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文化傳播提升文化自信

2021-01-11 中國教育新聞網

跨文化傳播學者愛德華·霍爾說過,文化即傳播,傳播即文化。跨文化交流是文化發展的契機和基礎,跨文化傳播更是國家間交流的有效方式。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明交流與互鑑,「一帶一路」倡議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大議題的提出,不但是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歷史機遇,而且對推動跨文化交流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世界各國文化交流的不斷活躍,跨國界、跨地區的學術交流、商業往來、訪問旅行等日益頻繁。在人與人相處的公共生活中,每天我們都在與不同的人打交道,跨文化傳播已經走進每個現代人的生活,對人們的日常生活不斷產生著新的影響。在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時,如何了解文化差異,克服文化衝突,消除隔閡,達成共識,進而建構有意義的跨文化認同,就成了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文化在傳播過程中,由於不同文化彼此間存在著差異性,可能會產生傳播和交流障礙,甚至會導致文化誤讀等現象。文化誤讀是借自比較文學研究的術語,指的是針對本民族或其他民族文化中的某些普遍發生的問題產生錯誤理解的現象,也可以理解為文化在傳播和接受過程中形成的滲透誤差,是文化過濾的結果。那麼,如何和不同文化溝通、融合進而和平共處,進而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呢?

深度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各種文化交流載體展現中國元素。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創造的文化成就舉世矚目,我們要善於用現代眼光和世界視角,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進行演繹、加工,也要對當代中國的新文化進行不斷提煉與提升,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努力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的思想精神。近年來,國際社會對於中國文化的認知和認同不斷加深,許多中國文化精品走向了國際舞臺,講述著精彩的中國故事,京劇《楊門女將》、芭蕾舞《紅色娘子軍》、崑曲《牡丹亭》、豫劇《程嬰救孤》、民族舞蹈《絲路花語》、電影《大唐玄奘》等獨具中國文化魅力和鮮明時代特色的文化精品,不僅豐富了世界文化大花園,更為中國文化傳播拓展了多元維度。把握好時代契機,善於用國外受眾聽得懂的語言、喜歡的形式和真實的情感來引起更多共鳴,爭取將國外受眾由觀眾變為讀者,變為中國文化的愛好者和認同者,對於中國文化在世界上廣泛傳播、對於提升良好的中國形象具有深遠意義。

關注國外對中國文化內涵的解讀與傳播。在挖掘傳播豐富多彩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展示鮮活有趣的中國當代生活方式的同時,對於其他國家對中國文化內涵的解讀與傳播也要特別關注。比如以中文為母語的美國女作家賽珍珠,就意識到幾乎沒有一個西方作家從中國文化視角出發去認識中國小說,他們作品中所涉及的中國人是缺乏真實形象的「空中樓閣」,無論是「聖賢」還是「魔鬼」,都不是真實的中國人,而她要用手中的筆讓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國文化,了解真實的中國人民,只有這樣,她所倡導的彼此接受、彼此包容、互相融合的相對主義文化理念才能實現。再如被林語堂先生稱為「所有美國作家中最具有中國情趣」的梭羅,一生追求心靈單純,如隱士一般,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用來追求生命的真理和人生的真諦,他的「超驗主義」思想融合著道家的清心寡欲與儒家的安貧樂道,其著作處處浸潤著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餘韻,不失為深化文化理解、促進民心相知的典範。賽珍珠和梭羅的心路歷程啟發我們,只有在相互欣賞、相互理解的文化環境下,世界各國人民才能民心相通,最大限度地發揮不同文化的智慧和優勢,共同應對人類面臨的危機和挑戰,共謀人類和諧發展之路。

理性認識不同文化間的關係,深化國際理解力。「和羹之美,在於合異。」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中指出:「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多種宗教。每種文明都有其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都是人類的精神瑰寶。不同文明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讓文明交流互鑑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我們在承認中西方文化存在差異的同時,也要清楚地看到語言與文化所表達的內容最終都屬於人類的世界,都存在著共性,這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文化根基。新時代中國對外文化傳播,要尊重各國的歷史文化,承認世界的多樣性,從傳播內容到傳播形式,要適應世界各種文明和社會制度的特點。新時代中國對外傳播話語體系的構建應立足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向不同文化背景和發展水平的國家與地區,闡述包含歷史智慧的中國文化和砥礪奮進的當代中國聲音,堅持交流互鑑,努力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

