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府爭端」看「一國兩制」的發展

2020-12-09 華夏經緯網
華夏經緯網   2003-04-02 00:00:00   

眾所周知,「一國兩制」的構想最初是針對臺灣問題提出來的。鄧小平先生提出這一偉大構想的時候,存在著一個至關重要的背景,即當時海峽兩岸官方都共同遵守「一個中國」的原則,具體言之即兩岸都堅決主張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與大陸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作為第三點的具體表現,就是雙方都認為只能有一個中央政府在國際上代表中國行使主權,因此雙方默契地遵守「你來我走」的遊戲規則,以此保證在國際上不出現兩個「中國代表權」。當時雙方在「一國」的問題上沒有分歧,分歧是在「兩府」問題上,即對哪一「府」才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存在爭端,因此那時「一國兩制」中「一國」的涵義,其實是指「一府」,即北京要求臺灣當局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代表全中國的中央政府,臺灣當局則作為隸屬於此中央政府之下的特殊行政區,在臺灣實行高度自治。小平先生當時設想的談判模式也是「畢其功於一役」型,即通過國共兩黨的對等談判一舉解決「兩府整合」問題。這種「畢其功於一役」型的談判模式在蔣經國先生執政時尚有一定的可行性,但蔣經國先生去世後就很難行得通了。 後來「一國兩制」的模式被成功運用於解決港澳問題,鑑於有關國家(英國、葡萄牙)始終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視為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一國」(一個中國)同「一府」(一個中央政府)具有了同一性,加之港澳地區原本不存在以國家形態運作的權力系統,特區政府作為地方政府的定位自始至終就是明確的,只要「一國」(一個中國)問題解決了,「一府」(一個中央政府)就根本不成其為問題。因此只要講「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就夠了,作為中間環節的「一府」則可以省略不提。其實港澳模式所體現的「一國兩制」完整地表述應當說是「一國一府兩制」。 由上所述,可知「一國兩制」中的「一國」,是同「只有一個中央政府」聯繫在一起的,在大陸對臺權威機構編寫的《中國臺灣問題》一書中,有這樣一句很重要的話:「主權屬於全體人民,但是主權只能由代表國家的中央政府來行使」,就是要說明這一點。而「一國兩制」中的「兩制」,則是指在一個憲法法源的法政秩序框架中、在一個中央政府的權威下,中國的某些地區可以享有高度的自治權。在統一之後,臺、港、澳地區原有的社會制度、經濟制度不變;但政治制度則不能完全不變。統一之後,作為西方民主內在靈魂的那些指導原則,如三權分立、選舉制度、言論自由、多黨政治……等等,都會在特別行政區的政制設計中繼續發揮指導作用並得到具體落實,原有法律中的大部分將繼續保留,但也有一些東西是必須改變的。港澳回歸之後,原來顯示殖民地意涵的政制部分必須廢止或改變;臺灣與大陸統一之後,原來以「國家」或「中央政府」形態出現的一些機構或政治符號也必須廢止或改變。 「臺灣模式」與港澳模式最重大的區別:一是在港澳模式中,作為談判對象的英國、葡萄牙政府承認中華人共和國政府與全中的同一性,而在臺灣模式中,臺灣當局拒絕承認這種同一性,除非這裡所說的「中國」不包括臺灣在內;二是港澳地區原本不存在以國家形態運作的權力系統,而在臺灣卻存在著一個以國家形態運作的權力系統,且臺灣多數人民認為它就是「中央政府」。講兩岸統一,說到底就是要把兩岸民眾分別擁戴的「兩府」整合為兩岸民眾共同擁戴的「一府」,讓這「一府」來代表「一國」,這才是「一國兩制」中「一國」概念的真實內涵。但這也是「一國兩制」要在臺灣落實最大的障礙之所在。現在有些擁護「一國兩制」的朋友為了化解臺灣民眾對「一國兩制」的疑懼,而提出「臺海現狀已經是一國兩制」的主張,其思考邏輯是,既然臺灣多數民眾希望「維持現狀」,而「現狀」已經是「一國兩制」,「一國兩制」又有什麼好怕的?這番良苦用心值得感佩。但問題在於這些朋友忽略了「兩府」的問題,被他們引伸解釋了的「一國兩制」其實是一個新範疇,如果一定要用這個新範疇作為解析問題的思辯工具,不妨以一種新稱謂來界定,如「一國兩府兩治」或「主權重疊下的治權分立」之類。「一國兩制」的精髓是求同存異,「一國一府」是求同,「兩制」則是存異,但也不是原有的「異」全保留不變。它是一種「有所變有所不變」的新政制,是統一實現以後的一種政治框架,或者說,這是一種在統一之後處理中央與某些特定地區之間關係的制度安排。用這個標準衡量,即使今日的臺灣當局回到當年蔣氏父子的立場,也不能說那樣的「現狀」就已經是「一國兩制」了,因為在那種狀況下仍然談不上「祖國統一」,仍然有把「兩府」整合為「一府」、和讓臺灣現行政制中的某些部分廢止或改變的任務等待雙方通過平等談判來完成。

