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中國航海故事 百餘件中國古代航海藏品展示古人智慧

2020-12-17 新民晚報

圖說:東漢陶船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

新民晚報訊(記者 楊玉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國古代航海科技的輝煌成就,為波瀾壯闊的海上絲綢之路提供了堅實的交通載體。今天上午,由中國航海博物館主辦的「風好正揚帆:中國古代航海科技展」正式開幕,通過100餘件藏品展示古人智慧。這也是我國博物館界首次以「航海科技」為主題,對中國古代航海科技進行直觀、形象的展示。

走進展館,幾塊形狀不一的木塊呈現在參觀者面前。根據圖示,參觀者可以輕鬆地將木塊組裝在一起,形成「魚尾同口」、「鉤子同口」等不同的榫卯拼接法。博物館講解員介紹道,榫卯工藝和捻封技術的運用,早在唐代已經成熟,對古船外板與結構件的聯接和保持船舶穩固強度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圖說:講解員講解水密隔艙技術 來源/新民晚報記者 楊玉紅 攝

在展覽區,原創動畫——水密隔艙視頻吸引了眾多參觀者。水密隔艙是在船艙之中用隔艙板分隔成為一個個相互獨立的密封艙區,大大提高了船體強度和抗沉性。這一技術是中國造船技術工藝上的一項重大發明,大約在唐代發現,宋元時期得以廣泛使用,至今仍在現代的造船業中普遍使用。

順風好行舟,船舶如何在逆風中行駛?在互動展區,「船行八面風」互動遊戲可以幫助參觀者了解逆風行船的原理,通過不斷調整風帆的方向,走s形完成航行的任務。本次展覽設置了「請你來搖櫓」、「舵葉大轉盤」、「翻頁識風標」、「船行八面風」、「鄭和艦隊編陣」等互動展項和體驗遊戲,為參觀者打造更豐富的參觀體驗。

展覽分設「舟楫溯古源流長」、「行舟致遠造大船」、「牽星過洋行四方」、「順風相送繪寶圖」四個部分,講好中國航海故事、增強航海科技自信、助推航海文化復興。其中,新石器時代田螺山遺址出土木槳、宋執羅盤陶俑、明寶船廠遺址出土四爪鐵錨、明代航海羅盤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同時,中國航海博物館將於12月22日、23日免費開放,館內「圖書漂流站」徵書公益活也在火熱進行中。

本次展覽將持續至2019年3月20日。展覽期間,館內還將開展「藏在木頭裡的靈魂」科普秀表演、「揭開古船奧秘」家庭日活動等。與展覽配套的文創產品「鄭和系列」「海圖系列」「指南針系列」等也均已開發上線。

1、東漢陶船:長54釐米、寬16釐米

1954年出土於廣州先烈路東漢墓,為隨葬的明器,原件現藏於國家博物館。此陶船首尾狹,中寬,底平。分三個艙室,前艙矮而寬,蓬頂作拱形;中艙略高,成方形,蓬頂呈圓形而微凸;後艙特高,稍狹,蓬頂作拱形。船首有碇,船尾有舵,舵杆通過舵室固定在船尾部,這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早的船舵形象資料。

2、漢·羽人劃舟紋羊角銅鈕鍾:高40釐米、底徑27釐米

青銅樂器,鈕鐘上小下大,呈寶塔狀,較一般鈕鐘體型稍大,的羽人劃舟船紋,船頭向右,船上有五位帶羽冠者站立,船頭有人持矛瞭望,船尾有人撐舵划船。

圖說:羽人劃舟紋羊角銅鈕鍾

3、金代·海舶紋菱花銅鏡:直徑17.2釐米

鏡面刻畫了一艘在驚濤駭浪中前行的船隻,它屬於單桅帆船,船身兩側有四道篷索,從不同方向對桅杆進行加固,單片狹長的船帆已在風中張滿,船身部分則簡單地以兩道線條勾勒出木板構造。

