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美學》中的關係形式在藝術活動中的體現,你持有怎樣的態度

2020-12-11 土豆之愛情結晶

在藝術活動中,藝術品與觀眾的關係,藝術品之間的關係,藝術家與藝術品的關係,藝術家與觀眾的關係藝術品與社會的關係等,各種關係交織在一起形式多樣,共同構成了藝術活動。文中選取幾種關係入手,解讀尼古拉斯.伯瑞奧德在《關係美學》中提到的關係形式在藝術活動中的體現。

《關係美學》以藝術活動為切入點,說明了現在的藝術是通過與人的互動為基礎,展開了一系列的活動,簡而言之,論述了關係在審美活動中的重要性,關係美學終究是一種形式理論,並不構成任何一種藝術理論,是因為它並不意味著任何對起源和歸宿的表述。其中的關係形式,在藝術活動中的體現證明了博瑞奧德形式理論的先驗性。

  關係形式的多樣性與複雜性   藝術活動中的關係形式日益多樣化,關係形式多樣,藝術品與觀眾的關係,藝術品之間的關係,藝術家與藝術品的關係,藝術家與觀眾的關係以及現在策展人與藝術家之間的關係,策展人與觀眾的關係,其中涉及的利益也是多種多樣,藝術活動會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脈絡演變,堅持傳統文化人們就無法真誠的面對當下,因而對與時代脫節的誹謗者而言,新再也不是一種標準,《關係美學》中談到了現在與過去的鬥爭,然而現代戰勝了過去,藝術作品不再以實現現象的或烏託邦現實為目的,而是在真實的內部,以藝術家選擇的各種各樣的尺度,組建出的存在模式或者行動的樣式。是對其現實真實的反映,只有這樣的作品才能讓觀眾感同身受,真正的參與到藝術活動中去,其實藝術家並不孤單,因為觀眾能夠陪伴藝術家,通過藝術家的角度來看清世界,思考世界與人們的關係。藝術品作為社會的中介,藝術是一種特殊社會性的生產地點,藝術緊縮了關係的空間,人們能在現場直接的發表自己的評論,當代藝術展覽的本質是:它創造自由的空間以及對立於規定日常節奏的時延,偏好溝通去區之間一種不同的人際貿易,現在的社會就是以貿易關係為基礎的社會,藝術展自然也是除了出現在貿易中便別無他法了,藝術其實是一種會面的狀態,在隨機唯物論中也解釋了關係美學的存在形式,原子是可以持續的會面,也是為了創造一個世界,而當代的藝術作品也就是一種聯結的元素,每一件藝術品都可以是在線上的一點,然而作品作為社會的中介,只有在啟動人類互動時才能獲得真正的實體

  藝術品與社會的關係   在藝術活動中,人們能與之聯繫的都是藝術品與藝術家的關係,藝術品與觀眾之間的關係以及藝術品與藝術品之間的關係,誰還能發散思維,將藝術品與社會相聯繫呢,而博瑞奧德就能將此關係相連,並得到印證,以前的藝術品都是貴族才能欣賞把玩的物品,藝術品大部分都被貴族收藏在自己的家中,也只有貴族才能一睹藝術品的風採,而普通的人都不能觸碰他們,造成這種局面的最終原因應該追溯到社會發展過程之中,回想那時的社會,本就是等級制度森嚴的社會,人被分成三六九等,不同層次的人所能接觸到的事物也是打不相同的,處於低層次的人只能被欺壓,為高層次的人服務,而高層次的人只會接受別人的服務,接觸高雅的文化,其中藝術品就是屬於高雅文化的一種,藝術品的受眾範圍及其狹窄,其美學的價值的發揮也得到了限制,美的一面只能在貴族面前展示。這就是那時的社會性質造成的。隨著社會越來越開放,被欺壓在社會底層的人們頑強的抵抗,社會階級制度日益崩潰,人們的人生自由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逐漸,每個人都是獨立的人,所有被貴族氣息包圍的藝術品也得到了解放,從封閉的牢籠掙脫,將美的體驗帶到人群之中,讓每個人都能領略藝術品的風採,將美學價值發揮到極致,讓藝術品接受人們的審視,品讀出不同的含義。藝術品扮演著社會中介的角色,透過藝術品能折射出社會的本質,不同時期的社會,藝術品的開放程度也是不同的。藝術品與社會是相輔相成的關係,社會越開放,藝術品的價值越高。

