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非遺文化之旅:侗族生態博物館「安堂」

2020-12-14 騰訊網

清晨的肇興籠罩在蒙濛霧靄中,我們駛出「第一侗寨」,沿著蜿蜒的公路向東側的山巒進發。當車隊盤升至半山腰,才發現肇興處在一條狹長的山谷中,而四周的山坡上布滿了層層梯田。山上的路很險,僅容一車通行,經過了一段提心弔膽的行程,路的盡頭便是堂安。

堂安之所以出名,是因為生態博物館的稱號。生態博物館的概念最早於1971年由法國人弗朗索瓦•于貝爾和喬治•亨利•裡維埃提出。其「生態」的涵義既包括自然生態,也包括人文生態。目前,全世界的生態博物館已發展到300多座。當挪威生態博物館專家約翰·傑斯特龍先生來堂安考察時不由被它迷住了:「堂安侗寨是人類返璞歸真的範例,從這個寨子的實物細細品味,完全可以證實它的歷史悠久。」1999年,堂安正式成為我國第一座侗族生態博物館。

堂安侗寨臨近山頂,山腰間的民居依山就勢,懸空吊腳,井然有序。與其他侗寨一樣,鼓樓是該寨的吉祥物,可以扣住侗家人的靈魂。堂安鼓樓為九層密平簷四角攢尖頂,鼓樓旁有一處清泉,冬暖夏涼,四季長流。瓢井是用來盛泉水的石鬥,由青石打造,由於其左右各有一凹槽,形似木瓢而得名。據說正是因為有這股泉水,才有了堂安,要知道生活在堂安這樣海拔近千米的山巔,沒有水將意味著什麼。而且,瓢井的水特別清爽甘甜,不僅寨子裡的人喜歡喝,就連肇興人也常常來這裡挑水。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泉水湧出後流經堂安的整個過程,最先是挑水飲用之處,緊接著流入洗菜的水池,然後是洗衣、餵養牲畜,最終灌溉村外的田地。

從堂安向山下俯瞰,可遠望肇興,而山麓上儘是梯田,亦有零星村寨點綴其間,我們沿著梯田間的小徑踏上歸途,許多田裡還灌著堂安的泉水。通常,村民會在田間養魚養鴨,與水稻構成一個良好的循環系統。這裡的梯田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別處的梯田大都是泥土做的,而這裡卻是用石頭堆砌而成的。因為這裡山形較陡,加上山中石頭較多,難以平整土地,所以只好壘石填土為田。侗族人民精深的稻作文化和不屈服於惡劣生存環境的奮鬥精神都凝聚在這層層梯田之中。

文/特約記者 榮開遠(供職於《華夏地理》)

