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市場的經濟學家——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

2020-12-21 第一財經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頒發如拍賣槌落定般鏗鏘有力,史丹福大學教授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和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Milgrom)師徒二人共享此譽,獲獎理由為「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發明了新拍賣形式」。

他在史丹福大學的同事,世界博弈理論研究的領軍人物David Kreps稱讚他:「在他和我這一代的微觀經濟學理論家中,沒有一個人像Paul那樣在許多領域撰寫過那麼多偉大而具有開創性的論文。在他的維基百科頁面列出了他寫過的所有不同主題的大綱,」「將經濟理論帶到現實世界,既作為一種理解『事物如何運作』的機制,又用於設計更好的制度」。筆者與同門共同參與了米爾格羅姆維基詞條的編寫,作為給導師的生日禮物,本文主體參考了該頁面。

拍賣理論與匹配理論二者共同構成了市場設計領域的基石。市場設計是微觀經濟學過去三十年發展裡最富有成果的領域,旨在解決具體資源配置問題中激勵扭曲、市場失靈等問題,提出儘可能兼具公平、有效,尊重微觀個體真實偏好並使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合理可行方案,因而被形象地稱為「經濟工程學」,在拍賣、定價、招生、器官分配、就業匹配、碳交易等無數應用中取得了巨大成功。包括此次獲獎,市場設計已四度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垂青。米爾格羅姆為市場設計領域的主要開創者之一,成就卓絕,獲譽無數,一直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熱門候選人,此次獲獎可謂眾望所歸。

米爾格羅姆1948年生於美國密西根州,1970年在密西根大學獲得了數學學位。不同於很多學者的成長路徑,他本科畢業後沒有死守象牙塔,而是投身於精算領域工作,在1974年成為精算師協會會員。1975年,米爾格羅姆才重返校園,進入史丹福大學攻讀研究生,1978年獲統計學碩士學位,1979年獲商學博士學位,師從威爾遜(後者另兩位學生Alvin Roth與Bengt Holmstrom已獲諾貝爾經濟學獎)。之後任教於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至1982年晉升正教授。於1982到1987年在耶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擔任教授,並於1987年回到母校史丹福大學至今,目前是經濟學系人文科學Shirley and Leonard Ely講席教授;榮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文理院院士、美國經濟協會副主席等眾多職銜。

儘管米爾格羅姆此次獲獎的原因是他在拍賣理論與實踐上眾所周知的成就,但他在市場設計及微觀經濟學理論的其他領域也有頗多諾貝爾獎級別的建樹。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西北大學任教期間,米爾格羅姆就與包括後來的諾貝爾獎得主 Roger Myerson, Robert Wilson等人在內的一群教授,一同將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應用於廣泛的領域,例如定價,金融市場、產業組織和法律機構。圍繞基於有限信息的個體決策互動做了許多開創性的貢獻,產生了巨大影響。本文對米爾格羅姆各個領域的主要貢獻草繪出完整的圖景,並簡要介紹市場設計理論在中國的發展及應用。

一、 博弈論

博弈論是對理性決策者之間的策略互動進行數理化模型的研究,區別於新古典經濟學以完全競爭市場為假設前提的一般均衡分析,為經濟現象提供了另一種深刻的解釋,是現代微觀經濟理論的基石。米爾格羅姆 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對博弈論做出了許多基礎性的貢獻,包括聲譽形成的博弈理論分析、重複博弈、超模博弈和博弈學習等。

博弈論最經典的模型之一就是「囚徒困境」,從理論上分析,完全信息的有限次重複博弈總是會導致互相背叛的結果,也是對雙方都不利的結果。但Axelrod和Hamilton在200次的有限次重複囚徒博弈實驗中,卻觀察到了合作頻頻發生的現象。針對這一現象,Kreps及其他人從信息角度對背後的誘因進行了深入探究,建立了著名的KMPW聲譽模型。指明參與人只有極小可能承諾採用針鋒相對的策略,那麼在均衡中兩個人會一直保持合作關係直到最後幾期。因為即使是一位不信守承諾的參與者,也會受到當好人的激勵,在實施針鋒相對策略之前建立起良好的信譽,向他人發出友好合作的信號,促使其他參與人一起合作。他們為不完全信息下的動態博弈做出了奠基性貢獻,開創了博弈論的一個完整分支。

