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逃避人類採集,植物貝母用了2000年時間,進化成「變色龍」

2020-12-19 奇點使者

早在150年之前,就有科學家提出,植物也是擁有「智慧」的,為了躲避天敵的採集,所以,植物們會伴隨著時間的不斷流逝,將自己進化成「偽裝者」。

不過,這個觀點卻一直沒有被證實,一直到前段時間,研究者驚訝發現,作為我國傳統藥用植物的貝母,竟然在過去的2000年時間裡,為了逃避人類對它的採集,將自己進化成「變色龍」,這樣就可以很難被人類發現了。

自己和周圍混為一體的梭砂貝母

草藥植物的重要性,早在古人類時期就已經被人們發現了,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進步,很多中醫藥學家對於中草藥的了解,也不斷豐富,比方說我國明朝時期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一直到今天,仍然對後世影響深遠。

大約在2000多年前,我國先民就發現了一種叫做梭砂貝母的植物,它一般生長在我國四川、西藏、青海等地區,在海拔3800-4700米的地方,它們還是很常見的。

它們的根莖,是一種叫做「爐貝」的藥材,因為它富含植物鹼貝母素丁,多年來在梭砂貝母生長的地方,當地人一直都採集它賣了換錢。

科學家們是如何注意到它的呢?這就需要從2012年開始說起了。當時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青藏高原一帶研究植物多樣性的時候,發現當地人會主動向外地人推銷梭砂貝母,同時,他們也髮型,梭砂貝母為了逃避被人類採集,竟然會進行顏色的改變,將自己儘量去與周圍的巖石等混為一體。

而在這之前,其實在世界上,就已經有很多被發現會偽裝的植物了,比方說有一種叫「石生花」的植物,它看起來和石頭相似極了,如果不注意的話,是很難在一堆石頭中發現它們的,而且在北美和紐西蘭等地方,也都陸續發現過會偽裝的植物。

植物偽裝和人類有關嗎?

其實,多年來科學家們爭論的一個問題是,植物的偽裝,究竟和人類是否有關係。拿我們本文中提到的梭砂貝母來說,一般它在野外中的顏色,主要是綠色的,不過,如果這個時候周圍灰褐色的巖石比較多,那麼,梭砂貝母竟然也會慢慢將自己變成這個顏色。

雖然看起來植物的偽裝,一般主要是為了避免被食草植物吃掉,但是那梭砂貝母來說,它的偽裝和人類是有關係的,因為本身它並不是一種食草動物喜歡的植物,簡單來說,就是梭砂貝母事實上在野外除了人類,並沒有什麼其他採食者。

所以,因為人類喜歡它們的根莖,對它們大量採挖,導致時間久了,為了避免被人類採挖,梭砂貝母才進化成這種變色偽裝。

同時,研究者也指出,在和人類相抗衡的過程中,梭砂貝母可能還因為人類而不斷調整自己的進化方向。

不過,梭砂貝母顯然並沒有徹底成功,因為它的偽裝對於動物們來說,可能已經是完全看不出來了,但是對於人類來說,人類仍然可以通過仔細觀察來發現它們。

所以,一直到今天為止,梭砂貝母仍然被大量採集,當地人也沒有發現它們的這種變化。研究者也表示,植物畢竟是植物,作為生態系統中的最低端存在,它們也的確不如動物偽裝來得真實。

要知道,在自然界中,很多善於偽裝的動物,甚至都很難看清它們的真身,我們熟悉的變色龍自不必說,還有一種叫「枯葉蝶」的昆蟲,它們看起來完全就是和枯樹葉一模一樣,想要從一堆枯樹葉中發現它們,可以說是相當困難了。

那麼,有關於植物偽裝的發現,意味著什麼呢?研究者表示,這意味著伴隨著人類的強大,地球上的生物正在因為人類的介入,而開始進入到新一輪的進化之中,而由於這種變化是需要很長時間的,所以人類目前還沒有辦法知曉和掌握。

梭砂貝母也只是其中之一,除了它們之外,事實上地球上還有很多動物、植物都在因為人類而想辦法「自保」。

研究者認為,未來應該多進行野外考察和收集,判斷人類活動究竟對生態系統中的哪些領域造成了影響,以及這種生物進化,未來和人類之間是否會造成某一種影響,甚至是威脅,對於這個問題,大家怎麼看?

