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經濟學家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Milgrom)和羅伯特·B·威爾遜(Robert B.Wilson),獲獎理由為「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發明了新拍賣形式」。
1961年,維克裡(William Vivrey,1914-1996)在一篇經典的論文中,討論了在單物品拍賣中應用最為廣泛的四種拍賣形式。
英式拍賣:競拍者由低到高競價,價高者得。
荷式拍賣:拍品由高到低叫價,直到有競拍者表示接受為止。
一階密封價格拍賣:競標人分別在信封中寫下自己的報價,報價最高者得,並且支付其所報價格。
二階密封價格拍賣:競標人分別在信封中寫下自己的報價,報價最高者得,但只支付報價第二高者所報的價格。
在這篇不足30頁的論文中,維克裡得到了一個對現代拍賣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結論—「收益等價定理」,即在單物品的拍賣中,如果所有競拍者對於拍品的評級都是各自獨立給出的,那麼無論採用什麼樣的拍賣形式,拍賣人都可以獲得同樣的期望收益。此外,維克裡還得到一個重要的結論:在二階密封價格拍賣中,所有的競拍者都會誠實報價,即對於拍品評價多高,就會報多高的價;而在一階密封價格拍賣中,競拍者的報價則可能遠遠低於自己對於物品的真實評價水平。這一結論的直覺是很簡單的,在採用一階密封價格拍賣時,如果競拍人按照自己對物品的真實評價報價,那麼即使贏得拍賣,也無利可圖。為了獲得可能的利益,競拍人就有激勵報出遠低於自身真實評價的價格,而這一問題在二階密封價格拍賣中則可以很好地被克服。
邁爾森「收益等價定理」的成立依賴於眾多的假設,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所有競拍人對於拍品的評價都是獨立給出的,和他人無關。在現實中,這一假設顯然是不正確的,競拍人對於拍品的評價不僅僅取決於他自身,而且和其他競拍人的評價有著重大的關係。根據對拍賣實踐的觀察提出投標者的估價可能是關聯的,一個競拍人對拍品的較高評價也容易提高其他參與人的評價。
在拍賣實踐中,往往會出現競拍人贏得拍賣後覺得不值的現象,拍賣理論中將這一現象稱為「勝者的詛咒」(Winner’s Curse)。例如,我們在前文中提到的那位靠拍賣獲取帝位的尤利安努斯,在其競爭對手報價10000賽斯特提時,十分豪氣地將報價提高到了25000賽斯特提。而在發現競爭者不再跟價時,他才發現自己報價太高了,而此時在禁衛軍的歡呼中,後悔已晚,這就是他在勝利的同時得到的「詛咒」(當然,對他來說,隨之而來的兵變是更大的詛咒)。顯然,傳統中假設所有競拍人獨立對拍品獨立評價的理論無法解釋「勝者的詛咒」存在的可能性,而在引入「關聯評價」後,一切就變得容易理解了—在戰勝其他競拍人獲得拍品的同時,勝利的競拍者也獲得了關於其他競拍人評價的私人信息,而這又使他開始降低了對自己剛剛獲得的戰利品的評價。
拍賣可以理解為一個顯示博弈(Revelation Game),任何買者的報價不僅會顯示出他自己關於物品評價的信息,還會部分地揭露出其他買者的私人信息。這樣,競拍人利益的多少主要取決於其信息私人性的程度。一旦拍賣中有信息被揭露出來,競拍人就能猜測到彼此可能的出價,為贏得拍賣,他們就必須報出更高的價格。因此,對拍賣人而言,能為他帶來最高期望收益的拍賣必定是那些能最有效地削弱競拍人信息私人性的拍賣。
有事聯繫我(請說明來意)
投資匯簡介:
文章內容和數據來源於網絡匯總而成。本人對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證,觀點只代表個人對市場資訊,行情,數據等分析與總結,僅供參考學習,交流,投資者據此作出的任何投資決策與作者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