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中的「關係美學」

2020-09-03 藝術中國ArtChina

(識別圖片二維碼報名觀看本期直播)

伺服器藝術 | 有名堂

《符號學與當代藝術》系列線上講座 NO.8

當代藝術中的「關係美學」

主講嘉賓:周彥華

直播時間:8月22日 20:30-23:00

出品:伺服器藝術

周彥華

1996年時任巴黎東京宮策展人的尼古拉斯·伯瑞奧德(Nicolas Bourriaud)在法國波爾多當代藝術博物館(CAPC musée d』art contemporain de Bordeaux)策劃展覽《交通》(Traffic)。展覽推出的新一代藝術家們如利克裡特·提拉瓦尼加(Rirkrit Tiravanija)、多米裡克·岡薩雷斯(Dominique Gonzalez-Foerster)、皮埃爾·於熱(Pierre Huyghe)、利亞姆·吉利科(Liam Gillick)成為了今天國際當代藝術的主力幹將。策展人伯瑞奧德希望通過展覽呈現一種「後89」時代的當代藝術,這類藝術旨在將人類關係領域作為作品的背景和對象。1998年伯瑞奧德將《交通》展覽中涉及到的理論問題進一步提煉出來,形成了《關係美學》一書。這本書於2013年被翻譯成中文並在中國內地發行。至此「關係美學」理論在國內被廣泛傳播,有關該理論的研究和討論也在逐漸展開。關係美學在國內的迅速走紅離不開「社會參與式藝術」的興起。同時,這類藝術實踐也在積極的回應甚至挑戰關係美學的邊界。既《關係美學》之後伯瑞奧的又推出了《後製品》(Postproduction)和《例外形式》(The Exform)兩部研究性著作。在這幾部作品雖涉及到的研究對象有所不同,但它們與《關係美學》共享一種信息化時代的語境。伯瑞奧德認為,藝術就是要試圖將人們從這種大眾傳播意識形態的限制中解放出來。

本次講座將圍繞「關係美學」的背景、理論要點,以及相關批評展開。在梳理「後89」世界的經濟、技術和政治秩序的基礎上,還原關係美學的問題情境;在比較關係美學和其它藝術和美學理論的基礎上(如「前衛理論」、瓜塔裡的美學理論等),分析關係美學的理論構成;在考察伯瑞奧德與克萊爾·畢曉普等當代藝術理論家的思想爭鋒的基礎上,討論關係美學實踐的局限;在宏觀伯瑞奧德當代藝術理論體系的基礎上,反思關係美學與「行動者網絡理論」、「物導向本體論」和「後批評」等當代哲學之間的關係。演講者認為,上世紀90年代出現的關係美學不僅是當代藝術的一種批評話語,還是一個龐大的理論星叢,它在理論和實踐層面為當代符號學提出了新問題。

即將於8月22日舉辦的第八期《符號學與當代藝術》線上講座,我們邀請到美學博士、美國亞利桑那大學藝術史和東亞人類學博士候選人周彥華作為主講嘉賓,以《當代藝術中的「關係美學」》為題做主題分享,並邀請了當代藝術批評家、獨立策展人顧振清,策展人、寫作者崔燦燦,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東亞研究系和人類學院終身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任海作為討論嘉賓,顧振清還將同時擔任主持人與三位嘉賓展開對話。

主講嘉賓

周彥華

四川美術學院當代視覺研究中心副教授,重慶英才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她於2016年在國內獲得美學博士學位後前往美國攻讀第二個博士學位,目前是美國亞利桑那大學藝術史和東亞人類學博士候選人。她的研究涉及到美國戰後雕塑、公共藝術、社會參與式藝術史論,和文化研究理論。她目前正在進行有關中國當代鄉村社會參與式藝術的研究、社會主義的社會參與式藝術研究。她承擔國家社科基金等多項項目基金,是《藝術的介入》的作者,也是美國affect theory理論家勞倫·勃蘭特著作Desire/Love的第一譯者。她在國際重要學術期刊和國內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篇。