如果說兩岸關係的現狀不是「一國兩制」,那麼它是什麼?現在臺灣當局指責大陸「無視兩岸分治現實」,島內的統派朋友也建議北京「尊重中華民國政府有效統治的事實」,然而矛盾的癥結並不在於哪方面「無視」或「不承認」現實,現實擺在那裡,大家都看得到,真正的問題是對這個「現實」如何描述或「定位」? 以往國民黨在臺灣執政時,曾提出「一國兩府」、「一國兩區」、「一個分治的中國」之類的主張,筆者以為,這些主張可以概括為六個字:一國兩府兩制,國、親、新三黨及島內的統派,大致可接受這樣的「現狀描述」。從李登輝於1999年提出「特殊兩國論」至今日的民進黨和臺聯黨,對當前兩岸現狀的描述也可以概括為六個字:兩國兩府兩制。不過持這種主張的人中,有些人敢於公開講出來,有些人則出於種種考慮,還不便講得太明白。大陸方面對於臺海現狀的表述,則以1998年10月14日「汪辜會晤」時汪道涵先生講的「86字」最值得重視。這86個字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目前尚未統一,雙方應共同努力,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平等協商,共議統一。一個國家的領土和主權完整是不可分割的,臺灣的政治地位應該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進行討論」,在這段話中,「目前尚未統一……臺灣的政治地位應該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進行討論」等文字,就是要表示對當前臺海兩岸現狀的認識。筆者認為,這種現狀描述,可以簡化為「一個中國、尚未統一」八個字,它迴避了對「兩府」問題的直接討論,但耐人尋味的是首次正式宣示北京也認為臺灣應當其「政治地位」,當然這種「政治地位」應求「適當」。 為了打破當前兩岸僵局,大陸方面一再呼籲,只要臺灣當局承認和接受「九二共識」,兩岸馬上可以復談。眾所周知,在1992年時,臺灣當局所持立場為「一國兩府兩制」,當時臺灣當局接受和承認「一中」原則與堅持「中華民國政府」統治臺灣的合法性並不矛盾。同樣,現在臺灣當局如果承認「九二共識」,只要複述當年海基會來函中的原話即可,這與維護「中華民國政府」的「繼續存在」也不矛盾。而錢其琛副總理在今年1月24日的講話中,則僅僅要求臺灣當局「在承認九二共識問題上採取認真的、積極的步驟,」「雙方在此基礎上重新開啟對話與談判」,這顯示了更大的包容性。事實上,考慮到臺灣島內政治局勢的變化和兩岸談判的需求,從1993年起,北京已經開始調整對「一個中國」原則的表述方式。1993年8月31日,國務院臺辦、新聞辦發表的《臺灣問題與中國統一》白皮書作這樣的表述:「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政府在北京」。1998年1月,錢其琛副總理代表中國政府宣布:在祖國統一之前、在兩岸關係領域,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就是要堅持「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2000年7月13日,錢其琛副總理在接見臺灣媒體訪問團時提出:大陸、臺灣都屬於一個中國,一個中國並不是非彼即此,兩岸只要堅持一個中國即可,而不必在一個中國到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或是中華民國上打轉。7月25日,錢又在接見臺灣客人時提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於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不容分裂」。在上引的一系列表述中,都沒有包含「一個中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提法。筆者個人理解,「大陸和臺灣同屬於一個中國」這一句式中,「一個中國」是僅就「國」而言而不涉及「府」的問題,這裡的「一個中國」是一個高於「兩府」且包容「兩府」的主權完整的象徵,在這個大傘或曰屋頂之下,兩岸可就誰是中央政府的問題各說各話。 臺海兩岸同胞的當務之急是要堅決反對「兩國兩府」,重中之重是要承認兩岸同屬一個國家。至於在「同一個國家」裡面的「兩府爭端」,則可以暫時擱置或用較模糊的態度來處理。基於「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中央政府」的原則,北京不可能同意「一國兩府」的提法,但臺灣的任何黨派和團體,只要贊成「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不管他們如何看待「中華民國政府」,北京都願意同他們進行對話和談判。

