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四梁八柱」規劃體系正式形成

2020-10-03 言之有範

今日看點

為統籌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4個專項規劃和8個地方實施規劃目前已正式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四梁八柱」規劃體系正式形成。

構建「四梁八柱」規劃體系 推進文化保護傳承利用

——大運河配套規劃體系有關情況

國家發展改革委

為貫徹落實《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以下分別簡稱《規劃綱要》《建設方案》),統籌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文物局、水利部、生態環境部、文化和旅遊部,分別編制了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河道水系治理管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4個專項規劃,指導沿線省(市)編制了8個地方實施規劃。目前,4個專項規劃和8個地方實施規劃已全部正式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四梁八柱」規劃體系正式形成。

4個專項規劃是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各專項領域工作的全局性、支撐性指引。

是以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為靈魂。明確了大運河文化遺產全面系統保護的目標;堅持以文化和生態保護為引領,著力強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能力建設,提出了強化文化遺產依法保護、加大文物監督管理力度、改善文物保存保護狀況、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增強遺產傳承弘揚能力、加強國際國內宣傳推廣等6個方面的主要任務。

是以河道水系治理管護為支撐。明確了大運河主要河段實現有水,適宜河段實現旅遊通航的目標;確定了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隋唐大運河各河段河道治理管護重點,提出了改善水系資源條件、完善防洪排澇保障功能、促進岸線保護和服務提升、加強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推進航運綠色發展、完善河道水系管護機制等6個方面的主要任務。

是以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為保障。明確了大運河沿線生態空間布局和生態環境改善的目標;將用水總量、水環境質量等作為約束性指標,提出了強化生態空間保護與用途管制、建設綠色生態廊道、保護修復自然生態系統、強化流域水汙染防治、積極防範環境汙染風險、推進環境治理現代化建設等6個方面的主要任務。

是以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為關鍵。明確了大運河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目標;將國家文化公園主題展示、資源開發、品牌標識等作為重點,提出了推出文化藝術精品力作、推進文化遺產和旅遊融合發展、提升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水平、培育文旅融合精品線路和系列品牌、促進文化和旅遊公共服務融合發展、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等6個方面的主要任務。

8個地方實施規劃是各地推動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具體實施依據,既遵循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基本要求,對《規劃綱要》《建設方案》和4個專項規劃的主要任務進行了細化分解,又立足地方實際、突出地方特色,明確了各地的發展定位、空間布局、建設目標、主要任務。

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繼續會同各地、各部門進一步凝鍊和挖掘大運河文化內涵,推動系統性遺產保護,謀劃一批重大文化項目,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共建共治共享。

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專項規劃有關情況

國家文物局

大運河全長近3200公裡,開鑿至今已有2500多年,為古代中國的統一與持續發展,中華文明和諧進步與長期繁榮,以及近代以來國家發展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發揮了獨特作用。大運河沿線文物資源豐富,擁有世界文化遺產19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06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277項,博物館2190座。大運河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標識之一。2006年起,國務院陸續將215個價值突出的大運河文物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和國家發展改革委的工作部署,國家文物局牽頭、會同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編制了《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規劃》。《規劃》編制過程中,國家文物局多次會同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和相關部門赴大運河沿線開展調研,充分徵求了中央、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大運河沿線省(市)意見、建議,並經過反覆修改完善後,已於2020年7月1日由三部門聯合印發。

《規劃》將大運河沿線與其歷史文化價值存在直接關聯的超過1200處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列為規劃對象。《規劃》包括序言、9個章節、4個專欄和2個附件,其中,《規劃》正文部分明確了規劃背景、規劃範圍、工作原則和工作目標,提出了強化大運河文化遺產管理總體要求,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保護要求,制定了大運河遺產價值挖掘闡釋和傳承利用規劃舉措,以規劃實施的分階段任務、目標。《規劃》附錄則列出了作為規劃保護重點的368項大運河代表性文物和450餘項國家級非遺項目清單。

《規劃》堅持以文化和生態保護為引領,著力強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能力建設,創新文化遺產傳承利用機制,構建大運河國家記憶體系,助力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大運河成為新時代宣傳中國形象、展示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的亮麗名片。

