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博客《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題,而我卻不會做》在網絡上傳播,引起不少網民對出題人甚至高考的抨擊。
本報發表於2008年12月24日的《寂靜錢鍾書》被選為福建省2009年高考語文閱讀題,作為作者的本報前實習生周南(化名)自己試做了一遍題,總分15分中只拿了1分。尤為荒謬的是,一個被作者認為「說出了我內心最真實意圖」的選項,參考答案卻是錯的。
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發現,走出學生時代的「80後」青年回頭看「考試」,別有一番理解與滋味。
閱讀成了「被閱讀」?
「我對了對答案,除了第一個選擇題,我拿了1分外,其餘全錯。出題老師比我更好地理解了我寫的文章的意思,把我寫作時根本沒有想到的內涵都表達出來了。」周南在博客上這樣寫道。
《寂靜錢鍾書》倒數第二段寫道:「寂靜,這是錢先生心底所願。不要奇怪為什麼他的離世和10周年紀念都如此寂寥,這正是他一生的格調。」對這一段,福建高考題問:「加點詞語『格調』的內涵豐富,請簡要分析。」
當作者周南第一次看到這道題時,她一下就傻了。
「我沒有想那麼多,寫到那裡,順手就用了『格調』一詞,哪有多少豐富的內涵啊?」周南對中國青年報記者笑說。
「這題有點難,後來對答案時發現,我基本都沒有答到點上。」參加了今年福建高考的某211大學大一學生鄭鈺瑩說。她也在網上看到了這篇博客,並不感到驚訝,「畢竟出題人不是寫文章本身的人,所以可能想的方向會不大一樣,這也是現在語文閱讀題的普遍現象」。
「80後」作家韓寒也曾「細心地完成」了針對自己文章《求醫》一節的中學語文閱讀題,8道題只做對了3道。甚至,他選錯了「畫線句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
韓寒對此曾評論說:「我真弄不明白為什麼中國的語文喜歡把別人的文章一字一句加以拆解,並強行加上後人的看法,或者說是出題目的人的看法。」
「如果有人反駁說韓寒不會做自己文章出的高考題,那是因為他『沒上過大學』的話,那怎麼解釋我是高考出來的,卻做不對題?」幾年前是高考省前10名的周南說。
「我當時也認為答案給的不夠理想。」2009年福建高考語文改卷領導組成員之一、福建師大附中教研室主任楊建成老師在談到《寂靜錢鍾書》最後一題時說,「現在的高中生不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根本無法作答。」
楊建成認為,現代文閱讀出現這種情況在所難免。「命題者都從文本出發,只能就文本進行解讀,答案出來也就10天左右,與作者的想法有些出入也是正常的。」
但楊建成認為:「閱讀題總體來講,還是能考察出學生對文章的把握水平,只是在一些小的方面因為沒考慮太周到,而致學生覺得題目太難。」
對此周南有些異議。「我是作者,我做不出來,是我對自己的文章把握不好嗎?他們可以指責一個答錯題的學生不了解文章,總不能指責一個作者不了解自己寫的文章吧?」
「把自己當成高考生,就做得出了」
「很多學生看到博文後,去抨擊出題者。我並不批判出題老師,如果換成我出題,我絕不會更高明。我寫博客,是因為我被一個問題所苦惱、所困擾——我不知道,拿我文章考出來的學生的能力是什麼?」周南說。
「大家都覺得閱讀題在一定程度上是靠運氣,所以語文老師只叫我們記答題方法,比如『很多題在文中找答案會比自己論述得分高』、『答案在問題相關的字眼的那一段找』。」剛參加完高考的鄭鈺瑩對中國青年報記者如數家珍。
「很多時候閱讀題考查的是運用答題技巧答題套路的能力,而不是真正去鑑賞文章的能力。」鄭鈺瑩說。
