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化身「變色龍」是人類「逼」出來的嗎

2020-12-11 中國日報網

我國傳統藥用植物貝母,被人類利用已超2000年歷史。為逃避人類對其採集,它們將自身色彩融入背景,偽裝起來讓人難以發現——

植物化身「變色龍」 是人類「逼」出來的嗎

在你死我活的生存競爭中,動物進化出了偽裝本領。那麼植物會不會偽裝?什麼情況下會偽裝?

在150年前,科學家關於植物利用偽裝躲避天敵的猜測就已經零星出現,但一直沒有獲得嚴格的實驗證實。達爾文進化論觀點的來源——「自然選擇」理論提出者、英國博物學家、探險家和生物學家華萊士,曾認為植物幾乎不會「隱藏自己的需求」。

但近年來,隨著色彩測量技術、動物感官和其他相關領域的研究不斷取得進展,人們重新燃起了對生物色彩這一經典進化生物學話題的熱情。在動物研究之外,科學家們發現的不少證據顯示,植物也可能利用各種偽裝策略來防禦天敵。

植物偽裝為「騙」誰?

可能是應對食草動物的防禦策略;也可能是對人類採挖行為的強烈反應

「我們對生物色彩在防禦功能方面的認識幾乎都來自動物,被寫入教科書的經典概念如偽裝、警戒、擬態等,幾乎都以動物為案例。不過,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這些令人著迷的概念並不是動物的專利。」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孫航說。

在動物界,樺尺蛾的體色是教科書式的案例。在英國潮溼的樹林裡,到處覆蓋著灰白色的地衣,灰白色型樺尺蛾個體在這樣的環境中偽裝得很好,因此數量比深色型個體更多。但工業革命時期,它們棲息的環境被黑色的煙塵遮蓋,深色的個體因而獲得了更好的偽裝,數量也因此逆轉。

就植物來說,最為人熟知的偽裝者是長得像極了石頭的「石生花」。在我國青藏高原,也有不少植物偽裝的案例,如孫航團隊曾研究過的囊距紫堇、半荷包紫堇,以及絹毛苣等。世界其他地方也有案例,比如紐西蘭的矛木、北美的香晶蘭等。

從2012年起,孫航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牛洋博士在做青藏高原-喜馬拉雅植物多樣性形成與演變研究時,開始關注偽裝植物。「我們從高山上的紫堇屬植物著手研究,注意到很多當地人採挖貝母,有時甚至會向我們推銷剛採挖的鱗莖。當然,我們也注意到梭砂貝母的偽裝和葉色變異。」牛洋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

全球共有100多種貝母屬植物,其中梭砂貝母生長在我國滇西北,以及川西、青海南部和西藏拉薩至亞東一線海拔3800至5000米的高山流石灘沙石地或巖石縫隙中。它的鱗莖含植物鹼貝母素丁,是藥材貝母的來源。

「在一些群體中,梭砂貝母呈現常見的綠色,而在另一些群體中,它們則與背景融為一體,大多顯出灰褐色,非常隱蔽。」牛洋博士介紹,他們起初推測,與囊距紫堇相似,這種偽裝可能也是在應對食草動物的防禦策略。但在多地經過長達數年的觀察,他們並沒有發現動物取食梭砂貝母的明顯證據。

「由於體內富含生物鹼,貝母屬植物具有很強的化學防禦,在一定程度上抵禦了動物取食,那梭砂貝母為何要偽裝?這讓我們很困惑。」牛洋說,後來,他們才意識到,梭砂貝母的地下鱗莖長期遭到大量採挖,而這種採挖本身,有可能產生強烈的選擇壓力。這也意味著梭砂貝母的偽裝,可能與人類有關!

偽裝植物竟有「智能」?

