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明清扇面經典 | 一扇一畫一清風

2021-02-09 深圳市書法院
本文   點上方藍色字體一鍵關注       書畫 | 篆刻 |  鑑藏 | 國學 | 人文 | 歷史 |  茶道  | 養生 

故宮博物院藏有明清時期的摺扇畫頁數千件,以藏品數量大、畫作品質高而居於世界各博物館之首。故宮收錄的198幅圖只是故宮藏品中的鳳毛麟角,更是中國繪畫史中的滄海一粟,然而,卻涵蓋了明清繪畫的主要流派和畫家的重要作品既表現出每位畫家的個人風格,又體現了明清時代的畫壇特點,可以說它們以精緻的形式「描繪」了明清繪畫史。以扇面為載體寫字作畫,最早出現在紈扇上,漢、晉時就有班婕妤題扇詩、王羲之為賣扇老媼書扇的故實。在摺扇上繪畫,最遲也不晚於宋代,元鄭元祐《題趙千裡聚扇上寫山次伯雨韻》曾形容宋趙千裡繪的摺扇山水畫具有恢弘的氣勢:「宋諸王孫妙磅礴,萬裡江山歸一握。卷藏袖中舒在我,清風徐來榖衣薄。」摺扇繪畫的蔚然成風,是從明代「吳門畫派」開始的。吳門,今屬蘇州,是摺扇製造業的發達地區之一。這裡自古以來就是文人薈萃之地,書畫家、文學家、收藏家等名家輩出,雅集宴飲,相互推重,從而形成崇尚書畫的文化氛圍。摺扇,又稱「撒扇」、「聚頭扇」、「聚骨扇」、「便面」等,南齊時初具雛形,但工藝尚粗陋。自唐朝始,製作精美的日本、朝鮮摺扇作為貢品傳入中國,如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高麗國》記:「彼使人每至中國或用摺疊扇為私覿物。」至宋朝,摺扇開始受到文人們的關注,宋趙彥衛《雲麓漫鈔》、鄧椿《畫繼》以及蘇東坡筆記中,皆有關於摺扇特性及製作等方面的論述。明初,摺扇受到明皇室的喜愛,成祖朱棣見到朝鮮所貢摺扇精緻靈巧,特頒用其式,諭令工匠大量製造,以賜群臣。宣宗朱瞻基受祖父朱棣的影響,對摺扇更是偏愛有加,他在29歲時創作了大型摺扇畫——《山水人物圖》。在明皇室的風尚影響下,很快形成了四川、江浙等地摺扇生產中心。摺扇不僅成為從皇宮到庶民的日用品,而且成為文人題詩作畫的載體。至清代,摺扇的制扇、畫扇、賞扇、藏扇進入全盛期,南、北方都湧現出職業的扇莊與商人,如北京的「齊建隆」、「戴廉增」、「和忠興」,天津的「楊柳青」,杭州的「王星記」等,它們以經營摺扇書畫生意,名噪一時。摺扇開合自由並可出入懷袖,便於書畫、攜帶和把玩,因此逐漸被賦予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為首的吳門書畫家得心應手地揮灑翰墨的載體,摺扇扇面繪畫也從此成立與立軸、手卷、冊頁等並列的繪畫形制。


聲明:傳播為宗旨,來源:月雅藝術商城

視頻號來了,掃碼關注吧!

《深圳特區報》專訪 | 趙永金:融情於筆 寫照精神

第五屆深圳市青年書法藝術雙年展在深圳畫院成功舉行

(附入展高清作品圖)

《深圳特區報》 | 筆墨書寫芳華歲月: 

「第五屆深圳青年書法藝術雙年展」開幕

深圳電視臺 | 第五屆深圳市青年書法藝術雙年展

第五屆深圳青年書法論壇於深圳畫院成功舉行

(學術研討會實錄 • 審定版)

