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杭州5月17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李愛紅)初高中生們一定對蘇滄桑這個名字不陌生,因為她的作品「高頻」出現在語文試題中。在杭州高級中學高一最近的一次語文測試中,她的作品《抵達》就成為了閱讀理解題。小學生們則很可能讀過張嬰音寫的這幾本書:《我是女孩》《快樂媽媽和快樂女兒》《怎樣使孩子心理更健康》等。
16日下午,杭高張抗抗寫作基地班名師名家課就請來了蘇滄桑、張嬰音、鄒園三位作家與杭高學生面對面交流。
去年浙江高考一道要求考生賞析「魚的眼睛裡閃著詭異的光」表達了什麼意思的考題,連原作者鞏高峰也表示自己答不出,一度引發熱議。那麼,自己的作品成了閱讀理解題,還配有「標準答案」,原作者是否認可這些參考答案呢?
鄒園表示,創作者和閱讀者對同一作品的理解有差異非常正常,如果參考答案和作者的創作初衷大致吻合,是可以接受的。「其實那些閱讀理解題目,作為作者本人的我都答不出來。」鄒園笑著說。對此,蘇滄桑也感同身受,她說,她非常崇拜語文老師,不僅題目出得好,回答得也很好。
杭高上學期語文測試還考到了蘇滄桑的作品《水下六米的凝望》,其中有一道6分值的小題:文章開頭與結尾處對鳥的描寫,分別有什麼作用?請結合全文進行分析。杭高校辦主任、張抗抗文學館館長高利現場拿出了這道題來「考」原作者蘇滄桑。
高利先從一個語文老師的角度解讀了這道題,他說,要從思想和內容、結構作用、形式三個方面來答題,比如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是否有承上啟下或首尾呼應等作用,是否運用了擬人或比喻等手法。
蘇滄桑對高利的回答表示認同,並做了進一步解讀,她說,這隻鳥在開頭是一個圖騰,在結尾是一隻石刻的鳥,這是有象徵意味的,我們人類文明發展到現在,應該像這隻鳥一樣不停地回望歷史,與祖先互相凝望會從中得到一些啟示。基於這道題目,蘇滄桑建議同學們做閱讀理解題時,不能只看到一些表面的東西,要有發散思維,遇到一篇文章可以多想幾層含義,「比如,我的散文《一朵等愛的荷》,很多人以為表達的主題是愛情,其實其深層次的含義是表達了人對所有美好事物的追求。」
活動現場,蘇滄桑還和同學們分享了寫作「秘訣」:把打動你、觸動你的東西,像手術刀一樣層層剖析,並細緻道來,你的作品也一定會打動別人。
談及青少年如何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張嬰音和蘇滄桑都建議青少年要多閱讀名家經典、多思考、善於觀察生活。同時,蘇滄桑也並不反對青少年接觸優秀的網絡小說和科幻小說,「擠出時間去閱讀這點是特別重要的。」她反覆強調說。
高利介紹,名家面對面是杭高的傳統,一百多年前,康有為和梁啓超都來參加。「我們要把這種傳統要堅持下去,神五神六的航天英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我們都請,可以說是文理融通海納百川,總之,只要對學生有幫助的我們都會請來。」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