圖說:海舶紋菱花銅鏡

4、航海羅盤:古人雖然靠晝觀日影,夜觀天象能辨別方向,但遇到陰晦天氣,晝不見日、夜不見星時,這些方法便無能為力了。指南針在航海中的應用,開創了船舶全天候導航航海的新時期,是世界航海史上一件劃時代的大事,是人類文明史上具有革命性的創造。

一般認為,中國在戰國時期就發明了指南儀器「司南」,西漢出現了用於風水的栻盤,北宋初期製造出指南針。基於指南針而發明的早期航海羅盤是水羅盤,後期逐漸發展出了旱羅盤。

圖說:航海羅盤

5、南宋·執羅盤陶俑:底座長5.5釐米、寬5釐米、高16.8釐米

寧波中國港口博物館館藏

陶俑手執羅盤,羅盤有明顯的表示刻度的條紋,其上貼塑指針,作左右指向。此陶俑證明早在宋代,我國就已使用羅盤確定方位。這件羅盤中間的磁針形狀和水浮磁針不同,中央有一明顯圓孔,應該是軸承結構。有學者因此認為,在宋代我國已有了旱羅盤。

6、沙漏:長10.5釐米、寬8.5釐米、高8.5釐米

沙漏的結構簡單,由兩個錐形瓶子組成,瓶口對瓶口。上面瓶子所盛細沙通過瓶子細小的瓶口慢慢流到下面的瓶子,這時下面的瓶子所積累的細沙通過一定刻度顯示出時間來。如漏完,將兩個瓶子上下對調,繼續應用。