藥用植物會將自身色彩融入背景,讓採挖者難以發現

為了進一步搞清這一猜想,研究團隊作了更深入的研究,他們比較了動植物偽裝策略進化的差異、推測了影響植物偽裝進化的要素,這不僅是一個惹人著迷的話題,更關係到人類與植物未來的關係和命運。

「作為一味常用的中藥材,人類利用貝母已經有2000年的歷史,當代大規模採挖的歷史超過80年。」牛洋說,為了評估每個群體遭受的採挖強度,他們從川滇一帶基層藥商那裡得到了過去6年間梭砂貝母幹品總量數據,並估算出每個群體單粒貝母鱗莖的乾重。他們驚訝地發現,要獲得一千克乾燥鱗莖,意味著要挖掉3000株以上的貝母。這樣的選擇壓力非同小可。

牛洋說,通過樣方統計和分布面積評估,他們得到潛在貝母產量,從而獲得了每個群體的採挖強度。與此同時,他們發現採集強度越大的地方,貝母偽裝也越好。

緊接著貝母色彩之謎的研究又擺到了眼前。牛洋與同事再次來到高山流石灘,採集每個群體的反射光譜數據,又根據專為人類設計的CIELAB色覺模型,量化植物與礫石的光譜,算出在群體之間梭砂貝母體色確實有顯著差異。利用這一模型,他們還計算出貝母與生境巖石背景的匹配程度,來為偽裝程度提供衡量的指標。

「背景匹配是利用自身色彩融入背景,讓採挖者難以發現,實現偽裝。」孫航說,考慮到採挖壓力可能在較長歷史內有變化,他們還評估了偽裝程度與採挖難度的關係。

因落腳地方不同,有的鱗莖採挖只需幾十秒;有的長在數十釐米深處的石縫中,挖一顆需要數分鐘甚至更長時間,從價值和時間成本計,採挖者往往會放棄,遭受的採挖壓力也較小。從實際經驗看,越是難以採集的群體,植株偽裝越好,與周圍灰褐色的石頭「渾然一體」;越是容易採挖的植株,越會「大模大樣」地保持通體透綠的本色。

偽裝本領因人類活動在進化?

再高明偽裝也難以躲過人眼;植物體色細節之謎,還需深入探究

梭砂貝母的體色與生存有顯著的相關性,偽裝增加了它們的生存概率。然而,「變色」的過程,仍有諸多有趣的自然之謎。

光、眼、物三者之間的關係,影響著人類對色彩的識別。偽裝色由花青素和葉綠素共同造成,色素變異相對簡單,但不同群居的梭砂貝母,如何細微調整色素的比例,保持足以亂真的色調,仍有待探究。

而偽裝植物多個色型在光合作用以及對昆蟲等傳粉者的吸引力上卻沒有顯著差別,但在非光合色素合成等資源消耗成本,以及不同背景下不同功能間幹擾的光合效率和設計成本究竟有哪些變化,對研究植物的選擇進化來說,還值得去細究。

雖然梭砂貝母已足夠「聰明」,但在利益的驅使下,再高明的偽裝也難躲過人眼的高強度搜索。通過模擬發現,擁有三色視覺的人類,搜尋目標的速度要比二色視覺的動物更勝一籌。

「此外,植物的根基不能移動,這意味著即使擁有偽裝,與動物相比其防禦效果也要大打折扣,因為天敵將有更多機會通過其他線索和反覆學習來定位這些不能動的目標。」牛洋介紹,動物主動選擇最佳的藏身地點這樣的本領,也難以被植物掌握。