米爾格羅姆對重複博弈的另一項根本性貢獻是對於均衡效率的研究。當博弈參與者的行動被隱藏,且可以觀察到和其行為相關的嘈雜信號時(比如在監控不完善的情況下),有兩種通用的方法可以提高效率。一種方法是將未來的收益從一個玩家轉移到另一個玩家,這是在不減少將來總收益的情況下懲罰潛在偏差的一種方法。在不完全監控下的經典民間定理就是建立在這一思想之上的。第二種通用方法是延遲信息發布。在這種方法下,每隔T時段就會釋放噪聲信號的結果,並且在信息發布者釋放後,「查看」最後一個T時段信號並決定互相懲罰或獎勵。這一方法現在被廣泛稱為「審查策略」,當參與者收到有關彼此行為的私人信號時該審查策略就很有用。

超模博弈理論是經濟理論最近發展中最深刻和重要的理論。這一理論的影響和重要性來自其廣泛的應用範圍,不僅包括理論上的拓展應用,例如博弈學習、單調比較靜態分析方法、組織經濟學理論,還有對實際現象的解釋,包括搜索、技術採用、銀行擠兌、軍備競賽、審前談判和石油勘探等。在超模博弈的基礎上,米爾格羅姆釐清了在標準博弈中,策略主體達到均衡的過程。

二、 單調比較靜態分析

米爾格羅姆的研究常常強調對一些經濟假定的限制,這些假定往往是多餘的。他開創了比較靜態分析的子領域——單調比較靜態分析。

由於米爾格羅姆和Shannon等人相關研究的影響,通常稱為「單調比較靜態」的技術已廣為人知,並用於經濟建模中。不僅有助於分析關鍵假設並簡化計算,且不改變定性比較靜態結論的其他假設區分開,還可以提高我們開發經濟部分有用模型並準確解釋這些模型的能力;由米爾格羅姆和Shannon重新定義的單交性質隨後被Gans和 Smart證明,不僅解決了多數投票和社會選擇理論中的「孔多塞投票悖論」,而且還對社會偏好進行了全面描述。Susan Athey將這些結果擴展為考慮不確定性的經濟問題。

三、 組織和信息經濟學

組織和信息經濟學本質上是博弈論在經濟學上的拓展應用,主要在信息不對稱下參與人(分為委託人與代理人)的互動決策進行探究,關注信息的成本和價格,以期通過信息提高經濟運行效率。一方面,約束委託人的支付不能低於代理人參與契約的成本,另一方面,委託人還要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二者要相容。米爾格羅姆在該問題上也做出了深入探究。1992年,米爾格羅姆與Roberts出版了教科書Economics,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並被翻譯成中文,迄今他的學術作品在谷歌學術搜索引用超1萬次。在2008年Nemmers獎大會上,Roberts評論說這項工作對管理學的影響已經超過了對經濟學的影響,對於組織績效提出大量洞見。

(一)代理理論

米爾格羅姆和Holmstrom介紹了研究多維代理問題的新技術。其關鍵見解是,當代理人可以監控其薪酬所基於的績效指標並隨時間演變時,簡單的線性激勵方案可能會變得最優,因為這種線性補償方案對代理人施加了「統一的激勵壓力」。

Holmstrom和米爾格羅姆使用線性方案來更詳細地探索當代理人將他們的努力或注意力分散在多個任務上時會發生什麼。為了獎勵單個任務的績效,委託人可以獎勵業績也可以改變代理人執行該任務的機會成本。第二種策略對於理解代理人有多個工作任務需要努力時將會發生的情況非常關鍵,因為增加一項任務的報酬通常會改變代理人將精力分配給其他任務的機會成本,當任務之間為替代關係時,其機會成本就會增加;反之,當任務之間為互補關係時,其機會成本就會減少;還證明了對於代理人而言,當任務之間為替代關係,並且存在其中一項的績效難以衡量時,即使其他任務的績效是易于衡量的,也最好是對所有的任務都採用弱激勵,甚至是不給激勵。他們還證明了最好在代理人之間分配衝突的任務,或者改變監視和溝通的強度(這都是中國傳統的管理經驗)。最後,Holmstrom和米爾格羅姆擴大了分析範圍,不僅包括與績效相關的薪酬,還包括影響代理激勵的其他管理選擇,例如關於對代理給予多少自由裁量權以及授予代理人工作資產的選擇;強調了這些不同選擇之間的相互作用,特別是互補性,表明委託人的最優選擇通常會隨著契約環境的變化而一起變化。

