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是大詩人,寫給孩子的詩歌課

2021-01-09 小妖靈靈

輕輕地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地來

我輕輕地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徐志摩的這一首《再別康橋》,哪怕是從不讀詩的人,也聽過幾句。

現如今,徐志摩的名字已經完全超出了詩人的範疇,變成了一種浪漫的文化符號。這最浪漫的,便是他的愛情。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因為浪漫,才成就了他的才情。但也因為浪漫,葬送了他的生命。

徐志摩家境不錯,工作後又是大學教授,本不用為錢發愁。哪知愛上陸小曼,生活開銷特別大,不得不經常做兼職,一邊設法賺錢,一遍省著花錢。

一次,徐志摩要去參加林徽因的演講,為了省錢、為圖便宜,他搭乘一班郵政飛機飛往北京。很不幸,那天飛機失事了……

那一年,徐志摩才34歲。

放到現在,肯定還有不少人會罵「紅顏禍水」,為徐志摩「鳴不平」。也難怪這些人成不了詩人,畢竟,詩人都是孩子。

一個寫詩的人,不管什麼年紀,都得有一顆童心。

想像力、愛和對語言的敏感,這三種人生的無價之寶,是許多大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孩子們卻似乎天生擁有這樣的能力,能夠即興成詩。

所以說,每個孩子都是大詩人。

他們敢說,大人想說卻不敢說的話。

他們敢想,只要稍加提示,就能找到自己的意象來充實和蔓延。

什麼是詩?

在還沒有看見孩子寫的詩之前,我對為孩子開設詩歌課是心裡沒底的,就連家長也有些畏難。我們理所應當地認為,寫詩就是寫古體詩,講究得很。

第一屆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埃莉諾·法傑恩創作了一首詩,題目就叫《什麼是詩》。其中一句是這樣說的:

玫瑰不是詩,玫瑰的香氣才是詩。也就是說,一個抽象的名字是無法代替詩意的。只有當這個名字動起來,活潑起來的時候,仿佛在同你說話的時候,它才變成了一首詩。一棵樹不是詩,但它在風中瑟瑟作響的時候,也就成了詩;一片葉子不是詩,但它被秋風吹落的時候,也就成了詩。

所以說,詩是靈動的、鮮活的,是能讓讀者感覺到有生命存在的東西。

直到逐漸對現代詩產生了解,我才恍然大悟,孩子才是天然的詩人,童心即詩。他們總能在不經意間,說出一番富含哲理的金句,讓我陷入深思:

《慢慢走》8歲:「如果,你 / 慢慢地,慢慢地 / 總會到達終點的」《自由是一架飛機》10歲:「在理想的世界裡,我是飛行員 / 在不理想的世界裡,別人是飛行員」《早晨》9歲:「這世界永遠都是按自己的能力 / 互不打擾,各忙各的 / 有各自的脾性習慣」《海水》5歲:「海水是巨人流下的眼淚 / 我卻不知道他為什麼傷心」《快樂和不快樂》8歲:「生活是什麼顏色?/ 生活,是紫色 / 生活,是快樂和不快樂」《重要的我》8歲:「媽媽說:沒有什麼能讓我變得不重要 / 因為 / 我是世上獨一無二的創造」《小花》9歲:「分明只是一朵小花 / 許多小花在一起 / 卻是大花園」從孩子們寫下的這些詩句中,我們會驚訝地發現,雖然孩子們掌握的詞彙很有限,但他們的感覺比大人更靈敏,想像力也比大人更豐富。

寫詩不僅僅能讓孩子學習了解字詞,還讓孩子學會使用漢字開啟想像力。

寫詩的第一步一定是讀詩

讀詩不僅要讀出它表達了什麼意思,更重要的是知道它的韻味在哪裡。

古人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是古人的作詩經驗。放在現在也一樣,要學會寫詩,首先就要對讀詩有興趣。

怎麼讀呢?

