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昌談紅學:紅學近年沒有什麼突破創新

2020-12-19 搜狐網

  直到晚年,周汝昌的生活才相對平靜。

  此前的近半個世紀內,他的命運隨著政治風雲的變幻,曾不由自主地捲入到一系列的紛爭中去。這一切,均由他的心血之作《紅樓夢新證》所觸發。

  30歲時,正在讀大學的周汝昌發表了《曹雪芹卒年之新推定》。命運的偶然在於,初試啼聲的他就此得到了聲名赫赫的胡適的關照。

  從此,兩人開始了書信往來。1948年,正埋頭撰寫《紅樓夢新證》的周汝昌特意跑到北京王府井的胡適家中拜訪。令周汝昌激動的是,胡適竟然將珍藏多年的孤本《甲戌本石頭記》慷慨地借給他翻閱,後又讓在燕京大學任教的孫楷第將珍藏的《四松堂集》乾隆抄本和有正書局石印大字本《戚蓼生序本石頭記》一併拿給周汝昌研究。

  1953年,《紅樓夢新證》初版。此前,「紅學」雖已成為20世紀的三大顯學之一,但紅學界影響力頗巨的著作也不過是胡適於1921年出版的《紅樓夢考證》,以及1923年俞平伯推出的《紅樓夢辨》。

  然而,就在《紅樓夢新證》出版的第二年(1954年)9月,剛剛大學畢業的李希凡和藍翎發表了文章《關於〈紅樓夢簡論〉及其他》,鮮明地對俞平伯的紅樓夢研究提出批評。10月,毛澤東發出《關於〈紅樓夢〉研究問題的信》,支持李希凡和藍翎,提出批判俞平伯等人「毒害青年的錯誤思想」。

  由此,一場針對胡適和俞平伯的批判迅速席捲全國。同為「紅樓中人」,周汝昌自然也無法置身事外。

  我考證的目的正是索隱

  《紅樓夢新證》出版的第二年,紅學界掀起了批判胡適的滾滾大潮,迫於形勢的周汝昌不得不寫了文章,說明他與胡適的不同。在異鄉的胡適讀了並未介意,仍向人推薦周汝昌的《紅樓夢新證》為一部「很值得看的書」,並稱「他是我在大陸上最後收到的一個『徒弟 』」。

  由此,周汝昌被視為胡適的「衣缽傳人」,亦多有人認為其《紅樓夢新證》延續著胡適的考證思路。他也被稱為「胡適後的紅學研究第一人」。

  2005年,周汝昌曾出版20餘萬字的《我與胡適先生》,稱道其人品和學問,念念不忘先生胡適對自己「愛護有加」。

  《瞭望東方周刊》:有一種意見認為,您早年是考證派代表,近幾十年轉向索隱。您認為自己是哪一派呢?

  周汝昌:看樣子我得在腦門上貼個標籤,標明自己屬於哪一派,讓別人一看就明白,哈哈!說我是考證派一點都不錯。「證」者,何也?考證是也。

  說到「新證」,我的「新證」不在「證」,而在「新」。這個「新」是針對胡適說的。胡適作的《紅樓夢考證》不是一部學術專著,而是一篇序言,即論文的性質。我得到了他的教益,繼承了他的思想,但與他的思想又不完全等同。我的書裡添加了自己的創造,所以叫「新證」。如果忘了這點,我的考證就毫無意義。

  《瞭望東方周刊》:為何 「考證」與「索隱」給人感覺似有水火不容之勢?

  周汝昌:此問根源先要抓住《紅樓夢》的開頭—— 是作者經歷了一番夢幻之後,將真事隱去,借通靈之說撰成此書的。那麼其間隱去的真事到底是什麼呢?這才發生「索隱」與「考證」的問題:索隱者是以尋找那個「真事」為目的,考證者是為尋找那個「真事」而採用的手段方法—— 兩者是同一件事的兩個方面而已,不是對立的。

  「索隱」一法,從《史記》就開始了,《史記》也有隱事要索。我們早先所反對的那種「索隱派」,是指他們所用的方法錯誤了(比如,將書中的十二個女性人物的藝術形象說成是十二個男性官員、名士的一種影射云云……),而絕非反對「索隱」本身。

