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離開丹寨縣,我們繼續向東南進發,很快就進入了黔東南另一個少數民族——侗族的聚居區。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廣西、湖南三省的交界地區,人口大約300萬。經過一上午的翻山越嶺,我們抵達了黎平縣肇興寨。肇興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之一,素有「侗鄉第一侗寨」的美譽。一進肇興寨,我們就被街道兩旁鱗次櫛比的木樓震撼了,這些泛著深褐色的木板、門窗與棟梁,盡顯古寨的滄桑。而拐進旁邊的小巷,這種感覺更是愈發強烈。侗族以經營杉木著稱,在他們的生活中,大到房屋,小到日用工具和樂器,杉木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傳,古時曾有一對戀人來到山中,他們用竹子做支架,用竹篾和茅草做房頂,搭起了一個草棚子。山神為了考驗他們,先颳起了一陣風,將草棚吹散了,他倆就在河畔用石塊壘起了石頭房子,房頂鋪上石片。水神又用一場大水將石片衝得七零八落,正在無奈之時,杉樹上的喜鵲巢啟發了他們。二人找來粗大的杉樹枝,搭起堅固的架子,用木條鋪成地板。大風吹過來,風從樹枝的縫隙中穿過;大水衝過來,水從杉木柱旁流走。於是二人就在這樣的木樓中住了下來,他們的子孫在同樣的房子中生活,繁衍至今,就是現在的侗族。
除了用於居住的木樓,每一個侗族寨子裡必有鼓樓,但與漢人城市中心的鐘鼓樓完全不同。侗族有「未建寨先建鼓樓」之說,寨中的各種活動如聯歡議事、制定村規、迎送賓客、婚喪嫁娶等都在鼓樓中進行。因此,它是侗寨社區的中心,是寨子裡最複雜、最講究的建築。鼓樓的層數必為奇數,因為侗族先民認為奇數為陽數,寓意吉祥;而樓體必為四邊形、六邊形或八邊形,偶數為陰,陰陽平衡,象徵子孫興旺。
而在肇興寨,鼓樓足有五座之多,這在全國侗寨中絕無僅有,由此可見「第一侗寨」之規模。肇興的五座鼓樓,對應著這裡的五大房族,他們分居寨中的五個自然片區,當地人稱之為「團」,並以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命名,於是肇興的五座鼓樓即仁團鼓樓、義團鼓樓、禮團鼓樓、智團鼓樓和信團鼓樓,層數與樣式各不相同。與鼓樓相呼應的花橋和戲臺也各有五座。遺憾的是,如今我們所看到的五座鼓樓是上世紀80年代重修的,原作都已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掉。但從重修的鼓樓之中,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那份古樸、那份深厚的文化積澱,只要建造鼓樓的技藝沒有遺失,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失傳,物質就可以獲得重生,文化就能夠一直傳承下去。
天色漸晚,初冬的雲貴高原已經泛起陣陣寒意,我們隨當地人一起,聚集到禮團鼓樓下的篝火旁取暖。在鼓樓與戲臺間的空場上,村民們身著盛裝,為我們表演了他們最拿手的節目——侗族大歌,這是目前貴州唯一一項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們站成一排,沒有指揮的調度,沒有伴奏的附和,也從未經過專業的訓練,卻唱出了多個聲部,將混聲、和聲、輪唱、花腔發揮得淋漓盡致,連一旁的孩童也跟著旋律唱出聲來。我們驚訝得目瞪口呆,又感覺盪氣迴腸。這是侗族人憑藉天生對音樂的敏銳,表達出平凡生活中的多愁善感,將這個夜晚的寒意驅散得無影無蹤。
文/特約記者 榮開遠(供職於《華夏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