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飲食文化創新傳播助推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

2020-12-16 中國社會科學網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當今世界格局是以文化為軟實力的全方位競爭。作為關乎國計民生的要事,飲食能夠反映出國家經濟發展狀況以及文化水準和文明程度。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全球的飲食文化也有重大貢獻。毛澤東同志曾說過:「中國對世界的兩大貢獻,一個是中藥,一個就是中國菜」。作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和載體,中華飲食文化一直在無形中發揮著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作用。

一、中華飲食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飲食行為在中國文化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漢書》說,「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尚書·周書》中《洪範八政》則把「食」放在了第一位,「食」在中國文化裡的重要性可窺一斑。在中國,飲食之事與治家、治國理政等社稷大事同出一理。學者張光直認為,「到達一個文化的核心的最佳途徑之一就是通過它的肚子」。在中國文化裡,我們可以通過飲食行為來理解一個民族精神氣質。中國人見面時常見的問候語之一就是「您吃了嗎?」人出生後,首先是通過「吃」來認識世界和把握世界。

對於中國人而言,中餐不僅僅是「吃飯」和「營養」。中餐背後的飲食文化涉及中國人的性情、習俗和生活方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餐背後的文化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菜餚背後的典故包含著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進食過程中的禮儀習俗蘊含著禮儀文化,多樣性的選材觀蘊含天人合一的和諧文化,醫食同源的飲食理念蘊含著東方獨特的養生文化。中國烹飪講究五味調和來源於中國哲學中的五行學說。中國祭祀的宴饗,百姓的鄉飲酒禮,親朋聚會的宴請,民間的喜慶節日,飲食參與其中,滲透著中國的「和文化」。中華飲食文化內容豐富、獨具特色,在古代常常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元素被繼承與傳播。

二、中華飲食文化對全球飲食文化有重大貢獻

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世界的發展史上都曾留過濃墨重彩的一筆。據史書記載,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各民族就開展了飲食文化的交流。到了漢代,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內地和西域之間的往來,各民族在相互交流過程中不斷豐富和完善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也影響到日本、非洲、中亞、西亞以及歐洲等地。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曾提到:「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後,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中國飲食文化中的筷著文化,更是華夏文明和智慧的結晶,對世界各國也產生了影響。

凡是吃過中餐的外國人士,都會情不自禁地被「色、香、味、器」巧妙融合的中式菜餚所吸引,從而激起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和崇敬。許多外國人認為,在食物的烹調技術方面,中國的成就是任何一個國家都比不上的。著名飲食文化學者姚偉鈞認為,「世界有三大菜系:東方菜系、西方菜系和土耳其菜系,土耳其菜系技藝粗放,不足以與東西方菜系媲美」。中國烹飪是東方菜系的代表,法國烹飪可以代表西式烹飪的最高水平,但是法國人卻對中國烹飪十分崇拜,中餐被法國人譽為「世界最佳美食」。1977年11月21日,菲律賓《東方日報》曾發表題為《中國菜徵服了巴黎》的新聞報導,文中談到「法國人承認在吃的文化上,不如有五千年歷史文化的中國」。

三、中華飲食文化的傳承和傳播遭到了危機

目前,中餐走出國門的時間有169年,全球一共有30萬家中餐館,遍及150個國家和地區。雖然數量繁多,但是海外中餐館的發展卻遇到了瓶頸。東方美食研究院院長劉廣偉提到如今「散、小、弱、差、難、危」六大現狀制約著中餐在海外的發展。法餐和土耳其的美食文化項目已先後於2010年和2011年入選世界非遺目錄。「韓國越冬泡菜」和「日本和食」也於2013年申遺成功。華中師範大學教授於千千表示,所有入選非遺的飲食類項目都不是簡單的某個菜、某種烹飪技藝,而是飲食背後承載的文化與傳統。這說明曾經頗有影響力的中華飲食文化在傳承和傳播的過程中遇到了瓶頸,深受中華飲食文化影響的日本和韓國,其飲食文化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我國。除此之外,中國老百姓飲食日趨多元,日本料理、韓國燒烤、新加坡菜、泰國菜、義大利餐、法式料理等進入老百姓餐桌,尤其是在青少年群體中廣受歡迎,這些外來飲食文化一定程度上衝擊了中華傳統飲食文化。

四、以食為媒,中華飲食文化助推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

中華飲食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有利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可以增強國人文化自信、提升凝聚力、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在新時代,如何讓中華飲食文化代代相傳,如何將其作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和載體傳播,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要課題。