  藝術品與觀眾的關係   每一件藝術品誕生的背後,都意味著與觀眾來一次近距離的會面,通過對藝術品的會面,觀眾與藝術品在無形之中產生了交流,在交流之中,藝術活動的價值也在逐漸提升,變得豐富多彩起來。觀眾在此種會面中,夾雜著眾多概念,參與與傳遞,連接與約會,共活性與會見,合作與契約,客群等,參與是藝術活動的基礎,只有觀眾參與進來才能啟動作品的活性,作品才能稱之為作品,參與的下一步是傳遞,因為只有可持續的傳遞,作品才能時刻 保持活性,而傳遞性就跟世界的存在一樣的久遠,它構成了一種藝術品的具體內容,沒有他,作品就像是沒有了靈魂,他是被凝思所粉碎的東西,正如一句話所說,每個作品的影像都是一個巴掌所不能拍響的,只有在互相傳遞擊掌中,作品才能夠發揮出它應有的價值,通過傳遞性,是觀看者與世界的關係,藝術史可以被看做是世界聯繫的生產史,當代的藝術並沒有自由度徵兆出現,且在特定的時間中被觀看,置身於紀念時代性的框架中的藝術品已經消失了,他們開放給所有大眾消費,為藝術所召喚的觀眾在事件時間中展開,作品誘發了會見並向人們提出了約會,以保存特有的時間性,藝術品的展示就是為了給觀眾觀看,在展覽中,展覽像是一種軟材質的角色,因藝術家的創作而無定型。展覽隨著藝術家的創作而改變,沒有固定的模式,藝術在畫廊中發生,有了展覽才有了作品,有了觀眾,藝術品才有被消費的可能,藝術品與觀眾互生互在,沒有了觀眾的凝視,藝術品也失去了光彩。

  在藝術活動中,各種關係複雜的交織在一起,譜寫了一出出精彩的藝術活動,人們不會想起社會與藝術品又擁有什麼樣的關係,其實他們是相輔相成的,社會的開放與否,決定了藝術品的價值是否能惠及到每個人的身上,當藝術品價值照耀到每個觀眾身上之時,觀眾就將與藝術品互生互在,沒有觀眾的凝視,沒有觀眾的接受,藝術品的光芒也就失去了色彩,觀眾的認可,觀眾的發掘,正是藝術品價值所在。