  我之所以被稱為「考證派」,只是看到了我的方法,而忘記了我考證的目的卻正是索隱。

  剛才說《紅樓夢新證》不在「證」,而在「新」。我的觀點新在哪裡?直到今天,才被著名大學者劉再復先生點破,他認為:周汝昌的「考證」才是高峰,是「悟證先河」;考證不是字面意義上的考證,而是感悟考證。感悟考證是一種新方法,感悟和考證交相融合,意即「悟中有證,證中有悟」。

  如果稱我為考證派也不全對,因為考證裡面沒有感悟。感悟就是去追溯書裡面不敢說、不便說、無法說的東西。正是這個東西使得曹公子(曹雪芹)痛苦無比。

  「自傳說」不是說曹雪芹給自己作傳

  對《紅樓夢》,周汝昌主張「自傳說」,這也是《紅樓夢新證》的核心觀點。

  「全書的中心問題是主張『自傳說』」,周汝昌曾言,全書各章各節都「拱衛著它,簡直成了一個『體系』」。

  這正是給他帶來諸多爭議的主要緣由之一。

  1954年對俞平伯、胡適的批判如火如荼之際,時任《人民日報》總編輯的鄧拓約見周汝昌,在稱讚其紅學成就的同時,指其「自傳說」脫離了歷史唯物主義,「犯了『二元論』的錯誤」。

  1976年,《紅樓夢新證》增訂版出版時,卷首曾刊有1955年「批紅小將」李希凡、藍翎發表於《人民日報》的文章《評》,稱該書「在自然主義『自傳說』的觀點上,和胡、俞取得了一致,並且用全部的考證工作發展了這個觀點」。囿於其時的政治環境,周汝昌不得不就此展開自我批評。

  前些年,在作家劉心武對《紅樓夢》的探秘引發爭議後,周汝昌又被指為劉心武的「老師」,再次遭到紅學界的非議。

  《瞭望東方周刊》:為什麼「自傳說」曾引發了業界很大的爭議?

  周汝昌:反對「自傳說」者,以為「自傳說」是指作品的體裁,而我所謂的「自傳說」,不是自己給自己作傳記,而是作者借一塊石頭投胎到人間的藝術手法,這可以說是作品內涵包含的一種自傳性。

  認為《紅樓夢》的創作是以曹氏家族為原型的學術觀點,叫「自傳說」。代表人物是胡適,「自傳說」的理論要點是認為《紅樓夢》這部小說是以「真事隱」(甄士隱)的春秋筆法,借小說中賈府來描寫曹氏家族的繁華舊夢,借小說中賈、史、薛、王四大家族的盛衰演變來描寫曹氏家族由富而窮,最後「落了片白茫茫的大地真乾淨」的情形。

  《紅樓夢》不僅是一部帶有作者自傳性的小說,更是包含曹雪芹、李煦兩家的自傳性或合傳性的文學創作—— 此所謂「傳」者,實際就是今日通常所謂的有素材、有原型的小說寫作。因此,《紅樓夢》也被胡適稱為一部「自然主義的傑作」。

  《瞭望東方周刊》:您怎樣看待劉心武先生續寫的《紅樓夢》?

  周汝昌:我和劉心武是如水的君子之交。有一年大年初二他突然打電話來,說他續完了《紅樓夢》後四十回。我聽了大吃一驚,當時就想:這個人真了不起!後來他把續書寄過來,但我無法看了,只聽讀了回目,因此不便說長道短。我送他一句詩:「壯哉,真勇士也。」我只能以這種方式鼓舞他。

  但我必須說一句,高鶚續的後四十回書,嚴重地歪曲篡改了《紅樓夢》的本質,在這個意義上,我對劉心武的續書表示支持,其他不在討論之內。

  《瞭望東方周刊》:您有想過續寫《紅樓夢》嗎?

