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12日電(劉淙 甘甜)北京時間10月12日下午,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人名單揭曉,美國經濟學家保羅·米爾格羅姆和羅伯特 威爾遜獲獎,以表彰他們「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新型拍賣形式的發明」。
作為諾獎家族中最「年輕」的一員,諾貝爾經濟學獎在過去的50多年間,有過讚譽,也嘗盡爭議。
新冠疫情肆虐的當下,全球經濟受到重創,疫情過後經濟能否恢復,如何恢復?從諾貝爾經濟學獎中,人們能找到答案嗎?
當地時間10月12日中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 (Robert B. Wilson),以表彰他們「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新拍賣形式的發明」。(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方社交帳號截圖)
獲獎者小檔案:他們革新了拍賣形式
拍賣無處不在,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2020年的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改進了拍賣理論,發明了新的拍賣模式,使全世界的賣方、買方和納稅人受益。
據諾貝爾官網介紹,保羅·米爾格羅姆於1948年出生於美國密西根州底特律市,目前任職於美國史丹福大學。
另一名獲獎者羅伯特·威爾遜同樣來自美國,他於1937年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傑尼瓦市,目前同樣任職於美國史丹福大學。
兩位得主不僅闡明了拍賣工作是如何運作的,以及競標者以特定方式行事的原因,而且利用他們的理論,發明了一種針對商品和服務的新型拍賣形式。
「年輕」:不一樣的誕生記
與其他諾貝爾獎項相比,諾貝爾經濟學獎尤為「年輕」。
它是唯一一個不是根據創始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遺願設立的獎項,而是瑞典國家銀行在1968年成立300周年之際,為紀念諾貝爾所設,並承諾每年提供的獎金金額等同於其他諾獎項的獎金金額。
從1969年開始,經濟學獎成為諾貝爾基金會認可的第六個獎項。儘管誕生日期不同,這一獎項的地位與物理學獎、化學獎等獎項並無差別,均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
截至2019年,共計84人摘得經濟學獎的「桂冠」。獲獎者的平均年齡為67歲,最年長的得主是裡奧尼德·赫維茨,2007年獲獎時已達90歲高齡。
爭議:不是經濟學家也能獲經濟學獎?
多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屢屢顛覆「傳統」,有的吸睛無數,也有的飽受爭議。
2019年的頒獎可謂看點滿滿——美國經濟學家埃絲特·迪弗洛與丈夫共同獲獎,成為這一獎項的首對「夫妻檔」,她本人還以46歲的年齡成為最年輕的經濟學獎得主,也是該獎項第二位女性得主。
不過,迪弗洛夫婦以及另一名獲獎者所倡導的實驗方法,卻引發爭議。諾貝爾經濟學獎評委會稱,將獎項授予三人,是為了表彰其「利用實驗性方法在全球脫貧」方面所做的貢獻。但有人評價稱,他們的實驗方法是「無用的遊戲」。
美媒稱,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從未上過一節經濟學課程,然而,這名「門外漢」卻在2002年斬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解釋稱,卡尼曼「將心理學的前沿研究成果引入經濟學研究中,特別側重於研究人在不確定情況下進行判斷和決策的過程」。不過,卡尼曼的獲獎還是遭到質疑。
飽受質疑的還有被稱為「行為經濟學之父」的美國經濟學家理察·塞勒。儘管他在2017年獲得諾獎認可,卻在主流學界吃了不少「閉門羹」,曾有經濟學大咖在遇見他時,甚至不願同他有目光接觸。而2014年得主、法國經濟學家讓-梯諾爾,因對「市場力量與調控」的分析研究獲得諾獎,但其大力修改勞工法的主張遭遇不少反對……
「諾貝爾獎給某一個人的這種權威,就經濟學這門學科來講,誰也不應該享有。」 英國經濟學家哈耶克在1974年獲獎後,曾這樣感嘆。
英國《衛報》曾評論稱,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頒發可能給人們一種錯覺,即人類世界的運作方式與物理世界非常相似,可以用中性的術語來描述;亦或是經濟學家們是在「發現永恆的真理」。但事實並非如此。有的經濟模型和理論也並不完美。
讓質疑與權威並存,保持對知識的謙遜——或許,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世界發展。
資料圖: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
特殊之年:如何促進經濟復甦?
當下,新冠疫情席捲全球。人們日常生活受到影響的同時,世界各地的經濟也遭受重創。多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站了出來,評價當下疫情中的經濟狀況及為疫情後經濟復甦出謀劃策。
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拉爾斯·漢森認為,全球新冠確診人數不斷激增,各大經濟體在巨大的不確定性中面臨艱難權衡。這次疫情暴發的確會在短期影響全球供應鏈,而各方採取的審慎措施,將很可能抑制新冠肺炎的進一步傳播。雖然一些國家的疫情已經得到控制,但仍必須保持警惕。
他還稱:「在應對經濟與健康之間的權衡時,多方因素都要考慮進來,單靠流行病學家的知識是不夠的。」
而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則勾勒出後疫情時代的經濟發展願景。例如,推動經濟向更加綠色、更加知識型的方向發展,促進社會公平,加強國際合作,共同解決全球性問題,並為應對下一輪疫情大流行做出更好的準備。
但同時,他也強調,只有所有國家成功控制疫情,全世界才能從疫情衝擊中恢復。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羅默同樣表示:「疾病奪去人的生命,是人類的悲劇。對假想的經濟影響的擔憂,不應轉移公共衛生官員或民眾的注意力,讓他們忽視當前的重要問題——拯救生命。當前最重要的、迫在眉睫、無可推卸的任務是,拯救生命」。
此外,全球型研究機構羅漢堂聯合內外學者,基於全球公開可得的大數據,開發了「全球疫情經濟追蹤體系」(PET)。該體系可一站式追蹤全球多數國家和地區的疫情發展狀況、疫情經濟發展階段、經濟收縮時長和損失程度、疫情政策嚴格程度等重要指標。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麥可·斯賓塞認為,PET是一種實時更新的綜合工具。利用這一體系,可以對全球經濟做出及時的判斷和預測,幫助政府、企業和其他利益相關方更好地掌握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疫情發展和經濟狀態,以支持有效和精準的決策,比如何時重新開放經濟,優先開放哪些部門等。另一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羅默,也對此做出了肯定評價。
雖然新冠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但探索的步伐從未曾停下。無論如何艱難,經濟學的規律和成果仍將引導人們走出盲區,迎向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