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馬尚龍 大上海小龍弄
幾乎可以這麼說,在很長的幾十年間,唯一一座令小孩子自覺自愿、而且還吵著要去的廟,那就是老城隍廟了。
從未想過老城隍廟也是一個廟,這也怪不得小孩子們的世俗。比起其他廟宇的宗教召喚和儀式,老城隍廟似乎很早已經淡化了城隍神及其道觀色彩。它也有初一十五的活動,但是更世俗的是它的每一天,尤其是周末假日。某年燈會,在人流最擁擠的時候,已經要採取截流,以防意外……
想當年,在老城隍廟九曲橋拍照,是極其時髦的事情,即便提親也有優越性
誰都不會懷疑這是在說老城隍廟,就像誰都不會懷疑這是在說上海老城隍廟。曾經有如此被公認的說法,「沒有到過老城隍廟,等於沒有到過上海」。不必說如今的老城隍廟已經是全國著名的旅遊景點,如若在九曲橋上擠兌,聽到的基本上不是上海話,即使是在旅遊尚不發達、上海還沒有900萬非本地戶籍人口的年代,城隍廟裡也是各地方言在愉悅穿行。老城隍廟一直是上海眾多金字招牌中的一塊,猶如杭州的西湖,猶如北京的香山,猶如廈門的鼓浪嶼……具有不可複製的唯一性。
30年前,老城隍廟豫園,是少先隊春秋遊的常去地
事實上,這是大眾誤解了上海老城隍廟,或者說,是上海老城隍廟誤導了大眾?城隍廟從來不是獨此一家,城隍廟發祥地不在上海,城隍神的故事也不是流傳在上海。至今全國的城隍廟略有名氣的還有五六十座。西安都城隍廟,已有620年歷史,在城隍信仰的序列中,級別最高、影響最大。明代散文家張岱筆下的吳山城隍廟則是坐落在西湖邊。臺灣也有城隍廟。上海的老城隍廟只是城隍廟中的一座,就城隍廟本身而言,還略顯平凡,可是至少在旅遊者的選項中,上海的老城隍廟,才是像西湖香山鼓浪嶼一樣,具有ONLY ONE的意義。
上海人又何嘗不是這樣?誰都知道,誰都去過,連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美國總統柯林頓,法國總統馬克龍……都在老城隍廟湖心亭品嘗過綠波廊的點心,上海人怎麼會不去軋軋鬧猛?我也在綠波廊某個包房裡在柯林頓坐過的椅子上坐了坐。如果做一個調查,問問尋常的上海人,是否去過城隍廟,他一定說去過,但是他理解的城隍廟,僅僅是上海的老城隍廟,而非全國各地的城隍廟。
1986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在湖心亭品茗
至今還能回想起來緊緊掖著大人衣角,就為了來吃寧波湯糰或者南翔小籠或者豆腐花……千萬不要以為是如今,要達到這個目的太容易,在讓人刻骨銘心的1960年代,老城隍廟的小吃與零食簡直可以讓一個小孩子魂牽夢繞。那必須是戴上了紅領巾、功課全是五分之後的重大獎勵——對於小孩子來說,「老城隍廟」是一個有太多太多好吃東西的地方。如果從商業文化角度探討,老城隍廟開創了旅遊小吃的先河,只是沒有一個當下的旅遊小吃,會達到老城隍廟的境界。
旅遊小吃的先河,便是上海的老城隍廟
為什麼會是掖著大人的衣角?因為老城隍廟永遠人擠人,一個轉身都不知道會轉到了哪裡。去之前,大人便會關照,不許亂跑,大人還會對小孩子說,什麼什麼小孩就是沒有攙牢大人的手,被人家拐走了,湯糰沒吃著,苦頭要吃煞。為了吃,大人的訓誡也就記住了。事實證明,大人也並非是嚇孩子。某家電視臺常播尋親節目,有個如今的老太太回憶說,當年就是在老城隍廟,自己在櫃檯前付錢,一鬆手,孩子走沒了,再也沒有找到……老城隍廟出口四通八達,當年也沒有監控探頭。為什麼不是拉了大人的手而是掖著大人的衣角?有講究。小孩子身高欠缺,拉大人的手拉不住,況且,大人去城隍廟是要去買東西的,買吃的,也買用的,兩個手已經騰不出來,衣角才是最理想最安全的掛靠。
1984年,方浜路豫園商城入口
如果說,老城隍廟是中國第一代「吃貨」津津有味的根據地,那麼,老城隍廟也是中國第一代賢妻良母小百貨的集中營。