  周汝昌:我只是續寫過《紅樓夢》的一些小片段。這些小片段好像是一首首抒情詩,不受連環、交叉等難度的影響。這是個油滑取巧的辦法。我聽到有人說「周某人編故事不是連貫的,是一小段一小段的,但是每一個都有濃厚的詩意。」如果能夠取到這個效果就很榮幸了。

  紅學不要忘了「學」字

  說周汝昌為「新中國《紅樓夢》研究第一人」或許並不為過。

  在當今紅學界,著述之豐、影響之大者,非他莫屬。最近的十餘年間,他幾乎保持了年均推出一本紅學專著的紀錄。2008年,90高齡的周汝昌還登上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講說四大名著。

  只是,相伴而來的依然是爭議。周汝昌倡導的紅學四大分支、將紅學提升到「中華文化之學」、對劉心武等後學的鼓勵,被主流紅學界指責為否定《紅樓夢》的文學價值,從考證轉向了索隱,「晚年紅學研究走向偏執」。

  八年前,周汝昌被通知從中國藝術研究院退休,只是在中國紅學會尚有一個「顧問」的頭銜。耄耋之年的周汝昌只好選擇「單幹」,由其子女充任助手,繼續頑強地堅持著他對《紅樓夢》與曹雪芹的痴迷和研究。

  《瞭望東方周刊》:您曾有詩云「論學從來有異同,何傷交誼共研《紅》」,但紅學會一直對您頗有微詞。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

  周汝昌:你用「微詞」這個詞很高雅,謝謝你!何止微詞啊,有些就是人身攻擊。有人告訴我,有些學者、教授罵我,一種是冷嘲熱諷地挖苦,一種是咬牙切齒地咒罵。這跟學術有關係嗎?這種現象出現在學術界、學刊裡應該嗎?可又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留給他們思考吧。

  過去也有人罵我「搶碼頭」。我開始還不懂,後來人家告訴我說這是古代一種狠毒的罵人的話。說實話,我從未想過去「搶碼頭」。

  最近劉心武「火」了以後,也有人通過罵他來轉彎罵我的。劉心武是受了我的牽連,我很過意不去。

  《瞭望東方周刊》:您認為,當前紅學研究領域尚沒有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周汝昌:紅學到目前為止到底解決了什麼問題?我自己都懷疑這個命題。《紅樓夢》學術研究上有哪些貢獻?有哪些突破創新?那都只是以前的學術成就。紅學近年沒有什麼突破、創新。

  紅學不要忘了「學」字,它是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創新突破的。僅舉一例,比如問曹雪芹的藝術手法高在哪裡?也再沒聽到過什麼新觀點;再如對沁芳園的新理解,我也如饑似渴地想聽到一些新見解、新想法。

  胡適等學者曾說《紅樓夢》不足以與世界一流文學著作並列。我一直懷疑他們所說的「世界一流文學著作」到底是指什麼。《紅樓夢》到底哪些方面不及它們?他們用這麼一句話就把我們自己的《紅樓夢》給貶低了,我不服氣。直到現在,我還是堅持認為《紅樓夢》是世界第一流的文學作品。