這些研究表明,人類正在以自己都無法預見的活動方式影響野生生物的進化。至於人類還在其他哪些領域影響環境,仍有待探索。(記者 趙漢斌)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植物化身「變色龍」 是人類「逼」出來的嗎
    「由於體內富含生物鹼,貝母屬植物具有很強的化學防禦,在一定程度上抵禦了動物取食,那梭砂貝母為何要偽裝?這讓我們很困惑。」牛洋說,後來,他們才意識到,梭砂貝母的地下鱗莖長期遭到大量採挖,而這種採挖本身,有可能產生強烈的選擇壓力。這也意味著梭砂貝母的偽裝,可能與人類有關!
  • 植物化身"變色龍" 是人類"逼"出來的嗎?
    在動物研究之外,科學家們發現的不少證據顯示,植物也可能利用各種偽裝策略來防禦天敵。植物偽裝為「騙」誰?可能是應對食草動物的防禦策略;也可能是對人類採挖行為的強烈反應「我們對生物色彩在防禦功能方面的認識幾乎都來自動物,被寫入教科書的經典概念如偽裝、警戒、擬態等,幾乎都以動物為案例。
  • 為逃避人類採集,植物貝母用了2000年時間,進化成「變色龍」
    不過,這個觀點卻一直沒有被證實,一直到前段時間,研究者驚訝發現,作為我國傳統藥用植物的貝母,竟然在過去的2000年時間裡,為了逃避人類對它的採集,將自己進化成「變色龍」,這樣就可以很難被人類發現了。而在這之前,其實在世界上,就已經有很多被發現會偽裝的植物了,比方說有一種叫「石生花」的植物,它看起來和石頭相似極了,如果不注意的話,是很難在一堆石頭中發現它們的,而且在北美和紐西蘭等地方,也都陸續發現過會偽裝的植物。植物偽裝和人類有關嗎?
  • 吸財樹、豔日輝、法師,是植物裡的變色龍,葉片顏色真誘人!
    導語:有人喜歡枝葉四季常青的綠蘿、吊蘭,自然而然就有人喜歡如同"變色龍"一般,能夠隨著季節變化隨時變色的植物。如:下面的幾款觀葉植物,它們往往會隨著季節或者是外部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的變色,通常能夠在秋冬時節變換出五顏六色的"外裝",具備非常高的觀賞價值,能夠吸引不少年輕人駐足觀看或者是爭相購買。這麼神奇的植物到底有哪些?下面就跟著來學習、了解一下吧。第一種,吸財樹作為一款十分獨特的多肉植物,它的葉子如同筒狀一般,從外觀看上去是只進不出,所以才被人們譽為"吸財樹"。
  • 植物愛上吃肉 或是環境逼出來的「重口味」
    本報記者 趙漢斌在植物「朋友圈」裡,豬籠草、捕蠅草等作為食蟲植物的代表,數百年來備受關注,持久不衰。如今,在國內某網購平臺上搜索「食蟲植物」,會出現數百條結果;專賣食蟲植物的店鋪數不勝數,皇冠店鋪就超過20家,單個店家粉絲量在10萬+也不是稀罕事。
  • 變色龍怎麼畫的簡單 變色龍的簡單畫法
    1、先把變色龍的頭部畫出來  4、然後畫出它捲曲的尾巴  5、和帶稜角的背部,這樣變色龍的身體畫出來啦  6、然後在變色龍的身上畫上一些稜角和花紋做點綴  10、然後用深淺不一的黃色、綠色和藍色,給變色龍的稜角上色  11、再用橙色填充變色龍的四肢
  • 變色龍怎麼養?需要準備和注意什麼?
    什麼品種的變色龍好養,怎麼養?關於這個問題,今天爪巴就帶你進入變色龍的世界。爪巴介紹一種適合新手入門的變色龍——高冠變色龍。新手選擇高冠變色龍高冠變色龍的名字來源於它們那猶如高帽般的頭冠,這種變色龍能夠適應大範圍的溫度變化,生命力也比較頑強,相對其它變色龍來說飼養起來也容易很多,所以爪巴建議新手餵養高冠變色龍。變色龍怎麼養?
  • 植物進化成對人不可見的形態?植物有可能變成動物嗎?
    近年來,來自中國和埃克塞特大學的植物學家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中國橫斷山脈一種名叫貝母的植物正在變得越來越不可見。它們變得和山脈背景色愈發相近,為得就是躲避人類的收割。每當收成季,若不仔細看,它們能比較容易地在人們的視野裡消失,正如變色龍一樣,貝母正在進化成一種新的顏色形式。
  • 植物紀錄片《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草木有靈,人類有智
    地球上的植物大約30萬種,近1/10生長在中國,紀錄片《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走遍中國,為你介紹那些與人類相伴相隨的中國植物,看它們如何改變世界。這部紀錄片共10集,每一集都有一個主題,每一幀畫面都足以當做壁紙。
  • 變色龍為什麼會變色
    小朋友,你在動物園裡見過變色龍嗎?變色龍是生活在樹上的蜥蜴。它的個子不大,身體大多只有20到30釐米長,最大的也長不過60釐米。變色龍的爬行速度特別的緩慢,經常是今天走第一步,第二天才繼續邁第二步。有趣的是慢吞吞的變色龍,竟然把歡蹦亂跳的昆蟲當作自己的食物。