清華大學中文系曠新年教授認為,受英語「完形填空」等題型的影響,語文閱讀在考查上也越來越注重細節,長時間的閱讀題方法訓練使「學生失去了整體把握的能力」,結果往往是「終於會做題了,卻不會寫文章了」。
本報記者潘志賢寫的關於洪戰輝報導,被許多中學用作閱讀理解範文。他曾做過七八份相關試卷,準確率九成以上。他說:「可能是我中學時受此類考試訓練較多吧。」
有網友提醒周南:「第一道多選題不讀文章也能做,讀了文章反而不會做了。」周南發現她一開始做題,正是忘記了高考生的身份,所以錯多,而冷靜下來之後,她仔細回憶了幾年前高中老師教給她的答題技巧,她發現大部分題目是「可以下手」的。
這讓她覺得:「這些題目,很多時候考的是高考語文技巧的掌握,卻並不一定能考查學生是否讀懂了文章。大家都在同一套框架裡討論問題,出題人根據高考框架出題,考生根據高考框架答題,閱卷老師根據高考框架批改……」
「因此拿12分和拿1分差距這麼大,不是因為學生個體差異,而是看你在不在高考框架裡、用不用高考『話語體系』說話。」周南說。
框架框沒了「寂靜錢鍾書」
「那麼語文閱讀考試,你的目的何在?閱讀能力的確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這種『發』一定要按同一個方向發嗎?作者創作文章的時候,並不是為了高考閱讀考試的需求來創作的。所以按照高考的框架來給出的答案,就會和框架之外的作者原意產生了差距。」周南這樣解釋自己的「1分」。
韓寒在提到命題者與作者想法不一致時說:「選擇的文章八成作者都是上個世紀就死了,真是死無對證了。」這句話在網上被很多人奉為經典。
「在文學水平來說,已故作者的作品已由時間證明了經典性,被選為高考文章,當然更保險。所以我一個『80後』學生時代寫的文章能被選入高考題,還是受寵若驚的。」周南說。
「那至少應該多去理解下寫文章的人的想法,不要使出題變得一定要學生用上某個答題套路。」鄭鈺瑩說。
曠新年教授認為,在高考導向下,「考試怎麼考老師就怎麼教」,因此命題人轉變思維很重要。他建議閱讀題的考查應該回到對學生基本能力和對文章整體思路的把握上,而不要求難求偏求細節。
「GRE、託福等英語考試的閱讀都是考純邏輯解釋題,答案是相對客觀的,而現代文閱讀把主觀性很強的問題放在有客觀標準答案的高考裡,這是否合適,值得商榷。」周南說。
福建省高考此篇閱讀的最後一題是:「文章的結尾說:『這個時代再也沒有了錢鍾書,但,是不是也因為這個時代不再寂靜?』請結合全文,探究時代的『寂靜』與產生錢鍾書這樣的大師之間的關係。」
周南認為這題的初衷很好。「因為我寫這篇文章就是為了讓讀者思考時代環境和個人成才的關係。但哪個回答就該打3分、哪個就該拿6分?怎麼可能判定呢。我作為作者,讀者如果批評我,我也會尊重他們。本來讀文章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而不好拿來考試的。」
楊建成認為主觀題是一種對高考「標準化」的改進。「這是探究題型,閱卷者在評閱的時候會互相討論補充參考答案,使得評閱的標準適度放開。」
「我寫博文不是為了幾敗俱傷、求個無解,而是三贏。我贏了,因為我文章問出了時代環境和個人成才的關係;出題老師贏了,因為他們把這個問題付諸高考題的紙面,促使考生去思考求學過程中的問題;考生贏了,當他們面對著這道現代文閱讀題——為自己謀求更好的高等教育機會的一道坎時,他們也許更能體會到時代環境與個人成才之間的聯繫,也更能思考怎樣沉下心來,摒除環境的不利因素,去奮鬥,去成才。」
「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尋找追求大師,必然也要尋找跳出框架的思維。」周南說。本報記者 莊慶鴻 實習生李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