相關焦點

  • 周汝昌去世前兩周專訪(2):紅學近年沒有突破創新
    直到今天,才被著名大學者劉再復先生點破,他認為:周汝昌的「考證」才是高峰,是「悟證先河」;考證不是字面意義上的考證,而是感悟考證。感悟考證是一種新方法,感悟和考證交相融合,意即「悟中有證,證中有悟」。  如果稱我為考證派也不全對,因為考證裡面沒有感悟。感悟就是去追溯書裡面不敢說、不便說、無法說的東西。正是這個東西使得曹公子(曹雪芹)痛苦無比。
  • 「紅學第一人」周汝昌昨逝世
    就算對《紅樓夢》研究,周汝昌說,這也是盲人瞎馬,沒有任何方向。1947年他關於曹雪芹卒年的考證,表現出新一代學者的生氣。1953年初秋,《紅樓夢新證》在上海出版,此時新中國學術研究剛剛進入恢復期,這部40多萬字的紅學研究著作引起軒然大波,因為在當時很少有人敢於將《紅樓夢》拔到那麼高的地位,周汝昌認為,《紅樓夢》與託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並論、並大加讚賞。
  • 周汝昌的紅學朋友圈
    周汝昌的紅學朋友圈 2019-05-16 07: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紅學第一人」周汝昌昨逝世 與紅學主流為敵
    就算對《紅樓夢》研究,周汝昌說,這也是盲人瞎馬,沒有任何方向。1947年他關於曹雪芹卒年的考證,表現出新一代學者的生氣。1953年初秋,《紅樓夢新證》在上海出版,此時新中國學術研究剛剛進入恢復期,這部40多萬字的紅學研究著作引起軒然大波,因為在當時很少有人敢於將《紅樓夢》拔到那麼高的地位,周汝昌認為,《紅樓夢》與託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並論、並大加讚賞。
  • 周汝昌最後一次專訪:讀懂《紅樓夢》是大難事
    東方網6月1日消息:據《新聞晨報 (微博)》報導,2011年4月14日,周汝昌老人在家中接受了《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的訪問,這是他生平最後一次接受媒體的專訪,我們摘錄了其中一些對話,或許讀者可以從這些對話中一窺這位紅學大師對《紅樓夢》的熱愛,和他最後的心路歷程。
  • 新中國紅學研究第一人周汝昌:書法必須從幼功開始,沒有半路出家
    新中國紅學研究第一人周汝昌:書法必須從幼功開始,沒有半路出家。眾所周知,《紅樓夢》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這本小說是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故事的背景,在中間以賈寶玉、林黛玉和薛寶釵三個人之間的愛情故事為主線,揭示了一個家族的悲劇了和人性美。
  • 周汝昌,紅學泰鬥?俞平伯:對這種人不要理他算了!
    2006年,遼寧師範大學文學院的梁歸智出版了 《紅學泰鬥周汝昌傳:紅樓風雨夢中人》,將周汝昌吹捧為「紅學泰鬥」。這個梁歸智,據說是周汝昌的私淑弟子。當然,周汝昌到底是不是紅學泰鬥?還是有很大爭議。梁歸智,也僅僅是代表他自己的一家之言。
  • 紅學泰鬥周汝昌:一生赤子心紅樓未了夢
    有60多部學術著作問世,其代表作《紅樓夢新證》是紅學史上具有開創和劃時代意義的重要著作。2012年5月31日凌晨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5月31日,紅學泰鬥周汝昌逝世,遺願是不設靈堂、不設追悼,其家人在公布消息之後也未和媒體有過多接觸。不管是哪個「學派」,周汝昌的《紅樓夢新證》都是研究紅學的必讀書。
  • 周汝昌的紅學世界
    【讀書者說】     《師友襟期》是周汝昌先生晚年撰述的「人物誌」。據編訂者周倫玲女士的《後記》,其書原名應是《鴻儒72家》。周先生隨性而寫,寫畢便塞入牛皮紙袋,最後寫成的至少108將。
  • 暗指馮其庸等紅學專家搞壟斷 周汝昌力挺劉心武
    有人詢問劉心武閱讀此詩的感受,劉心武表示,周汝昌乃紅學泰鬥,能得到他的金玉良言榮幸至極。但對於詩中影射的內容,他表示不予作答。  是小說還是研究  從2005年開始,劉心武四登講臺,他驚世駭俗的「大膽推翻」在紅學界引起軒然大波。「中國紅學會」名譽會長馮其庸曾憤然指斥劉是「紅外學亂彈」。
  • 周汝昌:痴迷紅學研究,編撰內容充為史料,晚年被罵騙子