相關焦點

  •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簡介
    民俗文化 節日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居住著苗、侗、漢、水、瑤、壯、布衣、土家等民族。黔東南素有「百節之鄉」的別稱,一年中有節日集會200多個。節日活動有唱歌跳舞、鬥牛賽馬、吹蘆笙、踩銅鼓、賽龍舟、玩龍燈、唱侗戲等等。
  • 冬遊黔東南 開啟侗苗非遺文化的奇妙旅程
    近日,由黔東南州文體廣電旅遊局、黎平縣文體廣電旅遊局推出的「粵港澳大灣區媒體黔東南行」活動正式啟動,活動邀請了一批粵港澳大灣區的主流媒體記者、網絡大咖組成採風團,向黔東南出發,以「冬遊黔東南非遺新風採」為主題展開採風體驗與宣傳推廣之旅,深入領略「錦繡黔東南」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冬季旅遊的姿彩魅力。
  • 歷經4年走訪考察,挪威生態學家最終選定這個村寨建生態博物館!
    這裡被稱為「人類反璞歸真」的範例這裡是「全球最具誘惑力的33個旅遊目的地」之一這裡是「中國最美的六大鄉村古鎮」之一這裡存在著中國最後一支陽光下的槍手部落這裡有金氏世界紀錄最大的侗寨鼓樓群這裡是著名的「鼓樓文化藝術之鄉」這裡有全國唯一的侗族生態博物館這裡就是貴州肇興侗寨。
  • 遊古寨、過侗年、跳熱舞、品非遺,黔東南的冬日火熱無比
    近日,由黔東南州文體廣電旅遊局、黎平縣文體廣電旅遊局推出的「粵港澳大灣區媒體黔東南行」活動正式啟動,活動邀請了一批粵港澳大灣區的主流媒體記者、網絡大咖組成採風團,向黔東南出發,以「冬遊黔東南 非遺新風採」為主題展開採風體驗與宣傳推廣之旅,深入領略「錦繡黔東南」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冬季旅遊的姿彩魅力
  • 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貴州開闢了生態博物館的創新之路
    單霽翔一行,重點調研了貴州黔東南黎平堂安侗族生態博物館、錦屏隆裡古城生態博物館和黎平地捫侗族人文生態博物館。  堂安和隆裡古城生態博物館是中國和挪威文化建設合作項目四個貴州生態博物館中的兩個。  在隆裡,單霽翔一行對隆裡古城保存如此完好和真實,很感興趣。
  • 黔東南非遺文化之旅:走訪「第一侗寨」
    第二天一早離開丹寨縣,我們繼續向東南進發,很快就進入了黔東南另一個少數民族——侗族的聚居區。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廣西、湖南三省的交界地區,人口大約300萬。經過一上午的翻山越嶺,我們抵達了黎平縣肇興寨。
  • 探秘西南-黔東南遊記小序
    貴州東部黔東南就是這樣的一個突出的代表,在這裡生活著以苗族、侗族、瑤族為主的少數民族,樂山好水勤勞積極。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居住著苗、侗、漢、水、瑤、壯、布衣、土家等民族。黔東南素有"百節之鄉"的別稱,一年中有節日集會200多個。節日活動有唱歌跳舞、鬥牛賽馬、吹蘆笙、踩銅鼓、賽龍舟、玩龍燈、唱侗戲等等。
  • 貴州生態博物館
    生態博物館觀念,是基於對傳統博物館將文化遺產搬移到一個特定的博物館建築中,使這些文化遺產遠離了它們的所有者和所處的環境,把原生性的活的文化變成了「僵死的記錄」這一弊端的認識而建立的。生態博物館的基本觀點就是:文化遺產應原狀地保護和保存在其所屬社區及環境之中。在生態博物館中,文化遺產、自然景觀、建築、可移動實物、傳統風俗等一系列文化因素均具有特定的價值和意義。
  • 黔東南州大力傳承弘揚非遺文化助力脫貧攻堅
    黔東南州大力傳承弘揚非遺文化助力脫貧攻堅 發布時間:2018-10-12 11:00:17      來源:黔東南新聞網
  • 相比於千戶苗寨,這座黔東南古寨更值得一去
    黎平縣肇興侗寨是全國最大的侗寨,素有「侗鄉第一寨」的美譽,是中國侗族文化保存最為完整的區域之一,擁有保存完好的侗族傳統村落布局、質樸的侗族傳統生活氣息和以世界遺產侗族大歌為代表的侗族傳統文化習俗。2007年被《時尚旅遊》和美國《國家地理》共同評為「全球最具誘惑力的33個旅遊目的地」之一。2018年央視春晚黔東南地區分會場就設立於此。
  • 黔東南旅遊攻略
    二、黔東南有什麼資源 概括地說,黔東南是全國乃至世界名副其實的「森林之州、歌舞海洋、百節之鄉、非遺之冠、銀飾之都」,是讓人心靈深呼吸、養生大休閒的生態福地。支撐黔東南旅遊發展的核心資源要素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即「原生的自然生態」、「原始的民族文化」、「原貌的歷史遺存」。
  • 本然非遺產業園董事總經理曹文華在貴州考察,成果頗豐
    日前,阿凡達產業發展集團董事長、本然(深圳)非遺產業投資運用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曹文華等一行前往貴州省考察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並就項目合作與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和相關保護機構進行洽談,成果頗豐;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非遺中心主任粟周榕、黔東南州經典民族醫藥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全亞東、黔東南州經典民族醫藥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蔣獻忠