讀完前文,有人可能會問,就算大陸現在尚能默認「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存在的現狀,但既然最後還是要搞「一國一府兩制」,豈不是「中華民國政府」終究還要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吃掉? 毋庸諱言,小平先生當年設計「一國兩制」的時候,的確是希望通過和平談判,讓「中華民國政府」轉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下屬的特別行政區政府,他講「誰也不吃掉誰」是就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制度而言,至於「兩府」則當然是PRC「吃掉」ROC。 然而,隨著島內政局的演變和兩岸互動的進展,「一國兩制」的構想也在與時俱進地不斷發展。1995年1月江澤民主席發表的關於促進祖國統一的八點看法和主張(簡稱「江八點」),就是「一國兩制」向前發展的新的裡程碑。個人認為其中最值得重視的新意至少有三點: (1)「江八點」把「國共和談」改為「兩岸和平統一談判」,並建議「吸收兩岸各黨派、團體有代表性的人士參加(談判)」,對談判的名義、地點、方式等也沒有先決條件,只要求在平等協商基礎上找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解決辦法。 (2)「江八點」改變了小平「畢其功於一役」的談判思路,轉為「分階段解決臺灣問題」的思路。「作為第一步,雙方可先就『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行談判,並達成協議,在此基礎上,共同承擔義務,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並對今後兩岸關係的發展進行規劃」。可以想像,在這第一步邁出去之後而第二步、第三步尚待「共同規劃」的過渡階段中,兩岸既然已結束敵對狀態並達成協議,既然已共同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共同對兩岸關係的發展進行規劃,那就必然不能再視對方為「非法存在」,換言之屆時一定會找到一種能為雙方接受、帶有某種模糊性的相互承認的方式,在此基礎上,原來民間層次的兩岸交往即可提升至官方的層次。 (3)至於最為困難的「兩府整合為一府」的問題,將放到第二步、第三步……來解決。屆時雙方將按照平等協商、共同規劃、共議統一的方式,尋找能為雙方接受的具體的解決方案。「江八點」指出:「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什麼問題都可以談,當然也包括臺灣當局所關心的各種問題」。近年來中共中央的領導人在會見外賓及臺灣客人時也多次表示,在未來的統一談判中,臺灣當局所關心的國際空間問題以至國號、國旗、國歌的問題都可以討論。既然是雙方平等協商、共同規劃、共議統一,最後談出來的結果就必然是雙方都要有所妥協、有所改變,而不可能只是一方被改變或「被消滅」。因此,所謂「一國兩制就是要消滅中華民國」的說法是聳人聽聞的不實之辭,我們憧憬的是雙方共同為祖國的完全統一作貢獻,兩岸攜手完成鳳凰涅磐,共同迎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輝煌。(黃嘉樹)

 

責任編輯:

共1頁

 

相關文章

   

特別策劃

  更多

聚焦臺島

  更多

臺島夜話

  更多

獨家評論

  更多

各抒己見

 