《規劃》明確了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原則,一是堅持價值主導、核心引領,挖掘闡釋大運河蘊含的愛國精神、民族精神、文化態度和思想智慧,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堅持科學規劃、突出保護,尊重大運河活態特點,以文化遺產、生態環境和景觀風貌保護為重點,堅持保護治理優先。三是堅持古為今用、強化傳承,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四是堅持合理利用、惠及民生,構建跨部門跨地方齊抓共管、政府主導與公眾參與的保護格局,優化濱河人居環境,推動區域轉型發展。

其中,《規劃》近期的重點任務是組織、指導大運河沿線各地及相關專業機構,在總結國內外運河遺產、線性遺產保護經驗基礎上,針對大運河不同於一般文物的活態特性,凝練大運河保護理念,制定保護利用、監測管理相關標準規範;開展大運河文物、文化資源調查,建立健全文化遺產資料庫、數字資源庫和監測預警平臺;編制或修訂大運河相關保護規劃,細化保護展示利用措施,明確空間管控指標要求;強化安全監管,推動文物執法督察由事後處罰到事前預警轉變,全面提升大運河文物安全防護水平;開展大運河指導各地圍繞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實施一批重要的大運河考古研究、保護修繕、博物館建設等項目,提升保護展示利用水平。

大運河河道水系治理管護專項規劃有關情況

水利部

水利部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高度重視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按照任務分工,水利部會同交通運輸部完成了《大運河河道水系治理管護規劃》的編制工作。

專項規劃重點明確了通水通航有關目標:京杭大運河主要河段實現有水,推動適宜河段通航特別是旅遊通航,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南段和浙東運河實現綠色通航。

專項規劃綜合確定了各河段河道治理管護重點,其中,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北段:以強化節水優先、優化水資源配置、提升防洪排澇能力、加強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加強遺產保護等為重點。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南段:以提升防洪排澇能力、提升航運效能、保護水生態環境、傳承和發揚水文化等為重點。浙東運河:以提升防洪排澇能力、改善水生態環境、加強遺產保護、推進航道升級改造為重點。隋唐大運河:永濟渠以加強遺產保護、提升防洪排澇能力、強化水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為重點。通濟渠以加強遺產保護、提升防洪排澇能力為重點。

專項規劃堅持以不同河段的功能定位為導向,提出了改善水系資源條件、完善防洪排澇保障功能、促進岸線保護和服務提升、加強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推進航運綠色發展、完善河道水系管護機制等6個方面的主要任務。

專項規劃是大運河河道水系治理管護的重要依據。下一步,水利部將按照職能分工,積極指導和協調8省(市)穩妥推進大運河河道水系治理管護規劃實施,共同努力把千年運河打造成「流動的河、安全的河、美麗的河、智慧的河」,讓大運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運河」。

大運河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專項規劃有關情況

生態環境部

2020年8月3日,生態環境部、自然資源部、發展改革委、林草局聯合印發大運河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專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為下一步開展大運河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協同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提供了依據。

《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以大運河文化帶主軸為重點,明確分工落實各項任務,著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確保自然生態系統功能逐步恢復、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努力把大運河打造成山清水秀、綠色宜居的「美麗運河」。

《規劃》提出力爭到本世紀中葉,大運河沿線生態空間布局合理,核心區、拓展區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區域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全面實現河湖安瀾有序、環境優美宜居的總體目標及2025年和2035年的階段性目標,將用水總量、地表水環境質量、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控制比例作為約束性指標,並在森林覆蓋率、城市汙水處理率、核心區生態環境功能、生態環境監測體系與網絡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體制建設、生態環境風險管控與應急能力建設等方面提出了預期性要求。

《規劃》按照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明確了6個方面的重點任務。一是強化生態空間保護與用途管制。發揮各級國土空間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構建「一軸、五片、多核、多點」的整體生態空間格局,加強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實施差異化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建設綠色生態廊道。推進濱河生態屏障和濱水生態空間建設,開展國土空間綜合整治,建設公共綠地與景觀廊道。三是保護修復自然生態系統。實施林草、河湖、溼地等自然生態系統修復;加強水資源保護,保障河湖生態流量(水位),推進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治理;加強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預防與治理;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四是強化流域水汙染防治。全面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深入推進城鎮、工業、農村和船舶港口水汙染防治工作。五是積極防範環境汙染風險。加強環境風險評估,強化工業園區環境風險管控及船舶汙染應急能力建設,提升大運河突發水環境事件省際聯防聯控和應急處置能力。六是推進環境治理現代化建設。強化生態環境源頭預防,加強生態環境監測評估與管理,加強環境執法機制和能力建設。