(二)信息經濟學

Milgrom等人從委託代理問題中的最優激勵合同的特性到信息經濟學的概念,得出了一系列信息經濟學的重要成果,包括委託代理問題中最優激勵合同以及拍賣理論中「贏者詛咒」的概念。在同一篇文章中,Milgrom提出了一種新穎的「說服博弈」,其中,銷售員擁有有關產品的獨家信息,他可以選擇將其如實地報告給潛在的購買者或者隱瞞該信息。Milgrom證明,一般情況下,在銷售博弈的每個順序均衡中,銷售人員都會採用一種全面披露策略,該結果被稱為「充分披露結果」。在買方希望銷售人員隱瞞某些觀察結果的任何候選均衡中,銷售人員將有動機向其本人透露(對其自身)最有利的觀察。因此,任何信息都將被「披露」。

在後續的論文中,Milgrom和Roberts觀察到,當知情的、自利的代理人之間進行競爭以說服一個不知情者時,即使不知情的一方(例如買方)不完全滿足假設條件,所有相關信息也可能在均衡狀態下披露。儘管對個人可以從策略上選擇是否隱瞞信息,但說謊帶來多種重大懲罰也有影響。帶來懲罰的風險包括法庭訴訟、產品測試法規和財務披露。Milgrom的說服博弈作為理解管理層對披露法規變更的反應策略,在財務會計研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三)組織經濟學

在1980年代後期,Milgrom開始與Roberts合作,將博弈論和激勵理論的思想應用於組織研究。在研究早期,他們專注於組織設計中互補性的重要性。當合作存在回報時,組織中的活動是互補的或協同的。例如,一家想要在生產過程中進行頻繁迭代的公司,如果靈活地培訓工人使他們適應這些變化,將會從中受益。

在他們關於組織經濟學的最著名的論文中,Milgrom和Roberts使用比較靜態方法來描述「現代製造業」的發展,其特點是頻繁的產品重新設計和改進、生產質量更高、溝通和訂單處理更快、批量小和庫存低。Milgrom和Holmstrom隨後使用類似的方法來確定激勵設計中的互補性。他們認為,高強度績效激勵措施的使用與相對較少的工人限制和資產所有權分散化可以互補。

Milgrom和Roberts運用了考慮互補性系統的變化框架,以解決組織經濟學中的一些關鍵問題,他們指出,這是一般企業很難複製林肯電氣(一家有獨特激勵員工方法的美國公司)績效激勵系統的原因,因為經典的計件工資合同得到了一系列人力資源政策以及生產管理政策的支持,而且最重要的是工人與管理層之間的信任。因此,成功的複製將需要所有這些元素都就位。Milgrom和Roberts使用相同的理論來預測日本企業在1990年代初開始的經濟衰退後的十五年中要適應變化的困境,後來的事實證明了這一預測。

Milgrom在一系列文章中研究了大組織中的遊說和政治活動。這些論文考慮了員工受聘後的決策影響,當管理者對這些決定擁有自由裁量權時,員工就有動力花時間去嘗試影響結果。由於這段時間本可以花在生產任務上,因此施加影響力的活動對公司來說代價是很大的。Milgrom表明,為了避免這些成本,公司可能會限制管理者的自由裁量權。Milgrom和Roberts還研究了另一種模型,在該模型中,員工擁有對決策者有價值的信息。結果,允許一定程度對決策的影響力是有益的,但是允許過度的影響代價巨大。通過對公司用來阻止過度影響力的各種策略進行比較,他們表明,通常情況下,限制員工與決策者的接觸和改變決策標準比使用明確的財務激勵更為可取。Milgrom,Meyer和Roberts研究了多部門公司產生的影響成本,結果表明表現不佳的部門的經理有動機誇大其部門的前景以自保。如果將該部門處於與其他部門關係更密切的公司中,則裁員的威脅將降低,因為可能會發生工人的重新分配。同樣,如果該單位是獨立的,那麼會出現很多虛假陳述其前景的機會。這些有助於解釋為什麼表現不佳的資產剝離如此頻繁地發生,以及為什麼當這些資產不是獨立公司時,往往被從事相關業務的買方收購。