相關焦點

  • 當代藝術中的「關係美學」
    1998年伯瑞奧德將《交通》展覽中涉及到的理論問題進一步提煉出來,形成了《關係美學》一書。這本書於2013年被翻譯成中文並在中國內地發行。至此「關係美學」理論在國內被廣泛傳播,有關該理論的研究和討論也在逐漸展開。關係美學在國內的迅速走紅離不開「社會參與式藝術」的興起。同時,這類藝術實踐也在積極的回應甚至挑戰關係美學的邊界。
  • 當代藝術中的「關係美學」
    1998年伯瑞奧德將《交通》展覽中涉及到的理論問題進一步提煉出來,形成了《關係美學》一書。這本書於2013年被翻譯成中文並在中國內地發行。至此「關係美學」理論在國內被廣泛傳播,有關該理論的研究和討論也在逐漸展開。關係美學在國內的迅速走紅離不開「社會參與式藝術」的興起。同時,這類藝術實踐也在積極的回應甚至挑戰關係美學的邊界。
  • 電影藝術中暴力美學在東西方的產生與發展,你對此持有怎樣的態度
    本文以東西方著名導演的影片為例,概述了暴力美學的定義、特徵、意義,向讀者展示了電影藝術中暴力美學在東西方不同時期的發展,力求引導更多人合理看待這種藝術表現形式,深入理解暴力美學的意義與影響。  一、暴力美學的概念   「暴力美學」最早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對中國香港導演吳宇森的作品風格的描述中,後隨著此類影片數量的增多,泛指將影片中的暴力場景儀式化,結合視覺與聽覺,將槍戰、打鬥等場面符號化,抽離其中的意義,發揚其形式上的美感,忽視或弱化其中的社會功能和道德功能。
  • 關係美學:關係的狂歡,或美學的保守?
    鮑裡奧德的藝術設想是政治性地回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轉變。他的理論的起點一開始就具有明確的社會批判性。國內對關係美學概念的印象多數停留在這個概念的字面意義上,似乎凡是關於人與人的關係就是關係美學。鮑裡奧德所定義的「關係」恰恰不是我們所熟悉的社會關係或者通常所強調的「交流」或「互動」,它不是種族間的文化差異,不是社區中的文化活動,不是網際網路中人與人之間的虛擬交換方式。
  • 當代藝術中的「關係美學」|《符號學與當代藝術》第八期
    1998年伯瑞奧德將《交通》展覽中涉及到的理論問題進一步提煉出來,形成了《關係美學》一書。這本書於2013年被翻譯成中文並在中國內地發行。至此「關係美學」理論在國內被廣泛傳播,有關該理論的研究和討論也在逐漸展開。關係美學在國內的迅速走紅離不開「社會參與式藝術」的興起。同時,這類藝術實踐也在積極的回應甚至挑戰關係美學的邊界。
  • 中國音樂美學中的抽象觀,你持有怎樣的態度?不妨一看!
    西方音樂哲學的發展總是伴隨著社會的變革以及哲學新思路的開拓,然而,在中國自古參禪悟道及儒家中庸的思維模式下,音樂美學的走向大不相同。眾多音樂美學的觀點奠定了中國音樂功能論的事實。那麼,音樂形式本身在審美過程中佔據著什麼樣的位置?
  • 對《美學十五講》的方法論,你持有怎樣的態度?不妨一看!
    又例如為了闡釋清楚美學概念「自在之美」和「自為之美」,作者舉了一個非常生動明晰的例子:蘇格拉底和其弟子亞裡斯提普斯爭論金盾和糞筐孰美,如以事物自身的屬性,也就是自在之美作為評價標準,大多數人認為前者更美;如以它的用途和它對使用者的關係為評價標準,那麼假使糞筐實用而金盾由於比例和大小不實用,糞筐就比金盾要美。這樣深刻的學術內涵就和趣味性很好地結合起來了,強烈地吸引住讀者的眼球。
  • 賞石藝術中形式美與主題的關係
    進入現代,賞石成為一個人人參與的活動,對觀賞石理論研究大有創新,在前人賞石理論基礎上,在賞玩實踐過程中也簡潔地推出形、質、色、紋的賞石新主張,並在實踐中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同。經過數十年的的發展,廣大觀賞石藏家、石友心中對石早已有了深刻的認識:觀賞石兼具書畫雕塑等一切藝術作品表達形式中的藝術特徵。
  • 淺談藝術參與生活美學的建構形式與自身意義 【佳鵬設計】
    藝術的意義究竟在外部,還是在它自身,還是就是一種「語言的遊戲」? 我們認為,藝術作為審美活動的集中體現,終究是要有意義的,而意義作為一個關係性的範疇,使得有關藝術價值的討論必須涉及藝術自身的疆界之外。藝術與現實的美學關係要求藝術必須以對現實的「介入」來實現和完成自身,從這一意義上說,藝術都是「現實主義」的。
  • 打破藝術的藩籬,讓藝術進入城鄉空間,構建新的關係美學
    澳門每年都有眾多藝文活動,但如此規模的串聯合作、集體行銷,創造前所未有的聲勢,展現了澳門發展藝文城市的潛力。由文化局、旅遊局合作推動的「藝文薈澳」,長達半年時間,主體是文化局各場館的文藝展演,大型旅遊企業的藝文呈現,以及多國領事館共襄盛舉,配合展示各國藝術風貌。
  • 論服飾中體現的古代美學思想,如果喜歡,就趕緊學習一下
    自古以來,人們以雕塑、書法、繪畫、詩詞、音樂、建築等藝術表現形式來體現自身對美的認識與追求。在所有的藝術表現形式中,服飾藝術可以說與人的關係最為密切,它與人一生相伴相依。從第一張獸皮披掛在赤裸的人體上,到刺破荒蠻的骨針的出土以及項鍊串飾的發現,服飾藝術開始逐漸融入人的主觀意識。
