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臨終絕筆,一改豪放、婉約之風,詩中暗含人生的3重境界

2020-12-20 歷史國學智慧

相信大家對於蘇軾都很熟悉,在大家的印象中,蘇東坡是一個格外有趣的豪放派。他可是中國文學史上少有的奇才,甚至超過李白、杜甫、陶淵明

據說在一次嚴肅的公務員考試中,蘇軾寫了一篇霸氣的文章,叫《刑賞忠厚之至論》,當時的閱卷人梅聖俞看到後大為驚嘆,於是便將此文推薦給了主考官歐陽修。

歐陽修在看完這篇霸氣的文章之後,也是驚嘆不已,然後因為懷疑此文是自己的門生所寫,所以為了避嫌就給了此卷的作者第二名。但事後他才得知原來是認錯了人,這篇霸氣的《刑賞忠厚之至論》是一個叫蘇軾的才子寫的。

並且蘇軾在文章中引用了一個「皋陶殺人」的典故,竟難住了博學的歐陽修,他翻閱古書,就是找不到這個典故的出處,於是歐陽修專門向蘇軾詢問這個典故,沒想到蘇軾竟支支吾吾地說:「想當然耳」,意思就是,我自己編的,說到這你是不是覺得蘇軾原來是個如此有趣之人,當然這也側面反映了他的才華。

這麼可愛、有趣的蘇軾,臨終絕筆之時,卻一改他一貫的豪放之氣,也沒有用其擅長的婉約之風,如輕聲細語般娓娓道來,給兒子留下了一首詩——《廬山煙雨》,寫盡了人生真諦。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詩中說的就是煙雨、湖水都是值得一看的景色,如果你沒欣賞過,那麼就太遺憾了,但是如果真到了山下,看著這煙雨濛濛、潮水湧動,卻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觸,到了最後它們只是廬山煙雨浙江潮。

寫這首詩時,蘇軾已經64歲了,已不再意氣風發,經過數次被貶,一生坎坷,此時的他已是風燭老人,多年參禪的他對於人生也有了更深的感悟。

相信很多人在初讀時,都會覺得奇怪,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首詩化用的是禪宗史書《五燈會元》中的禪語。

在詩中高僧將人生分成三大境界:第一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第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其三,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詩中暗含的第一重人生境界就是說,人總是會被美麗的美好的東西吸引,為的也不過就是這美妙的東西。第二重境界是說,人一旦被吸引,久而久之會變成執念,等到願望真正滿足時,卻沒了當時的心境,覺得美好的東西不再美好。

這第三重境界就是幾乎沒有人能夠達到的返璞歸真階段。在經歷了人生種種,看淡執念後,再以純淨的初心去看待這美好的東西,心中再無雜念時,這東西又回到了它們本來的面目。

作為中國文學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蘇軾一生風雨,我行我素,遇事泰然處之,他把別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瀟灑人生。

所以才說讀蘇軾的詞,可以醫心;品蘇軾的人生,讓人奮發。

這本《蘇軾詞傳》中不但收集了蘇軾的詩,還讓我真正了解他的一生,讀懂了他的豁達。

當我走近這位「性情中人」,再讀「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樣的詩句,便有了一種「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的感懷、豁然與洞明。

我讀的這本《蘇軾詞傳》中選取了蘇軾一生中所作的詞和詩。

難得的是,這本書還以蘇軾的詞為主題,從當時的社會觀念與時代背景出發,對蘇軾的生平際遇、詩詞藝術、社會活動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再現了蘇軾以文傳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代文官形象。

文筆華麗而不浮誇,如此心靜方能品人間至味。

書中用唯美深情的妙筆將蘇軾的一生娓娓道來,既豐富了文章內容,又能從東坡的生平中體會到他作詞時的心情,從而更加了解這位詩詞大家的超脫心境。

這一套書中還有《辛棄疾詞傳》《李清照詞傳》《李煜詞傳》《納蘭容若詞傳》《倉央嘉措詩傳》

辛棄疾是亂世中的抗金英雄,他以武起身,卻終成文業,與蘇軾並稱為"蘇辛",被譽為"詞中之龍"。正所謂「劍有殺氣 詞有柔情」。

六本書活動價僅需79元,也就是一包煙的價錢,就能讀懂6位詩人的名作,並能從中感悟到大家風範的人生哲理,實在是個機會呀!