「暢神—朱圭銘書法展(深圳站)」開幕式暨學術講座

於8月8日在深圳市書法院成功舉行

中國美院張愛國教授書法講座於深圳市書法院成功舉行

相關焦點

  • 一扇一詩一清風,掌握之間顯風流,題扇詩:扇面上的詩韻流長
    扇子,在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即便現在有空調、風扇等電力驅動的「送風」工具,人們在酷暑炎熱時,手中還是會有一把扇子,除了有「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清風徐來的意思,也是扇文化的一種傳承。沈從文先生的《古人的文化》一書中提到,「明永樂年間,成都所仿日本『倭扇』,年產約兩萬把」,這裡的「倭扇」就是後來的摺扇,區別是早期的扇骨比較少。主持編纂永樂大典的解縉是明朝的三大才子之一,傳說朱棣曾得了一把《涼州詞》風光的扇面,可惜的是有畫無詩,他覺得甚為可惜,便把解縉喊來,讓他為此扇題詩。
  • 一尺扇面兩尺畫,小扇中的水墨乾坤
    一尺扇面兩尺畫據史料顯示,我國應該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扇子的國家,古書有「黃帝作五明扇」「舜始造扇」的記載,距今有逾三千年歷史。不過,扇子的用途最初不是扇風,而是為帝王遮陽擋塵的「仗儀扇」。到了西漢以後,用以納涼消暑在民間漸成風尚。故當時的史書記載:「以龍致雨,以扇逐暑。」隋唐兩代,盛行於世的主要是紈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紙扇。宋以後,摺扇漸漸流行。
  • 無極齋分享安吉縣博物館《清風雋永——明清江南扇面精品展》
    清風雋永——明清江南扇面精品展安吉縣博物新展無極齋分享本篇是古歡齋主韓回之帶大家欣賞《清風雋永——明清江南扇面精品展》。7月21日,由安吉縣博物館和金華市博物館聯合舉辦的「清風雋永——明清江南扇面精品展」在安吉縣博物館開展。扇面集實用、工藝與藝術於一體,無論是團扇還是摺扇,都是流傳最為廣泛的傳統藝術品之一。幅不盈尺的扇面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還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理想境界。
  • 明代書法大家扇面集萃聯卷(一)故宮藏
    明代書法大家扇面集萃聯卷一,故宮藏。本文聯卷的內容為明代著名書畫家董其昌、祝允明、文從簡、王寵、吳寬、文徵明、文彭、文嘉等名家創作的扇面精品。扇面有團扇和摺扇兩種形式,也可以自己裁剪設計畫出,一般日常生活中我們見到最多的摺扇。
  • 浙博將展館藏明清扇面,在酷暑中以「涼友」相對
    浙博將展館藏明清扇面,在酷暑中以「涼友」相對 文人喜扇,四季皆宜,春執扇以愛百花,夏執扇以消塵濾,秋執扇以悲落葉,冬執扇而懷冰雪,此扇非扇,不亦為知己者乎。
  • 揚之水 | 摺疊扇底一捻風
    摺疊扇底一捻風 文 | 揚之水       摺疊扇的故事,始終為人們所喜,因為它事關三國:日本,高麗,宋代的我們。當然應該說我們的宋代,不過把話倒過來,便如我們回到了歷史情境一般。那時候正有一首小詞調寄《生查子》,題為「詠摺疊扇」,詞曰:「宮紗蜂趁梅,寶扇鸞開翅。數折聚清風,一捻生秋意。/ 搖搖雲母輕,嫋嫋瓊枝細。莫解玉連環,怕作飛花墜。」
  • 故宮藏明代大家書法扇面集萃聯卷(二)