慢的詩,你就慢慢地讀;快的詩,你就一氣呵成。

詩裡面,尤其是現代詩裡面,它是有節奏感的。你需要把詩裡的這種速度、節奏,甚至是溫度,都讀出來。如果是一首悲傷的詩,你就不能夠讀得歡快;一首歡快的詩,你也不能陰沉著臉去讀。當你理解了一首詩,你才能讀出它的節奏來。一首詩要讀好不容易,一成不變地用一個腔調來讀詩,就沒有了味道。

寫詩的第二步:模仿

在讀詩之後的下一步,就是要進行模仿,好比練字時的臨摹。

木心的《從前慢》很多人都聽過,尤其是那一句:「從前的日子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在經過樹才老師(《小王子》譯者)的提點後,僅僅9歲的小朋友也能寫出一首《從前慢》:

媽媽曾對我說,她小時候作業很少,不用急匆匆趕時間。從前一年養一頭豬,過年殺豬攬臊子,那味道總也忘不了。從前在紙上寫信,一來一去半個月,心裡揣個小兔子。從前的白饅頭香,西紅柿心很軟,黃瓜很真。

雖然是小朋友的模仿之作,但好在有真實的細節,真實的體會,也能讓人感到懷念。

寫詩的第三步:真情流露

要想讓讀者感到真實,就得自然而然地把心裡話,心裡的想像,生動形象地寫出來。

通過前文,如果能讓你對現代詩,對兒童寫詩有一定的了解,想深入地學習如何教孩子寫詩,不妨看看樹才老師寫給孩子的詩歌課《寫詩真好玩》。

這本書的結構很簡單,每一講之前,作者都會為你介紹一位詩人以及他的代表作。一詩一講,兼顧經典性與可讀性。

寫詩和寫作文一樣,如果一味地只是去欣賞那些優秀作文,而不自己動手去寫,孩子是沒有辦法寫出好詩的。所以每一講結束,樹才老師都會引導孩子去完成一部他自己的作品,並附有孩子自己的詩作和老師的點評。

大詩人、小詩人的作品相映成趣,讓每個孩子都躍躍欲試!

