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紅樓夢》,尋找東方文化的根——「天人合一」的思想

2020-11-29 秀妮悅讀

今天是2019年11月1日,我打算重看《紅樓夢》這本書,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也會去看其他關於《紅樓夢》的書籍,因為我想在《紅樓夢》這本書中,找出具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人物。

之所以有這種想法,是因為前不久,我看了季羨林寫的一本集子《季羨林談東西方文化》。

在這本書中,季老認為:世界有兩大文化體系:東方文化體系和西方文化體系。

東方文化體系的特徵是:以綜合為主,主張「天人合一」。

西方文化體系的特徵是:以分析為主,主張「徵服自然」。

同時,這本書還提到了一個觀點:這兩種文化體系輪流主宰著整個世界發展和進步。

他用了一句熟語來概括這種現象:「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並且預言:「東方文化將在二十一世紀發揮更大的作用。」

「天人合一」,不同時代的人對它有不同的解釋。季老認為:「天人合一」中的「天」就是「大自然」;「天人合一」中的「人」,就是我們普通的「人類」。

我們每一個人的行為如果合符大自然的規律,那就做到了「天人合一」。

我讀《紅樓夢》很多遍,裡面有許多人物,他們個個都有著自己的行事風格,他們的結局也因為自己的風格而有著不同的結局。

今天起,我想看看風格各異的他們,有幾人具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第一回目中,出現兩個主要人物:甄士隱和賈雨村。

甄士隱,他是當地的望族名門,可是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時間,他經歷了他人生中最大的兩件事情:失去愛女和世代居住的房子。

他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寄居在嶽父家,受盡冷落和嘲笑。於是在偶然中聽到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之後,他二話不說,隨跛足道人出家去了。

