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高富帥,昭明太子蕭統實在太完美了,人稱千古模範太子。史料上說他美姿容,善舉止,讀書數行並下,過目皆如。
據說他三歲學《孝經》、《論語》,五歲熟讀「五經」。九歲那年,蕭統還在壽安殿講授《孝經》,所有的意思都講的很正確。
蕭統還是一個大孝子,母親丁貴妃生病的時候,他便搬回皇宮,朝夕伺候母親,衣不解帶,一直到他母親去世。
母親去世後,他就開始絕食,嚇得老爸梁武帝趕緊讓秘書給他寫信,大意是: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我現在還活著呢,你要是絕食絕出個啥毛病,不是對我也不孝嗎?蕭統這才開始吃東西,不過也就是喝點麥片粥,幾天下來,人瘦掉了一半。
梁武帝又讓秘書給他寫信,意思是你要餓壞了,我可怎麼辦?這下才恢復進食。
作為一個太子,蕭統屬於標準的有錢有閒有地位的高富帥,還不缺情趣,人品好。除了自己寫了好多書,還養了一大批文人,包括《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當時他的宮中,有藏書三萬多卷,文人墨客不計其數。
有人建議他尋歡找樂,他吟起了一首詩「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在別的帝王皇子到處尋花留情的時候,這位完美的太子不戀王位,偏愛讀書,20歲時南下多處考察,在綠水青山間到處看書,他見招隱山群峰環抱,茂林修竹,環境清幽,便潛走宮女、御樂人等,只留太監八人。

傳說昭明太子在招隱寺讀書,環境十分幽雅,但苦無水喝。他閒暇無事就滿山跑,尋找泉眼。
有一天,太子漫步在山坡上,忽然一陣風過,樹葉沙沙作響,直落地上。
古語說:「雲從龍,風從虎。」太子不禁毛骨悚然,哪知崗下有個小山窪,一猛虎前腳落空,一下陷了下去。太子一見,暗暗吃驚。只見這隻虎大吼一聲前爪猛刨這處,留下一個有三尺深的塘兒,虎便咆哮而去。剎那間,塘內便有清泉不斷向外滲出。
太子雙手掬著泉水,嘗了一口,只覺清涼香冽,甘美香甜。這時泉水源源不斷向外湧流,太子驚喜之餘急忙吩咐,把泉水蓄起來,泉眼四周石頭砌成池子,因虎刨此泉,故取名「虎跑泉」。

鎮江招隱寺的「讀書臺」和「增華閣」,是昭明太子蕭統居住、讀書和編《昭明文選》的地方,始建於520年,後人讚揚昭明太子,在門柱上寫下楹聯:
景仰古賢風,此地得江山之助
熟通文選理,斯人與翰墨為緣

蕭統在招隱山定居11年,組織文人編選完成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文總集《昭明文選》。入選之作上起周代,下迄蕭梁,文體各異,大都文質並重,詞藻華麗,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熟知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等語皆出自《昭明文選》。
文選編成後,太子雙目失明,不久卒於建康,年僅31歲。八名太監終老招隱山,死後相繼被葬於後山洞中,後人稱之為「八公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