(四)產業組織理論

1980年代,Milgrom和Roberts將不完整的信息博弈理論應用於產業組織問題方面,這些思想被採納為該領域的主流。

首先考慮掠奪性定價的情況。長期以來,McGee的分析認為掠奪性定價的概念缺乏邏輯上的一致性。他認為除了被掠奪者之外,掠奪者也遭受掠奪性定價的困擾。如果被掠奪者抵抗掠奪並保持活躍,那麼掠奪者最終將放棄其努力。預期到這種結果,通過抵抗掠奪性努力,被掠奪者的確會更好;反過來,也可以通過避免其掠奪性策略來使所謂的掠奪者更好。即使所謂的被掠奪者缺乏現金,它也總是可以向銀行借錢,並如實地承諾其損失只是暫時的。此外,假設掠奪成功地導致了退出,如果掠奪者通過提高價格來享受勝利的果實,將會吸引新的進入者,開始新一輪的價格掠奪。

Milgrom和Roberts以及Kreps和Wilson,提供了關於這個問題的新穎觀點。在方法論上, 這種觀點基於Kreps et al提出的聲譽概念。假設在位者總是反對進入,即使這不是使其最大化的利潤的回應,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是「不合理的」。在這種情況下,掠奪者通過反覆與低價競爭,從而提高了其「堅韌」的聲譽,因此鼓勵退出並阻止將來的進入。如果說Kreps,Milgrom,Roberts和Wilson有效地建立了新穎的聲譽形成理論,那麼Milgrom和Roberts以及Kreps和Wilson則首次提出了對工業中至關重要的重要問題的應用。

在位者和進入者不對稱信息的問題中,Milgrom和Roberts還考慮了另一種情況,即進入者不明確在位者的成本。他們表明,這種情況下在位者的低價預示著其成本也很低,該目標的長期前景也是如此。此文也對產業組織中的一個舊觀念——「極限定價」,給出了正式的理解。在這一過程中,他們還表明,引入非對稱信息時,均衡時的進入率實際上可能會增加。

最後,Milgrom和Roberts提出了不對稱信息框架來分析廣告和定價問題。傳統上,經濟學家認為廣告要麼是信息性的,要麼是說服性的。Milgrom和Roberts指出,即使「非信息性」廣告,即不提供有關產品特徵的直接信息的廣告,也可以在均衡狀態下提供有益的信息,因為它們可以充當廣告商產品質量水平的信號。從方法上講,Milgrom和Robert也做出了重要貢獻:研究出當知情方擁有多個關於價格和廣告的可用信號時的信息均衡。

五、法律,機構和經濟史

米爾格羅姆在運用博弈論模型來理解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的發展做出了早期貢獻。米爾格羅姆,North和Weingast提出了一個重複的博弈模型,該模型顯示了正式機構的作用,該機構充當有關契約行為的判斷知識庫,以協調多邊聲譽機制。這種模式為法商的發展提供了啟示,法商是歐洲中世紀晚期貿易中行會性機構,商人從中可以了解法商的判斷來決定什麼算作「作弊」。在他們的模型中,商人向法商問詢,以確定潛在的貿易夥伴是否已經違背了先前的契約,從而觸發了其他商人對他的懲罰。這種模式下懲罰的動機來自重複博弈的結構,被認為是囚徒困境。作弊是該博弈的佔優策略,唯一不作弊的動機是因為未來的合作夥伴可以了解這一點,而欺騙作弊者不受懲罰,從而能得到完美子博弈均衡。了解到商人有動機創建一個機構來支持分散的契約執行,有利於克服當時大多數研究所認為的,法律的作用是完全歸因於集中的執法機制,如州議會和警察力量。