相關焦點

  • 植物化身「變色龍」是人類「逼」出來的嗎
    我國傳統藥用植物貝母,被人類利用已超2000年歷史。為逃避人類對其採集,它們將自身色彩融入背景,偽裝起來讓人難以發現——植物化身「變色龍」 是人類「逼」出來的嗎在你死我活的生存競爭中,動物進化出了偽裝本領。那麼植物會不會偽裝?
  • 植物化身「變色龍」 是人類「逼」出來的嗎
    植物偽裝為「騙」誰?  從2012年起,孫航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牛洋博士在做青藏高原-喜馬拉雅植物多樣性形成與演變研究時,開始關注偽裝植物。「我們從高山上的紫堇屬植物著手研究,注意到很多當地人採挖貝母,有時甚至會向我們推銷剛採挖的鱗莖。當然,我們也注意到梭砂貝母的偽裝和葉色變異。」牛洋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
  • 植物化身"變色龍" 是人類"逼"出來的嗎?
    達爾文進化論觀點的來源——「自然選擇」理論提出者、英國博物學家、探險家和生物學家華萊士,曾認為植物幾乎不會「隱藏自己的需求」。但近年來,隨著色彩測量技術、動物感官和其他相關領域的研究不斷取得進展,人們重新燃起了對生物色彩這一經典進化生物學話題的熱情。在動物研究之外,科學家們發現的不少證據顯示,植物也可能利用各種偽裝策略來防禦天敵。植物偽裝為「騙」誰?
  • 植物進化成對人不可見的形態?植物有可能變成動物嗎?
    近年來,來自中國和埃克塞特大學的植物學家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中國橫斷山脈一種名叫貝母的植物正在變得越來越不可見。它們變得和山脈背景色愈發相近,為得就是躲避人類的收割。每當收成季,若不仔細看,它們能比較容易地在人們的視野裡消失,正如變色龍一樣,貝母正在進化成一種新的顏色形式。
  • 梭砂貝母進化偽裝色躲避人類濫採
    昆明植物所供圖  人類活動常在不經意間改變自然,甚至對野生植物產生潛在的進化影響。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植物所)高山植物多樣性研究組與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科研人員發現,作為我國傳統藥用植物川貝的重要來源,梭砂貝母會進化出新的色彩偽裝自己,從而躲避人類的採挖活動。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當代生物學》。
  • 為躲人,「川貝」化身「變色龍」
    昆明植物所供圖人類活動常在不經意間改變自然,甚至對野生植物產生潛在的進化影響。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植物所)高山植物多樣性研究組與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科研人員發現,作為我國傳統藥用植物川貝的重要來源,梭砂貝母會進化出新的色彩偽裝自己,從而躲避人類的採挖活動。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當代生物學》。
  • 研究發現:人類採挖活動影響「川貝」重要來源「梭砂貝母」偽裝色彩...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圖   中新網昆明11月23日電 (記者 胡遠航)作為傳統藥用植物「川貝」的重要來源,梭砂貝母在某些群體中呈現比較「正常」的綠色,而在另一些群體中則與背景融為一體,非常隱蔽。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聯合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科研人員研究發現,這一偽裝色彩進化,與人類採挖活動息息相關。
  • 為了不被人類吃,這種中草藥被逼進化偽裝技能,人類的力量太強了
    而且梭砂貝母含有大量可以防禦植食動物的生物鹼,因此自然界不太可能有動物以它為食。答案只有一個:梭砂貝母進化出這樣的顏色,完全是為了抵禦它們唯一的天敵——人類。牛洋指出:作為我國傳統的藥用植物川貝的重要來源,梭砂貝母長期以來都是被大量採摘的對象。而且,在採摘的過程中,它們埋在地下的鱗莖就會首當其衝,被採挖出來使用。
  • 為了避免被摘取,中藥植物正在演化出更好的偽裝
    許多動植物會演化出迷彩外觀來躲避被天敵捕食的命運,最新研究發現,人類似乎也成為促成這些演化的壓力來源,一種經常被用於中藥的植物已經將偽裝進化的越來越隱秘,為得就是躲避人們的商業採收
  • 作為名貴中藥材被大量採摘,高山植物進化出了保護色
    在中國橫斷山脈開闊的山坡上,一種生長在石壁上的罕見花卉——梭砂貝母,是相對名貴的中藥材。經過數千年的採伐,梭砂貝母竟然進化出了保護色。 貝母生長的高山草甸上,科學家們注意到這一多年生草本植物開始與巖石背景融為一體。