    明代大家書法扇面集萃聯卷二,故宮藏。本次的聯卷內容有明代書法大家董其昌、文亨、文徵明、張瑞圖、唐寅、文彭、周天球、文嘉、莫是龍、黃道周、王鐸、陳繼儒、邢侗等這十幾位的扇面書法精品。而扇的書畫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直到宋朝扇面有了空前的發展及提高,而宋又以畫扇最為盛極,兩宋也留下了不少的扇畫精品。實際最終將這個集實用、工藝、藝術為一體的扇面書畫藝術推向高潮的,則是明代人,在明清時期許多書畫大家痴於扇面的精心創作,也留下了較多的扇面精彩作品,唐寅唐伯虎就是我們最熟悉的一位。
  • 熱來尋扇子 | 風物在手·明清扇面選
    此輯選編明清扇面大多取自故宮博物院與清代吳榮光在其題跋中說「到明代四家,唐、沈、文、仇始為書畫,蔚為吳下人書畫扇面之風氣」。是後,書畫摺扇風氣大盛,名人顯貴,名家流派遂成明清以來獨具一格的書畫形式。至明末松江畫派、武林畫派、清初六家、宣城畫派、四高僧、金陵畫派以及揚州畫派等等將摺扇繪畫藝術做了進一步的推進與繁榮。
  • 阮兆菁/清風徐來油扇情
    猛然間,你會發現,扇面上簡約寫意的花鳥山水的圖案,和「心定神閒」、「清風徐來」、「蓮葉田田」的題字,蘊含著哲理,寄寓著深意,這些來自民間藝人的書畫,同樣給人藝術的美感,在一搖一扇的清風裡,這不知不覺地滑進我們心中的哲理和美感,讓我們時時感受到它的深刻內涵。 福安官埔村是油扇唯一的產地,過去家家戶戶都制扇,久而久之,官埔油扇也就成為這村一塊響噹噹的金字招牌。
  • 吳嘉茵:宋代扇畫對當代扇面書法創作的啟示
    扇與書法結緣具體始於何時,並沒有明確的文獻記載。宋代「端午賜扇」是一項制度化的宮廷禮儀,所賜之扇最特別的是「御書葵榴畫扇」,一面是帝王書法,一面是宮廷畫師所畫的花果。目前能夠看到的最早的扇面書法墨跡,是宋徽宗的草書《掠水燕翎詩紈扇》。在近似圓形的團扇扇面上,行書灑脫自然,流暢飛逸。「書畫同源」是中國書畫史上一個重要觀念。書法與國畫之間相聯繫,在筆法、墨法及構圖空間等相關性方面探索。
  • 許國華《一扇薰風吹鄉夢》
    ◎許國華「一扇薰風入座涼,輕雲微雨弄晴光。」在那個沒有空調沒有電扇的年代,唯有手中的一把蒲扇,忽閃忽閃地扇著,驅趕夏日的炎熱。那時,我這個小屁孩對蒲扇滿不在乎,卻對蒲扇上的燻字,情有獨鍾。蒲扇是鄉村尋常之物,外形大同小異,納涼時扇著扇著,一不留神,就容易拿錯或者被人拿走。於是,就有人在扇柄系根紅線,或者寫上名字,以便區別。也有講究的,在扇面上燻字,一目了然,更方便辨認,好讓蒲扇「專人專用」。
  • 扇文化:話說中國團扇藝術意蘊——扇面天下,舞文弄墨
    歷來中國被譽為制扇王國之稱。中國被譽為制扇王國,扇子主要材料包括:竹、木、紙、象牙、玳瑁、翡翠、飛禽翎毛等,中國扇造型優美,構造精緻,經能工巧匠精心鏤、雕、燙、鑽或名人揮毫題詩作畫,使扇子成為一種藝術品。古代團扇大多製作精細,裝飾華美。一般在扇面畫上仕女、山水、花卉圖,款式爭奇鬥豔,多為女性隨身攜帶。
  • 璟祥2018拍賣徵集 | 扇面畫——扇裡春秋
    中國扇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因『扇』與『善』諧音,有著「善良「、「善行」之意,所以扇子往往被人們賦予了更多的美好寄託。而畫在扇面上的扇面畫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都愛在扇面上繪畫或書寫以抒情達意,將留有書畫的扇子送他人收藏或贈友人以詩留念。
  • 藝說//扇畫,遊走的藝術