  • 從唐太宗音樂態度,白居易、李賀詩中,看唐朝音樂繁榮及美學思想
    中國傳統音樂美學思想是以音樂的本質「和」最為最高藝術追求,強調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唐太宗認為音樂是人內心情感世界的體現,它與人的情緒有很大關係,而與音樂本身並沒有本質聯繫,與政治則更沒有什麼關係,政治是一種高於音樂之上的形式。正是他這種不拘泥於傳統儒家「淫樂亡國」形式的音樂論,才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儒學說對以往音樂發展的影響,從而給予了音樂發展的巨大空間,開創了音樂文化的新紀元。
  • Pierre 「關係美學」 是什麼?
    20世紀90年代,皮埃爾·於熱作為第二代概念主義者的一員,出現在了一場名為「關係美學」(relational aesthetic)的運動中,這是一種強調參與、社會互動和際遇的藝術創作方法。「關係美學」這個詞是由評論家兼策展人尼古拉斯·布裡奧(Nicolas Bourriaud)創造的,它用來描述一種基於互動而非藝術品創作的新藝術形式。布裡奧將關係美學定義為「一套以整個人際關係及其社會語境為理論和實踐出發點的藝術實踐,而不是以一個獨立的、私人的空間,亦或是博物館或者畫廊空間」。
  • 漆器與漆畫的關係解說
    縱觀中國的藝術史,青銅器、陶器、瓷器、玉器、帛畫、織錦……藝術形式,雖至今仍燦爛於整個世界,但到底發展受到了相當的局限,有些藝術形式已經失傳,有些今不如昔,有些停步不前,找不到新的發展方向。但漆藝7000年來自強不息,不斷精進,並沒有被歷史的大浪淹沒,反而一浪一浪更加精彩,由表及裡,由深度到廣度,「千文萬華,紛然不可勝識」,支撐漆器7000年不斷發展的正是漆的美學特性對質料的無限包容涵容態度,以及漆可以與質料親密無間合作關係。正是由於漆的包容性才使得它能在幾千年的發展中不停找到與時代審美相符的材料,並進而吸納轉化到自身獨立的語言系統中來。因此,在每一時代都能有漆的立足之地。
  • 淺談藝術與哲學關係
    出於和思想家同樣的原因,藝術家在作品中投入了自我並成就了自我。這種潛移默化的作用提出了美學中最重要的問題。另一條是談馬克思主義的(問答式書寫法),文本標示反駁的第三個標題為:馬克思主義者和其追隨者同樣認為他們是人文主義者。對於他們來說,人類的本性將在未來的無階級社會形成。因為只是兩個書頁文字截圖照片,該友人並未提這兩個截圖文字出自哪裡。自然,也不影響回答問題。當日下午我回復如下。
  • 藝術中的美學直觀與美感享受——胡塞爾現象學美學
    現象學美學是用現象學的方法解釋美學問題,以及為美學建立形象學基礎的一種美學思潮。現象學是20世紀西方的一種哲學思潮,其創始人是德國哲學家胡塞爾。現象學,不論是作為意識的哲學理論,還是作為對人類意識提供描述的特殊形式,簡單說就是意向性的理論。現象學的口號是「回到事物本身」,意思是要人們通過直接的認識去把握事物的本質。
  • 從人與自然的關係,看生態美學對實踐美學的繼承與發展
    而「生態中心主義」的中心原則就是講人與自然的「生態平等」,這裡的「平等」是指人與自然的主體間平等對話的關係即「主體間性」的關係。主體間性美學把人與自然的審美關係看作是生態審美中主主性關係,是「『我與你』的關係,從根本上消除了人與自然的對立,恢復了人與自然的親和性,同一性」,這類似於20世紀90年代美國著名生態理論家大衛·雷·格裡芬所提出的「世界(自然)的返魅」。
  • 房屋建築設計中的美學規律,你了解多少?趕緊學習一下吧!
    近年來我國的建築風格也逐漸趨於國際化,一些西式風格的建築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為此,房屋建築的設計人員也要立足於我國房屋建築設計的基本風格,對設計理念進行不斷的創新,融入美學規律,使房屋建築在美觀性、形式上更加體現美學設計理念。為此,文章中筆者針對房屋建築設計中的美學規律,對其規律的運用進行了分析。
  • 家庭關係中最有效的溝通方法:深度傾聽
    家庭關係中最有效的溝通方法:深度傾聽維繫一段親密關係最重要的是什麼?怎樣勸說孩子更有效?如何化解家庭成員之間的衝突更有效?但其實良好的親子關係未必需要你說了多少,而要看你做了什麼。美國心理學家和傳播學佳艾伯特·梅拉比提出,人際溝通中決定一個人印象的55%體現在外表、穿著、儀容、溝通的態度上,38%體現在講話的語氣語調方面,只有7%是說話的內容。而最好的溝通態度就是抱著傾聽的心態。
  • 淺析中西方園林藝術風格及其美學思想
    中國的園林藝術源於中國傳統繪畫,因而從一定的意義上可以說是傳統繪畫的又一表現形式,從審美主體來說,長期受深厚的哲學、美學的陶冶,而主體本身又是經過各種成熟的藝術詩詞、繪畫、工藝美術和建築交融滲透獨立發展起來的一個形態完善的藝術類別。「詩情畫意」是中國古典園林追求的審美境界。西方園林中的法國有「園林是陪襯,是背景,是建築的附屬物,確實不是獨立完備的藝術」(黑格爾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