賈雨村,他出身於官宦人家,但因為家世零落,父母俱亡,孤身一人。於是他隻身出走,想要重新整理家業。

他寄身於一個破廟裡,靠賣字畫為生,因為偶然的因緣,得到甄士隱的慷慨支援,才得以出人頭地。

這兩個人,是第一回目的主要人物。

但是在這本書的開頭,作者以神話故事,帶出兩個人:赤霞宮神瑛侍者和絳珠仙子,他們是《紅樓夢》主角賈寶玉和林黛玉的前身。

這四個人,誰具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相關焦點

  • 淺談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古人將代表自然的「天」與人自身結合起來,認為人類文明的演進都應遵循著天道規矩。《論語》中,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生德於予」、「知我者,其天乎!」
  • 「天人合一」思想探源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基本問題,「天人合一」是其核心思想。這一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這一思想對於反思現代工業文明和科技文明所產生的負面效應,重新構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仍具有借鑑價值。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傳統,歷經了一個逐漸演化的過程。
  • 【薦讀】中國詩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國古代詩學民族特性的形成,與天人合一思想這一傳統文化之根的深遠影響密不可分。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思想,意蘊豐富、源遠流長,幾乎成為儒釋道各家學說普遍認同和主張的精神追求,構成中華文化超越時空、貫穿始終的基本內核,對我國社會文化走向、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倫理道德、文藝創作、審美追求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 季羨林與吳良鏞是怎樣踐行「天人合一」思想的?
    一次,我說他有些像季羨林,並且拿季先生《「東方文化集成」總序》給他看,他很快表示同意季先生的思想。這篇序文成了思想交流的紐帶,使我明白季先生指出的問題在其他領域也同樣存在。清晨愉快的聊天使我鬥膽約請吳先生編一本中國建築學的民族傳統的著作,因為《東方文化集成》已出版的著作偏於人文科學,有了吳先生的著作才更全面。吳先生當即表示,中國建築學也應走「跨界」的路。但對編書,他只說:「我考慮試試。」
  • 天人合一——三才思想在實踐中的應用
    三才思想強調三才一體,也就是天人合一,認為天地人是一體的,這是三才思想最基礎的觀點。從三才思想的角度來看,天包括了天地在內,所以這裡的天指的是天地萬物及其運行規律(天道)。你我所生存的內外部環境就是天地,你我自身都在天地之中。因此更準確地說,天人合一應該被稱作天地人合一,或者三才合一。你我和天地本來就是一體的,是合一的,是不能分開的。人離開了天,自身就會消亡。
  • 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指的深意是什麼,真的可以天人合一嗎?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據很高的地位。它主要在兩大學說中經常被提起。一是道家學說。老子《道德經》中雖然沒有明確提煉出「天人合一」這個詞,但其篇幅中對這一思想內涵有非常經典的闡述。老子講述修士可以通過修煉在天人之間搭建一座橋梁,讓二者互通。老子說:「穀神不死,是為玄牝,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用之不勤,綿綿若存。」這句話用修士的語言翻譯就是:後天之心屏蔽以後,先天之心活潑,也就是常說的心死神活。這個時候玄關開啟,修士得見先天本源之炁,即天地根。得先天本源之炁後修士不任意糟蹋亂用,必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從而綿綿一體,長久長存。
  •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漢代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天人合一不僅僅是一種思想,而且是一種狀態。《易經》中強調三才之道,將天地人並立起來,並將人放在中心地位,這就說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奇門遁甲也好,其它預測術也好,都是以人為本的,失去這基本原則,術數將變的毫無意義。
  • 中國詩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讓「文氣」富有生命感!
    中國古代詩學民族特性的形成,與天人合一思想這一傳統文化之根的深遠影響密不可分。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思想,意蘊豐富、源遠流長,幾乎成為儒釋道各家學說普遍認同和主張的精神追求,構成中華文化超越時空、貫穿始終的基本內核,對我國社會文化走向、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倫理道德、文藝創作、審美追求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 孔子具有超前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
    二十世紀海峽兩岸傑出大師錢穆、季羨林一先一後對中國文化作出了同樣的判斷:天人合一文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的最大貢獻!錢穆先生更是以他對中華國學近百年的苦心領悟明確指出:「天人合一是中國人的最高信仰,而實現文化與自然的合一,則是中國人的最高理想!」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中國是一個大智慧的民族!
  • 中外學者:東方「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助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圖片由會議主辦方提供新華社北京8月20日電(記者欒翔)20日在北京閉幕的世界哲學大會上,來自全球各國的專家學者們普遍認為,從崇尚「天人合一」的東方智慧中尋求靈感,推動人類自我認知革新進化,將助益地球未來和人類生態文明建設。13日至20日,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在北京舉行。
  • 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究竟能幹什麼?
    在中華文明中,有一項叫做「天人合一」的思想,據說很多西方人都很感興趣,特別是在如今全球變暖,各地汙染嚴重,許多物種瀕臨滅絕的情況下,這個「天人合一」的思想更加受歡迎。那麼究竟什麼是「天人合一」呢?歷史上「天人合一」的思想,曾經被統治者濫用。
  • 天人合一,文化自信
    裡面的核心是結合了致良知四合院裡的陽明文化中「文化自信」的部分。而吳旭東大夫是餘姚市三院的心理醫生,同時也是餘姚慈善總會義工分會副會長,結合陽明文化在做慈善事業中的項目推廣活動。他們的活動策劃是在1月16日晚進行相互商討後,並決定下一步的實施計劃和推廣。而此次1月20日,當天下午的交流會議裡,馬新波主任展開了思路和敘述了他們的理念,並又提到了「天人合一,文化自信」的主題。
  •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於周代宗教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於周代宗教 2015年06月01日 09:0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永路 字號 內容摘要: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論之一,並在近代以來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代表性論題。
  • 如何理解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又稱天人合德、天人相應,其基本思想是:人類的生理、倫理、政治等社會現象是大自然的直接反映。天人合一,大道至簡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出現於《內經》。在該書中,指出人與天相通的總原則是:同氣相求,同類相應。
  • 「天人合一」思想對古典園林山水布局的影響
    園林設計中人們經常提到「天人合一」,我們將其稱為一個思想。可以說,「天人合一」思想已經滲透到社會上的各個方面,中國的建築、環境、文學、繪畫、園林等都與「天人合一」的相關理論有關。本文以「天人合一」思想與古典園林山水空間的構建為依託,分析了「天人合一」思想對皇家園林及私家園林山水布局的影響。
  • 天人合一|怎樣提高領導修煉與領導力?
    《易經》智慧與西方管理的區別:我們在改革開放這30多年來接受了西方管理的洗禮,一發不可收,甚至將其視為聖經,以至迷失了自己,遺忘了自己中華民族文化的先進性。當2008年金融風暴一夜之間席捲全球,西方經濟坍塌了,西方管理學家、經濟學家,方才幡然醒悟,西方管理學如此不堪一擊,他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東方文化的智慧。
  • 從「天人感應」到「天人合一」
    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暗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這個詞,現在比較流行,但濫用的居多。有人以中國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而感到驕傲,以此來嘲諷西方人:你看,你們西方世界把自然界當成掠奪榨取的對象,結果環境汙染、生態破壞。
  • 釋永樂方向學:從「天人合一」中尋找健康力量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人民論壇網12月22日北京訊 (劉讓興) 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縱覽世界史,一個民族的崛起或復興,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復興和民族精神的崛起為先導。
  • 無論官方還是民間說法,都認同天人合一,究竟怎樣實現天人合一?
    人們說,過度開發自然資源,會破壞生態平衡,從儒家思想態度上說,是破壞了「天人合一」, 但是,如果不開發,如何才能滿足人們不斷追求的生活水平和社會發展呢?這樣一來,如何處理天人關係便成為了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對此,儒家始終堅持天人和合的觀點,在這一共同的思想旨趣之下又有著天人合一與天人相分的區別。
  • 關於道文化的「天人合一」到底該如何解釋
    關於道文化的話題,我可能有不一樣的見解。可能大多是站在我是道家的身份,這個角度來理解道文化。道到底是什麼——道是無形的。包括老莊的思想裡頭也是這樣,明確指出道是無形無相的。莊子在太多的地方論述說我們用心去尋找道那是錯誤的。也就是說,你用眼睛用嘴巴用鼻子去找都是找不到的,用所謂的聰明去找那更不可能。簡單的說,道就是一個無形的世界。是一個靈性的世界。像很多說道是規律、是宇宙。這個都不能準確的來理解這個「道」。(從對《道德經》的多次解讀的角度,我是這樣理解的,與大家共享,不對之處歡迎大家指正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