臺海視點

  更多

評論排行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相關焦點

  • 大陸學者稱「一國兩府」風波是臺灣媒體誤讀
    北京清華大學教授楚樹龍在華盛頓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發表的一篇文章,被島內媒體解讀為提出「一國兩府」概念。《聯合報》還稱「算是一種進步」,因楚不具官方身份,「拋出這個論述可能是從外圍試水溫」。不過23日,楚教授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澄清說,「我沒有說過『一國兩府』的話」。
  • 支持「一國兩制」的臺灣工黨主席晏揚清遭約談
    @銳看臺灣報導 臺灣工黨創黨主席謝正一、黨主席晏揚清昨日清晨遭檢調突擊搜索,晏揚清16日接受香港中評社訪問表示,臺灣工黨已成立27年,屬於柔性政黨,黨內對兩岸的立場就是「一國兩府」;他個人因研究政治、兩岸,以學者及學術立場支持「一國兩制」,兩岸交流也從不怕被抹紅或扣帽子,但今日發生這樣的憾事,確實對他心理造成陰影。  臺灣工黨遭檢舉未向「監察院」申報政治獻金專戶就收受經費,遭質疑經費來源不明。
  • 支持「一國兩制」被綠營盯上?臺灣工黨主席晏揚清遭檢調約談
    晏揚清16日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臺灣工黨已成立27年,屬於柔性政黨,黨內對兩岸的立場就是「一國兩府」;他個人因研究政治、兩岸,以學者及學術立場支持「一國兩制」,兩岸交流也從不怕被抹紅或扣帽子,但今日發生這樣的憾事,確實對他心理造成陰影。  臺灣工黨遭檢舉未向「監察院」申報政治獻金專戶就收受經費,遭質疑經費來源不明。
  • 全面闡釋「一國兩制」 為香港未來發展指路
    全面闡釋「一國兩制」 為香港未來發展指路——香港輿論界評論《「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    新華社香港6月11日電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0日發表《「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全面闡述「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區的實踐成就。
  • 原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全面準確理解「一國兩制」內涵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組成部分的「一國兩制」在香港的成功實踐,說明它是富有生命力的,它還將在實現祖國全面統一的事業中繼續發揮作用。它也為以新的思維採取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樹立了榜樣,所以,「一國兩制」在香港的成功實踐,還具有重大的國際意義和歷史意義。現在大家都贊成要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不走樣,不變形」。
  • 鄧小平與「一國兩制」的構想和實踐
    「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是鄧小平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關於和平解放臺灣設想的基礎上,依據改革開放新時期新形勢新任務的需要,加以發展和完善,賦予新的內容,並進行理論化的抽象後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創造性構想。
  • 從國家學說的層面看「一國兩制」的創造性和可行性
    隨著實踐的發展和時間的推移,鄧小平先生提出的「一國兩制」構想,已愈來愈為世人所關注。但在臺灣島內,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仍有一些同胞對此不甚了解。對這個問題,當然不能強人所難,但應該可以進行心平氣和的討論。
  • 堅守原則,初心不渝,從「一國兩制」看鄧小平的歷史擔當
    鄧小平說:「一國兩制」的構思,「不是一時感情衝動,也不是玩弄手法,完全是從現實出發的」,其根本點在於尊重香港人民,相信香港人民,一切為了香港人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他反覆向各界人士闡述「一國兩制」的涵義,釋放最大誠意,以贏得普遍的理解和支持。1982年3月20日,鄧小平會見香港工商界知名人士查濟民時,充分肯定了查濟民的建議,在香港回歸後成立幾個政治性團體來培養治港人才。
  • 從《燕雲臺》中蕭思溫所任的北府宰相,細說大遼的「一國兩制」
    前兩天領了盒飯,網友們紛紛表示懷念:思溫宰相下線之後,權謀戲也沒意思了,都不想看了。確實,劇裡蕭思溫這個人物的塑造很出彩。不過,我更感興趣的,卻不是蕭思溫這個人物,而是他所任的「北府宰相」。這一官職背後所代表的,是大遼極具特色的「南北面官制」,很值得重點說一說。
  • 內地和港澳專家:涉港國安立法是對「一國兩制」的發展完善
    中國網6月16日訊 全國港澳研究會15日在深圳舉辦「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制度體系——紀念香港基本法頒布30周年」國際研討會。在國家安全遭遇重大、清晰、現實威脅並已造成嚴重損害的情況下,從國家層面為香港維護國家安全立法,不僅不是「一國兩制」的終結,更不是香港的末日,而是「一國兩制」制度體系的發展完善,是香港年輕人未來所系,是香港的新生。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陳端洪指出,中央主導、地方配合的模式,是各國國家安全的普遍模式。「為什麼在香港國家安全領域,有人抵制中央主導、地方配合模式呢?
