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法的解讀

2020-10-18 葉曉錡
    1,中庸的通道解讀。認為辯證法的對立統一,是兩極之間或兩端之間的通道。即溝通,協調,和諧,取利,穩定和融合的通道。這是中庸的傳統思想。

    2,矛盾的鬥爭解讀。認為對立統一是事物的矛盾鬥爭,通過矛盾鬥爭達到對立面的轉換,即由誰來主導精神和物質的歷史進程。

    3,進階的變易解讀。認為對立統一是走向更高的進階,即通過正題和反題的對立統一,走向更高進階的合題,走向新的事物發展和新的對立統一,走向概念的變易。

    4,終極的完美解讀。認為對立統一將導致事物過程的最後終極,即通過一系列對立統一的展現,最終達到矛盾和異化消失的終極和完美。

    深入勘察,在古希臘那裡,辯證法是思想的進階方式;在中國古代,辯證法是揚棄偏端的中庸方式;在康德那裡,辯證法是判斷的範疇方式(即質的,量的,關係的,模態的範疇方式)黑格爾那裡,辯證法是概念的變易方式;在馬克思那裡,辯證法是歷史進程的動力方式;在恩格斯那裡,辯證法既是自然的方(對立統一,量質互變,否定之否定),又是思維的規律方式。

    綜上所述,怎樣來解讀辯證法呢?我的見解是:

    第一,人類總在以自己的概念方式的思維製作認識,進行精神,物質,自然,社會,人文和歷史的抽象表述,這樣的抽象表述讓我們反思到,辯證法具有它的普遍必然統攝性,這種普遍必然的統攝性只能從人類的心靈方式中進行解讀,如康德所說,心靈為自然立法。

    第二,辯證法是思維的規律,它同形式邏輯,數理邏輯,集合邏輯一樣都是思維的總體規則,即概念邏輯的組成部分或呈現方式。辯證法的思維特色是,它是概念的進階方式,這種概念的進階方式既不是歷史的本體方式也不是自然的本體方式,而是思維的方式。

    第三,作為概念變易進階的思維方式,辯證法主要體現為兩點:一是集合指稱進階的思維規則,即個別到特殊,特殊到一般,一般到根本的集合指稱進階的思維規則,如「牛」是對所有指稱為牛的對象的集合指稱,「動物」是對所有被稱之為動物的對象的集合指稱,「生物」是對所有被稱之為生物的對象的集合指稱,「物質」是對所有被稱之為物質的對象的集合指稱,等等,而這些集合指稱是處在個別,特殊,一般,根本的概念階乘和進階上的。二是對立統一的更高進階的思維規則。在思維中,任何一個命題都發生著它的正題和反題的對立統一,並在正題和反題的對立統一中,走向更高進階的合題。人類的思維以此為自然和歷史立法,賦予自然和歷史進動的規律方式。

    第四,辯證法既然是一種思維規律,它的存在是永遠不會導致事物的矛盾消失,也不會通過一系列事物的矛盾展現而走向自然的和歷史的終極形態的,如同黑格爾邏輯學那樣通過一系列抽象進階的概念變易走向絕對理念和完美社會的終極形態的。只有破除我們頭腦中的種種終極之幻,哲學才能把辯證法從絕對理念中解放出來。

