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演員用大地震「抖包袱」 藝人不能忘了「德」字怎麼寫

2020-12-10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北京日報

昨夜今(13日)晨,德雲社張雲雷被推上風口浪尖。

據報導,他在去年的一次相聲演出中,竟然拿大地震做逗梗,講道「九郎家,大姐嫁唐山、二姐嫁汶川、三姐嫁玉樹」「碰巧還都是倖存者」。不僅如此,還有視頻顯示,其還曾拿「慰安」一詞作梗,在一則相聲中嬉皮笑臉地反覆念叨「去部隊慰安」。

新聞一出,質疑、批評之聲四起。風浪之下,張雲雷也迅速道歉,稱「深感後悔並深受良心的譴責」。

值得注意的是,網上也有不少為之辯護的聲音,稱這是「舊事重提」,「不過是在『抖包袱』」,沒必要過於放大。可從輿論反應看,拿國難當包袱,調侃慘痛歷史,不僅一點都不好笑,而且相當可恨可惡。這是對死難同胞的不尊重,是對親歷者、倖存者乃至更廣大民眾的極大傷害。

提及相聲,很多人認為這是一種大眾娛樂項目,說學逗唱博觀眾一樂,這當然沒什麼問題,但拿歷史和國難開涮毛病就大了去了。此前,常有人批評有些相聲段子三俗,德雲社也因此屢屢被質疑,而這一次相關相聲演員更是在藝術創作時毫無敬畏,突破了道德底線,實在有損招牌上的「德」字。

而拋開這一個案,一段時間以來,演藝人員藝德滑坡的事情時有發生,「輕」點的耍大牌、買熱搜、摳圖湊演技,嚴重的戲唱國歌、抹黑歷史……輿論義憤洶洶,藝人群體乃至演藝圈也陷入信任危機。

正所謂,「學藝先學德,做戲先做人」。演藝人員必須要有所敬畏,先修煉好個人品德,再談成功成名,否則即便再受追捧,藝術與道德的底線守不住,也會「一失萬無」。再則,演藝人員作為公眾人物,一言一行都會帶來不小的社會影響。時下很多年輕人熱衷追星,甚至將明星視為榜樣。而那些個人品德、藝術素養堪憂者,怕只會對年輕人產生誤導罷了。

在眼下紛繁嘈雜的網絡上,似乎各種東西都能拿來戲說、調侃,狂歡、審醜無底線,以至於「歪風」「怪風」四起。這不禁讓人想起波茲曼在《娛樂至死》開頭寫下的那句話,「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奧威爾式的——文化成為一個監獄,另一種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

事情或許沒那麼嚴重,但我們每個人都不妨將之視為有益提醒。一個藝人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德字怎麼寫,而作為參與其中的觀眾,也應自覺提升自己的品味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能對醜行付之一笑,更不該為之辯解站臺。

文以載道,藝以修身。在我們的文化傳統中,文藝從來都不是僅供消遣娛樂的小事。這一次相聲風波也似一記警鐘,整個行業都要好好反思、引以為戒。(作者何若)