  • 女性促使人類早期進化
    女性促使人類早期進化   2003年1月8日04:45  人民網-江南時報   據新華社電 兩百萬年前的冰河期,直立人從非洲大地上站起來時
  • 人類史:智人是人類的祖先嗎?人類文明是如何進化而來的?
    1萬年前的人類到底發生了什麼?在學會用火之前,古人類要生存,靠的是採集植物、抓魚、捕鳥以及撿拾動物的屍體等。當學會使用工具後,古人類的捕獵能力得到提高了,能夠獲取更多的動物性食物。在狩獵採集部落裡,性別分工明確,男性會用箭捕獵鳥、羚羊、獅子等,女性則挖掘植物根莖,採摘漿果。那時的人類不儲存食物,不建造固定的棲身之所,習慣隨著季節的變化追隨獵物遷徙。
  • 恐龍用了1.6億年都沒有進化成功,為何人類卻能成為智慧生物?
    說起來,地球上的遠古生物中, 人類最熟悉的就是恐龍了,我們都知道,在人類出現之前,恐龍是地球上絕對的霸主,一直到白堊紀晚期,恐龍在地球上足足生活了1.6億年的時間,它們猶如人類一樣,足跡遍布全世界,幾乎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曾經發現過恐龍的化石,不過,讓人意外的是,恐龍竟然一直都沒有進化出智慧
  • 人類的起源與進化(上)
    人類是現在地球上的統治者主宰著地球,然而人類一直在探尋我們從哪裡來?人類是何時在地球上誕生呢?現在的我們包括:模樣、思考、溝通、行為以及生存方式等,又是如何一步一步進化成功成為今天的我們呢?根據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理論:所有生物物種是由極少數共同的祖先經過自然選擇而演化成的,物種是可以變化的,生物是在進化的,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原因,所謂適者生存。根據這一理論,讓我們回到6500年前,見證讓你感到震驚和不可思議的人類起源過程。
  • 釀酒與人類社會進化的關係
    野生水果曾是採集經濟社會裡的重要食品,長期存放在一個地方,就容易發酵變成果酒。而桑椹、葡萄,由於糖分較高,酵母菌在果皮上也自然存在,自然發酵成酒的過程就比較快。糧食酒,也包括啤酒,是農業和釀酒技術相當發達,糧食開始成為主要食品的結果。原始文明的考古發現證明,果酒——其中最重要的、比糧食酒更早一階段的文化飲料,因此是人類共同的遺產,而不是個別文化的成就。
  • 科學解碼:縱觀人類進化史,了解原始人的勞動和生活發展歷程
    原始人類與現代人間隔兩千代,以進化的時間尺度來說,這不算太長,但也足以產生顯著的變化。十萬年前的形體現代人全無現代行為,它們不會發明什麼,也沒有說話;能力。在此之後的五萬年中,原始人類發生了巨大的進化,行為現代人脫穎而出。正是這段時間內決定性的演化把古代人變成了現代人。
  • 川貝母和浙貝母,都是「貝母」用處可不一樣,分清楚才能用得好!
    川貝母川貝母顧名思義,就是四川主產的一種貝母,雲南甘肅等地也有部分出產,川貝母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梭砂貝母等品種的乾燥鱗莖。川貝母又因其苦寒化熱,可以散結消腫,治療因痰火引起的瘰癧腫毒,瘡癰不散等也有一定的效果。浙貝母浙貝母顧名思義則是浙江一帶出產的貝母,浙貝母主產浙江鄞縣,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浙貝母的乾燥鱗莖。
  • 超能量蘑菇:寄生於樹菇成樹亡,延緩人類進化,當地人卻用它釀酒
    1832年,大名鼎鼎的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來到火地島,試圖尋找生物進化論的論據,為了紀念他,火地島南部的一座兩千米的山峰被命名為「達爾文山」。 達爾文在這裡進行了長達4年的科學考察,他發現這裡的人比舊大陸上的人進化得要慢,憑藉科學家的直覺,他認為人類在遠古時期生活的樣子,應該就和火地人一樣。
  • 古昆蟲與裸子植物存在顯著特異性擬態關係
    同樣,擬態也是昆蟲逃避天敵捕食的策略之一,其中葉狀擬態對現代昆蟲來講屬於較為進化的一種隱藏方式。在特定情況下,昆蟲的翅通常產生形態上的特化,模擬各種植物的葉子獲得隱藏的目的。如螳螂、角蟬以及蝶類。該類昆蟲的翅斑與同時代生活的裸子植物的葉片極為相似,他們推斷該類昆蟲可能生活在與之相似的植物上或者以該類植物為食。 另外他們在研究中還發現該類昆蟲可能存在一種特殊的「行為適應性」,它們的翅展開時,整個停留在植物上的蟲體形似一片隨風擺動的葉片,以更好地逃避各類天敵,如恐龍、鳥類以及哺乳動物等的捕食。
  • 人類的演變:達爾文的進化論,人類如何進化?
    人是由猿進化而來的,大約在新生代第四紀,即距今三百萬年以前,人類自身與人類社會便開始了。關於人類的起源,即人是怎樣產生的?各個民族都曾經流傳過許多傳說和神話。埃及傳說第一個人是由哈奴姆神用陶土塑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