為推進各項工作順利實施,《規劃》明確了加強組織協調、健全市場機制、強化科技支撐、加強監督管理、弘揚生態文化、實施重點工程等保障措施。

大運河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規劃有關情況

文化和旅遊部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和《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的要求,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委、大運河沿線8省(市)編制形成了《大運河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規劃》。規劃編制工作歷時一年多,於今年7月底正式印發,其間主要開展了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大運河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規劃》共8章18節。第1章「總體要求」,提出了大運河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格局、發展目標。第2章至第7章,分別從大運河文化藝術創作、大運河文化遺產和旅遊融合發展、大運河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大運河文旅融合精品線路和系列品牌培育、大運河文化和旅遊公共服務融合發展、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等方面作出規劃安排。設計了精品創作、設施建設、服務提升、產品開發、線路培育等方面的12項重點工程,特別是根據疫情後的新形勢新要求深化了新基建、智慧旅遊、數字文化等項目和內容,作為規劃實施的重要抓手。第8章「加強規劃實施保障」,從健全實施機制、統籌重點項目、強化實施評估、開展試點示範以及完善財政、金融、用地等政策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推動規劃落地的具體舉措。

各章節在主要思路、重點任務、重要表述等方面與《綱要》保持一致,突出《綱要》關於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基本要求,注重體現近兩年各地推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有效路徑。我們統籌考慮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和《大運河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規劃》的編制實施,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關於文旅融合的具體要求融入規劃的思路、布局、任務、舉措,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主題展示、資源開發、品牌標識等作為重點予以體現,將「館」「園」「鎮」「線」等標誌性項目納入規劃,確保規劃上下銜接並且具有較強的指向性、可操作性。

