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傳統文化 講好非遺故事

2020-11-22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弘揚傳統文化 講好非遺故事

  作為牛郎織女傳說起源地,南陽的「牛郎織女傳說」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1月8日,我市剪紙藝人楊芬榮將自己的剪紙作品《牛郎織女》贈送給了南陽市牛郎織女·七夕學會。

  南陽是牛郎織女傳說起源地,也是七夕節發源地。牛郎織女的故事發生在南陽,在諸多的史籍文獻中有所印證。東晉詩人蘇彥《七月七日詠織女詩》曰:「織女思北沚,牽牛嘆南陽」,南朝梁殷雲的《小說》也提到「天河之東有織女,許嫁河西牽牛郎」,這些記載均將牛郎織女的故事起源地指向了南陽。

  剪紙作品《牛郎織女》由8幅剪紙故事組成,充分展現了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生活、鵲橋相會等經典故事情節,內容豐富、形象生動。市牛郎織女·七夕學會常務副會長表示,該剪紙作品為牛郎織女傳說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藝術載體,將存在於紙筆和人們口口相傳的故事以具體形象展現出來,對講好非遺故事有積極助推作用。

(文章來源:南陽晚報)

(責任編輯:DF398)

相關焦點

  • 講好節日故事,弘揚傳統文化
    總投資980萬元的《東方七色花》,是我國首部以反映中國傳統節日內容為主題的三維動畫連續劇,由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常州廣播電視臺、新北區委宣傳統戰部、常州創意產業基地和江蘇卡龍動畫影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出品
  • 弘揚黃河文化 講好黃河故事
    參與本次展演展播活動的劇目為黃河流域9省區優選劇目,凝練了具有流域特色、區域特色的多樣化文化元素。去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 弘揚非遺傳統文化·尋找達州最美傳承人
    匠心 由光陰來成就匠人 因專注而堅守他們靜守歲月 用耐心 抵達初心活動目的弘揚非遺和傳統文化傳承精神發現傳承人,推薦傳承人,親近傳承人,講傳奇故事!四川省鄉土文化藝術促進會三、承辦單位:四川省鄉促會非遺和傳統文化傳承專委會中國鄉土文化網達州最美傳承人展示一.
  • 弘揚黃河文化 講好渭南故事——《黃河故事會》重磅開啟
    弘揚黃河文化,講好渭南故事。9月22日晚,渭南市百千萬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工程——《黃河故事會》主題宣傳活動啟動儀式在渭南市文化藝術中心舉行。黃河故事會啟動儀式現場渭南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劉忠生致歡迎詞;張佐群、薛宏權、劉俠、賈佳、惠衛東五位渭南市「黃河文化傳承人」代表分別進行了秦腔、皮影等精彩的非遺展演並分享感人至深的渭南故事;少先隊員代表為十位「黃河文化傳承人」系戴紅領巾,大手拉小手,讓黃河文化代代相傳;副市長高潔為 「黃河文化傳承人」授牌並做精彩的分享講話
  • 第九屆中國·天津媽祖文化旅遊節——「弘揚媽祖精神 講好天津故事...
    9月27日,由天津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九屆中國·天津媽祖文化旅遊節——「弘揚媽祖精神 講好天津故事 堅定文化自信」主題活動,在「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津南區葛沽鎮舉行,數百位海內外媽祖宮廟代表、媽祖文化專家和新聞界朋友齊聚古鎮,
  • 講好非遺故事,傳承非遺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是世代沿襲的生活文化習慣,承載厚重的文化積澱,凝聚各民族傳統文化精髓。如古典小說、戲劇中的故事人物、古代神話、傳說中的故事人物等等,或描金彩繪,或刀刻雕墊,或堆鼓鑲嵌,線條流暢,色調和諧,富麗堂皇。
  • 電影《伏藏師》: 弘揚傳統文化,講中國好故事
    弘揚傳統文化,講中國好故事《伏藏師》採用都市傳說風格,講述了從小在火鍋店長大的孤兒張二娃,被命運選中進入伏藏師組織,學習技能、追捕叛徒,卻在緊要關頭發現自己最信任的人才是真正的敵人,最後在朋友的幫助下戰勝反派、化解危機,成為伏藏師英雄的故事。
  • 「小小故事王」第二屆仙山非遺講故事大賽
    「小小故事王」第二屆非遺講故事比賽。,助力《張果老山的傳說》申報河北省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特邀請邢臺縣皇臺底中學、張爾莊村完小和景劉莊村完小聯合舉辦「小小故事王」第二屆非遺講故事比賽。,助力《張果老山的傳說》申報河北省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特邀請邢臺縣皇臺底中學、張爾莊村完小和景劉莊村完小聯合舉辦「小小故事王」第二屆非遺講故事比賽。
  • 《龍虎山張天師》口碑飈升 弘揚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網絡電影發展到今天,如何才能講好「中國故事」已經成為了擺在每一個從業者面前的重要命題,從《龍虎山張天師》的走紅裡我們也許能夠一窺門徑。「國潮」復興:守護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在此影響下,如何在遵循「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的自主創新原則上,更好地向觀眾展示中國傳統文化,成為了不少從業人員的重點思考方向。作為影片《龍虎山張天師》出品方的淘夢,一直致力於影片在文化傳承上的深入,弘揚中華文化的同時承擔起應有社會責任,所以將目光聚焦在了道教傳統聖地——龍虎山。
  • 非遺接地氣講好濟南故事