點擊下方商品卡購買

相關焦點

  • 蘇軾臨終前寫下一首詩,暗含人生的三重境界,很難有人到達第三重
    蘇軾是真的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樣看透世情的他,將對人生的種種思考都寫進了他的詩詞作品中。蘇軾臨終前給兒子留下了一首詩——《廬山煙雨》: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 蘇軾臨終前寫下一首詩,首句和最後一句一樣,卻道出人生三重境界
    1101年夏天,蘇軾長途跋涉,身困力乏,腹瀉之後,又遇熱毒,齒間出血不止,竟氣絕而逝。蘇軾在去常州之前,寫給兒子一首《廬山煙雨》,也是臨終前寫的最後一首詩。第四句重複第一句 ,起碼多了層感慨和感悟,無論人生經歷了諸多種種,大多低沉消彌,但廬山的煙雨不改其美妙、浙江潮不改其壯闊,世界仍舊美妙,可自我的人生已難有美妙的可能。
  • 蘇軾臨終寫給兒子的詩,28字道盡人生三重境界,多數人只到第二層
    林語堂先生曾經用了這些身份來形容蘇軾:「無可救藥的樂天派、文豪、大書法家、畫家、造酒試驗家、工程師、皇帝的秘書、酒仙、專唱反調的人、詩人、小丑。「是的!這位坐在宋代詞壇頭把交椅上的蘇東坡,確實有太多的身份,而最難得的是他總是能在人生不同境遇中,隨意切換自己的身份。
  • 李白臨終前絕筆詩 對自己人生做了一個總結
    李白被後人譽為「詩仙」,他一生共有3000多首詩,李白的詩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詩,表現了他一生的心路歷程,是盛唐社會現實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藝術寫照。李白一生都懷有遠大的抱負,然而一生坎坷,晚景悽涼,他在臨終前的一首絕筆詩,讀起來悽涼悲壯。
  • 蘇軾臨終絕筆,人生最後一首詩,僅28字,卻道盡人生的三重境界
    可能不了解蘇軾的人對這首詩不太熟悉,寫下這首詩的時候蘇軾已經60多歲了,在經歷了滄桑世事,經歷了一生的顛沛流離之後,此時的蘇軾已經是一位風燭老人,早已沒有了當年的意氣風發。這首詩更像是人將遲暮,一位老人對於人生更深層次的感悟。其實第一遍讀這首詩感覺很奇怪,為什麼第一句跟最後句是一模一樣的呢?
  • 蘇軾臨終絕筆,人生最後一首詩,僅28字,卻道盡人生的三重境界
    蘇軾臨終之前寫下的最後一首詩《廬山煙雨》,雖然只有短短的28個字,卻道盡人生的無常!可能不了解蘇軾的人對這首詩不太熟悉,寫下這首詩的時候蘇軾已經60多歲了,在經歷了滄桑世事,經歷了一生的顛沛流離之後,此時的蘇軾已經是一位風燭老人,早已沒有了當年的意氣風發。這首詩更像是人將遲暮,一位老人對於人生更深層次的感悟。
  • 李白蘇軾臨終詩之戰,李白豪邁不減,蘇軾看透人生三境,高下立判
    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這首詩作於762年,此時李白61歲,正是其去世當年,題中的「臨路」不少學者認為應是「臨終」。詩的大意是:大鵬振翅欲高飛八方,卻終究中天摧折氣力不濟。
  • 蘇軾臨終絕筆詩,短短4句,道盡人生3層境界,多數人只能到第2層
    一時間心胸打開,被貶的愁苦也漸漸釋然。他在黃州與朋友出遊,不巧碰撞上下雨,朋友紛紛躲避,只有他淡然地站在雨中,任憑風雨吹打,依舊緩步前行,昂頭高歌: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中國現代歷史學家錢穆說:蘇東坡詩之偉大,因他一輩子沒有在政治上得意過。
  • 一雙學士眼,半顆被貶頭,蘇軾顛沛一生在破廟寫下絕筆詩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賞析蘇軾臨終前寫下的二十四字絕筆詩,品味一代文豪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寫下的文字。自題金山畫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蘇軾並沒有將算命先生的話放在心上,而後在科舉考試中,他父親蘇洵落榜,但蘇軾和蘇轍都考中了,蘇軾更是得到了歐陽修的賞識,一時之間,風頭無兩,蘇軾彼時意氣風發、鬥志昂揚,心想著終於能夠有了出頭之日,可以實現自身價值,報效國家。
  • 此心安處是吾鄉——婉約、豪放、超脫,蘇軾仕途經歷後的詞風之變
    導語:提起蘇軾,大概沒有人不知道,他是宋詞豪放詞風的開拓者,也是集大成者。他改變了宋詞早期纏綿清麗的詞風,為女兒情長中注入了豪邁的男子氣息,讓宋詞從難登大雅之堂的境遇過渡到士大夫爭相作詞的雅趣。他通達的人生態度,使他開闢了一個波浪壯闊的境界,從而使我們看到他飛天撫琴般的神韻,真骨傲霜的生命氣節,他大江東去的豪放、唯美意境的描繪、情景交融的筆法,勾起我們無盡的感慨。
  • 豪放中的婉約,婉約中的豪放,淺說婉約詞與豪放詞創作
    回過頭來再說婉約與豪放,張綖還說過:如秦少遊之作多是婉約,蘇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詞體以婉約為正…也就是說,詞家認為婉約詞為正體,像蘇軾等人「以詩為詞」「以文為詞」,不是詞家本色。詞的含蓄婉約是其鮮明的特點。這一段話,可以看出詩文和詞的不同。第一,詩與詞音律不同。其二,詩言志,詞言情,二者的內容和情感有些區別。其三,詞婉轉含蓄,詩相對直接。這也多少類似於婉約詞與豪放詞的區別。抒發志向、曠達情懷的詞大多是豪放詞,描寫男女之情、羈旅送別的詞,婉約詞更多一些。因此在創作時,還要在意象的選擇,詞語的選擇,情感的表達上,有所區別。