(一)從傳播主體來看,需要國家主導、全民參與、媒體推進、行業協會落實

首先國家要出臺政策、提供制度保證和資金扶持。目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其中第14條意見提到要「支持中華醫藥、中華烹飪、中華武術、中華典籍、中國文物、中國園林、中國節日等中華傳統文化代表性項目走出去」。其次,全體公民有責任有義務積極參與,注重言傳身教,積極參與文化傳承和傳播,充分發揮人際傳播的作用。再次,要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標杆和引領作用,自媒體平臺及時跟進,擴大輻射面增強影響力。做大做強國產精品美食節目和紀錄片,在影視劇中融入飲食文化內容和情節。最後,相關行業協會和民間組織在各種活動中也要注重中華飲食文化傳承和傳播的落實。

(二)從傳播渠道來看,構建口語媒介、印刷媒介、電子媒介、數字媒介以及國外優質媒介的品牌借用等全方位傳播平臺

首先,充分發揮老百姓口口相傳的效應,以及代際之間的傳承,拓寬影響面。可以在海外華人中培養一批文化大使,發揮其在跨文化傳播中的意見領袖作用,充分挖掘和利用口語媒介和人際傳播的天然優勢。其次,充分利用各種媒介,尤其是印刷媒介和國外優質媒介,提升大眾媒體的傳播效果。在國際傳播領域,除了繼續做大做強國產精品美食節目和紀錄片,還要充分利用印刷媒介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把對國內飲食文化頗有造詣學者的專著以外文形式在國外權威出版機構出版,並引入國外主流傳播渠道,在提高中華飲食文化研究國際影響力的同時,掌握話語權。最後,充分利用網絡和數字傳播技術,自媒體平臺,進一步擴大傳播範圍,及時規避和扭轉不利、不實消息,進行精準傳播。尤其是在國際傳播領域,要善於利用國外優質媒介資源,包括Facebook、YouTube等。

(三)從傳播內容來看,要創新內容呈現方式、分層分群進行精準傳播

首先,要讓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以新穎、時尚的形式呈現,以達到最佳傳播效果。目前國內有一批研究飲食文化的學者,成果頗豐。但這些成果如何走向民間,以新穎時尚的方式呈現值得思考。比如針對國內青少年,可以把書籍裡中國飲食文化內容以動漫、漫畫或有聲讀物的形式呈現,讓其變得通俗易懂,在遊戲開發時融入飲食文化內容,針對幼兒編寫繪本等,增強國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其次,充分發揮新技術的作用,比如紀錄片和短視頻的技術創新,可以採用VR、AR、MR、人工智慧等新技術,使得飲食文化的傳播可觀可感。最後,傳播內容既要保持基調一致,又要分層分群進行精準傳播。在國際傳播方面,由於文化背景差異,在尊重事實、傳播正面積極文化內容的前提下,站在「他者」視角,注重「地方感」塑造、強調特色,善於營造「共性與共識」,達到「共情」。在國內傳播方面,針對不同年齡層,開發不同的內容進行傳播,比如針對老年人,多傳播飲食養生文化的內容;針對兒童,多傳播飲食禮儀習俗內容等。

美食是世界通用的語言。飲食文化既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和載體。黨的十九大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在新時代,我們要「以食為媒」,通過美食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以此進一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中國的世界影響力。

【本文系2018年湖北省哲學社會科學重大項目「全球化背景下中華飲食文化的傳播助推文化自信研究」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湖北經濟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謝伍瑛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