在這方面的進一步貢獻是,米爾格羅姆,Weingast和Greif應用重複博弈模型來解釋商人行會在中世紀時期的作用。在中世紀,缺乏治安保障的長途貿易使旅行的商人面臨被攻擊、沒收貨物和協議違約的風險。因此,商人需要當地統治者的協助來保護人身、財產和契約。但是統治者必須提供協助的原因何在呢?米爾格羅姆提出雙邊和多邊聲譽機制都無法支持統治者在貿易達到有效水平時保護外國商人的動機。原因是,在有效水平上,失去單個或部分商人的貿易的邊際價值接近零。因此,這種威脅不足以阻止統治者沒收貨物或鼓勵其消耗資源或政治資本來捍衛外國商人免受當地公民的侵害。問題就變成了,商人有什麼動機參加集體抵制?商人的角色不足以阻止統治者沒收貨物或鼓勵其花費資源或政治資本來捍衛外國商人免受當地公民侵害。有效的懲罰措施可以阻止統治者的不良行為,因此需要更有效地協調所有為統治者提供價值的商人。這正是商人行會的角色所在——因未能遵守協會宣布的抵制行動而有權懲罰其會員的組織。這些見解的建立是為更廣泛地探索法律機構在協調和激勵分散執法機制中的作用提供了支撐。

米爾格羅姆對理解法律制度的貢獻還包括對審判制度運作的早期明確分析。

六、 金融與宏觀經濟學

(一)證券市場

米爾格羅姆和Stokey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即人們為什麼交易證券以及人們是否可以從投機中獲利。他們提出的著名的無交易定理表明,如果交易者具有相同的先驗信念,並且交易動機純粹是投機性的,那麼不會有任何交易發生。這是因為所有交易者正確地理解了均衡價格所反映的信息,並期望其他人進行合理的交易;結果,一個不知情的交易者預計,如果他與一個知情的交易者進行交易,將會蒙受損失,因此最好不進行交易。並在論文文末提出「如果交易者無法從中獲利,為什麼交易者會費心去收集信息?如果知情交易者不進行交易,或者如果他們在推論中忽略了他們的私人信息,信息將如何在價格中反映出來?」這些問題在Glosten和米爾格羅姆合作的論文中得到了解決。此開創性論文提供了動態的證券市場價格形成的模型,並提供了基於信息的買入價和要約價之間價差的解釋,因為知情交易者比做市商擁有更好的信息。因此,做市商與知情交易者進行交易時會蒙受損失,做市商使用買賣價差來彌補由於私人原因進行交易的不知情交易者的這種損失,例如,由於流動性需求發生的交易。

在1960年代到80年代,證券交易所的交易量一直在增長,這促使米爾格羅姆及其合著者對交易量的快速增長以及由此帶來的證券交易所實際產出的快速增長這一問題的研究,該模型中的交易者通過收集公司價值信息並交易其股票來獲利。但是,對於投資某公司的決策有價值的信息是增值,而不是公司的原本價值。他們的分析表明,交易活動的增多增加了用於尋租的資源,而沒有改善實際的投資決策。

(二)勞動力市場

Milgrom和Oster研究了勞動力市場的缺陷。他們評估了「隱身假說」,該假說認為處境不利的工人很難向潛在的新僱主傳達他們的工作技能。因為他們的現有僱主拒絕給他們升職,而這將提高他們的知名度。Milgrom和Oster發現,在競爭均衡中,這種隱形對於公司而言可能是有利可圖的。即使在同樣的教育和能力下,處境不利的工人相較於處境有利的同事,其低水平職位上的薪水較低。毫無疑問,弱勢群體的教育和人力資本投資收益減少了,加強了勞動力市場上的歧視性結果。

