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東漢陶船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
新民晚報訊(記者 楊玉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國古代航海科技的輝煌成就,為波瀾壯闊的海上絲綢之路提供了堅實的交通載體。今天上午,由中國航海博物館主辦的「風好正揚帆:中國古代航海科技展」正式開幕,通過100餘件藏品展示古人智慧。這也是我國博物館界首次以「航海科技」為主題,對中國古代航海科技進行直觀、形象的展示。
走進展館,幾塊形狀不一的木塊呈現在參觀者面前。根據圖示,參觀者可以輕鬆地將木塊組裝在一起,形成「魚尾同口」、「鉤子同口」等不同的榫卯拼接法。博物館講解員介紹道,榫卯工藝和捻封技術的運用,早在唐代已經成熟,對古船外板與結構件的聯接和保持船舶穩固強度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圖說:講解員講解水密隔艙技術 來源/新民晚報記者 楊玉紅 攝
在展覽區,原創動畫——水密隔艙視頻吸引了眾多參觀者。水密隔艙是在船艙之中用隔艙板分隔成為一個個相互獨立的密封艙區,大大提高了船體強度和抗沉性。這一技術是中國造船技術工藝上的一項重大發明,大約在唐代發現,宋元時期得以廣泛使用,至今仍在現代的造船業中普遍使用。
順風好行舟,船舶如何在逆風中行駛?在互動展區,「船行八面風」互動遊戲可以幫助參觀者了解逆風行船的原理,通過不斷調整風帆的方向,走s形完成航行的任務。本次展覽設置了「請你來搖櫓」、「舵葉大轉盤」、「翻頁識風標」、「船行八面風」、「鄭和艦隊編陣」等互動展項和體驗遊戲,為參觀者打造更豐富的參觀體驗。
展覽分設「舟楫溯古源流長」、「行舟致遠造大船」、「牽星過洋行四方」、「順風相送繪寶圖」四個部分,講好中國航海故事、增強航海科技自信、助推航海文化復興。其中,新石器時代田螺山遺址出土木槳、宋執羅盤陶俑、明寶船廠遺址出土四爪鐵錨、明代航海羅盤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同時,中國航海博物館將於12月22日、23日免費開放,館內「圖書漂流站」徵書公益活也在火熱進行中。
本次展覽將持續至2019年3月20日。展覽期間,館內還將開展「藏在木頭裡的靈魂」科普秀表演、「揭開古船奧秘」家庭日活動等。與展覽配套的文創產品「鄭和系列」「海圖系列」「指南針系列」等也均已開發上線。
1、東漢陶船:長54釐米、寬16釐米
1954年出土於廣州先烈路東漢墓,為隨葬的明器,原件現藏於國家博物館。此陶船首尾狹,中寬,底平。分三個艙室,前艙矮而寬,蓬頂作拱形;中艙略高,成方形,蓬頂呈圓形而微凸;後艙特高,稍狹,蓬頂作拱形。船首有碇,船尾有舵,舵杆通過舵室固定在船尾部,這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早的船舵形象資料。
2、漢·羽人劃舟紋羊角銅鈕鍾:高40釐米、底徑27釐米
青銅樂器,鈕鐘上小下大,呈寶塔狀,較一般鈕鐘體型稍大,的羽人劃舟船紋,船頭向右,船上有五位帶羽冠者站立,船頭有人持矛瞭望,船尾有人撐舵划船。
圖說:羽人劃舟紋羊角銅鈕鍾
3、金代·海舶紋菱花銅鏡:直徑17.2釐米
鏡面刻畫了一艘在驚濤駭浪中前行的船隻,它屬於單桅帆船,船身兩側有四道篷索,從不同方向對桅杆進行加固,單片狹長的船帆已在風中張滿,船身部分則簡單地以兩道線條勾勒出木板構造。
圖說:海舶紋菱花銅鏡
4、航海羅盤:古人雖然靠晝觀日影,夜觀天象能辨別方向,但遇到陰晦天氣,晝不見日、夜不見星時,這些方法便無能為力了。指南針在航海中的應用,開創了船舶全天候導航航海的新時期,是世界航海史上一件劃時代的大事,是人類文明史上具有革命性的創造。
一般認為,中國在戰國時期就發明了指南儀器「司南」,西漢出現了用於風水的栻盤,北宋初期製造出指南針。基於指南針而發明的早期航海羅盤是水羅盤,後期逐漸發展出了旱羅盤。
圖說:航海羅盤
5、南宋·執羅盤陶俑:底座長5.5釐米、寬5釐米、高16.8釐米
寧波中國港口博物館館藏
陶俑手執羅盤,羅盤有明顯的表示刻度的條紋,其上貼塑指針,作左右指向。此陶俑證明早在宋代,我國就已使用羅盤確定方位。這件羅盤中間的磁針形狀和水浮磁針不同,中央有一明顯圓孔,應該是軸承結構。有學者因此認為,在宋代我國已有了旱羅盤。
6、沙漏:長10.5釐米、寬8.5釐米、高8.5釐米
沙漏的結構簡單,由兩個錐形瓶子組成,瓶口對瓶口。上面瓶子所盛細沙通過瓶子細小的瓶口慢慢流到下面的瓶子,這時下面的瓶子所積累的細沙通過一定刻度顯示出時間來。如漏完,將兩個瓶子上下對調,繼續應用。
7、民國·針路簿:長23釐米、寬23釐米
亦稱針譜、海道針經等。類似於更路簿。主要對所經海域的地理雨水情況進行記載,以形成針路,以便於航海者參考使用。本書主要記載的是長江流域的對坐針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