7、民國·針路簿:長23釐米、寬23釐米

亦稱針譜、海道針經等。類似於更路簿。主要對所經海域的地理雨水情況進行記載,以形成針路,以便於航海者參考使用。本書主要記載的是長江流域的對坐針法等。

相關焦點

  • 中國航海博物館獲贈 百件「泰興號」沉船珍貴瓷器
    據新華社電 25日,泮廬集團向中國航海博物館捐贈100件「泰興號」珍貴出水瓷器,現場展示了這些精美的清代德化窯瓷器「泰興號」珍貴瓷器捐贈研討會同日在中國航海博物館舉行。「泰興號」沉船為清代道光年間沉沒於印度尼西亞附近海域的一艘中國商船,是當時少有的巨型中國帆船。2018年,泮廬集團從海外購回10萬餘件該沉船的出水瓷器。
  • 「中國古代航海文物大展」在中國航海博物館開幕
    當日,「大海就在那:中國古代航海文物大展」在位於上海臨港新城的中國航海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匯集來自天津、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廣西和海南等地25家博物館的160餘件航海文物,在「聯通大洋」「異域奇珍」「海貿物語」等不同主題展區內,從科技、歷史、貿易、文化等角度展現中華航海文明。
  • 100件「泰興號」清代沉船出水瓷器入藏中國航海博物館
    10月25日下午,泮廬集團向中國航海博物館捐贈100件「泰興號」清代沉船出水瓷器。現場展示了這些精美的德化窯瓷器,以及正在復原的「泰興號」木帆船模型。當天,「泰興號」珍貴瓷器捐贈研討會暨「泰興號」重走海上絲綢之路啟動儀式在中國航海博物館舉行。
  • 中國航海博物館開館十周年「中國航海火器文物展」開幕
    新華社上海7月5日電(記者王辰陽 許東遠)我國首個國家級航海博物館——中國航海博物館5日迎來開館十周年紀念日。當天,以航海火器為主題的文物展覽「中國航海火器文物展」開幕,多種珍貴文物首次向公眾展出。據介紹,「中國航海火器文物展」作為中國航海博物館開館十周年特展,薈萃了館藏的130餘件(套)展品,展覽分為「火器溯源」「威名世界」「中外合流」「曲折發展」「走向復興」五個部分,從多角度展示我國航海火器歷史面貌和航海科技的發展歷程,展期將持續至10月25日。策展人李學茂介紹,在展文物既有元代「至正元年造」銘文銅手銃等古代珍貴文物,也有展示當代國防建設成果的「遼寧艦」模型。
  • 中國航海火器丨古代多管金屬火器——三眼銃
    中國航海火器丨古代多管金屬火器——三眼銃 2020-09-09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又到中國航海日,到中國首家國家級航海博物館,探尋航海的奧秘
    那就來一次中國航海博物館吧,到這裡來聆聽一下,海與我們的故事~可能知道中國航海博物館的人不多,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下~中國航海博物館位於上海南匯新城滴水湖附近,是中國首個國家級的航海博物館。這艘明代福船是按照原來船隻大小一比一建造的,福船是中國古代海船中的一個船型,也是「四大古船」之一,福建浙江沿海一帶尖底海船的統稱。當然,更重要的是這個福船是按照「鄭和下西洋」時的船來仿製的,也代表了中國航海事業從那個時候正式起航。福船是可以上船參觀的,不過疫情期間,每批不超過10人。
  • 國內首個航海火器展在中國航海博物館揭幕
    展覽薈萃中海博館藏130餘件(套)展品,從「火器溯源、威名世界、中外合流、曲折發展、走向復興」五個部分講述,從多角度、全方位來揭示中國航海火器歷史面貌,讓觀眾感悟古代中國航海科技輝煌,牢記近代中國航海教訓,攜手推進當代航海復興。
  • 中國航海火器丨兇狠的古代集束火箭——一窩蜂
    中國航海火器丨兇狠的古代集束火箭——一窩蜂 2020-08-18 11: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原創4D科普電影《海洋傳奇》在滬上映 展示中國古代航海技術
    原創4D科普電影《海洋傳奇》在滬上映 展示中國古代航海技術 2017上海科技館供圖 攝  4D電影《海洋傳奇》時長17分鐘,以海洋和中國古代科技為主要內容,兼具熱點效應和民族特色。故事發生在明代,講述了從小與母親失散的發明天才少年阿睿在航海途中智鬥海盜、拯救了商船和夥伴的冒險旅程。
  • 中國古代船模作品展亮相榕城 再現中國航海文明風採
    中國古代船模展現場。福州新聞網5月17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吳暉 文/攝)中式帆船是中國傳統海洋文化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符號及載體,是中國輝煌航海文明的關鍵標誌與象徵。正在福州市博物館舉辦的「尋夢中國帆——中國古代船模作品展」,通過文字、圖片、模型相結合的展示手段,再現了中國航海文明的風採。昨日,記者走進展館,一探為快。福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福船文化歷史悠久。在此次展覽中,人們發現了不少福州元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花屁股」。
  • 航海日來啦!看古人如何乘風破浪
    7月11日是中國「航海日」,為紀念2005年「航海家鄭和下西洋600周年」而設立。「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海員最多、歷時最久的海上航行。面朝大海,古人如何「乘風破浪」?跟著青年君一起去看看吧!抱著「葫蘆」過河?遠航千裡,船隻必不可少。但造船並非一日之功,古船是怎樣誕生的呢?古人早知「木桴於水上」。