    扇畫是中國畫傳統形式之一,歷代畫家屢有建樹,形成各自獨特的風格。古代的扇面畫有不少佳作。明代藍瑛的&34;,遠是山,近是舟,青是松,紅是楓,讀之陡生超凡脫俗之感;米萬鐘的&34;也能一展胸襟;清代吳歷的&34;,扇上不僅畫好,詩也題得好;&34;一把小扇,幾欲寫盡遊子情懷,真是藝情俱佳的扇中上品。
  • 李建博畫扇——一夏風雅
    當代青年畫家,拙耕堂主,一畝山房主人。對畫面形式語言進行長期的思考和探索。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納蘭性德的《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畫扇——在扇上作畫。南朝 齊 謝赫 《古畫品錄·蘧道愍章繼伯》:「竝善寺壁,兼長畫扇,人馬分數,毫釐不失。」自古而今,扇子除卻納涼,也極具藝術性,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景象在其上吟詩作畫。但扇上作畫絕非易事,書畫家祝允明曾喻畫扇為美女舞於瓦礫:方寸之間需筆致毫髮。
  • 扇面畫的世界 | 她執扇嫣然,扇風又煽情
    古裝劇中,我們見到這樣的場景:伴隨這一個特寫鏡頭,帥氣男子將手中的扇子輕輕一揮,在空中劃出啊一道完美的弧線後便唰地一聲展開,一氣呵成,無比瀟灑。或者在一個近鏡頭下,美麗女子手執扇子,或貼於胸前,或作半遮掩狀,其低眉頷首的樣子,令人賞心悅目。這些扇子的扇面上往往畫有各種精美絕倫的圖案,在這些畫面的點綴下,優雅的動作更添意境美。
  • 扇面畫收藏拍場表現穩定 興起可追溯至明清(圖)
    作為書畫收藏的一個分支,近年來扇面已開始「獨立門戶」,因其將扇面與書畫藝術精美結合,在創作藝術技法上要求又更高,故稱之為「小品大藝」。扇面不僅僅是對書畫藝術本身的拓展,更重要的是通過一把小小的扇面,更便於人們把玩和觀賞,推動著中國書畫市場化進程。
  • 扇面收藏入門可選擇明清女性畫家作品
    扇面或將成收藏新寵,專家建議 入門可選擇明清女性畫家作品   扇面或將成收藏新寵,專家建議 入門可選擇明清女性畫家作品   日前,「扇墨傳馨——明清扇面藝術精品展記者了解到,在3個月的展期中,公眾將能欣賞到從吉林省博物院和廣東省博物館藏中精心挑選的70餘幅扇面精品,其中不乏沈周、文徵明、董其昌等名家扇面,展現山水、人物、花鳥、書法等豐富的扇面藝術。 專家表示,近年來扇面收藏作為書畫收藏中的小眾領域,具有「小品大藝」、贗品較少的特點,日漸受到追捧。收藏的時候要注意「真」、「精」、「新」,入門可選擇出品較少、畫作精美的明清女性畫家作品。
  • 雅扇,一種遊走的藝術
    明 清 扇 面 繪 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扇子在古代有「搖風」「涼友」等別稱,在電風扇、空調普及之前,扇子成了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暑良助,自始畫家和文人在扇子上繪畫書寫之時,扇子開始從單一的實用性而走向功用與審美的雙重功能,從而變為文人雅士手中的一柄玩物:「雅扇」。
  • 中國歷代山水畫經典範本「扇面冊頁」
    尤其到了宋代,宋人將團扇這一藝術形式發展到了極致,可以說在小小的扇面中,勾畫出了另一番山水天地。宋人鄧椿在《畫繼》卷十《雜說》中記載:「政和間,每御畫扇,則六官諸邸競皆臨仿,一樣或至數百本。其間貴近,往往有求御寶者。」上所好至此,可知眾人欣賞收藏扇面之流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