  • 文學院舉行「一國兩制」專題形勢政策課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王曉婷 翟洋洋 攝影 李羽珩)近日,文學院邀請南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臺港澳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曉兵,在田家炳音樂廳為師生帶來了題為「港澳臺『一國兩制』實踐的發展與轉型  李曉兵首先從「一國兩制」的提出與實踐談起,詳細回顧了「一國兩制」的歷史進程,強調憲法與基本法共同構成了香港的憲制基礎。通過分析香港「修例風波」的由來和解決,李曉兵認為,在修例的關鍵期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深化時期,臺灣內部選舉借事造勢、各種外部政治勢力直接或間接的介入等都是對香港「一國兩制」實踐的重要挑戰。他表示,香港平復風波的可能方案是學習澳門立法經驗和內部自我修復。
  • 《紅樓夢》中一個賈府為什麼又要分成榮、寧兩府?
    寧、榮兩府在八公之數,將一個賈府分成兩府,當時為暗合穆王正副兩車這件事。書中有許多跡象可證明這一點:一、寧、榮兩府隔牆相鄰,兩府正門相距很近,然而書中屢屢言及兩府往來用車而不用轎。例如鳳姐協理秦氏喪事時,往來兩府之間都是坐車。我們知道車是遠行用具,兩府相距如此之近而用車,當是暗示兩府與車有關。
  • 王光亞: 繼續推進「一國兩制」偉大實踐
    正確認識香港回歸以來的實踐,準確把握中央對港方針政策,搶抓機遇謀發展,對於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一國兩制」實踐,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具有重要而長遠的意義。  正確認識「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  香港回歸祖國以來,「一國兩制」實踐已走過了18個年頭。總體來看,這18年的實踐是成功的。
  • 人民日報評論員:做「一國兩制」的堅定執行者
    香港回歸二十年來,「一國兩制」實踐取得舉世公認的成功,香港保持繁榮穩定,各項事業取得全面進步。但毋庸諱言,作為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也遇到了很多新情況新問題。當前,香港正處於發展的關鍵時期,挑戰和機遇並存,風險和希望同在。新任行政長官責任重大、使命光榮,需要智慧和膽識,更需要胸懷與擔當。
  • 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制度體系——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
    「一國兩制」的提出與實踐回應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期待,體現了中國人的智慧,豐富了人類文明的內涵,推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香港基本法的初心和宗旨是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保持香港的繁榮穩定,兩者缺一不可。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是一個國家主權最核心的內容,也是基本法最核心的規範內涵。
  • 【光明論壇】實踐「一國兩制」不改初心
    這篇大氣磅礴的講話,直面問題,重申了「一國兩制」初心,強調了落實「一國兩制」初心的方式,以及「一國兩制」初心所要達到的目標。為未來「一國兩制」在香港全面準確落實作出了極為重要的指引。那麼,何為「一國兩制」初心?就是「一國兩制」從作為政治構想提出,到作為一項基本國策的制定,再到付諸實踐的最初理想、目標和準則。
  • 林鄭月娥: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是「一國兩制」不能觸碰...
    香港特區政府新聞網發布新聞公報稱,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致辭時提到,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是國家憲法的根本宗旨,也是「一國兩制」不能觸碰的底線。林鄭月娥(圖片來源:香港特別行政區新聞公報)「國家安全是每一個國家的頭等大事。」林鄭月娥表示,國家不安全,市民的生活便無從保障,國家也難言發展。
  • 丁守中提「一國兩府」,江啟臣回應
    曾代表中國國民黨參選臺北市長的前「立委」丁守中提出「一國兩府」的主張,中國國民黨主席江啟臣今受訪時回應,兩岸的未來大家可以有不同的意見,但應尊重2300萬人的看法。丁守中日前拋出「一國兩府」的主張,並呼籲國民黨不該拿香跟民進黨拜,這樣沒有前途。
  • 港媒:最清晰信號 「一國兩制」統一中國
    國家主席習近平2日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中提出「習五條」,要求探索「『一國兩制』臺灣方案」,豐富和平統一實踐。習近平為兩岸關係指路定向,發出最清晰信號和號召,「一國兩制」統一中國! 香港「中評社」3日發文稱,國臺辦主任劉結一昨天(2日)強調,習近平發表的對臺重要講話是「做好新時代對臺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 鄭赤琰:「一國兩制」茁壯成長 蚍蜉撼樹何足道哉
    制度優勢獲歷史證明  委員長以人大首長的身份,在此時此刻再確認一次,可說是對「一國兩制」實踐十九年來的經驗總結。而且是在前年發生七十九天「佔中」與今年初一旺角暴亂發生後,再度肯定「一國兩制」,仍然認定香港的長處是「兩制雙贏」的不二法門。同樣的話,前後相隔三十多年,前面說時還只是理想,現在說則已是經驗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