  • 蘇軾臨終頓悟留下1千古奇詩,道出3重境界,你知道幾個?
    所謂「奇詩」,必定有不同於其他詩的特別之處。有的詩特別在結構形式方面,比如迴文詩:香蓮碧水動風涼,水動風涼夏日長。長日夏涼風動水,涼風動水碧蓮香。而有的詩則特別在內涵意蘊方面,比如我們今天要講的這一首。
  • 蘇軾臨終給兒子的詩,短短四句話道盡人生三重境界,值得一讀再讀
    每個人剛來到這世間都是懵懂無知、純潔無瑕的,人們告訴你這是「山」,這是「水」,那麼在他眼裡,「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了,這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只有少數人能夠達到第三重境界,而北宋的大文豪蘇軾便是其中之一。
  • 蘇軾豪放兼婉約的一首詞《望江南·超然臺作》賞析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一作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蘇軾《望江南·超然臺作》林語堂先生說:蘇東坡是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
  • 蘇軾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曠放詞」,既有別於豪放,也有別於婉約!
    歷史的邊緣,遺忘的民間,關注聊史補丁詩必言唐,詞必言宋,唐代是詩的巔峰,而宋代是詞的高峰,故有「唐詩宋詞」之說。而詞最早以風花雪月居多,題材較為局限。所以早期有「詩莊詞媚曲豔」之說。而到了北宋的時候,出現了一位偉大的詞人,那就是蘇軾。他「以詩為詞」,大大拓寬了詞的領域。蘇軾之前的詞人大多風格婉約柔媚,而蘇軾以詩入詞,首開豪放之風,風格漸趨於陽剛之氣。俞文豹在《吹劍錄外集·吹劍續錄》記載: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詞何如?」
  • 蘇軾臨終絕筆,留下最後一首詩,僅僅28個字,卻道盡人生無常!
    蘇軾臨終絕筆,留下最後一首詩,僅僅28個字,卻道盡人生無常!這是蘇軾社生前的最後一首詩。在這個時候,蘇軾易經是64歲了。經過數次被貶,一生坎坷流離,此時的他已是風燭老人,早已不再意氣風發。全詩釋義:廬山的煙雨、錢塘江的潮汐,都是值得一去之景,要是此生不去,定是會遺憾終身的。可當真的到了廬山下、錢塘江前,看到這煙雨濛濛、潮水湧動,卻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觸,到了最後它們只是廬山煙雨浙江潮。這是首七絕詩,但是初讀的時候往往會覺得有些奇怪。
  • 蘇軾詠春:煙雨暗千家,詩酒趁年華,婉約中透著濃烈的豪放
    這位大文豪,才華之盛,亙古少見。婉約與豪放之間,閒庭漫步,信手拈來。別人的傷春悲秋,肝腸寸斷,一個個比著慘。而蘇大學士的詠春之作,不傷情,不絕傷。新茶配老酒,透著歡喜,滿眼的春意盎然。望江南·超然臺作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 八句經典詩詞,讀懂蘇軾的豪放與婉約!
    詩句出自蘇軾《水調歌頭 黃州快哉亭贈張》,一個人只要具備了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就能超凡脫俗,剛直不阿,坦然自適,在任何境遇中,都能處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無窮快意的千裡雄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詩句出自宋代詩人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感慨古今,雄渾蒼涼,大氣磅礴,昂揚鬱勃,把人們帶入江山如畫、奇偉雄壯的景色和深邃無比的歷史沉思中,喚起讀者對人生的無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嘆、哲理於一體,給人以撼魂蕩魄的藝術力量。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 蘇軾臨死前頓悟,留下絕筆詩,短短2句話,看透人生無常,富含禪機
    這首七絕初讀會覺得有些奇怪,共四句,第一句和最後一句一模一樣,其實這正是詩人的高明之處。全詩化用的是禪宗史書《五燈會元》中的禪語,這是杭州靈隱寺高僧普濟編寫的一本禪集。在詩中高僧將人生分成三大境界:第一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第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其三,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 李白蘇軾臨終前各作詩一首,李白豪氣沖天,蘇軾則看透人生
    李白、蘇軾兩位"謫仙人"要說中國詩詞史上,最好的詩人和最好的詞人分別是誰,我相信很多人會選詩人李白、詞人蘇軾。而巧合的是,這兩位一位是詩仙,一位是詩神。李白的詩自是不必多少,大氣、豪邁、浪漫,而蘇軾也是以豪放而著稱,他被稱之為豪放詞的代表性人物。