相關焦點

  • 父母這樣做,每個孩子都能成為詩人
    從中國古代詩人筆下的月亮,到法國巴黎塞納河上的米拉多橋,從凝練清澈的日本俳句,到印度大哲泰戈爾恢弘優美的詩篇,樹才老師既專業淵博又淺顯易懂的講解,令人感受到詩歌這一人類共同的語言藝術的魅力。「一個人懂了詩歌,他就懂了——生活著,要自然要自由,這樣才能得自在。」
  • 詩人樹才教近七千個小朋友寫詩:給孩子上詩歌課,我的心又暖過來了
    這是詩人、翻譯家樹才給孩子們上詩歌課的瞬間。迄今為止,樹才面對面教過五六歲至十二歲的孩子寫詩,至少已有近七千人。而線上詩歌課、詩歌講座,樹才則開過上百場。給孩子們上詩歌課,詩人樹才已經積累了豐富經驗,近日《寫詩真好玩:樹才老師給孩子的詩歌課》與大小讀者見面。
  • 「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是一個詩人」 她用詩歌守護詩意童年
    在新洲區邾城街中心小學語文老師吳佳琪的班裡,每個學生都有一本屬於自己的「詩集」,裡面記錄著他們天馬行空的靈感和想像。吳佳琪帶著學生們觀察四季變化,感受風雪雷雨,從鄉村風景到生活小事,都凝聚在孩子們筆尖,化成動人詩句。每個孩子都是一個詩人「時間是一個老婆婆,有時卻是一隻兔子。
  •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詩人
    在物質文化快速發展的今天,保有一顆詩意的心是難能可貴的,培養兒童進行詩歌閱讀與創作更是任重道遠。家長如何引導孩子進行詩歌的閱讀和創作?我們一起來看看有經驗的老師和家長怎麼說。自然是培養詩心和詩情的土壤姚菲菲,東莞市兒童閱讀推廣人,被評為東莞市第二屆「閱讀之星」、2019年度東莞市「書香之家」、東莞圖書館優秀志願者,更是一名孩子的媽媽,她表示,「我認為所有孩子天生都是詩人,但是,詩人也有平庸、優秀和卓越之分,唐代詩人群星閃耀,最亮眼的李杜之外,也有很多普普通通、連一句詩都沒有在全唐詩中留下來的『詩人』。」
  • 文人們寫給孩子的寄語,原來你是這樣的詩人
    家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父親的大愛無聲,母親的教誨諄諄,讓孩子們學會了如何處世為人。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文人寫給孩子的詩詞,看看他們對孩子關懷與期待。這是詩人寫給自己兒子的一首詩,詩人在書本與實踐的關係上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詩人希望兒子能夠白,做學問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恆的精神,要做一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精神的人。
  • 你是最美的詩篇:詩人寫給孩子的詩
    「謝謝你光顧我的小怪物,你是我寫過最美的情書」,每一個孩子都是落入凡間的天使,都是上天給父母最好的禮物。對於詩人來說,孩子就是自己最美的詩篇。兒童節到來,一起看看那些詩人寫給孩子的詩歌吧!【賞析】這是詩人寫給自己小女兒的詩。她剛能聽懂大人的講話,就咿咿呀呀地學者說話了。因為愛玩小車就不肯去睡覺,因為衣裳上少繡了朵金線花,就整個晚上哭鬧著不肯停歇。詩歌抓住小女孩學話、貪玩、愛漂亮等特點,通過生動瑣事的描寫,使小女孩的天真可愛形象躍然紙上。
  • 《詩的秘密》:一套適合孩子的欣賞詩歌、解讀詩歌的方法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6    定價:69元    ISBN:9787201157511[內容簡介]:    本書是語文教育專家陳正治教授寫給孩子的詩歌啟蒙讀本。陳教授結合數十年教學經驗,閱讀大量詩學著作,吸收修辭學和詩歌創作理論的研究成果,總結出一套適合孩子的欣賞詩歌、解讀詩歌的方法。陳正治教授兼具學者和的詩人雙重身份,他認為閱讀古詩,除了理解詩的字面意思,尤其重要的是體悟詩人寫詩的思考過程和對事物的感覺,這樣才能理解字面意思背後的深層含義,從而讓孩子擺脫古詩讀不懂、記不住的煩惱,獲得讀詩的快樂。
  • 宋寧剛《寫給孩子的詩》近日出版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 夏明勤)青年詩人宋寧剛的《寫給孩子的詩》,近日由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發行,為春日裡的親子共讀提供了一份充滿暖暖愛意的優秀範本。這是詩人爸爸對寶貝孩子最詩意、最美好的愛。爸爸媽媽們,你們還不相信嗎:孩子的天真話語裡包含著很多「詩」啊!——詩人、學者、翻譯家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樹才 寧剛的親子詩令人耳目一新,它清新,活潑,別具一格。尤其是,它非常貼近孩子的生活,幾乎是原生態地展示孩子一切。沒有貼心的體驗、細緻的觀察,這樣的詩句是難以誕生的。
  • 宋寧剛《寫給孩子的詩》近日出版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 夏明勤)青年詩人宋寧剛的《寫給孩子的詩》,近日由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發行,為春日裡的親子共讀提供了一份充滿暖暖愛意的優秀範本。 這是詩人爸爸對寶貝孩子最詩意、最美好的愛。爸爸媽媽們,你們還不相信嗎:孩子的天真話語裡包含著很多「詩」啊!——詩人、學者、翻譯家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樹才 寧剛的親子詩令人耳目一新,它清新,活潑,別具一格。尤其是,它非常貼近孩子的生活,幾乎是原生態地展示孩子一切。沒有貼心的體驗、細緻的觀察,這樣的詩句是難以誕生的。