二十年後,Hall 和Milgrom為宏觀經濟學做出了直接貢獻,解決了Shimer難題。他們認為,標準DMP模型中使用的討價還價框架與實際談判工資的方式不太吻合。當工人和公司坐下來討價還價時,他們知道如果達成協議,將會產生大量收益。該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很可能已經初步認為工人與崗位相匹配。且工人很可能做了初步判斷,以確認他們可以為公司做出有益的貢獻。這樣的結果是,如果在談判過程中企業和工人不同意,他們極不可能簡單地分道揚鑣。取而代之的是,他們很可能繼續談判直到達成協議。由此可見,在討價還價時,討價還價的工人/公司關心時間上的延誤和提出反對建議時將產生的成本。他們不太擔心談判徹底破裂的後果以及必須回到一般勞動力市場尋找另一名工人或工作的後果。Milgrom強調,隨著議價觀念的這種轉變,只要延誤和重新談判的成本對更廣泛的經濟狀況不太敏感,改善一般條件相對工資討價還價的影響就會減弱。

七、 拍賣理論與實踐

拍賣形式雖由來已久,但對於拍賣理論的第一次正式分析是由Vickrey用博弈論術語完成的。他比較了四種傳統的拍賣方式,且在兩個買家和均勻分布價值的情況下,首次提出並證明了對拍賣理論有裡程碑式意義的收益等價定理。1979年,Riley和Samuelson放鬆了具體形式拍賣的約束,證明了一個更普遍的結果。在此之後不久,Myerson也獨立地推導出了這一定理,即任何滿足基準模型的四個主要假設的分配機制或拍賣都將為賣方帶來相同的期望收益。

但這一簡明深刻定理的假設條件卻往往難以得到滿足。其中最為關鍵的是競拍人對於拍品的評價都是基於個人的私人信息獨立給出的,也就是私人價值模型這種較為極端的設定。與之相對應的是共同價值拍賣,即待售物品的價值在投標人之間是相同的。Wilson在一系列論文中研究了共同拍賣的相關性質,發現最終贏得競拍的人很大程度上支付了過高的價格,這一現象被稱之為「贏者的詛咒」。更為一般的模型則是米爾格羅姆和Weber提出的兼具私人價值信息和共同價值信息的關聯價值模型,其中競拍者的總效用同時取決於個人的私人信息以及未知的共同價值。競拍人之間的價值評估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存在關聯評價。每一次競價將釋放出各自的估價信息,這些信息的披露會導致其他競拍者調高估值。因此,信息的披露反而會削弱競拍者的利益,這一原理被稱為聯繫原理。所以相較之下,有估價信息釋放出的英式拍賣比密封拍賣給賣家帶去的期望收益更高。這為拍賣理論進一步夯實了基礎,使其更適合於現實拍賣情境的分析。

在拍賣領域, 除了關聯價值模型之外, 米爾格羅姆教授更令世界矚目的成就是推動了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 頻譜拍賣的實現, 並且也在實際問題中進一步深化拍賣理論的構建。 1993 年, 為了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 國會授權 FCC 以拍賣的形式分配頻譜許可證。 由於拍賣標的物——頻譜潛在地存在高度相互依賴等特殊性質, 當時並沒有直接可採用的拍賣形式。米爾格羅姆教授與其他一些經濟學家包括 Wilson,McAfee, 和 McMillan, 在設計多輪同時拍賣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很大程度上被採用, 為 FCC 帶去了巨額收益。 2012 年 FCC頻譜激勵拍賣, 這是不同於往常的雙重拍賣。 一方面, 要通過拍賣從廣播電視運營商中獲取頻譜; 另一方面, 通過拍賣將頻譜提供給無線寬帶提供商。

八、總結

米爾格羅姆教授涉獵極為廣泛,可謂之現代微觀經濟學理論的集大成者,上述介紹也無法窮盡他在學術界與業界所做出的貢獻。而且如今已至古稀之年的他仍保持思維活躍性,一直工作在經濟學最前沿,綜合各學科嘗試對拍賣進行改進與突破,現在已與計算機科學家合作開發出了新的算法,用以解決現實大型拍賣情境中繁複的問題。

