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人文講壇:昭明太子池州編修傳世文選

2020-12-18 安徽網

 

譚幼平, 池州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市社科聯主席、市政協文史委主任、市政協常委,曾任安徽省池州市文化局長、黨組書記。發表小說,詩歌,散文、論文300餘篇,並多次獲獎。編著有《秋浦詩旅》、《秋浦梨苑》、《池州摩崖石刻》、《歷代名人吟池州》、《池州文史》、《池州古詩詞》、《杏花紅雨》等書,其中多篇獲全國獎項。

你知道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部詩文總集嗎?在中國古代科舉中,所謂「文選爛,秀才半」指的是什麼?你知道昭明太子的封地在哪嗎?自古以來,安徽神奇的山水孕育了一朵朵人文奇葩。本期的安徽人文講壇,講席嘉賓譚幼平為大家揭開皖江文化千古之謎的神秘面紗,帶來震撼文壇的佳話。

太子封地貴池喜山水

歷史從盤古開天地,走過了夏商周、春秋戰國、先秦兩漢,定格在魏晉南北朝。公元420~589年間,當時北方是五胡十六國,南方是宋齊梁陳,主要在長江中下遊流域。南朝蕭衍和夫人於501年9月生下長子蕭統。「說來也很神奇,或許是兒子給他帶來好運。他時任雍州刺史,鎮守襄陽,後乘齊國內亂,起兵奪取帝位,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梁朝。502年11月立蕭統為太子,封地在安徽貴池(今池州)。因為,當時貴池屬宣州郡,為宮廷內郡,隨宣隨到。太子英年早逝,未及即位於531年4月去世,死後諡號「昭明」,故後世又稱昭明太子。」 譚幼平說。

昭明太子是歷史上一位神奇飄逸的人物。他貴為太子,卻沒有當上皇帝;他一生短暫,卻做了兩件大事;他從小被稱為神童,卻英年早逝;他因丫環失誤落水摔傷,卻為保護下人耽誤治療而死;他的死引起朝野上下的沉痛哀悼,全國建有七八處他的衣冠冢。「他小小年紀,竟如此飄逸。在中國文學史、思想史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讓人驚嘆不已、仰慕不止。」

「太子年歲雖小,卻學古貫今、造詣匪淺,有很高的文學才華和鑑賞能力。他寫的一手好文章。如《陶源明集序》、《有所思》、《飲馬長城窟行》、《上林》、《黃鍾十一月》、《大呂十二月》等。」 譚幼平介紹,515年元旦,梁武帝在太極殿接見臣僚,為太子蕭統舉行加冠禮,恩準出宮遠遊。

自此,公元515—529年,太子先後在封地貴池等地居住遊玩了十多年。「太子喜愛山水。一到貴池,所見山水洞湖、樓臺亭榭比比皆是、是處皆有景,很快就迷戀上這塊鄉土。」 譚幼平說。

 

編修第一部詩文總集

昭明太子神採飄逸,四處遊讀,多次來到貴池隱山寺讀書和編修。為了加快編修工作,太子邀請了韋睿、徐勉、劉勰、陸倕等文壇名士,在寺中商定文賦篇目,按體裁分類,擇其精華,選錄成集。

譚幼平介紹,《文選》是一部純文學作品集,也是我國現存第一部詩文總集。共選秦至梁代130餘位作家、700餘篇詩文,書分37部類,共30卷。入選作品有兩條標準。從內容上講,必須情辭並茂,善用典故成辭,善用比喻成篇、文字精巧的文章才能入選。並以此來劃分文學作品和史學著作。從此,結束中國文學史上文、史不分的現象,這是一個創新。

從形式上講,《文選》的選錄標準,還以名篇為主、以文為本,為文學劃定了範疇。文選用30卷的篇幅,包羅了先秦至梁代的重要文學作品,反映了文學發展的輪廓,為後人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由於《文選》選材嚴謹,注重文學藝術,所選多為典雅之作。在過去,是文人必讀的教科書。千百年來,流傳不衰。」 譚幼平說,唐宋以詩賦取士,《文選》成為最好的範本。故唐代杜甫教育其子宗武,要「熟精文選理」,宋代更有「文選爛,秀才半」的說法。毛澤東在一部李善注本的封面上批道,「好文宜讀」,並將《文選》列入枕邊書。

 

池州兩次興建太子廟  

531年3月,太子在自家後花園遊園,上船去採荷花。船行駛到池子中央,突然船身一震,太子重心不穩,丫環沒有扶住,一下子掉進池子裡。大家把太子救上岸,他痛苦地叫喊起來,原來是摔傷了胯骨,大腿鮮血淋漓。有人準備稟告皇上,被太子攔住。但許多天後,傷仍不見好轉,腿還腫了起來。梁武帝多日不見太子,差人過來探問,太子告以偶感風寒。「到了4月,病情忽然惡化,躺在床上不能動,神志不清,渾渾噩噩。侍從們哪敢怠慢,趕緊報告梁武帝。梁武帝聞訊大驚,趕到東宮,可惜太子已氣若遊絲,不久就撒手而去,是年31歲。」 譚幼平說。