相關焦點

  • 《辯證法與實踐理性——辯證法的「後形上學」視野》
    辯證法和形上學是人們熟知的話語體系,在漫長的哲學發展歷程中,人們把這兩個範疇的對立作為然而人們對於辯證法與形上學存在的深層關聯還沒有足夠深入的思考。賀來撰著的《辯證法與實踐理性——辯證法的「後形上學」視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對這一理論問題進行了探索。  在該書中,作者從形上學與辯證法的深層關聯入手,通過實踐理性視角重新解讀辯證法及形上學。
  • 辯證法的先驗意義 ------自然而然的辯證法道路
    「先驗辯證法」,黑格爾的本體論辯證法相區別。我將會論述一種「自然而然的道路」使辯證法的先驗意義在「地面上」得到闡釋的可能,以及辯證法得到的關於人與實踐的先驗意義。一、消解本體論意義的辯證法:對先驗、概念、矛盾的祛魅要作出先驗的辯證法之於人與實踐的新詮釋,就一定要對「先驗」祛魅,要消除傳統語境下的作為「先驗實體」的辯證法。
  • 彰顯辯證法的實踐理性
    辯證法和形上學是人們熟知的話語體系,在漫長的哲學發展歷程中,人們把這兩個範疇的對立作為「常識」。然而人們對於辯證法與形上學存在的深層關聯還沒有足夠深入的思考。賀來撰著的《辯證法與實踐理性——辯證法的「後形上學」視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對這一理論問題進行了探索。
  • 辯證法的革命與革命的辯證法
    德國古典哲學每一次理論的飛躍總是與其對辯證法的重新闡釋密不可分。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裡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批駁辯證法。在他看來,辯證法在內容上彰顯了一種「幻相邏輯」,在形式上構築了一種不可解決的矛盾對立,即二律背反。這是理性越界所帶來的必然後果,因此辯證法存在之地也就是理性界限之所在。
  • 辯證法概論(四)唯心主義的辯證法
    黑格爾在「絕對理念」這個平臺之上,運行「辯證法」,論證了事物具有辯證性,即:任何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且對立是事物自己跟自己的對立,統一是兩個對立面的統一。在這個認知的基礎上,黑格爾總結出了辯證法的三大規律,即否定之否定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和質量互變規律。
  • 辯證法概論(三)否定辯證法
    這是由於認識水平低、思維能力低共同決定的,隨著人類活動的深入和複雜,這種認識在知識層面出現了「矛盾」,於是辯證法進入了第二個發展階段,即「否定辯證法」。人們一開始認識到了「思維」和「存在」、「知識」和「現實」的矛盾,但是並不認為這種矛盾是合理存在的,而是儘可能地否認其合法性。
  • 寂寞逸語:成就道理無錯對,亂彈「辯證法」
    《蘇菲的世界》〔26〕:變化的方法,亂彈「辯證法」  一個硬幣有兩個面,有正面和反面。這就是哲學的基本特徵,任何的事情都可以用正反兩面去進行解釋。  例如,這個世界可以由一個善神去創造並且管理,也可以由一個惡神去創造和管理。
  • 「回到辯證法」——關於恩格斯辯證法思想的再思考
    ,不僅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辯證法觀點,而且明確提出了「否定性的辯證法」「科學辯證法」「合理形態的辯證法」這三個重要概念。因此,作為 「辯證的哲學」,辯證法不僅要關注客觀辯證法,而且要研究主觀辯證法,更重要的是,要發現和把握主觀辯證法與客觀辯證法的關係。
  • 南哲思享 | 尚慶飛、張明 :毛澤東《矛盾論》與辯證法的中國初旅
    摘要國內外學者源於其各自不同的理論立場和方法,在對以毛澤東《矛盾論》為代表的辯證法中國初旅的解讀中,展現出截然不同的理論景觀。不可否認,毛澤東寫作《矛盾論》深受蘇聯教科書的影響,其中許多重要概念及其編排和表述方式都借鑑了教科書體系。
  • 什麼是辯證法,什麼是社會主義辯證法|什麼是好、壞辯證法?
    百度百科:辯證法即辯證的方法,是西方哲學的專有名詞之一,出自希臘語δνaλεxειx τχνη,意為語言的藝術,哲學家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康德、黑格爾、馬克思等均使用「辯證法」這個詞語,但在不同哲學家那裡,這個詞的意思是不同的。
  • 重溫馬克思的辯證法