主持嘉賓

顧振清

1987年畢業於中國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2003年至2006年任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總策展人及副館長,2004兼任中國當代藝術獎(CCAA)藝術總監,2005年兼任臺灣東海大學美術系客座助理教授。2006-2007年任上海朱屺瞻藝術館執行館長;2007-2008年兼任《視覺生產》雜誌主編、2008年受聘為第五屆臺新藝術獎決審評委、天津美術學院客座教授;2009-2011年任北京白盒子藝術館藝術總監;2009-2016年任北京荔空間藝術總監;2014-2016年任西安賈平凹文化藝術館學術館長;2017-2018年任廈門MORE ART藝術館學術館長;2018年至今任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客座副教授;現以獨立策展人身份工作、生活於中國北京。

討論嘉賓

崔燦燦

崔燦燦是一名活躍在各個領域的獨立策劃人,寫作者。

策展的主要展覽和活動從2012年開始近百場,群展包括夜走黑橋、鄉村洗剪吹、FUCKOFF II、不在圖像中行動、六環比五環多一環、十夜、萬丈高樓平地起、2018過年特別項目、策展課等。曾策劃的個展包括艾未未、包曉偉、陳丹青、陳彧凡、陳彧君、馮琳、韓東、何雲昌、黃一山、姜波、厲檳源、劉港順、李青、李佔洋、牧兒、馬軻、毛焰、琴嘎、秦琦、隋建國、石節子美術館、史金淞、沈少民、譚平、王慶松、謝南星、夏小萬、夏星、蕭昱、許仲敏、徐小國、宗寧、張玥、趙趙等。

曾獲CCAA中國當代藝術評論青年榮譽獎,《YISHU》中國當代藝術批評獎,藝術權力榜年度展覽獎和策展人獎,《藝術新聞》亞洲藝術貢獻獎林肯策展人提名、《當代藝術新聞》年度最佳藝術家個展、北京畫廊周最佳展覽獎,以及多家媒體的年度策展人或是藝術貢獻獎等。

任海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東亞研究系和人類學院終身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中國重慶市巴渝學者,四川美術學院特聘教授。四川美術學院和亞利桑那大學研究性藝術工作室主任。獲得過多項國際基金會研究資助,包括安德魯·梅隆基金會,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溫納-格倫人類學研究基金會,亞洲文化基金會,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中國時報文化基金會傑出青年獎等。出版過5本英文專著、編著和專集,並在中外核心期刊發表過80多篇英文和中文論文。應邀在中外30多個大學和研究機構發表過學術演講,包括史丹福大學,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密西根大學,人類經驗高等研究院,芝加哥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荷蘭來頓大學,香港大學,臺北中央研究院等。任海教授的研究方向包括:參與式藝術,研究性藝術,物導向藝術,公共藝術與公共文化,比較媒體與技術,流行文化,文化批評理論,都市研究,物導向人類學,審美哲學等。

本次系列講座邀請到符號學研究的泰鬥級人物趙毅衡,以及段煉、顧振清、Claus Mewes、藏策、趙奎英組成「符號學與當代藝術」的策劃委員會。

策劃委員會(按姓氏拼音排列)

段煉

藝術史論學者、加拿大康科迪亞大學教授

顧振清

伺服器藝術專家委員會委員、藝術總監,當代藝術批評家、獨立策展人

Claus Mewes

德國前漢堡美術館館長

藏策

藝術理論家、獨立策展人

趙奎英

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趙毅衡

四川大學符號學-敘述學教授,符號學-傳媒學研究所所長

【支持機構】

(按拼音排序)

德國漢堡品牌應用科學大學

(Brand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 Germany)

電子科技大學·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中心/藍馬國際藝術研究中心

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

南京大學藝術學院藝術符號學與生態文化研究所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符號學與傳播學研究中心