我們要以傳承本國文化為基礎,對世界上不同文化保持開放包容的姿態,在中西方文化交錯間尋求互動與創新。在開放的世界中,人類生存的環境越來越具有明顯的文化多元性和跨文化性特徵,同時人們對於真善美的共同認知以及豐富的內心情感聯繫著全世界。只有差異才能撞擊出多樣的美妙,只有共鳴才能調和出世界文化共襄盛舉的多彩。我們的對外文化傳播,在以包容的心態面對外來文化的同時,要講好中國故事,提高中國文化的吸引力,為彰顯文化自信,展現中國新形象作出貢獻。

(作者系哈爾濱師範大學公共英語教研部副教授。本文系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八十年代以來中國現代文學在美國的翻譯與傳播研究」[17YYD248]和2016年黑龍江省經濟社會發展重點研究課題[WY2016084-C]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0年09月03日第5版 

相關焦點

  • 堅定文化自信 做好文化傳承
    總書記的講話,對于堅定文化自信、做好文化傳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書院是中國歷史上獨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組織,自唐代興起,歷經宋元明諸朝,在清代達到鼎盛,且對東亞文化圈產生了深遠影響。有學者統計,中國歷史上曾存在過七八千所書院。而湖南大學嶽麓書院至今仍承擔著人才培養、學術研究及文化傳播功能,被學界譽為「老書院煥發青春的唯一典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 提升青年群體的文化自信
    【摘要】文化自信是人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與歸屬感。隨著外來負面文化的「入侵」,提升青年群體的文化自信是十分必要的。提升青年群體的文化自信需要從三方面著手:強化他們的文化認知;深入挖掘中華文化的價值內涵,打造優質的文化產品;營造積極健康的家庭文化氛圍。
  • 堅定文化自信 促進文化發展傳播
    堅定文化自信 促進文化發展傳播 原標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發表講話指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
  • 新時代如何提升中國文化自信
    新時代中國文化自信建設呈現非理性發展態勢,新的歷史境遇下,文化主體應具備文化自覺和文化擔當,推動文化內容走向時代化、大眾化和國際化,塑造兼具科學性和包容性的文化心態,調整和創新文化體制機制,進一步提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 南方日報:傳承優秀傳統 提升文化自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要求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讓中國人「自信」的「文化」,至少包括三個層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 盛京旗袍文化提升瀋陽城市文化自信
    來自全國各地的旗袍文化專業學者、專家和旗袍藝術家「雲相聚」,並進行了交流研討。本次研討會也是第四屆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和第二屆中國(瀋陽)旗袍文化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邱運華,中國文聯民間文藝藝術中心主任、中國起源地智庫專家徐岫鵑,中國民協中國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起源地文化傳播中心主任李競生,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服裝博物館館長趙波,以及海南、甘肅、山西、吉林、北京、山東、上海、四川等地嘉賓出席了線上研討會,並帶來了以《旗袍文化與禮儀中國建設》《旗袍文化與民俗剪紙元素淺析
  • 盛京旗袍文化提升瀋陽城市文化自信
    來自全國各地的旗袍文化專業學者、專家和旗袍藝術家「雲相聚」,並進行了交流研討。本次研討會也是第四屆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和第二屆中國(瀋陽)旗袍文化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邱運華,中國文聯民間文藝藝術中心主任、中國起源地智庫專家徐岫鵑,中國民協中國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起源地文化傳播中心主任李競生,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服裝博物館館長趙波,以及海南、甘肅、山西、吉林、北京、山東、上海、四川等地嘉賓出席了線上研討會,並帶來了以《旗袍文化與禮儀中國建設》《旗袍文化與民俗剪紙元素淺析》《旗袍——一種承載著東方文化的
  • 中華飲食文化創新傳播助推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
    四、以食為媒,中華飲食文化助推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中華飲食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有利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可以增強國人文化自信、提升凝聚力、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在新時代,如何讓中華飲食文化代代相傳,如何將其作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和載體傳播,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要課題。