    在對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否定的理解就是辯證法嗎?筆者在從邏輯推證傳統的視角下重新審讀包括馬克思思想在內的西方學術方法的基礎上,並參照柯亨、羅默等人對馬克思文本的閱讀方式,擬推證如下幾個命題:西方學術文化中的辯證法概念具有論證之意;馬克思對黑格爾辯證法的「顛倒」依然是觀念的辯證法;繼承馬克思的範疇辯證法就要用範疇的內在邏輯演化來揭示世界的發展歷程。
  • 矛盾論與辯證法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還有一段更加經典的表述,激起了後世馬克思主義研究者的重點關注和解讀,哪怕馬克思已經說的十分清晰明了,仍然存在極大的爭議,乃至有了認為馬克思誤讀了黑格爾的觀點——辯證法,在其神秘形式上,成了德國的時髦東西,因為它似乎使現存事物顯得光彩
  • 還是辯證法?
    二是老子道學是否屬於辯證法?根據老子對道「惟恍惟惚」的表述以及「不可見、不可聞,不可得」的基本特徵來判斷,道是具有客觀性的,但是不具有實在性。所謂實在,是物質存在,用物質手段來證明其存在。道的存在顯然是一種「思想實驗」,並不是通過科學技術可以檢測到的。那麼重點討論的問題是第二個,這個問題關乎到老子道學是否可以用辯證法的思維來進行詮釋?
  • 黑格爾能動的辯證法
    其中提出了有價值的辯證法思想,認為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個過程,是在不斷地運動、變化和發展著的,而其內部矛盾乃是發展的源泉。從哲學上看,黑格爾思想的形式是唯心的,但內容是現實的,方法是辯證的。能動的辯證法是黑格爾哲學思想最根本、最突出的特點。
  • 什麼是辯證法?學辯證法有什麼用?
    雖然「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是對立的,但是他們都不排斥「辯證法」。當學習了「辯證法」後,又有了一個小發現,所謂的對立統一定律,不就是傳統的陰陽思想嗎?所謂的質量互變,說的不正是「變化思想」嗎?陰陽是對立的,也是統一;變是逐漸的量變,化是飛躍的質變。於是是否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 《資本論》與辯證法的高階問題
    《資本論》中的辯證法通過批判舊世界而發現新世界,將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揭示出來,它所處理的正是辯證法的高階問題。馬克思試圖通過確立「合理形態」的辯證法,達到真正改變世界的目的,而這一理論架構是在《資本論》中最終實現的。因此,馬克思最為真實的辯證法思想必然蘊含在其成熟時期的著作《資本論》中。第二個是理論前提,即對馬克思辯證法的研究必須超越黑格爾的辯證法理論。只有以黑格爾辯證法所達到的理論高度為基礎,去詮釋黑格爾與馬克思錯綜複雜的理論傳承關係,去理解馬克思對黑格爾辯證法的超越,才能捕捉到馬克思辯證法的真實意蘊。
  • 黑格爾與辯證法
    黑格爾與辯證法 2017年11月16日 16:02 來源:《天津社會科學》 作者:朱德生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辯證法」一詞考
    然而,辯證法的這一含義畢竟是黑格爾等人以來所逐步形成的。在黑格爾以前,人們是怎樣使用「辯證法」這一概念的呢?本文試圖全面地考察在黑格爾以前,「辯證法」一詞是怎樣被創立的;古代人,特別是希臘的哲學家們是在怎樣的意義上使用「辯證法」這個詞的。文章包括如下四個方面:「辯證法」概念的形成;古代辯證法的集大成者柏拉圖;如何理解「辯證法」;對「辯證法」的誤解。
  • 辯證法的現實性與開放性
    辯證法的存在基礎從思維、對話領域到社會現實生活的根本轉變,對辯證法的結構、樣式、發展路徑等,都發生了根本性的影響。如何理解社會生活的「現實性」,直接決定著對辯證法的理解與把握。    作為唯物辯證法根基的「現實」該如何理解呢?
  • 辯證法:不是工具,而是哲學本身──評《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方式》
    孫正聿指出,長期以來,人們僅僅把辯證法定義和解釋為「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這就把辯證法作了庸俗化理解,割裂了辯證法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統一,扭曲了辯證法作為哲學理論的反思特性,使辯證法失去它的理論內容和深厚的歷史感,阻礙了人們以更為廣闊和更為深切的思索發展辯證法,從而走向了辯證法的反面——形上學,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極其惡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