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知行合一」

2020-11-30 來自水泊不是梁山

二十年前,泰州某院校的大樓上書寫著陶行知的「知行合一」;十幾年前,國家氣象局行政大樓的名人牆上描述了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十年前,江南所的科技大樓裡裝裱著領導人手書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知行合一」;幾年前,姜堰步行街的書院,聆聽「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的「知行合一」。一直探求何謂「知」,又何為「知」。

前幾天翻到一本講述王陽明的書籍,論「知行合一」,以良知、善良為準繩,行為行動才是正義。觀點是迎合了正能量的社會價值觀,同時也是儒家思想首善之選。「人之初,性本善」,還是「人之初,性本惡」,自古以來皆有爭論。否則,也就沒有宗教存在的空間。

辯論善惡的行為,首先需要確認,何為「善」、何為「惡」?

論起善惡,一條辯論賽的常用題:一場戰爭的殺戮,是善還是惡。戰爭的根本是力量的權衡,以犧牲有生力量和社會生產力,謀求對對方的勝利,而勝利的結果,又是以犧牲對方的有生力量和社會生產力,重建以勝利者為統治階層的社會體系。一場局部的戰役,到一場朝代更迭的戰爭,再到開天闢地的世界戰爭,犧牲只是戰爭殺戮的表象,表象的下面覆蓋著的是一城一地、一朝一代。有句描述戰爭指揮者的詞語:殺伐決斷,所以也就有「一將功成萬骨枯」。戰場上指揮殺戮的將軍,站在勝利大旗下的決策者,是善,還是惡?

鬼谷子《捭闔篇》:殺戮、犧牲為陰,善良、和平為陽。一場戰爭的殺戮是善還是惡,是正義還是非人道的,就一場戰爭本身,其結果是檢驗「善」「惡」的標準,就像「民族解放戰爭」、「反法西斯戰爭」,雖然有殺戮、有犧牲,其戰爭的目的是為了解放人民或者全人類的和平,那就是「善」。就戰爭中的個人來說,「勇敢殺敵」與「殘忍嗜殺」則是「善惡」之別。

比如,龍場悟道歸來的王陽明,在平叛中大顯身手,重要的一點我覺得他先以「知」為出發點,後以「行」為手段,先儘量避免戰爭,能夠和平談判的儘量和平解決,實在頑固的再採取武力進行降服。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翹起地球,這是著名的槓桿原理。重點的不是槓桿,是支點,也是施力和受力的平衡點。想像,戰爭裡的善惡是一臺天平,並非是因為殺的人多就是惡,殺的人少就會善,名將和英雄的共同之處,在於殺伐決斷、收放自如。面對對手冷血無情,面對手無寸鐵的婦孺,回歸人性。就像佛教裡說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勇於殺敵又不泯滅人性,這是真善、大善。

所以,「知」在王陽明的思想裡,絕非是朱熹理學裡「知」的極端,而是一種綜合的決斷,是平衡。

平衡,是人類活動的基礎。像空氣、水一樣,沒有平衡,人類蹦一下,會跳出宇宙,或者被地球引力擠壓成一堆爛泥。

平衡,是社會制度完善的基礎。平衡社會裡的貧窮只是相對而不是絕對,公平只是調劑而不是刻板。

平衡,是人與人溝通的基礎。相互尊重或者利益攸關,是和平共處的根本所在。

我的一個切身例子,就是前段時間和一個繼任者交接工作,在價格和市場分配問題上,彼此都希望利益最大化。我的優勢是有一級資源,缺點是時間少。他的優勢是有市場,缺點他沒有優勢資源。如果我極力爭取利益最大化,可能難以進入他主管的市場;如果他放棄我,則市場產生的利潤會有限。同時,這一場交易,不存在「非我不行」的可能。他可以尋找其他資源代替我,我也可以尋找別人合作。最終,我們各退一步,讓利益與合作掛鈎,彼此將風險管控在合作範圍內,以達到合作共享的「雙贏」結果。

訴求,我們每個人都有,情感、利益。只是,現如今信息化的時代,資源和市場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清晰,就像葛優《手機》裡的那句臺詞:太近了。沒有了神秘感,也就沒有不對稱的利益來源。無論是交易之內,還是交易之外,合作是產生最大利益的唯一手段。合作的前提就是尋求彼此雙方都能接受的平衡點,也是知行合一裡的「知」所在。

