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泳:錢鍾書怎麼看古代科舉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12-06 澎湃新聞

謝泳:錢鍾書怎麼看古代科舉

我印象中,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前,中國社會一般觀念中,極少讚美科舉制度,一個經典的例子是由國文到語文教材中,《範進中舉》始終是入選篇目,這不是偶然的,在相當大程度上體現了國人對科舉制度的基本態度,這個影響至今也還在人們的普通觀念中。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主要是在學術界,更多提到的則是科舉制度的好處,而對它的壞處則很少議論了。

凡一種制度在穩定周期內長期存在,必是好處多於壞處,因為人類智慧一般是擇善而從。1905年,科舉為新教育制度取代,也說明這個制度本身的歷史終結,表明這種制度的壞處多於好處了,這個大判斷,一般不會因為小事實而改變。科舉是在端方和張之洞手中廢除的,而他們恰是科舉中最成功的士人,他們看清了歷史的大勢。從隋唐創立科舉制度到晚清廢止,一千多年間,這個制度在不同的時期本身也在變革,但變到最後,依然逃不出終結的命運,這是時代使然,沒有辦法的事。

位於南京的江南貢院是古代科舉考場

科舉制度最為人稱道的好處有兩點,一是相對公正,為所有讀書人提供了平等向上流動的制度保障;二是知識訓練和道德養成合一的教育方式,讓讀書人的榮譽感真正成為一種內心需求。齊如山在《中國的科名》一書中曾講過,明清兩朝,進士出身的官員中,貪官汙吏較少。唐代名相劉晏的著名判斷是:「士陷贓賄則淪棄於時,名重於利,故士多清修;吏雖廉潔,終無顯榮,利重於名,故吏多貪汙。」宋代名相王曾對流內官與流外官的著名觀察為:「士人入流,必顧廉恥;若流外,則畏謹者鮮。」

不管怎麼說,科舉廢除後,一般的歷史觀察,還是認為這個選擇順應了歷史潮流,如今想從科舉中發現好處的用心可以理解,但想要挽回這個制度的心理則不免迂腐了。

錢鍾書對科舉制度的判斷非常鮮明,以為荒唐處甚多,這並不意味著他不知道這個制度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裡的好處,而是他更多看到了這個制度的壞處,錢鍾書從不說科舉的好話。他在《談藝錄》中,對學業與舉業,多有議論,他的明確評價是:「古代取士有功令,於是士之操術,判為兩途。曰舉業,進身之道也;曰學業,終身之事也。苟欲合而一之,以舉業為終身之學業,陋儒是矣;或以學業為進身之舉業,曲儒是矣。」

1935年,錢鍾書在蘇州和陳石遺聊天,記為《石語》。陳石遺是舉人出身,他說:「科舉之學,不知銷卻多少才人精力。今人謂學校起而舊學衰,直是胡說。老輩須中進士,方能專力經史學問,即令早達,亦已擲十數年光陰於無用。學校中英算格致,既較八股為有益,書本師友均視昔日為易得,故眼中英髦,駸駸突過老輩。當年如學海堂、詁經精舍等文集,今日學校高才所作,有過無不及。以老夫為例,弱冠橐筆漫遊,作幕處館,窮年累月,舍己耘人,惟至欲動筆時,心所疑難,不得不事翻檢。然正以無師自通,亦免於今日學生講義筆記耳學之弊焉。」

錢鍾書此處下一批語:「所見先輩中,為此論者,惟丈一人,通達可佩,惜學校中人未足當此也。」

錢鍾書在《談藝錄》中還引徐震《照世杯》第一種《七松園弄假成真》的話:「原來有意思的人才,再不肯留心舉業……那知天公賦他的才分,寧有多少,若將一分才用在詩上,舉業內便少了一分精神;若一分才用在畫上,舉業內便少了一分火候;若將一分才用在賓朋應酬上,舉業內便少了一分工夫。所以才人終身博不得一第,都是這個病症。」此段意思和陳石遺所見完全相同,足證錢鍾書對科舉的觀念,他把這種觀念帶到了《圍城》及他的一切文字中。

錢鍾書對博士的看法,可以理解為是對科舉的另外一種評價。他說方鴻漸到了歐洲:「第四年春天,他看銀行裡只剩四百多鎊,就計劃夏天回國。方老先生也寫信問他是否已得博士學位,何日東歸。他回信大發議論,痛罵博士頭銜的毫無實際。方老先生大不謂然,可是兒子大了,不敢再把父親的尊嚴去威脅他;便信上說,自己深知道頭銜無用決不勉強兒子,但周經理出錢不少,終得對他有個交待。過幾天,方鴻慚又收到丈人的信,說什麼:『賢婿才高學富,名滿五洲,本不須以博士為誇耀。然令尊大人乃前清孝廉公,賢婿似宜舉洋進士,庶幾克紹箕裘,後來居上,愚亦與有榮焉。』方鴻漸受到兩面夾攻,才知道留學文憑的重要。這一張文憑仿佛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醜;小小一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蓋起來。」