文字 | 來源於公眾號「國家發展改革委」

美編 | 萬晨陽

往期 · 推薦

範周 | 大運河文化活化利用的協同創新網絡構建研究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

讀懂「大運河聯席會議制度」,需要理解這幾個方面

範周 | 崇文爭先,文化領航,譜寫新時期城市發展新篇章

相關焦點

  • 攜千年風華續寫美麗傳說 ——大運河「四梁八柱」規劃體系正式形成
    近期,國家發改委、國家文物局、交通運輸部等相關部門編制印發了《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專項規劃》《大運河河道水系治理管護專項規劃》《大運河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專項規劃》《大運河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專項規劃》4個大運河相關專項規劃,指導大運河沿線8省(市)市分別制定出臺了8個地方實施規劃,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四梁八柱」規劃體系正式形成。
  • 六部委舉行新聞發布會 介紹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配套規劃有關...
    國家發展改革委歐曉理通報: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體系有關情況為貫徹落實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統籌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
  • 如何保護大運河文化遺產?五問大運河的保護與利用
    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四梁八柱」規劃體系已經形成,大運河文化公園建設的頂層設計已經基本完成。》,勾勒出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路線圖、任務書和時間表。國家文物局文保司副司長辛瀘江表示,「保護優先」要放在首位,比如,將開展資源調查、提升保護層級、推動保護立法、落實屬地責任、強化規劃體系等,對水工遺存、革命文物、工業遺產、農業遺產等豐富的大運河遺產類型進行分級分類保護利用
  • 《河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發布 將打造通濟渠洛陽...
    20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了《河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詳細介紹了我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路線圖、任務書和時間表。其中,新聞發布會多處涉及洛陽,提出加快打造通濟渠洛陽片區,打造運河示範城市。
  • 首規委辦主任張維:首都規劃體系四梁八柱已初步形成
    從功能定位上來說,核心區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地區,是展示國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區。要深刻把握「都」與「城」、保護與利用、減量與提質的關係,把服務保障中央政務和治理「大城市病」結合起來,推動政務功能與城市功能有機融合,老城保護與有機更新相互促進,建設政務環境優良、文化魅力彰顯、人居環境一流的首善之區。
  • 國家發改委:將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共建共治共享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司司長歐曉理在今天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召開的發布會上介紹,為貫徹落實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統籌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
  • 推動新時代大運河文化遺產 保護傳承利用創新性發展
    作者: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理事長 宋新潮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和《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全面推動新時代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創新性發展,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遺產
  • 讓大運河千年文脈重煥活力
    繼去年2月《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印發之後,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生態環境部、文旅部等部門近期共同編制了《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河道水系治理管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4個專項規劃,並指導沿線8省市編制了8個地方專項規劃,此舉標誌著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四梁八柱」的規劃體系已形成。
  • 《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規劃》出臺 多處涉及洛陽
    >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專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原則、工作目標和工作任務。《規劃》將大運河沿線與其歷史文化價值存在直接關聯的超過1200處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列為規劃對象。包括序言、9個章節、4個專欄和2個附件,涉及北京、天津、河南等八個省(市),實施期限為2020-2035年,展望到2050年。作為大運河的中心和樞紐城市,《規劃》在布局上突出了洛陽的核心地位。《規劃》頂層設計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重大項目。
  • 如何做好大運河文化保護與傳承?
    不過,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在當前建設中面臨缺乏統籌和專業化管理、保護與開發博弈下過度開發等問題。如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做好「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3篇文章?在全國兩會上,民進中央就「進一步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提交提案,政協委員張妹芝、張澤熙也結合河北、浙江等地實際,對此提出建議。
  • 中國改革的「四梁八柱」
    龔獻明攝(人民視覺) 改革開放取得新突破,主要領域「四梁八柱」性改革基本出臺,對外開放布局進一步完善。這一重要判斷,自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來,日漸為人們所熟悉。 「四梁八柱」,來源於中國古代傳統的一種建築結構,靠四根梁和八根柱子支撐著整個建築,四梁、八柱代表了建築的主要結構。
  • 規劃出爐,餘杭就在核心區!這個世界文化遺產,浙江這樣保護傳承利用
    、總規劃師張佳,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一級巡視員許澎,省委宣傳部文化發展改革處處長王均寅出席發布會,介紹浙江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有關工作並回答記者提問。依據國家《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浙江編制完成《浙江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於去年12月31日由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實施,成為指導浙江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綱領性文件。
  •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遺產活態保護與利用模式
    從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到大運河文化帶,再到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其實施方式始終離不開「保護、傳承、利用」。大運河文化是一類活態文化遺產已得到各方認同,國家高度重視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2017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市通州區時強調,要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
  • 構建四梁八柱頂層設計 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將出
    同時,未來在構建鄉村振興戰略「四梁八柱」的基礎上,在人才、科技、投入、土地、制度供給等方面都將拿出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大人才要素流動,推進重大戰略行動和工程。「四梁八柱」要抓緊制定「三個一」 針對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最大的亮點,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韓俊5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文件提出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並搭建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四梁八柱」頂層設計。
  • 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讓千年文脈流淌不息
    中辦、國辦日前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以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為引領,統籌大運河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提供了政策支撐。我們今天邀請了四位嘉賓,就如何保護傳承利用大運河文化展開討論。
  • ——市人大常委會專題詢問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錄
    市發改委副主任施永林答:市發改委高度重視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圍繞構建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四梁八柱」規劃體系,主要在三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嚴格履行規定職責。將大運河文化保護納入杭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作為「文化+」大平臺進行凸顯,深化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二是科學編制總體規劃。
  • 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納入 「十四五」規劃《建議》 千裏運河...
    從規劃建設入手,構築保護傳承利用運河文化的基石  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  微風徐徐,水波蕩漾,在江蘇揚州古運河畔的三灣運河公園裡,不少遊客慕名而來。
  • 大運河通濟渠泗縣段加大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力度
    近年來,泗縣始終堅持大運河的保護與利用相結合,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探索,實現申遺、保護、開發和利用的有機統一,努力做好後申遺時代運河保護與利用的大文章。   一是明確規劃引領,運河環境風貌管控得力。
  • 河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聯席會議第一次會議在省發展...
    ,研究部署下一階段重點工作,11月20日,在省發展改革委召開河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聯席會議第一次會議,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領導同志參加會議,會議由聯席會議召集人、省發展改革委主任單寶風同志主持。
  • 教文衛體委員會開展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傳承利用考察調研
    10月14日,牛青山副主席率隊赴昌平區白浮泉遺址調研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傳承利用工作,也是全國大運河文化帶重要節點;二是高度重視整體規劃,在做好遺址文物保護規劃的同時,同步推進遺址公園建設、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旅遊發展等規劃,形成一個系統規劃;三是在遺址公園設立文化長廊,深入挖掘展示歷史上關於白浮泉的詩詞、散文,拓展大運河文化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