相關焦點

  • 說說相聲的死記硬背
    相聲演員表演的四門功課是說學逗唱,哪一樣都離不開死記硬背。而說字打頭,更強調了死記硬背的重要性。也就是說,要想說相聲,死記硬背是基本功,這是每一個說相聲的都要練好的。練好了之後就好辦了,背誦的能力會日漸增長,也就能背過很長的段子了。而人們所看到的舞臺上的相聲演員表演自然,每一句話都像是自己說的,其實都被蒙蔽了,他們早就提前背過了的,不過背了出來而已,加上了一些表演元素也就像自己說的了。其實,說相聲的都有底本,這個底本就好像說書藝人的底本一樣,演員要照著底本說才不至於說錯。
  • 北京日報:沉渣泛起的髒相聲得有人管
    近日,一段相聲視頻爆出張雲雷、楊九郎拿京劇前輩「抖包袱」大講葷段子,低俗汙穢、極不尊重。一片痛批聲中,竟也有人出來「洗地」,說什麼「相聲自古如此」「演員而已,何必上綱上線」云云。臺上戲,臺下人,做戲先做人。
  • 馬三立:「相聲八德」的傳承者
    最近從歷史資料上發現,子弟書《風流辭客》上,就寫著『相聲馬常在西城謀生計』。相聲馬是宛平縣人,這個人會的節目太寬了,有的節目我知道,如《古董王》。有的節目我還真不知道。因為那個時候演出沒有報幕,《風流辭客》上僅僅是敘述了相聲馬說了些什麼。《風流辭客》一共三回,每回八十句,一共二百四十句,把相聲馬怎麼圓粘兒,怎麼開二道兒,怎麼使活,演的什麼內容等,都記述得非常詳細。
  • 神吐槽:拿汶川地震做逗梗,德雲社還配得上德字嗎?
    只是從有房有車有醫保,網絡哭窮求募捐的吳鶴臣到近日拿汶川地震砸掛的張雲雷,就談不上什麼面上增光了,只能讓德雲社的德字搖搖欲墜。 與其「棒殺」,不如以德化之? 此言差矣。 先說說什麼是砸掛?相聲演員之間彼此戲謔取笑的一種手段。雙人相聲兩人分飾捧哏逗哏,也是現在的一種主流表演方法。「哏」從哪來?
  • 老舍:曲藝路上的文學家,寫相聲、說相聲、演雙簧
    自古文化與曲藝不分家,寫詞的蘇軾、寫曲的關漢卿,都是中國文化的優秀代表,也是中華曲藝的發展的見證者,只是歷史的長河中這些文化的精粹紛紛遺失了唱法,獨留下文字曲詞,讓我們誤會他們只是出色的文學家,而與曲藝失了聯繫。實,則不然,很多的文壇巨匠當年也曾與曲藝門有著深厚的淵源,比如老舍和相聲。相聲是一門很適合茶館的藝術,但是有多人能想到,那個寫《茶館》的老舍和相聲之間真的有過故事。
  • 南方相聲演員大兵為何銷聲匿跡了?臺上瞎抖包袱,侮辱逝者
    他的"消失",應當歸結為"禍從口出",想當年大兵除了說相聲之外,還是一個有名的主持人,他主持的脫口秀節目人氣也很高,相聲演員做主持,本是錦上添花,可沒想到大兵在這上面栽了個跟頭。這位嘉賓顯然是想拿"黃家駒"和"黃家狗"的文字抖個機靈,但是這個包袱拋的非常糟糕,十分不尊重人,這時身為主持人的大兵本該去打圓場,可是大兵卻把這個包袱接了下來,用他在相聲表演中那種搞笑的腔調說:"'黃家狗'是死了,不死也會被你氣死,當年黃家駒在日本演出,就是你這樣蹦死的哦!"
  • 相聲行業「臺上無大小」,唯獨這些禁忌是不能犯的
    相聲是一門傳統藝術,相聲演員講究「臺上無大小,臺下論規矩」,雖然你在臺上看著他們拿自己師傅開玩笑抖包袱的,其實相聲界是非常注重禮儀的,在相聲界有句話叫做未曾學藝先學禮,而有些禁忌更是一點都不能犯。第一不能拿其他派系的前輩「砸掛」,就是說你在臺上可以跟自己師傅師叔伯沒大沒小的說話,但是絕對不能拿其他派系的前輩來開玩笑。打個比方說郭德綱在臺上就絕不能把馬三立老先生拉過來使包袱,這就是大忌,一旦犯了這個相聲演員可能這輩子就等不了臺了。第二不能拿「朝廷」的人開涮不能,就說你不能拿國家官員開涮這是規矩。
  • 官媒:學藝先學德
    本以為事情處理之後,該懲戒的懲戒,事情會慢慢平息,然而結果卻並不是這樣,這不,德雲社演員又出事了!甚至引起官媒都發聲疑似在批評德雲社演員:學藝先學德,做戲先做人!之前張雲雷被曝光表演視頻,其中一個包袱就是調侃災區,因此張雲雷被停留表演,還被點名批評。近日,張雲雷又栽了,他和楊九郎的一段相聲視頻被放到了網上,再次引起熱議。
  • 抖包袱什麼意思什麼梗? 常見的相聲術語了解一下
    抖包袱什麼意思什麼梗? 常見的相聲術語了解一下時間:2019-09-21 15:31   來源:流行語百科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抖包袱什麼意思什麼梗?常見的相聲術語了解一下 抖包袱的來源和意思 抖包袱,屬於一個常見的相聲術語,在一些小品比賽類的綜藝節目中,可以經常看到評委會說抖包袱這句話,抖包袱的意思是前面鋪墊好的東西,最後抖出來,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一個好的小品,一   原標題:抖包袱什麼意思什麼梗?