    在周汝昌幼年,母親經常讀《紅樓夢》給他聽,作為語言的啟蒙讀物,《紅樓夢》給周汝昌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周汝昌也讀過母親手中的古本《石頭記》。幼時的經歷算是紅學的啟蒙,真正讓周汝昌走進紅學的人,是胡適。胡適看到後,立刻與周汝昌取得聯繫,二人在從此開始經常有書信往來,研討紅學。在胡適的影響下,周汝昌對紅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而紅學就成為了他傾其一生的熱愛。周汝昌和胡適關於紅學的書信,被人們稱讚為推動紅學發展的書信。周汝昌稱能夠遇到胡適這樣學術上的知己,實在是幸運至極。
  • 紅學泰鬥周汝昌:醉心《紅樓夢》,僅靠0.01的視力治學半生!
    1937年那個苦難的年代,周汝昌和同學們沒有了繼續學習的條件,他們被遣散了,在無學可上的煎熬下,周汝昌度過了整整六個年頭,盼到抗戰勝利,周汝昌已經是二十六歲的大齡青年了,他請求再入燕京大學學習,由於過了入學時間,於是他又重新考了一次燕京大學,據他自己說,這在燕京大學的校史上也是一個特例!
  • 周汝昌先生為什麼說「研究《紅樓夢》文本,不是紅學研究範疇」?
    周汝昌先生的紅學研究,主要興趣點與主要成就,都在對作者曹雪芹家世和身世、特別是當時社會形勢的考據與史料的挖掘上,可以說用功很深,也很有見地,是一個做學問的人!因為的確是夠專注、夠用心、夠投入的,原本的大學專業是西語系,卻能一輩子潛心紅學研究。可是周汝昌先生的紅學研究,最大的特色與最大的問題,就是決不、或者說甚少涉及到《紅樓夢》原著原文,也就是說基本上與文本閱讀、分析鑑賞無關!
  • 紅學研究第一人周汝昌:中小學直接沒有書法課程,是非常大的缺陷
    很多書協的書法家們,他們看不起民間的書法家,因為他們覺得這些人根本就不專業也不入流,沒有接受過專業系統的學習,沒有這種訓練,是沒有章法和筆法的。而且民間的這些書法家,他們很多人因為各種原因,他們沒有機會進入到專業的學校,沒有專業的老師來指導他們。於是,他們只能憑著自己對於書法的熱愛,不斷的研究,堅持臨摹名家的書法字帖,最終寫得一手好書法。
  • 「紅學大家」周汝昌,從不是夢中人,用紮實學問解讀《紅樓夢》
    作者:李明新周汝昌先生是我接觸的第一位紅學大家,他說過一句最人間的話:「我怕死,因為我攢點學問不容易,我願意多做點事。」老人家的話是從心裡說出來的。這讓我對老人家們更尊敬有加,希望他們長壽。周老九十四歲離世,聞聽噩耗,第一時間從周公子那裡得到了證實。
  • 紅學大師周汝昌今日首登「百家講壇」
    本報訊周汝昌是著名紅學大師、古典文學研究家,他曾評註校訂過唐宋詩詞及《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等名著。從今日起,這位年逾90歲的老學者將登陸央視「百家講壇」評點四大名著的獨特魅力。周汝昌認為,《三國演義》之所以成為後來的「四大名著」之一,在於它以獨特的對道德、理想、政治理念的闡述而受到廣大民眾的喜愛。但是,即使是這樣一座文學「高峰」,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我一個不喜歡《三國演義》的原因是它太靠近正史官書。
  • 周汝昌專訪:「沁芳」是《紅樓夢》全書核心
    在坊間,他被稱為「當今中國紅學第一人」。這位曾因胡適提攜而走上紅學之路的世紀老人,一生著作等身,原本他的晚年應是高朋滿座、鮮花不斷的。可事實上,因為論述之爭,自八年前從中國藝術研究院退休後,老人周汝昌僅在正統的中國紅學會保留一個「顧問」的頭銜,完全脫離了「組織」的庇佑,在其壽誕的時節,那邊連一句話的問候都沒有。「我一直都是單幹。」周汝昌談及此倒是頗為大度。
  • 紅學泰鬥周汝昌先生去世後,中國再無紅學家,你認可這一觀點嗎?
    因為周汝昌先生是87版的紅學「總顧問」,題主的題目「紅學泰鬥周汝昌先生去世後,中國再無紅學家。」便可以和「87電視劇《紅樓夢》是無法超越的經典。」、「天上有了陳曉旭,人間再無林黛玉。」配成全套,一起成為三十年來關於87電視劇是「曹雪芹原意」這個虛假宣傳的「首尾全龍」了吧?
  • 周汝昌和劉心武是師生關係!周汝昌對於劉心武的研究有什麼看法?
    其紅學代表作《紅樓夢新證》是紅學史上一部具有開創和劃時代意義的重要著作,奠定了現當代紅學研究的堅實基礎。另在詩詞、書法等領域所下工夫甚深,貢獻突出,曾編訂撰寫了多部專著。2012年5月31日凌晨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940年周汝昌二十三歲時和十七歲的毛淑仁結為連理。毛淑仁表字芝仙,曾號岫眉。
  • 周汝昌:為芹辛苦見平生
    四樓,未名湖畔第四座古典畫樓,適之先生曾用濃朱大書「燕京大學四樓周汝昌先生」之事。戊子大雪節後九旬周汝昌拜書突破我與周老之淺淡交往,發生於先生九秩高齡前後,有限幾次到紅廟周宅(那真是名副其實的陋室)面謁,感受最深的是周老的純真、性情以及謙謙儒者的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