在中國,市場設計也有許多應用場景。僅就拍賣而言,從古代「唱衣」競價,到今日汽車牌照拍賣、土地拍賣、政府採購等等,不僅個體通過拍賣完成交易,拍賣在政府的資源配置上也未缺席。當前的中國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處於經濟體制深化改革階段,特別需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關鍵的科學問題是:政府應當如何設計、調整市場機制,合理配置各類資源,調動市場主題積極性,此次諾獎頒發正逢其時,提醒中國的經濟學人應當見賢思齊,嘗試在理論與實踐的碰撞中設計市場,微觀處經世濟民。

作者:俞寧,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aul Milgrom獲得史丹福大學經濟學博士,曾擔任埃默裡大學助理教授等職務。

作者授權第一財經一財號發布,完整版將發表於12月刊的《中央財經大學學報》

 

【一財號】是什麼?——實踐第一財經內容平臺化戰略,開放旗下全媒體平臺的資源,依託多年來在財經領域積累的專家資源,與專業意見領袖共同致力打造一個財經領域高質量的思想交流、價值傳播、能力成長的生態。

版權及入駐合作請聯繫陳老師:

13761712038/或郵件1000V@yicai.com

相關焦點

  •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公布 兩位美國經濟學家獲獎是誰?2020年...
    2020年諾貝爾獎六大獎項,包括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物理獎、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經濟學獎,至此全部揭曉完畢。兩名獲獎者創建的新契約理論工具,對於理解現實生活中的契約與制度,以及契約設計中的潛在缺陷十分具有價值,為很多領域政策與制度的設計制定,提供了一個智力基礎。2015年擁有英國和美國雙重國籍的經濟學家安格斯·迪頓因研究消費、貧困和福利方面獲得當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 「市場設計派」的創新與傳承——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側評
    以米爾格羅姆、威爾遜和埃爾文·羅斯(201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等人為代表的「市場設計派」,也許已經發展成了當代微觀經濟學中最重要的一個流派;同時,一個以這幾位學者為核心的「經濟學豪門」,也已隱約可見
  • 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察·塞勒: 「離經叛道」的經濟學家
    「過去30年,經濟學領域正在發生一場最重要的革命,理察·塞勒就是這場革命的中心人物。」曾經準確預測到金融危機爆發的經濟學家羅伯特·席勒如此評價道。 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揭曉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理察·塞勒(Richard H.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中國朋友圈:張五常與諾獎關係最密切
    歷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中國朋友圈」雖然目前尚未有中國籍經濟學家獲得諾貝爾獎,但不少諾獎得主都在中國有「朋友圈」。與諾獎關係最密切的中國經濟學家應該是張五常,與1976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裡德曼、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哈裡·科斯均為好友。張五常以《佃農理論》和《蜜蜂的神話》兩篇文章著名,是新制度經濟學和現代產權經濟學的創始人。
  •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會是誰?
    諾貝爾經濟學獎是諾獎中最年輕的獎項,自1969年開始頒發,僅有51年歷史,其他獎項自1901年開始頒發。由於近年來國際貿易局勢的變化,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另一名熱門候選人是以色列著名經濟學家埃爾赫南 赫爾普曼(Elhanan Helpman),現任哈佛大學國際貿易Galen L. Stone教授。其為新貿易理論和新增長理論的共同創始人,這兩個理論強調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的作用。另外,一些重要的經濟學獎項得主也被視為是諾獎潛在候選人。
  • 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這兩人設計的拍賣,影響了幾千億美元
    2020年經濟學獎得主米爾格羅姆(Milgrom)和威爾遜(Wilson)發明了同時拍賣許多相互關聯的物品的新形式,以獲得廣泛的社會利益,而不是最大的收益。1994年,美國當局首先使用他們的拍賣方式之一,將無線電頻率出售給電信運營商。從那以後,許多其他國家也紛紛效仿。
  •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2日中午,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獲獎者為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 (Robert B. Wilson),以表彰他們「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新拍賣形式的發明」。
  • 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公布!為什麼是這兩位美國經濟學家?
    導語:昨日公布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是兩位來自美國的經濟學家。這兩位經濟學家到底在拍賣理論方面有什麼建樹? 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昨日公布!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諾貝爾經濟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12日17時許正式揭曉,由兩位來自美國的經濟學家Paul R.
  •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前瞻:芝加哥學派成熱門
    該獎項一開始並不在諾貝爾的遺囑中,它是由瑞典國家銀行於1968年為紀念諾貝爾而設立的額外獎項,由於其在評選步驟、頒獎儀式等方面和諾貝爾獎相似,因此人們也就習慣性地將其成為「諾貝爾經濟學獎」。 2017年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