四川美院當代藝術研究所

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

天津美術學院雕塑系、移動媒體藝術系

錫純基金會

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藝術與科技方向

相關焦點

  • 當代藝術中的「關係美學」
    當代藝術中的「關係美學」主講嘉賓:周彥華直播時間:8月22日 20:30-23:00出品:伺服器藝術周彥華1996年時任巴黎東京宮策展人的尼古拉斯·伯瑞奧德(Nicolas Bourriaud)在法國波爾多當代藝術博物館
  • 當代藝術中的「關係美學」|《符號學與當代藝術》第八期
    1998年伯瑞奧德將《交通》展覽中涉及到的理論問題進一步提煉出來,形成了《關係美學》一書。這本書於2013年被翻譯成中文並在中國內地發行。至此「關係美學」理論在國內被廣泛傳播,有關該理論的研究和討論也在逐漸展開。關係美學在國內的迅速走紅離不開「社會參與式藝術」的興起。同時,這類藝術實踐也在積極的回應甚至挑戰關係美學的邊界。
  • 《關係美學》中的關係形式在藝術活動中的體現,你持有怎樣的態度
    在藝術活動中,藝術品與觀眾的關係,藝術品之間的關係,藝術家與藝術品的關係,藝術家與觀眾的關係藝術品與社會的關係等,各種關係交織在一起形式多樣,共同構成了藝術活動。文中選取幾種關係入手,解讀尼古拉斯.伯瑞奧德在《關係美學》中提到的關係形式在藝術活動中的體現。
  • 中國當代藝術的「新東方美學」
    此外,這種思潮現象不僅出現在個體藝術家中,在各大展覽中也有體現。第十六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我們的鄉村」單元、第二十五屆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751國際設計節等,均出現了這種美學趨勢。藝術家們的藝術作品均體現出一種共同特徵,即他們基於中國傳統文化因子,通過現代藝術形式轉換而形成一種新東方美學風格。較之早期常玉一代的「新東方美學」,當代「新東方美學」存在地域更加廣闊,涉及藝術領域更加寬泛。
  • 當代藝術的「反美學」,究竟是反的什麼?
    在「反美學」的呼喚下,「反藝術」也應運而生。「反藝術」是對舊有傳統藝術的一種消解與重構,是後現代藝術的集中體現。筆者認為,其具體主張如下: 其一,反創造。在當代藝術中,審美價值與非審美價值開始互滲,審美與生活趨於統一。 其二,反形象。
  • 在後現代轉向中探討當代美學問題
    作者首先關注的不是美學和藝術哲學自身的問題,而是20世紀藝術發展中所隱含和表現的後現代因素,以及景觀社會的美學化對藝術轉變所產生的重大影響,並緊密結合20世紀初以來的藝術發展來論述現代藝術中的後現代起源,20世紀藝術中所出現的反藝術和審美傾向與特徵來探討藝術現象與美學理論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而後進一步論述了當代美學和藝術哲學中諸如「藝術的終結」、「藝術理論的終結」、「藝術世界的終結」和
  • 關係美學:關係的狂歡,或美學的保守?
    「關係美學」在尼古拉斯.鮑裡奧德(Nicolas Bourriaud)1997年的同名著作《關係美學》中提出,之後關於它的爭論從來沒有停止過。今天,我們對關係美學的一些操作方法並不陌生。在名目眾多的展覽中,不管是否貼著「關係美學」的標籤,都或多或少打著這個概念的印記。
  • 接受美學是當代藝術發展的基石
    當今,有很多即使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看不懂抽象藝術、當代藝術,其實這主要是沒有接觸過接受美學,又稱接受理論和接受研究。對於中國當代藝術能否得以繼續發展,關鍵取決於大眾的審美取向、審美的思維邏輯和全民美育的水平,特別是對接受美學的認知程度。
  • 《為什麼那是藝術——當代藝術的美學和批評》
    作者:特裡·巴雷特 出版: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作者特裡·巴雷特,美國當下頗具才華、知名度極高的當代藝術問題專家,曾榮獲美國國家藝術教育協會「傑出教學獎」。全新修訂的第三版反映了作者在藝術理論和批評上的研究和思考。增加了對非西方藝術家的介紹。
  • 當代藝術遇上「二次元」 動漫美學的新視野
    除此之外,羅浮宮的世界巡迴展「LOUVRE No.9」(漫畫、第九藝術)將於今年7月接替「美戰」,羅浮宮自2005年每年邀請一位漫畫家為其定製作品並出紀念版單行本。「LOUVRE No.9」將呈現16位藝術家的作品,包括11位已和羅浮宮合作的國際藝術家。動漫逐漸被美術館接納,在動漫和二次元文化影響下,當代藝術語境下的「動漫美學」也在擴大創作邊界。