這是錢鍾書間接的評價,還有更直接的。方鴻漸和唐小姐說:「現在的留學跟前清的科舉功名一樣,我父親常說,從前人不中進士,隨你官做得多麼大,總抱著終身遺憾。留了學也可以解脫這種自卑心理,並非為高深學問。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痧子,非出不可。小孩子出過痧痘,就可以安全長大,以後碰見這兩種毛病,不怕傳染。我們出過洋,也算了了一樁心願,靈魂健全,見了博士碩士們這些微生蟲,有抵抗力來自衛。痘出過了,我們就把出痘這一回事忘了;留過學的人也應說把留學這事忘了。像曹元朗那種念念不忘是留學生,到處掛著牛津劍橋的幌子,就像甘心出天花變成麻子,還得意自己的臉像好文章加了密圈呢。」《談藝錄》中也引過《儒林外史》第十一回魯小姐的話:「自古及今,幾曾見不會中進士的人可以叫作名士的。」

《宋詩選注》序言中對宋代科舉制度的評價是:「又寬又濫開放了作官的門路」,書中介紹文天祥早期的詩,認為大部分草率、平庸,都是些相面、算命、卜卦的,順便說到「比他早三年中狀元的姚勉《雪坡舍人稿》裡有同樣的情形,大約那些人都要找狀元來替他們做廣告。」錢鍾書提到科舉、狀元一類人事,向不以為然,似可見出他對科舉制的基本判斷。

 (本文原題《錢鍾書的科舉觀》,收入《錢鍾書交遊考》,謝泳著,九州出版社2018年12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科舉,文化

相關推薦

評論(21)

