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者說】
作者:韓望喜(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
從長安到羅馬,從杭州灣到地中海……新星出版社策劃出版的「絲路百城傳系列叢書」,是難得的好書。策劃人有非常深刻的哲學觀念,視野廣闊,以時空為坐標,探究城市的盛衰、風物的淳美以及人生的悲歡。胡野秋先生的巨作《深圳傳》如雲中錦書,他的深圳人文故事蘊藏的思想深度和藝術品位,令我回味良久。
《深圳傳》胡野秋著新星出版社
《城市的精神:全球化時代,城市何以安頓我們》一書中寫道:「真正偉大的城市,能夠給人以尊嚴和美好的生活」,「每一座城市,都有屬於它自己的獨特氣質」。我喜歡《深圳傳》的副題「未來的世界之城」這樣的表達,因為這是這座城市的光榮和夢想。從這種定義中,我能感受到它日日夜夜的脈動。這座城市40年了,誠如野秋所說,深圳是最難定義的一個城市,它的氣質是浪漫,是奔放,是歌唱,也是淚水,創造力是它不變的基調。如果一定要形容,深圳就是一座夢想之城,深圳人就是一群尋夢人。從哲學意義上說,城市就是人。城市的榮光來自人的思想的開放包容。40年了,人和城市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那些年輪印記都在。野秋通過縱橫開闔的《深圳傳》幫助我們一一辨識到那些日漸模糊的年輪印記。從野秋先生的書中,我們看到清晰的城市變遷史,深港的雙城故事,改變這座城市的傳奇英雄,特區文化的點滴浸潤,還有人文地理、山川與河流、街巷與方言……在這些背後,是時光的荏苒、思想的解放、品味的提升和心靈的成長,這些都是《深圳傳》一書所呈現出來的哲學意味和精神氣質。
凡是流淚耕種的,必滿載而歸,那些笑和淚,那些呼喚和回應,那些困惑和成長,一筆一畫,就刻在我們心上,也刻在時光的年輪裡,讓我們充滿感情地回味、懷想。這就是我們對深圳文化所懷有的感情。野秋在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深圳音樂廳和圖書館是呈對稱形的連體建築,最讓人稱道的是兩邊相對高聳的玻璃尖頂,在玻璃尖頂下,音樂廳的『金樹大廳』和圖書館的『銀樹大廳』成為各自的標誌物,似乎正隱喻著深圳文化『黃金白銀時代』的到來,雖只有兩棵樹,但不免讓人聯想到未來的文化森林。」神來之筆,概括得相當準確。從所謂的「文化沙漠」到現在的「文化森林」,人們迫切要探詢是什麼促成了這一切的轉變,是什麼促成了這一切的生長?深圳人的答案是觀念。觀念鑄就偉大城市。野秋匠心獨運,用多年積累的素材和他精微的個人發現,讓我們在高樓大廈的背面看到了易被忽略的歷史,看到了獨闢蹊徑的人文,看到了精神的力量,看到了觀念的力量。城市的精神遺產灌注到我們的血脈裡,讓我們一代代砥礪前行。野秋先生的《深圳傳》記錄和觀照了一個時代的變遷和發展,令人感佩。
野秋的寫作方式近乎紀錄片的白描,這與他拍紀錄片和電影有關。我認為,這真是最好的表達方式。任何過於誇張的遣詞造句和過於濃烈的話語方式,對於緘默實幹的深圳都不恰當,甚至是種傷害,這些年,我們與深圳一起成長,已經不習慣浮誇的文字,反倒是洗盡鉛華的敘述,能夠產生直擊心底的強勁力量。野秋很善於把那些看似不相干的生活細節連綴起來,細節如珍珠,自然構成故事,無需情節,渾然天成。在這些故事中,我們看到了時間的印痕。就像一棵樹一樣,我們看到它一圈又一圈的年輪就能判斷它經歷過什麼。從書中的那些恍若隔世的老圖片,就能懷想那個時代的人們是怎樣表達和生活,在今天又是怎樣化繭成蝶的。回想起來,這份情懷仍然激動人心、鮮活如昨。人和城市都是時間之物,深圳城市的故事,是時間留給我們的深刻的啟示。從這個意義上說,感謝野秋給我們留下了城市的記憶,無論是用光影,還是用文字。他的敘述忠於自己的眼睛和內心,忠於與這個城市相濡以沫的每個日夜。
文化繁榮興盛之地,先鋒創意文明之城,是這座城市的夢想。《深圳傳》用了大量篇幅描摹這個城市的夢想,並用「以夢為馬的城市」形容它,那些五光十色的夢想就像海邊的貝殼,被野秋一個一個地撿拾起來。當然,深圳每一天都是新的,無論如何努力,那些夢想的貝殼也是撿拾不盡的。唯其如此,需要更多的有心人來做這樣的事情。
《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08日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