  • 印象白玉蘭|中國故事「出海」:質量規模持續提升 傳播文化自信是關鍵
    (央廣網記者劉一荻攝)現狀:中國影視作品數量、傳播深度持續提升進入新時代,中國文化進出口貿易迅速增長,中華文化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快,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在論壇大會上,記者了解到了這樣一組數據,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副總裁、中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唐世鼎表示,目前,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每年可向海外市場銷售超過2萬個小時的影視節目,有效播出覆蓋了150個國家和地區。
  • 提升來華國際學生教育的中華文化傳播影響力
    如何用文化自信、文化資源和文化力量讓更多的人成為中華文化的傳播主體,是全球化新時代的重要課題。這個課題的實施並不是盛唐時代遣唐使的延續,更不是簡單的「橫看成嶺側成峰」 的視角轉換,而是全球化時期國際教育理念轉型和提升的問題。新的歷史時期給我們創造了便捷的國際傳播機遇,我們要抓住機遇,不斷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向世界介紹新時代的中國。
  • 言恭達:文化自信要著眼於文化傳承和傳播
    言恭達認為,在基礎教育當中,需要從認字提升到審美。尤其是中小學要強調書法教育。書法是漢字的藝術形態。中小學書法教育首先的前提是要讓青少年養成對中國漢字的親和感。同時,要養成書寫習慣。從這個基礎上進入到字義、字理的學習,再提升到審美。同時,利用多種傳播手段把「網際網路+漢字」的工作做到普及。
  • 文化自信源自哪裡
    【摘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係著「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鍵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努力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我們應從文化發展戰略理論研究、增進國家文化認同、推進文化創新、提升中國文化影響力等方面,不斷探索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路徑。
  • 人民日報:堅定文化自信 推動文化發展
    堅定文化自信是做好價值引領的根本。文化是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基礎,沒有文化自信就不可能有價值觀自信,就不可能做好價值引領。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基,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普遍認同的基礎。
  • 提升傳播中華文化的能力
    世界對於中國道路、中國現象、中國故事、中國文化等都有迫切了解的願望,同時,以中國夢為代表的中國社會發展藍圖與中國文化發展路徑也迫切需要學術闡釋、需要向世界傳播。在這一過程中,華文學術期刊的傳播應該起到重要作用,而其傳播功能、傳承功能和國際影響力也應因此而強化。  近年來,華文學術期刊的國際傳播力與影響力的提升問題,日益受到期刊界和學術界的關注。
  • 中醫專家呂文良:中醫藥發展要提升文化自信
    在此過程中,我們要遵循中醫藥自身發展規律,提升中醫藥文化自信,在維護人民健康、防病治病中,推進中醫藥事業的全面發展。」推動中西醫結合,關鍵在人才隊伍建設新華網:在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從中醫角度來看,您有哪些新的觀察和思考?
  • 畫家龍文會:展示中國文化自信,傳播中華文化魅力
    藍鷹書畫專注於文化領域,書畫傳播推廣領先品牌。畫家龍文會:展示中國文化自信,傳播中華文化魅力圖/龍文會 文/秋香龍文會先生是一位深耕傳統文化沃土的全面型畫家。對於藝術,他有著永不停歇的自我發掘意識和實踐能力。
  • 堅定文化自信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必須堅定文化自信,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
  • 多向發力提升文化自信
    【摘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培養,需要客觀條件的創造。創造客觀條件、激發全社會文化自信,需從政治保障、產業發展、教育改革、媒體發展、歷史發掘與保護等方面著力。
  • 整合提升歷史文化資源增強文化自信身份認同
    調研組一行首先在萊蕪區召開座談會,聽取了兩區政協分管負責同志關於歷史文化遺存總體分布、文史資料工作開展情況及下一步工作打算的介紹。隨後,調研組實地考察了齊長城青石關遺址、國家級傳統村落馬杓灣村,委員、專家們就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和科學利用交流了意見。
  • 文化自信與漢語國際教育課程的融合
    該專業的學生需掌握紮實的漢語基礎知識,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具備中國文學、中國文化、跨文化交際等方面的專業知識與能力,能在國內外各類學校從事漢語教學,能在各職能部門、外貿機構、新聞出版單位及企事業單位從事與語言文化傳播交流相關工作。這一專業特點決定著漢語國際教育不僅肩負著知識傳授的責任,更肩負著價值引領、中華文化傳播,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