  • 中國侗族村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徵文揭曉
    載是一種動力 分享是一種美德16日,記者從中國侗族村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徵文活動組委會獲悉,歷時半年的「中國侗族村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徵文活動圓滿落幕,由評委初審、覆審、終審,進行無記名投票最終評選獲獎名單,來自全國各省區的47位作家及其作品獲獎,其中貴州黔東南籍11位作家、12
  • 藝堂課|天籟之音侗族大歌
    2015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全面啟動,五年時間,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對1300餘位國家級傳承人進行了記錄,形成47部紀錄片通過影像,讓非遺得以從「被記錄」到「被看見」,進而「被傳承」。而在這些成果中,傳承人的勤勞與智慧也得以展現,他們鑑證了文明,讓傳統文化得以承載和傳遞。
  •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黔東南:農民專業合作社續寫侗族文化前緣
    央廣網黔東南9月19日消息(記者方永磊王子衿)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和記憶載體,蘊藏著民族精神的DNA,廣泛分布於各個地區和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如一顆顆璀璨的珍珠,在中國傳統文化的長河裡熠熠生輝。
  • 中國首座民辦生態博物館在貴州黎平開館/圖
    黎平縣茅貢鄉地捫村的侗族姑娘們在寨門前迎接客人黎平縣茅貢鄉地捫村的幾個侗族姑娘們在觀看身著侗族盛裝的姑娘走過 地捫侗族人文生態博物館在貴州省黎平縣茅貢鄉地捫村開館    2005年1月8日中國第一座民辦生態博物館在黎平縣開館.地捫侗族人文生態博物館的建立,成為中國第一家民辦的生態博物館
  • 2017黔東南國際民歌合唱節 唱響大美黔東南
    據悉,此次舉辦「2017黔東南國際民歌合唱節」,旨在向國際社會深度推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和歷史悠久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飛歌,讓侗族大歌、苗族飛歌與世界聲音對話,進一步推動黔東南州民族文化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促使黔東南州成為全球原生態文化保護發展的研究、交流、展示中心,更好地保護、傳承侗族大歌、苗族飛歌及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突出侗族大歌在國際民歌合唱藝術中的影響力,充分展示中國民族文化的藝術魅力
  • 鄭州文化志願者走進黔東南
    人民網鄭州6月28日電(王佩)近日,「春雨工程·文化志願者邊疆行——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暨國畫作品展」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順利閉幕,展覽為期五天,吸引了當地近5000餘名群眾參觀。 為更廣泛地惠及群眾,鄭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和鄭州文化館甄選出頗具代表性的國家、省、市級非遺項目及展品:登封窯陶瓷燒制技藝;鳳山鈞窯(煤窯)燒制的《玉石釉·竹節筆筒》、頌韻鈞窯(柴窯)燒制的《翠青釉·螭龍方口尊》,凝練流暢的嵩山木雕,形象生動的金屬浮雕,精絕神奇的蛋雕,質樸有趣的剪紙,活靈活現的布藝堆畫,豫中特有的猴加官等,李桂玲熱情地為黎平群眾介紹著:「獨具特色的鄭州非遺是中原匠人無比傑出的創造
  • 國際民歌合唱節8月將在黔東南舉行
    據了解,此次中國(黔東南)國際民歌合唱節暨國際合唱聯盟「世界聲音對話」在前期、中期、後期都有活動內容的開展,主要內容有:黔東南民歌合唱大賽、2017中國(黔東南)國際民歌合唱節暨國際合唱聯盟「世界聲音對話」開幕式、國際合唱聯盟「世界聲音對話」暨黔東南狂歡節、世界聲音與侗族大歌的對話、世界聲音與苗族飛歌的對話、合唱團文化惠民及展演、「世界聲音對話侗族大歌、苗族飛歌」專場音樂會、2017
  • 黔東南州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不得不知的故事
    2020年州級財政安排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經費100萬元。搭載體,走出深閨讓非遺「活起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應成為只放在博物館裡的活化石,走進現代生活才是其長遠傳承、真正活下來的方式。「堅持傳統是根本,不斷創新是關鍵。讓『舊藝』穿上『新衣』,才能讓非遺融入到時代之中,綻放光彩,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