老城隍廟不是四大公司,那裡是買撐面子的東西,老城隍廟是買過日子的東西,日用小百貨,連大口玻璃瓶這樣東西,連熱水瓶塞頭這樣的東西,都可以在老城隍廟裡買到。
差不多十年前,我母親突然腿腳不適,行動不便,我急於為母親去買一根拐杖,卻不知道哪裡有賣。我母親提醒我,老城隍廟啊,那裡肯定有。我去了,果然如母親所言。
當年在城隍廟買日用品的不會是傭人,不會是有錢的太太,只有賢妻良母。也只有賢妻良母對老城隍廟五香豆更加鍾情,不剝皮不吐核,邊走邊吃且不失女人的樣子。而且派頭大開銷省,回家分一點給人家也捨得。
有吃,有買,有九曲橋,有魚,依舊是孩子和女人們的喜歡;再往前,始建於清朝的湖心亭,那是爺爺輩的人喝茶聽評彈的地方,蔣調、張調、徐調、琴調,拂過湖中荷花,沿著九曲橋而彌散。這麼多年過來,這有聲有色的美景,仍舊是美景。只是人太多,伊莉莎白二世和柯林頓在湖心亭品茗賞荷之視線所及,那是我們及不了了。
80年代城隍廟四連拍
再往裡走,會經歷老城隍廟意境最大的反差。賣梨膏糖,代表了最市井世俗的吆喝,這種吆喝漸漸成為了不著邊際、信口胡說的代名詞,和賣狗皮膏藥是差不多的意思。
80年代的豫園售票窗口
緊接著這麼一種市井風情,便是到了中國第一代小資的舒捲怡情的集散地,豫園。歷來上海人是將老城隍廟和豫園當作連體的風情地,實際上,正是雅俗兩種文化的巧妙對接。可以佐證的是, 2013年9月,中國郵政發行了《豫園》特種郵票,一套四枚,有豫園的景致,也有湖心亭九曲橋的全貌——老城隍廟和豫園難分彼此。有情調的男女,逛了城隍廟後會去豫園漫步,稍好的人家,會在豫園拍一張全家福。1980年代初期,電視臺好幾年中秋晚會,都安排在豫園,賞月,賞桂。比起當下很多電視晚會奢侈掩蓋著的蒼白,生鮮得多。2014年,亞信峰會期間,好幾位第一夫人遊覽豫園,並且在庭院中素有「江南第一臺」之稱的「古戲臺」觀賞江南戲曲表演,時至中午,當然還有品嘗綠波廊的點心——這才是上海老城隍廟和豫園之間的天然親和。2019年法國總統馬克龍也到了老城隍廟……
這就是老城隍廟,也是感覺上具有唯一性的老城隍廟。城隍廟不是唯一,城隍廟裡的元素組合、城隍廟與豫園的對接才是唯一。甚至老城隍廟裡幾十年間有一家全中國獨一無二的店,真正的獨此一家別無分店:「永青假髮店」。小時候每一次經過,都會笑出聲來地張望,很想看到一個禿頭進去……未曾想幾十年過後,自己也成了「絕頂」聰明的人。
1908年,英國人李德爾筆下的豫園九曲橋
永青假髮做不到永青,但是老城隍廟的世俗生命力真是永葆青春。「老廟黃金」是上海黃金飾品的品牌。論資歷和歷史,老廟黃金比不上老鳳祥,老鳳祥是從創始於1848年的老鳳祥銀樓而來,老廟黃金已經是1982年的事情了,但是老廟黃金擁有一份全國紀錄,它是國務院批准國內恢復銷售黃金飾品後上海開設的第一家黃金零售點。
孫儷為老廟黃金代言
為什麼上海老城隍廟並不生產黃金,但是誰又能說兩者間沒有互為因果地生長?這一家沾了老城隍廟仙氣的黃金珠寶飾品店,沾到的是老城隍廟市井民俗卻不乏情調意境的大上海文化,沾到的是和老城隍廟一樣的不唯一中的唯一。
馬尚龍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作家協會理事、散文報告文學專業創作委員會副主任;編審
上海黃浦區明復圖書館理事長
上海評彈團藝委會顧問
馬尚龍海派文化工作室總監
著作主要分為三個系列,分別是《幽默應笑我》《與名人同窗》等雜文系列,《上海製造》《為什麼是上海》《上海女人》等上海系列,《卷手語》《有些意思你從來不懂》等隨筆系列 。
2019年出版的新書:《上海路數》——文匯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網上和實體書店都有售。
微信公眾號「大上海小龍弄」所有文章,皆是我的原創文章。
原標題:《馬尚龍 | 上海老城隍廟,排行不是第一,名氣就是第一,甚至ONLY ONE》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