  • 相聲界輩分趣聞:八零後文字輩藝人各有奇葩
    還有一種就是按字排輩,比較通用的是「德壽寶文明」,或者是「德壽立仁義」,另外馬三立先生的徒弟是笑字輩,所以也有德壽笑的說法。另外德雲社張文順用家譜的德字收徒,給相聲界輸出了一堆德字輩藝人,跟第四代撞車,這也是一大奇觀。就因為這種等級森嚴的師承制度,讓相聲界抱團成風,為了輩分到處拜師認爹,弄得烏煙瘴氣。
  • 相聲界輩分趣聞:八零後文字輩藝人各有奇葩
    另外德雲社張文順用家譜的德字收徒,給相聲界輸出了一堆德字輩藝人,跟第四代撞車,這也是一大奇觀。就因為這種等級森嚴的師承制度,讓相聲界抱團成風,為了輩分到處拜師認爹,弄得烏煙瘴氣。謝金雖然是寶字輩藝人謝天順的兒子,但在相聲行業來說,你沒有師承那就不能算輩分,無論你父親輩分多高都沒用,比如馬東在相聲界就沒有輩分。
  • 北京日報評張雲雷事件:德雲社忘記了打頭的德字?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原標題:葷髒醜惡,張雲雷之流往死裡砸相聲牌子誰來管長安觀察 作者:冬天近日,德雲社旗下藝人張雲雷、楊九郎又被罵上了熱搜。在一則表演視頻中,他們拿張火丁、李世濟兩位京劇名角大編葷段子,言語之汙穢、立意之下作令人瞠目。
  • 相聲演員張雲雷說流量要傳遞正能量的東西,回應多年前的不當言論
    相聲演員張雲雷於26日接受採訪,在被問及到對流量這個詞怎麼看的時候,他表示不認為自己是流量,如果認為自己很有流量,每天什麼都不幹了。發點微博照樣有人看,「一年之後還會有人看嗎」此外,張雲雷還坦言不能認為自己有流量,那樣會毀了我,而又了流量後,必須藉此來傳達一些正能量東西。
  • 傳統相聲雜談——撂地的本事不能丟
    相聲最初就是一個純粹的撂地演出、賣藝求食的行當,建國後民間藝人演化為文藝工作者,再到78年後革命話語逐漸淡出文藝,文藝再次世俗化。相聲界卻發現,當他們習慣於以表演藝術家、演員的身份出鏡時,已經喪失街頭賣藝的功夫了。人窮則返本。近年來,隨著國家資金的扶助越來越少,市場的壓力越來越大,大眾娛樂的民間文藝,不得不回到自己的起源,挖挖自己的本錢。
  • 關於相聲的那些小知識
    抖包袱相聲表演技巧術語,是相聲藝人一種形象的描述,指演員在時機成熟的情況下,突然亮出笑料,如同將盛滿笑料的包袱皮兒突然打開,抖落笑料。「抖包袱」是相聲中最為核心的技藝,其是否成功全靠演員時機的掌握拿捏,其中包括「遲急頓錯」等等技巧。
  • 相聲藝人的五大禁忌,捋葉子罪過最大
    但吉坪三活雖然不多,但這人懂得各地方言,所以在很多相聲藝人都崴腳的南方,尤其是上海(萬人迷李德鍚在這裡被轟下臺),吉坪三反而大受歡迎。這就是東方不亮西方亮,老天爺餓不死瞎家雀,吉坪三也因為演出的省份最多,被稱為「腿長藝人」(江湖上管去的地方多叫腿長)。活路寬的有萬人迷,這人單口對口雙絕,能夠連續演三個月不翻頭。
  • 當年老藝人都反對郭德綱的相聲社叫德雲社 郭德綱「三叔」道原委
    對於這個名啊,作為說相聲說書的老藝人全有意見。您該說了,撐瘋了?您是站在觀眾立場。您聽玩意兒,可樂,買票。我們不是,(我們)站在保護同行立場上。 視頻截圖(蕭陶合成)德雲社怎麼來的,據張文順說,上我家說。我說專起這名,不能叫別的名,就叫這個?有這麼(一)件事,當年吶,咱甭說哪年了,琉璃廠有個一書館,很簡陋,中華書店,借用了半間,也就這屋這麼大吧,經理叫馮建華。
  • 第七代相聲藝人曾以李伯祥的「伯」字排輩!張壽臣反對沒被叫響!
    當時,他最先在行內提出給後輩藝人賜「立仁義」三個字代表其相聲門裡的輩分。從張壽爺給門下眾弟子賜名上可見一斑。例如:大師哥常立桐(常寶堃)、劉立棠(劉寶瑞)、康立本、馮立樟、葉立中以及關門弟子田立禾等等。
  • 相聲藝人在臺上為了打人而打人?這麼想的人太小看傳統相聲了
    聊傳統相聲,之前有期提到郭德綱郭老闆,被指蹭熱度,說實在的,寫之前我也想過有這嫌疑,但沒辦法,聊現如今的相聲,說到傳承傳統,發揚推廣,真正有能耐的相聲藝人,跨不過老郭,當然這不是說現階段除了老郭就沒有別的有能耐的相聲藝人了,比如少馬爺馬志明,田立禾田先生,楊少華老爺子、石富寬石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