  • 一件潘趣酒碗上繪有206個人物 「中國古代航海文物大展」將開幕
    圖說:中國古代航海文物大展將啟幕 採訪對象供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楊玉紅)一件碩大的潘趣碗器內竟繪製了206個人物。由中國航海博物館主辦,齊聚全國10省、共25家博物館館藏珍品的「大海就在那:中國古代航海文物大展」,於2020年12月28日在中國航海博物館啟幕,將持續至2021年4月28日。本次展覽吸引了上海博物館、天津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中國航海博物館等中國沿海10個省市25家文博單位參展,用最具各地特色的航海文物展示中國多元的航海文化。
  • 國家海洋博物館:在生態城開啟「航海之旅」
    國家海洋博物館展覽資源豐富,有文物、古生物化石、動植物標本等各類藏品及資料品6.5萬餘件。通過展示宋元福船復原模型、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古代文明代表性文物、「尋根之路」大溪地號單邊架獨木舟模型、外銷瓷器、航海儀器等展品,以大型展區陳列、公共藝術設計及文物陳列等形式,展現出海洋聯通了世界,促進了文明間的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
  • 中國航海火器丨世界最早的二級火箭——火龍出水
    中國航海火器丨世界最早的二級火箭——火龍出水 2020-08-13 12: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計程車滬語為何叫「差頭」 「城市與航海的故事」告訴你
    昨天下午在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開幕的「海上·上海——城市與航海的故事」,告訴參觀者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共展出117件珍貴展品,其中80%首次亮相,吸引了許多市民駐足欣賞。   展會上,有400多年前歐洲繪製的海圖,清晰可見崇明島及繁榮的水系;160多年前繪製的外灘油畫,展現上海通航後貿易繁榮的真實景像。
  • 走進中國航海博物館 感受悠久航海歷史與文化
    原標題:走進中國航海博物館 感受悠久航海歷史與文化 圖為純手工打造的遵循古代造船工藝的明代福船。新華網羅沛鵬 攝    中國航海博物館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航海博物館,也是我國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綜合性航海博物館,以聚焦「航海歷史、時代特徵、交通特色、上海特點」的展研總基調,以「航海」為主線、「博物」為基礎,營造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文化氛圍,弘揚中華民族燦爛的航海文明和優良傳統。中國航海博物館分設航海歷史、船舶、航海與港口、海事與海上安全、海員、軍事航海六大展館。
  • 百年中國古船模「回家」 今起亮相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
    由比利時安特衛普MAS博物館借展的4艘百年中國古船模16日亮相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官方   中新網上海12月16日電 (繆璐)由比利時安特衛普MAS博物館借展的4艘百年中國古船模16日亮相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這已是第三批「回家」展出的中國古船模,也是上海與安特衛普這兩座友好城市開展文化合作的一大亮點。  1904年,美國聖路易斯舉辦世博會,中國首次以官方身份參與盛會,展出了120多艘各式中國帆船模型。
  • 70餘件文房藏品揭秘中國古人「筆墨智慧」
    《雲煙翰墨——中國古代文房用具展》18日在上海觀復博物館開幕。以「文房」為主題的70餘件珍貴藏品亮相此間,共同揭秘中國古人的「筆墨智慧」。文房用具在中國興起於宋代,盛行於明清。筆架,又稱筆格、筆床、筆枕等,是中國古人書案上不可缺少的文具之一。來自清中期的「白玉雕瑞獸水呈」則雅致可愛:一隻瑞獸俯臥回首,雙耳呈渦狀貼於頭頂,背部還伏有一隻小獸。小獸被設計為水呈的鈕蓋,大獸的腹內空膛則用以貯水,十分巧妙。水呈是中國古人研墨用水的儲水器,是一種精小的文房用具,大都兼具實用性和把玩功能除了巧奪天工的文房之物,奪人眼球的還有一些充滿異域風情的鋄金銀器物。
  • 徐福出海、指南針、《大明混一圖》:中國古代航海有多牛
    歷史上的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航海史的航海大國。中國有著漫長的海岸線,有著世界上最高、最發達的文明,是世界上最先掌握航海技術的民族之一。中國文化經海洋傳播到海外,對東亞、東南亞和沿印度洋的古代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暑期自駕遊,上海親子遊好去處,中國航海博物館圓孩子一個航海夢
    從上海市區出發,自駕一個半小時左右便可到中國航海博物館。博物館位於浦東新區南匯臨港新城主城區的滴水湖畔。車子行駛在臨港城區,兩側成片的綠化,整潔寬敞的街道,一整幅乾淨而又綠意盎然的畫面。福船是中國古代海船中的一種船型。它是中國古代著名「四大古船」之一,也是福建、浙江一帶沿海尖底海船的通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