相關焦點

  • 謝泳:錢鍾書怎麼看古代科舉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主要是在學術界,更多提到的則是科舉制度的好處,而對它的壞處則很少議論了。凡一種制度在穩定周期內長期存在,必是好處多於壞處,因為人類智慧一般是擇善而從。1905年,科舉為新教育制度取代,也說明這個制度本身的歷史終結,表明這種制度的壞處多於好處了,這個大判斷,一般不會因為小事實而改變。科舉是在端方和張之洞手中廢除的,而他們恰是科舉中最成功的士人,他們看清了歷史的大勢。
  • 錢鍾書 | 論快樂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錢鍾書 | 論快樂 2021-01-11 18: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看古遺蹟,感受歷史滄桑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看古遺蹟,感受歷史滄桑 2019-10-31 19: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龍顏:古代皇帝長什麼樣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除了文字,隨著畫像的興起,帝王相貌要怎麼製作、保存呢?道統斯在:歷代帝後圖像帝王相貌,古代叫「御容」。王豔雲在《金代御容及奉安制度》中追溯道:「古代帝王形象的御容製作,可追溯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受佛教的影響,當時的帝王御容多為雕鑄的等身佛像,材質有石、銅、檀木、金和銀。
  • 紀念錢鍾書誕辰110周年,學者聚談「錢鍾書的學術人生」
    來自中國社科院、復旦大學、浙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大學、《文匯報》等多家單位的學者就錢鍾書研究的相關問題及《錢鍾書的學術人生》一書展開討論。與會學者中,除王水照先生外還有五位曾見過錢先生、親炙教誨,他們也暢談了記憶中的錢鍾書。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經授權節選部分學者的發言整理刊發,以饗讀者。
  • 「官員」錢鍾書
    1993年3月,錢鍾書因生病做手術,請辭副院長職務,安心治病和做學問。到當年10月14日,他終於放下這個官身,但保留中國社科院特邀顧問身份。如此前後算起來,他在中國社科院副院長任上的時間加起來超過11年。 網上流布一張錢鍾書的名片,頗能見證錢鍾書這段高官的歷史,並從中管窺其對這一身份的心態。這張名片白底黑字,因有錢鍾書本人的字跡在上,似非造假。
  • 日本學者怎麼看蒙古帝國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因為在古代文明中,書寫歷史是作為一種文化出現的。而最早擁有歷史文化的僅有兩種文明:即西方的地中海文明與東方的中國文明。其餘的文明原本缺乏歷史文化,但後來受到這兩大文明的影響而產生書寫歷史的文化。而東西方的歷史文化觀分別以司馬遷《史記》和希羅多德《歷史》為代表。       地中海型歷史觀以希羅多德的《歷史》為代表。
  • 越南是怎樣廢棄漢字的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到了隋朝開闢科舉取士之先河後,唐承隋制,通過進士、明經等科舉考試,廣泛網羅人才。除了朝廷在安南各州縣開辦的官學之外,各種私塾和鄉學也大有發展。這對漢字在安南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以致在越南語中形成了「漢越音」——每個漢字都有對應的「漢越音」讀法,其承載的當然是唐代的中原漢語語音了。
  • 孟彥弘:記吳宗國先生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鑑於這種情況,沙先生建議我到北大歷史系旁聽。我就是打著沙先生的旗號,找到吳先生的。那時,吳先生正在擔任北大歷史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的主任。古代史教研室主任的主要工作,是不是就是給相關老師排課,我不得而知,但每學期新課表下來,吳先生都告訴我,有哪位老師、在哪個教室、講什麼課。
  • 紀念錢鍾書誕辰110周年 學者聚談「錢鍾書的學術人生」
    來自中國社科院、復旦大學、浙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大學、《文匯報》等多家單位的學者就錢鍾書研究的相關問題及《錢鍾書的學術人生》一書展開討論。與會學者中,除王水照先生外還有五位曾見過錢先生、親炙教誨,他們也暢談了記憶中的錢鍾書。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經授權節選部分學者的發言整理刊發,以饗讀者。
  • 武當:最後的上帝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從造型上看,怎麼看都像《風雲》裡的雄霸,不過腳下踩著龜蛇,也就是玄武,是他的標誌。常規的景區介紹會說:黃帝時期有一個淨樂國,太子不願繼承王位,卻到武當山修煉,最後得道成了真武。這個淨樂太子據說是太上老君的第82個化身,他修煉的過程中,還遇到了神仙下凡化身老婆婆教給他鐵杵磨成針的道理……如果李白看到這個故事,想必會有種dejave感。
  • 汪榮祖:獨學孤行的錢鍾書 |《槐聚心史——錢鍾書的自我及其微世界...
    汪榮祖:獨學孤行的錢鍾書 |《槐聚心史——錢鍾書的自我及其微世界》新書推薦 2020-03-07 20: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蘇枕書:首爾書店奔突記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如《新增東國輿地勝覽》條:明治三十九年(1906)令寫字生岸本夫子抄寫內閣藏本之中宗王代刊本,約定一枚紙二十五錢。實際花費去九十九元九十五錢。當時餘甚貧乏,思之悽然。按明治初年大學、圖書館等機構有專門抄寫公文的職員,名曰寫字生。
  • 傅傑:錢鍾書先生110周年誕辰的最好紀念
    傅傑:錢鍾書先生110周年誕辰的最好紀念 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教授 傅傑 2020-11-24 10:21 來源:澎湃新聞
  • 那些改變歷史的元旦宣言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那些改變歷史的元旦宣言 澎湃新聞實習生 石偉傑 2015-01-01 09:28 來源:澎湃新聞
  • 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12-18 10: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宋家客廳》還原張愛玲錢鍾書等文人本色
    原標題:《宋家客廳》還原張愛玲、 錢鍾書等文人本色   近日,張愛玲文學遺產繼承人、翻譯家宋以朗作品《宋家客廳:從錢鍾書到張愛玲》分別於京滬兩地發布。該書執筆陳曉勤、學者陳子善與作者宋以朗一同追述文化沙龍主人宋淇的傳奇一生,梳理其與張愛玲、錢鍾書、傅雷、吳興華、夏志清等好友的私家檔案。
  • 這裡,庭院深深……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這裡,庭院深深…… 2020-07-04 23: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前些日子,筆者拜讀了唐曉峰先生的新書《給孩子的歷史地理》,其中有一段提到:「(客家人)他們的講話與周圍人不一樣,一直保留有中原古音。」作為一個普通的方言愛好者,讀後頗有疑惑,客家話真的是中原古音麼?這需要從客家人的歷史說起。
  • 薄音湖與翁獨健的學術淵源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與翁先生有師徒之誼的周清澍先生回憶說:「他認為陳援老是當今乾嘉史學之完美的繼承人,鄧先生則近似古代文人中的文史兼攻的掌故派。據我的理解,他對二位先生如此評價,後者是指其代表作《古董瑣記》、《清詩記事》等體現的路子;前者是認為他具有錢大昕的淵博知識並熟練掌握各種治史的方法,又似趙翼能注意歷史的綜合研究,並能從札記發展為能闡明重大歷史問題的長篇論文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