消息傳到池州,當地百姓敬蕭統救災愛民之德,仰太子編修文選之功。特向朝廷請來蕭統的衣帽,在秀山建築了太子衣冠冢。同時,又在隱山寺文選臺舊址、衣冠冢旁,興建太子廟。

唐永泰元年(765),重設池州府。建府城於貴池,同時將秋浦縣從石城遷至貴池。在府城尚未動工之前,就在城郭西四裡處的杜塢山上,新建了更為壯觀的昭明太子廟,又叫郭西行祠,尊稱文孝廟,統稱昭明書院,「這是當時池州最高學府,大家知道,在一個地方,政府大樓未建卻先建學校,實在令人感嘆。」 譚幼平說。

本報記者 陶娜/文 王從啟/圖

相關焦點

  • 南朝太子蕭統在南京編寫完《昭明文選》
    《昭明文選》與南京的淵源頗深(分離圖)《昭明文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也是歷代文人必讀之書,故有「文選爛,秀子半」之說,堪稱傳世名著。不過,關於《昭明文選》的編寫地,在文學史上一直存有爭議。在「南京傳世名著」的評選中,著名文學評論家汪政推薦了這本書,根據史料記載與遺蹟佐證,專家認為,蕭統是在南京編寫完成了這部傳世名著。
  • 蕭統與《昭明文選》
    現在人們之所以還記得昭明太子蕭統,大致是因為他編纂的一部《昭明文選》。蕭統雖然兩歲時就被立為太子,但他卻像後世的納蘭容若,「不是人間富貴花」,他喜歡的是文章著述,可能是受了魏文帝曹丕的影響,認為只有文章才能「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  蕭統先天聰慧,後天的家庭教育環境更是得天獨厚。
  • 昭明太子蕭統一生多情孝順卻死於破傷風 昭明太子蕭統簡介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昭明太子蕭統一生多情孝順卻死於破傷風 昭明太子蕭統簡介 昭明太子蕭統是梁武帝蕭衍的長子,蕭統出生於襄陽,當時蕭衍在擔任雍州刺史。蕭衍奪取了南朝齊的皇位後,就立蕭統為太子。蕭統當了多年的太子,但是沒有當上皇帝就去世了。
  • 《昭明文選》匯集文學精品七百餘篇 由梁昭明太子編寫
    導讀:昭明太子是我國著名文學家,其最大成就就是編選了《昭明文選》(簡稱《文選》)。宋代大詩人陸遊引言:「《文選》爛,秀才半」。後世則有將研究《文選》及李善等人的注釋稱之為「選學」的。《昭明文選》到底在哪裡編成,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有趣的話題。
  • 棲霞南朝陵墓確認為梁昭明太子墓 曾編"昭明文選"
    近日,《金陵晚報》報導,位於棲霞獅子衝的一座大型南朝陵墓,曾長期被認為是陳文帝的永寧陵,但近來考古學家確認是梁昭明太子的陵墓。  昭明太子是我國著名文學家,其最大成就就是編選了《昭明文選》(簡稱《文選》)。宋代大詩人陸遊引言:「《文選》爛,秀才半」。後世則有將研究《文選》及李善等人的注釋稱之為「選學」的。
  • 蕭統《昭明文選序》
    蕭統死後諡「昭明」,所以他主編的這部文選稱作《昭明文選》。一般認為,《昭明文選》編成於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 至中大通三年(531年) 之間。《昭明文選》是中國現存編選最早的詩文總集,它選錄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崇文書局版 九百年間、100多個作者、700餘篇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因是梁代昭明太子蕭統(501年—531年)主持編選的,故稱《昭明文選》。
  • 昭明太子為何如此推崇陶淵明?|陶淵明|蕭統|昭明文選|陶詩|莊子
    昭明太子蕭統,字德施,中國南朝梁代太子、文學家,未及即位就英年早逝,死後諡「昭明」,故世稱昭明太子。蕭統編纂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詩文總集《文選》,人稱《昭明文選》。可以說是中國歷史少有的勤政為民的太子,本可成了一位賢明的君主的,可惜英年早逝,年僅三十一歲。陶淵明流傳至今的作品有詩一百二十餘首,另有文、賦等,人們將他稱作「田園詩人」。最著名的作品為《桃花源記》,描述了一個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會,和諧美好且沒有戰亂,自食其力的社會。使得桃花源與烏託邦齊名,都代表了一個美好的幻想。陶淵明詩歌表現出蔑視權貴、有遺世獨立的氣節,樸實自然的詩風。
  • 《昭明文選》與南京的淵源
    推薦詞:由昭明太子蕭統主持編纂的《文選》一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文學總集,它選錄的作品上起秦漢,下逮南朝的梁代。這個時期的優秀作品,多數都保存在這本書之中。此書一經問世,即在後世文人中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響。隋唐之後,文人學士廣泛推崇,遂以之為學習詩文的主要範本。現在看來,依然如此。1.《昭明文選》的編撰工作主體應在建康(南京)東宮。
