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幼平, 池州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市社科聯主席、市政協文史委主任、市政協常委,曾任安徽省池州市文化局長、黨組書記。發表小說,詩歌,散文、論文300餘篇,並多次獲獎。編著有《秋浦詩旅》、《秋浦梨苑》、《池州摩崖石刻》、《歷代名人吟池州》、《池州文史》、《池州古詩詞》、《杏花紅雨》等書,其中多篇獲全國獎項。
你知道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部詩文總集嗎?在中國古代科舉中,所謂「文選爛,秀才半」指的是什麼?你知道昭明太子的封地在哪嗎?自古以來,安徽神奇的山水孕育了一朵朵人文奇葩。本期的安徽人文講壇,講席嘉賓譚幼平為大家揭開皖江文化千古之謎的神秘面紗,帶來震撼文壇的佳話。
太子封地貴池喜山水
歷史從盤古開天地,走過了夏商周、春秋戰國、先秦兩漢,定格在魏晉南北朝。公元420~589年間,當時北方是五胡十六國,南方是宋齊梁陳,主要在長江中下遊流域。南朝蕭衍和夫人於501年9月生下長子蕭統。「說來也很神奇,或許是兒子給他帶來好運。他時任雍州刺史,鎮守襄陽,後乘齊國內亂,起兵奪取帝位,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梁朝。502年11月立蕭統為太子,封地在安徽貴池(今池州)。因為,當時貴池屬宣州郡,為宮廷內郡,隨宣隨到。太子英年早逝,未及即位於531年4月去世,死後諡號「昭明」,故後世又稱昭明太子。」 譚幼平說。
昭明太子是歷史上一位神奇飄逸的人物。他貴為太子,卻沒有當上皇帝;他一生短暫,卻做了兩件大事;他從小被稱為神童,卻英年早逝;他因丫環失誤落水摔傷,卻為保護下人耽誤治療而死;他的死引起朝野上下的沉痛哀悼,全國建有七八處他的衣冠冢。「他小小年紀,竟如此飄逸。在中國文學史、思想史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讓人驚嘆不已、仰慕不止。」
「太子年歲雖小,卻學古貫今、造詣匪淺,有很高的文學才華和鑑賞能力。他寫的一手好文章。如《陶源明集序》、《有所思》、《飲馬長城窟行》、《上林》、《黃鍾十一月》、《大呂十二月》等。」 譚幼平介紹,515年元旦,梁武帝在太極殿接見臣僚,為太子蕭統舉行加冠禮,恩準出宮遠遊。
自此,公元515—529年,太子先後在封地貴池等地居住遊玩了十多年。「太子喜愛山水。一到貴池,所見山水洞湖、樓臺亭榭比比皆是、是處皆有景,很快就迷戀上這塊鄉土。」 譚幼平說。
編修第一部詩文總集
昭明太子神採飄逸,四處遊讀,多次來到貴池隱山寺讀書和編修。為了加快編修工作,太子邀請了韋睿、徐勉、劉勰、陸倕等文壇名士,在寺中商定文賦篇目,按體裁分類,擇其精華,選錄成集。
譚幼平介紹,《文選》是一部純文學作品集,也是我國現存第一部詩文總集。共選秦至梁代130餘位作家、700餘篇詩文,書分37部類,共30卷。入選作品有兩條標準。從內容上講,必須情辭並茂,善用典故成辭,善用比喻成篇、文字精巧的文章才能入選。並以此來劃分文學作品和史學著作。從此,結束中國文學史上文、史不分的現象,這是一個創新。
從形式上講,《文選》的選錄標準,還以名篇為主、以文為本,為文學劃定了範疇。文選用30卷的篇幅,包羅了先秦至梁代的重要文學作品,反映了文學發展的輪廓,為後人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由於《文選》選材嚴謹,注重文學藝術,所選多為典雅之作。在過去,是文人必讀的教科書。千百年來,流傳不衰。」 譚幼平說,唐宋以詩賦取士,《文選》成為最好的範本。故唐代杜甫教育其子宗武,要「熟精文選理」,宋代更有「文選爛,秀才半」的說法。毛澤東在一部李善注本的封面上批道,「好文宜讀」,並將《文選》列入枕邊書。
池州兩次興建太子廟
531年3月,太子在自家後花園遊園,上船去採荷花。船行駛到池子中央,突然船身一震,太子重心不穩,丫環沒有扶住,一下子掉進池子裡。大家把太子救上岸,他痛苦地叫喊起來,原來是摔傷了胯骨,大腿鮮血淋漓。有人準備稟告皇上,被太子攔住。但許多天後,傷仍不見好轉,腿還腫了起來。梁武帝多日不見太子,差人過來探問,太子告以偶感風寒。「到了4月,病情忽然惡化,躺在床上不能動,神志不清,渾渾噩噩。侍從們哪敢怠慢,趕緊報告梁武帝。梁武帝聞訊大驚,趕到東宮,可惜太子已氣若遊絲,不久就撒手而去,是年31歲。」 譚幼平說。
消息傳到池州,當地百姓敬蕭統救災愛民之德,仰太子編修文選之功。特向朝廷請來蕭統的衣帽,在秀山建築了太子衣冠冢。同時,又在隱山寺文選臺舊址、衣冠冢旁,興建太子廟。
唐永泰元年(765),重設池州府。建府城於貴池,同時將秋浦縣從石城遷至貴池。在府城尚未動工之前,就在城郭西四裡處的杜塢山上,新建了更為壯觀的昭明太子廟,又叫郭西行祠,尊稱文孝廟,統稱昭明書院,「這是當時池州最高學府,大家知道,在一個地方,政府大樓未建卻先建學校,實在令人感嘆。」 譚幼平說。
本報記者 陶娜/文 王從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