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6 19:45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袁華明
5月15日,對蘭溪人來說,是個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日子。33年前的這一天,蘭溪撤縣設市,作為浙江第一個撤縣設市的地方,蘭溪一度被稱為「小上海」,但近幾年的「曝光率」似乎並不高。
每每說起蘭溪這三十四年來的發展之路,不少在外的蘭溪人有一種「怒其不爭」的惋惜,尷尬之餘,蘭溪的「復興」也是他們最關心的。
昔日輝煌的「小上海」
1985年5月,蘭溪撤縣設市,成為改革開放以後浙江第一個撤縣設市的地方。彼時,蘭溪工業經濟特色明顯、發展迅速,被稱為「小上海」,成為浙江首個撤縣設市的地方可謂當之無愧。
1978年7月25日,《浙江日報》以《「鳳凰」又飛起來了》為題,報導了蘭溪縣化工廠生產的47型「鳳凰」牌肥皂被評為全國一類產品的消息。這篇報導刊登以後,一些讀者向報社進一步提出問題:「鳳凰」究竟是怎樣飛起來的,是不是它有什麼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
當年11月2日的《浙江日報》刊登了《鳳凰吃粗糧 照樣飛得高》,通過走訪蘭溪縣化工廠,發現這個廠用的原料低劣,設備條件也一般,可是,工人們提高肥皂質量的責任心卻很強,質量管理工作也做得十分嚴細,他們動腦筋,促轉化,粗糧細作,一絲不苟,終於用劣質原料生產出了優質肥皂。
1979年7月5日《浙江日報》報導了《鳳凰又添新夥伴》:省勞模大會要召開的喜訊傳到省模範集體——蘭溪縣化工廠肥皂車間,制皂工人響亮提出:奮戰一個月,拿下「康康」、「玉兔」兩個新品種,向省勞模大會獻厚禮。
這些報導今天讀來,依然令人眼前一亮。查詢《浙江日報》創刊以來有關蘭溪的報導多達13299篇,蘭溪經濟尤其是工業經濟的發展是其中最大的亮點。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蘭溪風光無限:蘭江大橋成為蘭江上第一座現代公路大橋,蘭江大廈則是金華第一家三星級涉外酒店,在全省第一個系統規劃縣級城市的新區建設,鳳凰股票成為中國第一隻異地上市的股票,是當年上海灘的「老八股」之一……
1987年蘭溪財政收入超億元,在浙江省率先成為億元縣。1994年,蘭溪被評為中國百強縣,名次排在第57位,是金華唯一一個進入百強的縣。
今朝尷尬的「追趕賽」
「東南江路舊知名,惆悵春深又獨行。」唐代權德輿的詩《自桐廬如蘭溪》的首句,可能是現在很多蘭溪人的心境。
如果說現在義烏是最近20年金華各縣市區的「老大」,那麼,蘭溪就是金華過去五百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老大」。
在接受採訪的蘭溪人當中,不少人都有些「憋屈」,這些年蘭溪並沒有太多「吸睛」之處,尤其是外界對蘭溪的關注度相對較低,在金華市範圍內,蘭溪這幾年的知名度也沒有義烏、東陽來得高。
到了上世紀末,市場經濟蓬勃發展,蘭溪的單一經濟結構漸顯疲態。作為浙江的老工業基地,蘭溪很長一段時間仍以紡織、冶金等傳統產業為主,科技創新能力不足,企業培育力度不大,優質項目、終端產品、知名品牌和專業人才匱乏成為制約轉型升級的突出短板。
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這是蘭溪的尷尬。
光有尷尬是沒用的,我們也看到了蘭溪的努力:2017年蘭溪規上工業增加值居金華第一位,這是蘭溪自1992年以來時隔25年重回第一。
今年一季度,蘭溪工業經濟繼續跑出發展「加速度」,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145.9億元、增速15.9%,與去年同期相比提高了5.6個百分點,增速在金華各縣市中排名第一;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30.1億元,同比增長9.6%,高於金華平均3.9個百分點,在各縣市中排名第二。
高質量增長的背後,是蘭溪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加快傳統產業轉型的努力,傳統產業正在加速與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深度融合。
明天復興的大願景
「復興」成為蘭溪人最大的願景。那麼,蘭溪「復興」要靠什麼?
「地利」曾被認為是蘭溪最大的利好,很多人把蘭溪的發展和水運興衰聯繫起來,六百裡蘭江有「三江之匯」「六水之腰」「七省通衢」之稱。蘭溪這座城市本身也是盛唐形成水陸要衝以來發展起來的,光緒《蘭溪縣誌》載,「邑雖褊小而實當四衝。踞杭嚴之上遊,職衢婺之門鑰,南蔽甌括,北捍徽歙。定職方者,謂為浙東之要區,洵不誣也。」
有人說鐵路的開通是蘭溪「沒落」的開始,意味著水陸要衝的千年商埠遭受到了衝擊。在改革開放以後的快速發展中,交通越來越發達,蘭溪原有的水路交通優勢不再,發展對速度的要求讓公路、鐵路佔了更多機會。
在現代交通體系方面,蘭溪吃了虧,儘管高速公路也經過蘭溪,但現在蘭溪最缺的是高鐵,金建高鐵成為很多人的期盼。
不過,蘭溪的「復興」不能囿於交通的思維。蘭溪本土的水泥企業紅獅集團打開了「一帶一路」市場,這也為蘭溪提供了全新的方向,蘭溪「一條水路通四方」已經變成了「萬千道路走全球」。實體交通的「地利」和「一帶一路」的政策「天時」,蘭溪如何打開新思路?這是留給當地的大課題。
有了「天時」「地利」,蘭溪「復興」的「人和」是什麼?靠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蘭溪不乏創新之舉,在遭遇轉型陣痛之際,蘭溪領導跑到上海鐵路局要求開一條從上海到蘭溪的旅遊專列,結果鐵路方面專門為蘭溪開行了全國首列假日旅遊列車,之後給蘭溪旅遊帶來了巨大的推動。可見,當年蘭溪在體制機制創新方面也很有心得。
今年3月,蘭溪召開全市工業發展創新大會,提出積極推進紡織等產業不斷邁向產業鏈高端,推動產品換代;鼓勵企業通過「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手段提高工業信息化水平,加快機器換人;繼續加大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創建力度,積極引導科技型中小企業爭當「隱形冠軍」,實現企業換檔。
通往「復興」之路,蘭溪的短板還有哪些?
在今年的一次會議上,蘭溪自揭短板:畝產稅收偏低,主要原因還是產業層次還太低,企業利潤不高,閒置低效用地太多;市場主體偏少,目前蘭溪規上工業企業只有392家;發展後勁不足,招商項目談的多,落地的少,尤其是10億以上的重大產業類項目太少。
蘭溪這個浙江的「老工業基地」也精準發力。蘭谿市領導表示:「大學習大調研大抓落實的關鍵在於踐行『八八戰略』,發揮好改革優勢論。對蘭溪來說,就是要通過抓畝均稅收這個『牛鼻子』,倒逼企業轉型升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從某種意義上說,蘭溪「復興」,不僅是六十多萬蘭溪人的願景,也將是浙江騰籠換鳥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具有標杆意義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