    自2010年10月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濟南舉辦以來,至今已連續成功舉辦四屆,為濟南文化產業發展以及文化創造注入活力。這既是對濟南歷史文化名城的肯定,也是對濟南100多項各具特色的非遺項目保護、傳承、發展取得成績的肯定。
  • 深圳: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傳承非遺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千年文明古國的歷史積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對中華民族精神的構建有著潛移默化的薰陶作用。研究所將以今天的揭牌儀式為契機,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背景下,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本,以服務灣區建設為目標,搶抓發展機遇,勇於開拓,不斷創新,著力提升非遺資源整合開發能力,增強非遺學術科研實力,加大非遺傳承人才隊伍建設,力爭通過未來幾年的努力,將本研究所打造成為非遺保護與傳承、創新與發展的品牌基地,非遺傳承人才和文創產業人才的教育中心,粵港澳大灣區非遺學術研究的最前沿陣地。
  • 弘揚傳統文化 深圳戲院非遺皮影戲走進羅湖區蓮塘街道仙湖社區
    -- 弘揚傳統文化 深圳戲院非遺皮影戲走進羅湖區蓮塘街道仙湖社區
  • 講好黃河故事弘揚黃河文化
    去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 「弘揚傳統文化 講好中國故事」——「弘文」中國傳統節日「書信節...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聶燦 通訊員 劉欣妍28日下午,第21屆深圳讀書月「弘揚傳統文化 講好中國故事——『弘文』中國傳統節日書信節」頒獎典禮在深圳書城南山城華夏星光影院舉行。此次活動由深圳讀書月組委會辦公室、深圳出版集團有限公司主辦,深圳市弘文藝術有限公司、深圳市國睿教育管理有限公司承辦,是深圳讀書月圍繞傳統文化普及推廣開展的的主題活動之一。
  • 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中國故事
    」在小學生沈琳淼用熟練的英語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川劇的視頻中,「中華少年說」青少年非遺文化英語演講徵集活動啟動儀式拉開帷幕。活動將緊扣「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主題,通過英語演講介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增強青少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同,提升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
  • 「弘揚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弘文」中國傳統節日書信節啟動
    見圳客戶端 ·深圳新聞網2020年8月27日訊 (記者 陳彬)8月26日,由深圳讀書月組委會辦公室主辦,深圳市弘文藝術有限公司及深圳市國睿教育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承辦的大型品牌活動「弘揚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弘文」中國傳統節日書信節活動在弘文藝術羅湖店啟動。
  • 弘揚黃河文化 講好「黃河故事」
    □ 韓城市政協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強調,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守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 講好時代故事,弘揚中國文化
    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2021年,我們將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更加需要發揮文化滋養人心、啟迪智慧、引領奮鬥的強大精神力量,用好「文化進萬家」這項重點文化惠民載體,讓文化發展成果最大程度惠及人民群眾,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滿意度。
  • 講好黃河故事 傳承河湟文化 恭王府與西寧市合作舉辦非遺精品展
    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與西寧市人民政府近日宣布,將於11月中旬在京舉辦「西寧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示月」系列活動,講好黃河故事,保護、傳承和弘揚河湟文化。本次展覽主題為「河湟遺韻·西陲安寧」,策展團隊以「三山湟水間·花兒與少年」為策展主線,以西寧非遺項目為策展內容,湟中區非遺為主體,兼顧大通縣和湟源縣,分三個版塊分別呈現「蓮花山·塔爾寺·民族繁榮之花」、「老爺山·湟水畔·民族團結之花」、「日月山·古道邊·民族融合之花」。
  • 講好黃河故事 傳承黃河文化
    本報訊(記者 欒月琳 通訊員 李靜 文/圖)「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惠濟區深入挖掘黃河文化,大力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將黃河精神、黃河文化融入社區教育和學校教育,引導全區青少年更好地了解黃河文化、傳承黃河文化,傳播黃河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