  • 孩子需要什麼樣的詩歌教育
    孩子需要什麼樣的詩教——專家聚焦童詩兒歌的創作與傳播你還記得兒時背誦的詩歌嗎?是唐代詩人駱賓王的「鵝,鵝,鵝,曲項向天歌」,還是當代詩人金波的「走啊,去看海,海是我們的夢」?不學詩,無以言。中國自古就有詩教傳統,兒童教育的基本方式都是從詩歌開始的。
  • 上海書展·新書|趙麗宏《天空》: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詩人
    擁有40多年詩歌創作和研究經歷的他,曾在2013年獲得國際詩歌大獎——斯梅德雷沃城堡金鑰匙獎。他始終認為,孩子的成長,需要詩歌的滋潤和陪伴。趙麗宏說:「讓孩子從小親近詩歌,了解詩歌,吟誦詩歌是一件意義深遠的好事。中國的孩子,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應該受到中華古典詩詞的薰陶和影響,這是為將來成為一個有修養、有學問、有優雅情趣的知識分子打下重要的基礎。」
  • 薦書| 泰戈爾寫給孩子的詩:詩和遠方,滋養孩子,美到入魂
    讀詩的意義無需贅言,孩子幼年時讀過的詩歌,會在TA心底紮下根。詩裡的美好、溫暖和感動,都將化為他們進步的力量。這本書是亞洲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泰戈爾,專門為孩子寫的詩。>孩子、母親、詩人,時而是天真可愛的孩子,時而是溫柔慈愛的母親,時而又是以詩人純粹的視角。
  • 《寫詩真好玩:樹才老師給孩子的詩歌課》:讓孩子們知道寫詩不難
    童年是詩歌的黃金時代。這時孩子心裡感受到什麼,就能隨口說出什麼,他們對世界異常敏感,也對語言異常敏感。近日,青豆書房推出詩人、兒童詩歌教育倡導者樹才的新作《寫詩真好玩:樹才老師給孩子的詩歌課》。在作者看來,學會寫詩,寫作文根本不是難事。「孩子比大人離詩更近。
  • 知名詩人、翻譯家樹才幾年來為近七千學生上詩歌課
    知名詩人、翻譯家樹才幾年來為近七千學生上詩歌課  教孩子們寫詩,他的心暖了  本報記者 路豔霞  「一棵樹不是詩,但它在風中抖動樹葉瑟瑟作響的時候,或者秋風一吹黃葉紛紛飄落的時候,這就是詩。詩就是靈動的東西、鮮活的東西,是你能感覺到它的生命存在的東西。」這是詩人、翻譯家樹才給孩子們上詩歌課的瞬間。
  • 寫給父親的詩歌|著名詩人關山月致父親現代詩《孩子》
    中國詩人關山月關山月,本名鍾靜海,中國詩人。▋孩子老爸八十八歲為撥院裡那兩根草肋骨跌岀裂縫面對我一聲不吭-像個孩子-一會兒拄著棍拍蒼蠅忘了剛剛的囑咐和身體疼痛-像個孩子-一會兒又告狀>說哥哥說話沒好腔-像個孩子-晚上洗完腳睡覺還要把手搭在我的身上-幾天後告別時他在門口站成一個流著眼淚在心裡喊爸爸別走的孩子吉林省娛道文化傳媒
  • 「每個孩子都可以是作家」 看兒童文學作家鄭春霞如何喚醒孩子的...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詩人當他們想像力被喚醒那些脫口而出的文字一不小心就會驚豔你12月11日 第一季中國閱讀「名家進校園」活動著有《中國媽媽的親子課》《中國媽媽的唐詩課》《中國媽媽的國學課》《100個中國媽媽的育兒故事》等多部作品。學生代表為鄭老師獻上紅領巾親愛的媽媽,您好,這12年來,感謝您那麼盡心盡力地照顧我,培養我。是您,在背後默默鼓勵我堅持寫作,讓我成就了自己。
  • 每一個孩子都是詩人,99%的孩子卻被大人們毀了
    每個孩子都是詩人很偶然的,讀到了《孩子們的詩》這本書,特別喜歡,仿佛發現了一顆顆小寶石,晶瑩剔透,閃閃發光。每首都特別有意境,想像力超乎尋常,是孩子們對這個世界最細緻入微的體會和觀察,是詩人附體沒錯了。
  • 臺灣著名兒童詩人林煥彰:每個孩子都有可能成為小詩人
    東南網4月2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李向娟 文/圖)兒童是天生的詩人,每個孩子心中都有童詩的種子。第二屆海峽讀者節期間,臺灣著名兒童詩人林煥彰來到福州,以「玩詩玩心情」為主題,與孩子們現場分享童詩的創作心得及童詩賞析技巧。「親近童詩,才能喚起孩子天生的想像力和創意。每個孩子都有可能成為小小詩人。」說起童詩寫作,林煥彰鼓勵孩子們,「有想法就要大膽寫出來,哪怕是一行半字,那都是一閃而光的智慧火花。」
  • 詩人與孩子在運河邊共同唱響詩歌
    歌手程璧演唱詩人北島作品《一切》當歌遇上詩,當詩遇上孩子,於是詩人、音樂人就與孩子們一起手牽手,用木吉他和詩句為大家帶來「春的臨終」、「我的心裡是滿的可誰會想到,本次詩會的主角不是北島,而是孩子?沒錯,詩人北島此次為杭州的讀者帶來的正是他主編的《給孩子的詩》,它收錄了中外85位詩人的101首作品。
  • 成為孩子的生命領路人——獻給孩子家長的詩歌沙龍
    與孩子一起寫詩——第一堂課:做一個發現孩子天份的伯樂 一、只有你最可能是發現孩子天分的伯樂。 1、任何一個孩子都有他獨特的方面。 1)孩子的獨特之處與成長的關係; 2)用一顆孩子的心與孩子交朋友; 3)在遊戲及交流中獲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