  • 府志對於文物考古的重要作用——談池州府志與昭明太子墓
    引池州府志陵墓篇梁 昭明太子墓 在貴池縣西南秀山上,府志,昭明太子嘗遊池陽,悅秋浦秀山之勝。既卒,頗著靈爽於池。池民詣朝廷,請衣冠葬於此。按梁書,統以袞冕(即袞衣和冕,是古代皇帝及上公的禮服和禮冠)葬安陵(即昭明太子)。【元和志】 安陵在上元縣東北五十四裡查硎山。
  • 昭明文選(1)
    蕭統死後諡「昭明」,所以他主編的這部文選稱作《昭明文選》。一般認為,《昭明文選》編成於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 至中大通三年(531年) 之間。 《昭明文選》收錄自周代至六朝梁以前七八百年間130多位作者的詩文700餘篇 ,是一部現存最早的文學總集 。
  •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昭明太子蕭統的死竟然和李白相似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昭明太子蕭統的死竟然和李白相似 昭明太子蕭統是梁武帝蕭衍的長子,蕭統出生於襄陽,當時蕭衍在擔任雍州刺史。蕭衍奪取了南朝齊的皇位後,就立蕭統為太子。蕭統當了多年的太子,但是沒有當上皇帝就去世了。
  • 南京記憶|《昭明文選》:中國千年詩詞文風奠基之作
    一部書而成一門學問《昭明文選》一經問世,便得到文人學士的廣泛推崇。隋唐之後,《昭明文選》更是成為士子學習詩文的主要範本,眾多學者從各種角度對《昭明文選》作了研究。 李善的《文選注》據不完全統計,今天還可以見到的有關《昭明文選》的專著即有90 種左右,著名的有李善的《文選注》,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五人合注的「五臣注」等,其他散見的有關考據、訓沽、評論更難數計。漸漸地,研治《昭明文選》成為了一種專門的學問,以致從唐初開始就有了「文選學」這一名稱。
  • 鎮江招隱山:山水有清音 模範太子在此編寫殿堂級著作《昭明文選》
    作為一個高富帥,昭明太子蕭統實在太完美了,人稱千古模範太子。史料上說他美姿容,善舉止,讀書數行並下,過目皆如。據說他三歲學《孝經》、《論語》,五歲熟讀「五經」。九歲那年,蕭統還在壽安殿講授《孝經》,所有的意思都講的很正確。
  • 書香氤氳 鎮江有座昭明太子讀書臺!
    鎮江昭明太子讀書臺,位於南山招隱寺。相傳為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蕭統讀書之處。
  • 戲讀文選——《昭明太子序》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之時義遠矣哉!若夫椎輪為大輅之始,大輅寧有椎輪之質?增冰為積水所成,積水曾微增冰之凜,何哉?蓋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易經》裡有這麼一句話:「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啥意思呢?觀察天道,古代人比較玄,其實就是事物的運轉規律,比如每天早上太陽升起,傍晚又會落下,天文地理即是天道。
  • 蘭陵文化蕭統《昭明文選序》原文與譯文
    因是梁代昭明太子蕭統(501—531)主持編選的,故稱《昭明文選》。蕭統,字德施,南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人,是梁武帝蕭衍的長子,是個很淵博的學者。著作多散佚,後人輯有《昭明太子集》。2.收錄標準:《昭明文選》主要收錄詩文辭賦,除了少數贊、論、序、述被認為是文學作品外,一般不收經、史、子等學術著作。
  • 昭明太子:走出烏鎮,走進歷史
    至於長子蕭統,這個曾經距離皇位一步之遙的昭明太子,最後把自己培養成了史上發行量最大、閱讀人數最多、評價最高的作文參考書編輯。 說蕭統和他的《文選》,就要從一個烏鎮人說起。 據說蕭統生下來,右手緊捏拳頭,不能伸直。為此,梁武帝張榜招賢:誰能掰開太子的手,太子就拜他為師。 皇榜招來了烏鎮人沈約,捧起太子的手,輕輕一掰就分開了。
  • 第一部文選:蕭統《昭明文選》,經典顯示,值得一讀再讀
    在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文選《昭明文選》被尊崇為專門學問的著作。
  • 昭明太子:黑夜之中的光輝
    在我們的的印象之中,魏晉之後,隋朝之前的幾百年時間,似乎都是一團混亂,所有的人就都像被禁錮在黑暗中一樣掙扎生活,其實在這期間,也有不少人傑湧現而出,其中就有這樣一個人,用他的品性才能就像月光一樣,照亮了那個混亂的年代,這個人就是梁朝的昭明太子。
  • 來,昭明太子親自給您開書單
    夕讀丨來,昭明太子親自給您開書單 經史之外,因為一部著作的研究,而發展成為一門學科的。 或者,如果沒有《文選》,後世會不會記得,這名南北朝亂世時期的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