  • 新高尚美學對話當代藝術:「移動的理想國」即將啟幕
    2019年7月,一汽紅旗在長春舉辦了首屆新高尚美學藝術展。2020 年的第二屆藝術展,將展出範圍擴展至北京、瀋陽、杭州、成都四地,旨在延續新高尚美學理念內涵,探討全球化語境下中國本土品牌與當代藝術的交融對話,帶領受眾領略一場中國式的、引發深度思考與廣泛討論的藝術感官之旅。
  • 賈善國 | 傳統美學「化境」當代藝術
    書、畫、印,是中國文人畫的基本構成要素,賈善國用當代藝術的創作方式將其重新融合、轉化。他將傳統拓印碑文的方法發展為「陰陽拓」,文字的凹凸感呈現出碑刻的銘記性,傳達出向傳統致敬的肅穆感。傳統美學中的「知白守黑」、「道法自然」、「大象無形」「滌除玄鑑」、「見賢思齊」、「真水無香」等構成的篆刻印章,以其抽象性體現出現代審美特性。
  • 網際網路對當代藝術與美學的影響,你有多少了解?不妨一看!
    人們在生活中離不開網際網路,通過網際網路影響並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中的藝術無處不在,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藝術與美學是人類社會的發展導致的必然結果,也是人類社會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的主旨在通過網際網路時代下藝術與美學的結合,來創造出具有當代氣息又具有美學價值的藝術品,使藝術與美學更好的結合更好的服務與人們的生活。
  • 「虛實相生」美學與當代藝術設計,探索未來的設計之路
    虛實相生是中國傳統美學的重要思想,在當代設計藝術中仍顯現出無窮的魅力,然而與古代藝術相比較,今天的設計更多的是取其形而未傳其神,那麼當代設計到底有著怎樣的藝術風貌和時代要求,應該引起怎樣的反思?  一、傳統藝術中的「虛實相生」美學  中國傳統藝術理論的重要貢獻之一就是對「虛」「實」關係的高度重視和特殊把握
  • 湖北省美學學會2018年會研討「當代審美與設計美學的價值」
    「當代審美與設計美學的價值」問題。》《對康德美學的傳情論改造》《體系與問題——當代中國美學教材書寫的現狀》《新實踐美學的生活美學建構》《人本生活的美好維度》《美術館筆記——公共空間中社會美學品質的生成與變化》《器物與〈紅樓夢〉》等為題的學術報告。
  • 中國古琴藝術與當代生活美學展開展
    11月22日,乘物遊心——中國古琴藝術與當代生活美學展演在貳廠文創公園·T2國際當代藝術中心舉行。記者 熊明 攝   11月22日,乘物遊心——中國古琴藝術與當代生活美學展(重慶站)在鵝嶺貳廠國際藝術中心開展。即日起至12月2日,市民可前往免費觀展,並了解古琴製作的相關知識。   據了解,本次展覽由北京鈞天坊主辦,作為2016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本次展覽以青鳥為主題,共展示55床古琴。
  • 中華美學的復興:從東方美學到當代珠寶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
    12月6日下午,由琪·藝術館與TTF高級珠寶共同舉辦的「從東方美學到當代珠寶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中國第一座當代翡翠藝術館——琪·藝術館隆重舉行,本次學術研討會由TTF高級珠寶品牌創始人兼藝術總監吳峰華先生主持。
  • 對話當代藝術,體驗中雲資產生活美學
    值中雲資產成立五周年之際,中雲杭州財富中心聯合ART170(藝術品資產配置平臺)及三尚當代藝術館,展開了一場當代藝術的對話活動,三尚當代藝術館也特別引進了敘利亞作家阿多尼斯的藍色對話作品展,讓人們從藝術的角度重新認識了這位偉大的詩人
  • 藝述:尼古拉斯·伯瑞奧德|關係美學(一)——關係形式
    絕大多數評論家與哲學家不願將當代實踐的實體擁人懷抱,因而這些實踐根本就停留在無法閱讀的狀態,因為人們無法從前人所解決或留下的問題出發,分析這些藝術實踐的原創性和相關性。尼古拉斯·伯瑞奧德編著的《關係美學(精)》闡釋了20世紀90年代的藝術思想和藝術探索。
  • PA焦點 | 周彥華:《關係美學》的基本框架
    然而「理論來源於實踐,或理論指導實踐」的固定思維,意味著對關係美學的思考總是伴隨著如何從該理論中攫取有效信息,來解讀當前的藝術實踐,這種習慣或多或少帶著斷章取義的嫌疑。以目前對《關係美學》的討論為例,我們往往易於從批判理論的角度將關係美學視為前衛理論的餘脈,而忽視了伯瑞奧德撰寫《關係美學》的另一重視角,即從精神分析和後結構主義理論出發,勘察關係美學中「關係是什麼」的本體論視角。探討關係美學的關係形式和倫理訴求構成了《關係美學》的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