛陽實現了《規劃》各類項目的全覆蓋。

「加強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高質量打造大運河洛陽段,既是洛陽的使命擔當,也是重大發展機遇。」洛陽市文物局負責同志表示,下步,洛陽將按照《規劃》相關要求,圍繞運河遺存和相關遺址,強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抓好大運河沿線重點項目建設,打造運河示範城市。

編輯:洛分

相關焦點

  • 《河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發布 將打造通濟渠洛陽...
    20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了《河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詳細介紹了我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路線圖、任務書和時間表。其中,新聞發布會多處涉及洛陽,提出加快打造通濟渠洛陽片區,打造運河示範城市。
  • 推動新時代大運河文化遺產 保護傳承利用創新性發展
    作者: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理事長 宋新潮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和《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全面推動新時代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創新性發展,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遺產
  • 如何做好大運河文化保護與傳承?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涉及8省34個城市,其工作涉及水利、文物、旅遊、交通、環保、國土、住建、規劃、文化等多個部門。在缺乏統一規劃和立法的情況下,基於不同屬地、不同部門的管理需要和管理目標,在實際工作中各屬地、各部門難以達成一致,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
  • 做好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打造「運河故裡」城市名片
    現在,淮北作為大運河的承載城市,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它,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渴望認知它,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將得到全面提升。2、世界文化遺產品牌效應將有力推進我市文化旅遊業的發展。安徽省政府公布的「大運河安徽段保護規劃」,明確建設柳孜運河遺址考古公園;國家文物局編制的「中國大運河保護規劃」,明確在柳孜運河遺址建設陳列展示館;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實施150處大遺址保護重點工程(柳孜運河遺址進入其中),完成25項重點保護展示工程,建成15個具有典型作用和示範意義的大遺址保護展示示範園區。
  • 保護大運河!《浙江省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來了
    中國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以下簡稱大運河遺產)的保護,弘揚優秀文化、傳承人類文明,促進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三條 大運河遺產保護應當貫徹文物工作方針,堅持保護優先、活態傳承、合理利用的原則,維護大運河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延續性。第四條 省和相關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以下簡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大運河遺產保護工作,建立健全保護綜合協調機制,保障工作力量,將大運河遺產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所需必要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 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四梁八柱」規劃體系正式形成
    目前,4個專項規劃和8個地方實施規劃已全部正式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四梁八柱」規劃體系正式形成。4個專項規劃是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各專項領域工作的全局性、支撐性指引。一是以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為靈魂。
  • 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讓千年文脈流淌不息
    中辦、國辦日前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以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為引領,統籌大運河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提供了政策支撐。我們今天邀請了四位嘉賓,就如何保護傳承利用大運河文化展開討論。
  • 六部委舉行新聞發布會 介紹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配套規劃有關...
    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文物局、水利部、生態環境部、文化和旅遊部分別編制了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河道水系治理管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四個專項規劃,指導沿線8省市編制了8個地方專項規劃,目前4個專項規劃和8個地方實施規劃已全部正式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四梁八柱」的規劃體系已經形成,也意味著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頂層設計已經基本完成。
  • 規劃出爐,餘杭就在核心區!這個世界文化遺產,浙江這樣保護傳承利用
    、總規劃師張佳,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一級巡視員許澎,省委宣傳部文化發展改革處處長王均寅出席發布會,介紹浙江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有關工作並回答記者提問。依據國家《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浙江編制完成《浙江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於去年12月31日由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實施,成為指導浙江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綱領性文件。