自古以來,陰陽相隨、陽還終始,陰極反陽。就是現實裡「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的道理。保持相對的平衡,無論我們行走在獨木橋上,還是奔撲在康莊大道。就像你不用為「慾壑難填」後怕,也不用為「一蹶不起」憂慮。

平衡,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活成一道風景。

相關焦點

  • 王守仁之所以提出「知行合一」論,主要是因時而發
    「知行合一」論是陽明學說的核心,是其理論體系的主體結構,所以王守仁自始至終以此作為「立教宗旨」。這種「知行觀」只是把認識問題局限在倫理道德的範疇上,主要是揭櫫道德修養層面的認識與實踐問題,其價值取向則是道德實踐的實際作用。因此,它充分體現了儒家的實學精神,具有經世致用的功利主義傾向和人本主義意義。
  • 王陽明還針對朱熹的「知先行後」理論,提出了「知行合一」論
    此外,王陽明還針對朱熹的「知先行後」理論,提出了「知行合一」論。王陽明所說的「知」和「行」,和普通人所理解的知、行概念不一樣。他說,人見到美色,產生喜愛的感情,這既是知,也是行;人聞到臭味而感到厭惡,同樣的既是知,也是行。可見他所說的「知行合一」不是指感覺和思維與實踐的統,而是把人的意念、感覺當做行,混淆了主觀認識和客觀行為之間的界限,否認了知和行的差別。
  • 三論知行合一
    比如提出知行合一的陽明先生的心學是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他說:心外無物。這一看那是妥妥唯心主義啊。但其實陽明先生說:意之所在便是物。有人問他:南山上的花樹自開自落,與我的心有何關係?他回答: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 王陽明是何時始論「知行合一」的?專家學者龍場論壇上找答案
    10月29日,陽明心學·龍場論壇——王陽明始論「知行合一」510年學術研討會在王學聖地秀美修文舉行。來自全國各地陽明心學專家及愛好者200餘人齊聚修文,共襄聖學,探討「知行合一」的時代價值,進一步傳承、弘揚和倡導「知行合一」思想。
  • 「知行合一」的內涵與現實意義
    「知行合一」論的現實意義   王陽明「知行合一」論的現實意義,我們可從以下三點去理解:   第一,王陽明「知行合一」、力行實踐的精神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科學務實的思維方法和精神動力。
  • 二論知行合一、踐行"三嚴三實"
    必須守紀律、講規矩——二論知行合一、踐行「三嚴三實」本報評論員韓文章  月色溶溶的夜晚,子弟兵的大部隊露宿村頭,即使飢腸轆轆,對眼前群眾的瓜果也一動不動——這是規矩使然。在「三嚴三實」專題教育中,每一名黨員幹部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要牢固樹立大局意識、紀律意識,始終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堅定理想信念,站穩政治立場,大是大非面前頭腦清醒、旗幟鮮明,做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的明白人、帶頭人,做到知行合一、表裡如一,不該說的話堅決不說,不該做的事堅決不做。  守紀律、講規矩要有敬畏意識。一個人心存敬畏,就會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就會從嚴要求自己,慎言慎行。
  • 致良知——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
    從現如今往前數,倘若要論哲學,陽明先生實在是中國誕生的最近的一位大哲學家,堪稱聖賢。貶謫期滿,悟道有成的王守仁此後踐行他的知行合一的方法論,協助大明王朝一路平息各種叛亂,直至平掉寧王之亂,功成身退,此後於五十四歲辭官回鄉講學。而在晚年時,明嘉靖年間又是叛亂四起,其間王守仁復被啟用,亂軍聞其名而喪膽,紛紛投降。
  • 如何理解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中國人關於認識與實踐關係的理論表達。  古人使用「知行合一」,和我們今天所講的認識論、實踐論和反映論是有差別的。明代的王陽明被貶為貴州龍場驛丞,對朱熹的格物致知進行了深入思考,得出了「良知良行」的結論,即知行合一,這就是史稱的「龍場悟道」。
  • 然其「知行合一」論是什麼?
    王陽明常以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悉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誘人,儘管王龍溪認為"此恐非究竟話頭」,但此四句教是對中人以下者說的,而其本意正是要由此四句教而引入他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陽明心學之神髓。良知是本體,致是功夫。知行合一是對致良知的進一步申述。知是要知良知,也就是知本體。行和致一樣,都是功夫,由此知行合一,直超聖地。
  • 知行合一的意義何在?怎樣做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我們每個人實現人生價值取得事業成功必備的一種態度和能力,沒有知的行是盲人騎瞎馬、是冥行,而沒有行的知也無什麼實際價值,只有知和行的統一,才會有價值出結果,這裡的知必須是良知和真知,也可以是正確的認知認識,有了這個知,我們去行,也就是行動和實踐,就一定會實現我們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最終實現人生價值,讓人生變得有意義,這就是知行合一的意義所在。
  • 知行合一與「讀書無用論」:百無一用是書生?