相關焦點

  • 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路徑
    黨的十八大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立足中國的具體國情,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要明確其根本,找到其內生動力和途徑支撐。
  • 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著力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是一個重要指標。在新時代,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需要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原標題: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主席強調,做好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必須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並強調,展形象,就是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 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四個層面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科學命題,指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就要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根本、作為核心。知識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基礎。知識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基本內容。
  • 提高文化軟實力的創新路徑與價值意蘊
    國家文化軟實力提高的文化資源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傳統的歷史沉積,是文明資源的時空匯聚。中國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得到認同,在於根植於民族、根植於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在於文化軟實力的深厚積澱、不斷提升與持續影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軟實力最深厚的民族文化資源。
  • 華媒傳播中國節編織中國結 助推中國提升軟實力
    在傳播傳統節日文化之餘,海外華媒也積極致力於漢語學習與華文教育的推廣。這些點滴努力的匯集,堅實地為中國提升「軟實力」添磚加瓦。 日本新華僑通訊社王鵬對本報記者表示,在這些傳統節日裡,日本華文媒體通過舉辦相關活動積極傳播中華文化,為中日文化間的交流找到極好的連接點。 推廣學漢語 常言道,華人社團、華文媒體、華文教育是華人社會的「三大寶」,由此可見華文教育在華社發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 江西中華文化學院助推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
    大江網/大江新聞客戶端訊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江西中華文化學院力爭通過5年時間,進一步加強中華文化教育,使其在中華文化教育方面有特色學科,進一步推進中華文化研究;在中華文化研究方面有特色品牌,進一步開展中華文化交流;在中華文化交流方面有特色抓手
  • 堅定文化自信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綱要》文化建設部分內容豐富、內涵深刻,特別是對堅定文化自信、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進行了深入闡述,鮮明提出「建設具有強大感召力和影響力的中華文化軟實力」的重大論斷,有助於我們深化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論述。
  • 修福金: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進一步提升國家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我們要深入挖掘研究總結中華文化的精髓,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提升國家軟實力和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靈魂。修福金說,中華文化飽含著中國五千年文明基因,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 軟實力構建過程中的文化傳播
    基於軟實力構建的文化傳播並不簡單地表現為傳統的思想教育、新聞宣傳和各種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傳播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它不單單取決於文化自身的價值品質,而且與載體素質、傳播路徑以及競爭能力密切相關。因此,準確把握文化傳播的內在特性,是開啟文化軟實力之門的一把鑰匙。
  •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建設文化強國
    ,並以專門一個部分闡釋「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為今後文化發展謀篇布局、擘畫藍圖。韓子勇表示,「可喜的是,在這個問題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明確要求,對『十四五』期間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出全面部署。文化藝術界要加強對精品創作的組織策劃,集中優勢資源和精英團隊合力攻堅。」
  • 提升網絡文學「軟實力」中華文化是「硬核」
    網絡文學作為當前大眾文學的主要形態,為社會提供了豐富的閱讀資源,同時作為文化輸出的重要形式,網絡文學為提升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力作出了貢獻。通過中國故事了解中華文化、感受中國精神,是眾多海外讀者的「新時尚」。
  • 一帶一路與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
    ,也對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和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地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一帶一路;中華文化;國際傳播 作者簡介:   「一帶一路」倡議下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問題的探討,既是促進中國與沿線各國文化交流融通的題中應有之義,也對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和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地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外傳播方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深厚軟實力。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如何創新對外傳播方式,更好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在文明交流互鑑中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是一項緊迫的戰略課題,需要從理念與內容、渠道與平臺、市場與受眾等多維度協同推進。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
    全會提出,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軟實力」這一概念自約瑟夫·奈提出以來,作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重視。我們要通過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先進文化建設,通過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建設,通過提升文化軟實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使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中華文化自信進一步彰顯。
  • 提升傳播中華文化的能力
    近年來,隨著國家和全社會對文化建設的重視,大多數有影響力的綜合性人文社科期刊辦刊經費比較充足,編輯隊伍實現了博士化、專業化,稿件質量不斷提升。不斷強化自身建設、提升辦刊水平,不斷推出學界新人、推動學術發展,是刊物積極參與中國學術話語體系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 「親情中華」廚藝團訪佛羅倫斯 傳播中華飲食文化
    中華金廚獎得主、浙江餐飲文化研究所副所長王豐,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老師王敏平等中國烹飪大師,為僑胞奉上了一餐原汁原味的浙江美食。義大利中意青年聯合會會長鄭再生,代表佛羅倫斯僑胞,對浙江省僑聯「親情中華」廚藝團的到訪表示歡迎,並感謝浙江省僑聯為傳播中華美食文化、助力華人餐飲企業提升中餐烹飪水平、提高中餐企業綜合市場競爭力,所做出的積極努力和貢獻。
  • 中華傳統文化軟實力。證明國寶在民間。
    「軟實力」概念的提出者、美國學者約瑟夫·奈認為,中國新一代的國家領導人強調要提升中國的軟實力,這是一個「相當明智的戰略」。 「中國的軍事和經濟硬實力在增長,如果不強調發展軟實力,一些鄰國會因為擔心中國崛起對他們構成威脅,進而結成平衡中國力量的聯盟。如果中國在崛起的同時提高軟實力,就能『安撫』這些國家。
  • 構建文化軟實力提升的中國話語
    文化軟實力的理論建設應當如何緊扣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總命題和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新課題?什麼是中國軟實力的主要源泉?如何增強、傳播和運用軟實力?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實踐展開應當關注哪些關鍵領域?文化天然地等同於軟實力嗎?所有的文化都可以轉化成為軟實力嗎?如何理解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等在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中的重要作用?
  • 創新傳播方法和手段 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創新傳播方法和手段 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訪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榮躍明 2019年02月07日 09:2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趙徐州 曾江 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