  • 如何保護大運河文化遺產?五問大運河的保護與利用
    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四梁八柱」規劃體系已經形成,大運河文化公園建設的頂層設計已經基本完成。》,勾勒出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路線圖、任務書和時間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是大運河的靈魂。據統計,大運河沿線水工遺產、運河故道、古城古鎮等有1200餘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400餘項。
  • 洛陽持續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 守護歷史文脈 傳承中華文化
    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洛陽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文化遺產和歷史遺蹟眾多。「十三五」期間,洛陽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快構建文化傳承創新體系,堅持保護固態、傳承活態、發展業態,探索出將文物保護利用和惠民利民相結合的特色之路,在賡續千年的河洛大地上,書寫承古耀今的保護、發展、傳承新篇章。
  • 浙江為保護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立法
    浙江省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共9段遺產河道13個遺產點,全長約327公裡,涉及杭州、寧波、湖州、嘉興、紹興5個設區市20個縣(市、區),遺產區面積2658公頃,緩衝區面積10359公頃,總面積為13017公頃。
  • 河南大運河迎新規劃!鄭州、洛陽、開封,將成為運河示範城市
    河南商報記者 鄭超/文 鄧萬裡/圖1月20日,省政府新聞辦發布《河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簡稱《規劃》),河南大運河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規劃》實施期為2020-2035年,遠期展望到2050年。其中,到2025年,大運河文化遺產實現全面保護,大運河水量保證率進一步提高,實現適宜河段旅遊通航生態空間布局基本形成,河湖水質明顯改善,大運河旅遊基礎設施條件和公共服務保障能力顯著改善,一批文化旅遊精品線路和大運河統一品牌基本形成。
  • 河南圍繞大運河出臺重磅規劃,鄭州、洛陽、開封將成運河示範城市
    製圖/首席編輯楊芳芳河南商報記者鄭超1月20日,省政府新聞辦發布《河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河南大運河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到2035年,大運河文化遺產實現科學保護、活態傳承、合理利用,綠色生態廊道全面建成,力爭實現鄭汴洛旅遊通航和衛河主要點段旅遊通航,「千年運河」文化旅遊品牌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吸引力。
  • 大運河(紹興段)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芻議
    全市共調查不可移動文物367處,運河本體及周邊環境155處。在此基礎上,我市先後推薦了上虞清水閘、東湖石宕遺址、八字橋、八字橋歷史街區、紹興古纖道等多處遺產,最終八字橋、八字橋歷史街區和紹興古纖道被列入申遺預備名單,並最終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在浙江全省共有13個遺產點被列入申遺名單,我市遺產點的數量僅次於杭州,位居全省第二。
  • 江蘇打造大運河文化帶上樣板 保護規劃先行
    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是千年大計。過去一年來,江蘇積極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在頂層設計、遺產保護、治理修復、文旅融合等多方發力,高標準、高水平、高品位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讓這一「流動的文化」更加熠熠生輝。【統籌保護規劃先行 重點項目加快建設】無錫古運河畔的悄然變化,正是全省積極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生動寫照。近年來,江蘇高度重視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主體責任落實,成立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同時,統籌做好各項保護傳承利用工作。
  • 重視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讓它綻放出新的光彩
    我國領導非常重視對大運河的保護和傳承,他多次到大運河進行調研,並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創造之一,它歷經千百年的發展演變,見證了朝代的更迭和歷史的變遷,它也為我國的漕運文化做出了貢獻。大運河是「流動的文化」,它承載的不僅僅是自然風光,更重要的是歷史文化。
  • 傳承 文化遺產保護開啟新篇章
    世界文化遺產京杭大運河在無錫抱城而過,為無錫積澱下厚重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文明。深入挖掘提煉大運河無錫段孕育並相互影響的吳文化、江南文化、工商文化、紅色文化內涵;完善空間管控,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納入無錫城市總體規劃,以更高標準整體提升無錫運河沿線的風貌人文。
  • 線性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體系探析
    其他與大運河相關的部門和地方也出臺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不再一一描述。在大運河保護管理規劃方面,國家文物局從2008年展開大運河保護規劃編制的編制工作,並對保護規劃的編制規範、標準、要求、任務等進行了明確。2013年《大運河遺產保護和管理總體規劃》和《中國大運河遺產管理規劃》正式頒布實施。同時,大運河遺產保護省級和市級規劃也經所在地方政府批准公布實行。
  •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遺產活態保護與利用模式
    從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到大運河文化帶,再到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其實施方式始終離不開「保護、傳承、利用」。大運河文化是一類活態文化遺產已得到各方認同,國家高度重視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2017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市通州區時強調,要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