    說起「讀書無用論」,至今在網絡上還是個能引起熱議的話題。可見,讀書與讀死書根本就是兩回事,或者說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所總結的「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讀書。至於那些讀死書的墨守陳規之輩,就算是不讀書,他也沒辦法成功,這便是所謂的「百無一用是書生」了!回顧歷史,在各類古籍中也記載了不少相關的奇聞軼事,如今就摘錄一二,聊做分享。
  • 陽明先生論「知行合一」
    【翻譯】徐愛未能理解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遂有此一問:「大家都知道對父母當孝順、對兄長當尊敬,但殘酷的現實告訴我們,很多時候與之相反,可見『知』與『行』是兩碼事。」王陽明解釋說,這種情況是被私慾蒙蔽了,已然不再是「知」和「行」的原始樸素意思。知而不行,那是沒明白。先師教導我們知與行,正是要恢復它原來的意思。你想想看,生活中沒有知而不行的事兒。
  • 欲成大事者,必讀王陽明,論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
    稻盛和夫將他的兩家公司發展成為世界五百強,這其中的秘訣離不開王陽明心學提到的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在品德、學問、事業發展、人際交往等方面都提出了非常重要的人生哲理。王陽明提出的「致良知」論中,將認識的對象應該是自己的心靈,認識的方法應該是自我反省,並將自己心中的認知推廣到外部的事物中,其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道德修養和精神境界,這與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在原則性上沒有區別。
  • 光明日報:知而能之知行合一
    原標題:知而能之知行合一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重要講話中倡導「知行合一」。在G20杭州峰會開幕辭中,他指出二十國集團應「知行合一,採取務實行動」。在北京市八一學校考察時,他強調:「教育要注重以人為本、因材施教,注重學用相長、知行合一,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 觀心 |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心學大師王陽明提出的認識論。他認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這四個字常常被掛在學校的各個地方,提醒大家知行要合一。古人提出過很多個合一,除了知行合一,還有天人合一,禮樂合一。為什麼要合一,合一為什麼如此重要?我想這跟我們中華文化有莫大的關係。中華文化是崇尚道的,是太極文化,陰陽是和合的,它不可分割,而是一體兩面。
  • 究竟什麼是「知行合一」你知道嗎?初解「知行合一」的含義
    其學遠承孟子,近繼象山,自成一派,影響由明代而及當世,風靡一時而傳播中外,其一生的學問可以概括為「知行合一」四字,被稱為當今人生修心、成功學的不二之選。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的理論,是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的運用,認知與實踐是密不可分的,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觀點。那麼「知行合一」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在這裡初解一下「知行合一」。
  • 你理解的「知行合一」跟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真不是一回事!
    關於「知行合一」最常見的是觀點是基於《實踐論》的解釋:用實踐來檢驗真理,是的主觀認知符合客觀事實。將「知」歸結為主觀上的學識,將「行」歸結為外在的行為,以及導致的客觀結果。這樣理解「知行合一」並沒什麼問題,問題在於:這不是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
  • 從知行合一的角度要求自己(思想縱橫)
    到了明代,「知行合一」成為陸王心學的重要哲學觀念。總的來說,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對知行關係的探討主要在人文道德領域展開,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強調知行合一。今天,對於中國共產黨人來說,如何從知行合一的角度要求自己,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實踐,在這個過程中始終面臨如何處理好理論認識與具體實踐的關係問題。
  • 致良知,自覺之知與知行合一
    致良知,自覺之知與知行合一燁子心學 致良知,是王陽明心學的主體思想。「致良知」語出《孟子·盡心上》。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
  • 王陽明的哲學其本質上是倫理道德論,知行合一
    肖芝父和李錦全從王陽明的論斷「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出發,將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歸納為王陽明主觀唯心主義的動機論」。沈善洪認為「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哲學的認識論」。張家成、李班認為,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是為了反對空談,強調在行中學習,修養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