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的印象之中,魏晉之後,隋朝之前的幾百年時間,似乎都是一團混亂,所有的人就都像被禁錮在黑暗中一樣掙扎生活,其實在這期間,也有不少人傑湧現而出,其中就有這樣一個人,用他的品性才能就像月光一樣,照亮了那個混亂的年代,這個人就是梁朝的昭明太子。
這位太子的名字為蕭統,諡號為昭明。自古以來諡號都是非常有講究的,因為只有德行出眾才為"昭",只有光照四方才會諡為"明",這充分說明了他在梁朝文人心中的地位。昭明太子自幼聰慧,記憶力特別好,很小就能背誦典籍,在寫作方面也頗有天賦。他的父親梁武帝愛好佛學,太子在這方面更是天賦異稟,甚至能用自己的方式來解釋經文,見解新穎獨特。
才有了,貌也不缺。昭明太子生得十分英俊,而且舉止瀟灑,行為莊重。最大的愛好就是招攬文士,與他們可以敞開心扉地交流談論。當時的東宮可以說是最為有名的文人聚集之地。《昭明文選》就是由他主持編纂的,這本書首開文選之先河,在這部文選中他創造性的提出了文章與非文章的界限。因為它所選的文章大多典雅非常,所以後世認為它是文人必讀的一本書。甚至宋代有這樣一個說法,那就是如果能夠讀通文選,那麼秀才就可以說到手一半了。
而且昭明太子在文學上的成就沒有影響他在治理國家方面的才能,在成年之後處理政事之時,他不但能夠明察秋毫,而且做到量刑適度。有很多人因為仁慈而放縱惡人,不免有損法律威嚴。昭明太子卻不是這樣的人,曾經有一個官吏,因為顧及到太子的寬厚之名,於是想對一名犯人輕輕放過。這個馬屁卻沒有拍好,太子駁回他的建議,要求按律量刑。
蕭統還是一個孝子,他的母親丁令光病臥在床,他就不解衣帶,日夜服侍,。等到令光去世,他哭泣的甚至不能吃飯;作為高高在上的皇子,蕭統卻能夠憐憫百姓,如果看到有貧困的家庭,就會暗暗的加以幫助,甚至還會給無棺收屍的人準備棺材。如果聽到百姓的不幸,就會改變臉色。
如此看來,這位太子如此出眾,那麼梁朝的未來也就可期了,但在此時發生了一件事,這件事十分玄妙,大概就是蕭統的母親去世後,有位道士對他說,他的母親的墓地方位不利於長子也就是他,只有在她的墓地埋下一隻臘鵝,才能夠化解不利,蕭統居然相信了道士的話,依此施為。
這件事被梁武帝所知,一國太子居然信奉巫蠱之術,何等荒唐,於是與蕭統日漸疏遠。究竟這件事是真是假,已經無法考證。但是有一件事情讓人非常遺憾,蕭統認為自己之所以遭到這個禍事都是過於沉迷書籍所致,於是將自己所收藏之書一共14萬卷盡皆焚毀。不久之後,在他30歲那年,據說他在乘船想要摘取芙蓉的時候不小心落水,傷到了大腿,無法治癒,不久就去世了。
此時也頗有一點奇怪。蕭桐本人不好色,但史書上記載他落水之事時卻有一個細節,就是他居然讓宮女划船,如此放浪之舉,不像是他會做出的,有人因此認為是這是他的政敵故意污衊於他。至於事實究竟如何,已經不得而知,而作為後人的我們也只能看著眼前的《文選》,遙想這位賢明太子的風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