  •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為何是這兩位獲獎?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諾貝爾經濟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12日17時許正式揭曉,由兩位來自美國的經濟學家Paul R. Milgrom 和Robert B. Wilson獲得,獲獎理由為「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發明了新拍賣形式」。
  • 2013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中國房地產泡沫嚴重
    諾貝爾經濟學獎14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揭曉。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尤金·法瑪、拉斯·彼得·漢森,以及耶魯大學教授羅伯特·席勒三位學者,因對資產價格的實證分析而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有分析認為,該決定反映了諾貝爾委員會致力於對世界金融危機核心宏觀經濟的討論。而最近20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都有美國經濟學家的身影。
  • 2018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盤點近10年得主及其成就
    中新網10月8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北京時間8日下午,2018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兩位美國經濟學家William Nordhaus和Paul Romer成為了今年的諾獎得主,諾獎委員會稱,這兩人分別將氣候變化和科技創新融入了長期的宏觀經濟研究。
  • 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三位經濟學家分享
    2010年10月11日,瑞典當地時間13點(北京時間19點),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了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三位經濟學家分享了這一榮耀。獲獎者為麻省理工大學的彼特-戴蒙德(Peter Diamond)、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克里斯多福-迪薩裡迪斯(Christopher A.
  • 兩人分享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 他們的研究改變拍賣行業?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方社交帳號截圖)  獲獎者小檔案:他們革新了拍賣形式  拍賣無處不在,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2020年的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改進了拍賣理論,發明了新的拍賣模式,使全世界的賣方、買方和納稅人受益。
  • 田國強: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與拍賣、市場設計的理論和應用
    萬眾期待之下,北京時間10月12日17時45分,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名單揭曉,來自史丹福大學的經濟學家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B.Wilson)獲此殊榮。
  • 近二十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貢獻
    瑞典諾貝爾基金會官方網站公布了近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名單及其主要貢獻:  2005年  ,以色列經濟學家羅伯特-奧曼和美國經濟學家託馬斯-斯切林,因「通過博弈論分析加強了我們對衝突和合作的理解」所作出的貢獻而獲獎。
  •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由來根據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伯恩哈德·諾貝爾(1833-1896)1895年立下的遺囑,諾貝爾獎項只包括化學獎、物理學獎、文學獎、醫學獎與和平獎。所以,最初是沒有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為什麼要增設這樣一個獎呢,又為什麼是經濟學獎?這需要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
  • 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拍賣理論」方面的研究成果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本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是72歲的美國人保羅·米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83歲的羅伯特·B·威爾遜(Robert B. Wilson)。瑞典皇家科學院周一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20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他們是為表彰他們在拍賣理論研究領域所做的工作。諾獎委員會在陳述頒獎理由時指出,米格羅姆教授和威爾遜教授「完善了」拍賣理論,並發明了拍賣的「新形式」。
  • 錢軍教授解讀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分析「拍賣理論」的多維應用
    2020年10月12日,作為今年諾貝爾獎 「壓軸」大戲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名單揭曉。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的保羅·米爾格羅姆和羅伯特·威爾遜,以表彰他們「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拍賣新形式的發明」。 什麼是「拍賣理論」?
  • 獨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終極預測:三位女性或折桂!
    我的一位幾年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朋友,在一周前寫信告訴我,他將在10月10日左右去MIT的經濟系,進行幾天的交流訪學。而我個人認為最有可能今年獲獎的MIT經濟系教授德隆·阿西莫格魯和這位諾獎得主的合影就在MIT經濟系的網站上。老諾獎得主是否「漂洋過海來看你」?用香檳和魚子醬祝賀新科諾獎?我MIT的同事先後已經有了94名諾獎得主,是否會增加一位新的諾獎得主?多麼美麗而溫馨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