  • 變色龍為什麼能變色?
    這隻渾身翠綠的爬行動物就是我們常說的「變色龍」。變色龍是一種神奇的動物,它們可以改變自身的顏色。有一種說法是它們改變自身的顏色的目的是為了融入周圍的環境,這其實是一種誤解。變色龍在冷靜的時候,也就是一般情況下通常是綠色的。而在它們興奮時則會變色,變成更鮮豔的黃色、橙色、紅色等顏色,而這麼鮮豔的顏色,顯然並不能幫助它們融入環境。
  • 《變色龍》契訶夫筆下,人與狗之間那啼笑皆非、發人深省的鬧劇
    變色龍,我們都知道,它最大的本領是隨周圍環境而改變自己的體色,其變化之快幾乎在眨眼之間,令人驚豔。實際上,很多人都喜歡這種小動物,喜愛之餘還有幾分敬慕在。而契訶夫筆下的「變色龍」雖和這動物有著神似的特徵,卻是一個讓人厭棄的角色。
  • 看印尼一條變色龍突襲一隻蜻蜓精彩瞬間
    2020年2月12日訊(具體拍攝時間不詳),印尼雅加達,一條身長15釐米的變色龍在一株植物上保持平衡,等待著一隻蜻蜓降落在附近,然後發動突襲,它不同尋常的舌頭伸展到和身體一樣的長度,抓住了蜻蜓。這是印尼攝影師Tanto Yensen在雅加達一個多雲的早晨發現拍攝記錄下的精彩瞬間。
  • 耐耐老師講故事|《給變色龍照相》
    耐耐老師講故事《給變色龍照相》點上方綠色小喇叭立即收聽!耐耐老師語錄:故事欣賞給變色龍照相一大早,小青蛙早早地起了床,它要去給一種叫做變色龍的照幾張相。小青蛙來到一顆大樹下,左望望、右瞧瞧,怎麼也找不到這個變色龍。
  • 契訶夫《變色龍》:虛偽是人的天性,利己不損人是道德底線
    在我們初中、高中的教科書中,收錄了數篇契訶夫的短篇小說,比如《裝在套子裡的人》、《變色龍》等。其中,《變色龍》是契訶夫早期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小說描述在俄國某木柴廠附近發生了一起狗咬人的事件,警官奧楚蔑洛夫前來主持「公道」。在短短的時間內,奧楚蔑洛夫五次變換他的態度,醜態畢露。
  • 為躲人,「川貝」化身「變色龍」
    昆明植物所供圖人類活動常在不經意間改變自然,甚至對野生植物產生潛在的進化影響。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植物所)高山植物多樣性研究組與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科研人員發現,作為我國傳統藥用植物川貝的重要來源,梭砂貝母會進化出新的色彩偽裝自己,從而躲避人類的採挖活動。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當代生物學》。
  • 變色龍自己認為生活得很巧妙,但詩文中卻都是討伐的內容
    變色龍可以在生存中取巧,那是動物進化的歷史遺留,人類如果在生活中投機,那就違反了進化的規律!事實上,蜥蜴的變色只是一種本能,為了逃脫天敵的威脅,所以才能在不同的環境中變換不同的膚色,這種天性不料卻引得了人類的極大羨慕,但人類的科技發展到今天,還沒有研究出蜥蜴一樣的變臉術,無奈之餘,為了表示人類自己嚮往,不管動物如何意願,就以自己的心願給蜥蜴命名之謂變色龍!事實上是反映了人類的一種虛無投機之心態。
  • 努力活著的俗人,在塵世中,也變成了契訶夫的變色龍!
    其實也有人覺得,現實生活中的「變色龍」要比小說中荒唐的多,可笑的多,而甚至有時候,每個人都逃脫不了「變色龍」的這副面具:一些學生,看哪個老師和藹,好欺負,便可以不做那一科的作業,甚至在課堂上起鬨,老師批評他,換來他的白眼和二氣十足的囂張,感覺自己才是爺。
  • 處世有方的「社交變色龍」
    很早就聽說過有一種動物叫做變色龍,它們身體的顏色會隨著所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這樣它們的敵人就很難發現它們了。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這樣一類人,他們見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似乎在任何場合都如魚得水。這樣的人就是「社交變色龍」。
  • 契訶夫《變色龍》:一出可笑的鬧劇,一群無聊的人
    圍繞這場鬧劇,在一群無聊的看客的圍觀下,奧楚蔑洛夫(後稱他為:變色龍)開始了一場史詩級的表演——變臉絕活。古有諸葛亮六出祁山,後有「變色龍」六番態度。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一個無聊的人,用菸捲戳到狗的臉上去,結果被狗咬了。正好碰到奧楚蔑洛夫這個變色龍主持「公道」。此時,看客紛紛圍了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