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乞丐的嫉妒心主要來自於另一個乞丐比他多討得一塊錢,並為此耿耿於懷一整天天。他見不得別的乞丐比自己好,卻不從不會去嫉妒富人,這是一個乞丐的格局。
實際上我們大部分人跟乞丐沒什麼兩樣,總是見不得身邊人比自己過得好,一旦看到某一個親戚朋友走在了自己前面就生悶氣,嫉妒之心直接表現在臉上。這樣的人就像別人說的「人比人,氣死人」 的類型,心胸相對狹窄,在生活中也沒有幾個朋友,人緣自然相對較差。
耶穌說過:「先知在本想本地是不受尊重的。」他說的情形時時刻刻發生在我們身邊,比如你比村裡一起玩泥巴長大的小夥伴厲害一些,或者生活更好,他就不會滿臉不屑地說一句:「切,他都是運氣好,沒什麼本事,我還不了解他?」可見越熟悉你的人,越見不得你的好,實際上多數親戚也不希望你過得好,只是不說出來而已。
一旦一個人有了見不得別人好的心態,就變得狹隘起來,在生活中自然處處看別人不順眼,就好像別人的存在成為他眼中釘一樣,根本沒有好人緣。那麼如何獲得好人緣呢?簡單的方法是保持心胸開闊。在《易經·比卦》裡的一句爻辭:「有孚比之,無咎。有孚盈缶,終來有它,吉。」意思是當一個人誠心誠意去結交朋友時,一般都不會有壞事發生,因為誠信就像滿缸的美酒,自然引來更多的人與自己交往,結果一定是好的。
實際上這個爻辭是比卦的初六,即六個爻辭的最下面一爻。從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經驗來看,身處底層的某一個人,他對別人而言可能不太起眼,算是默默無聞的大多數。可是他卻不會卑微去乞求別人搭理自己,也不會見不得別人的好,而是以寬廣的心胸去應對周圍的人事,從不與人交惡。如此一來,別人自然對他有了更多的好感。
再說,這樣的人一般都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人微言輕,只能多結交更多的朋友,別人的優點恰好是不必到處尋找的學習對象。而對方自然看到他的真誠和用心,於是願意跟他交往,人緣自然慢慢好起來。
可是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一般人難以做到以平和與寬容的心去面對身邊的人和事。我們經常看到網上一些槓精,他看到別人寫了幾千字的文章,只看了開頭兩句話就開始批判,不然心裡就不舒服;或者有些作者寫了一篇文章,看到別人有不同的意見就跳出來罵對方說:「我在自己的地盤寫,關你什麼事?」明顯地強詞奪理,別人也只能自討沒趣。
一般見到如此心胸狹窄之人,別人自然避而遠之,只有一個心胸寬廣之人才有可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喜歡,乃至人見人愛。在《易經·坤卦》裡有一句話:「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孔子在文言裡解釋說一個人只要做到直、方、大三個字,即公正、義氣和仁愛,那麼就是一個心胸寬廣之人,像大地一樣可以包涵一切,這樣的人才有可能有好人緣或者遇到更多的貴人。
孟子在《公孫丑下》裡說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實際上一個人沒有了自私之心和見不得別人的好,自然是得道多助的一方;而凡事喜歡計較,容不下別人比自己強的人,身邊的親朋好友就慢慢疏遠他,最後只剩孤家寡人,無疑是可悲的。
不過《易經》的智慧遠不止教人如何獲取好人緣,那只是術的問題,離道就太遠了。它教會我們的是身處不同環境或者在不同職位的人應該如何與他人相處,讓別人發現與你交往是心甘情願且是最優選擇。比如你只是單位裡的普通職員,如果平日裡只是獨來獨往,或者對別人不服氣、表現出心胸狹隘的一面時,基本上難有出頭之日。
與此對應的是,你身居高位卻仗著自己手握的各種權力打擊和排除異己,一旦見到自己的下屬冒出頭來或者做得比自己好,就看不過眼,甚至尋找機會打擊和奚落對方一番才解氣,那麼你很快就被別人拉下來。因為你的狹隘和小肚雞腸,從此以後沒人再歸附你,信任你,更別說有好人緣了。
因此,當我們抱怨沒有人願意陪自己玩,或者人緣太差時,先想到的不應該是別人不懂欣賞自己,而是看一看自己是否保持寬闊的胸懷,在面對別人的批評時是否虛心接受,當別人不理解自己時是否有一肚子氣而當場發洩出來?如果是這樣,就說明自己是一個胸襟不大的人,只有做到「人不知而不慍」,且心胸寬廣,方有好人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