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肇興籠罩在蒙濛霧靄中,我們駛出「第一侗寨」,沿著蜿蜒的公路向東側的山巒進發。當車隊盤升至半山腰,才發現肇興處在一條狹長的山谷中,而四周的山坡上布滿了層層梯田。山上的路很險,僅容一車通行,經過了一段提心弔膽的行程,路的盡頭便是堂安。
堂安之所以出名,是因為生態博物館的稱號。生態博物館的概念最早於1971年由法國人弗朗索瓦•于貝爾和喬治•亨利•裡維埃提出。其「生態」的涵義既包括自然生態,也包括人文生態。目前,全世界的生態博物館已發展到300多座。當挪威生態博物館專家約翰·傑斯特龍先生來堂安考察時不由被它迷住了:「堂安侗寨是人類返璞歸真的範例,從這個寨子的實物細細品味,完全可以證實它的歷史悠久。」1999年,堂安正式成為我國第一座侗族生態博物館。
堂安侗寨臨近山頂,山腰間的民居依山就勢,懸空吊腳,井然有序。與其他侗寨一樣,鼓樓是該寨的吉祥物,可以扣住侗家人的靈魂。堂安鼓樓為九層密平簷四角攢尖頂,鼓樓旁有一處清泉,冬暖夏涼,四季長流。瓢井是用來盛泉水的石鬥,由青石打造,由於其左右各有一凹槽,形似木瓢而得名。據說正是因為有這股泉水,才有了堂安,要知道生活在堂安這樣海拔近千米的山巔,沒有水將意味著什麼。而且,瓢井的水特別清爽甘甜,不僅寨子裡的人喜歡喝,就連肇興人也常常來這裡挑水。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泉水湧出後流經堂安的整個過程,最先是挑水飲用之處,緊接著流入洗菜的水池,然後是洗衣、餵養牲畜,最終灌溉村外的田地。
從堂安向山下俯瞰,可遠望肇興,而山麓上儘是梯田,亦有零星村寨點綴其間,我們沿著梯田間的小徑踏上歸途,許多田裡還灌著堂安的泉水。通常,村民會在田間養魚養鴨,與水稻構成一個良好的循環系統。這裡的梯田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別處的梯田大都是泥土做的,而這裡卻是用石頭堆砌而成的。因為這裡山形較陡,加上山中石頭較多,難以平整土地,所以只好壘石填土為田。侗族人民精深的稻作文化和不屈服於惡劣生存環境的奮鬥精神都凝聚在這層層梯田之中。
文/特約記者 榮開遠(供職於《華夏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